第一篇:汉字的读音起源与规律
汉字读音起源与规律2009-11-0307:39古稀老专家发现汉字读音起源与规律,结束汉字读音无起源的
历史
一位年近70岁的技术专家,拖着半身几乎瘫痪的身体,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汉字读音的起
源与规律,撰写了70余万字的《远古的呼唤----汉字读音起源与规律》,从而结束了汉字没有读音起源的历
史,并以此规律重新释译了老子的著作,撰写了《重解老子----彻底颠覆通行释译》,约120万字,纠正了通
行释译中的错误百余出,真实地再现了老子思想的精髓。
这些研究成果的主人名叫顾广瑞,男,今年69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我国著名的波纹管技术专家和
国内闻名的波纹管换热器发明人,曾经荣获第42届尤里卡发明博览会金奖及军官勋章、第11届美国发明
博览会金奖及远东最佳发明奖,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优秀专家,中共党员。2003年患闹梗,半身几乎
瘫痪。多年前,顾广瑞在无意中得知,国外人曾经讽刺中国汉字的读音没有起源,他对此非常震惊,觉得
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汉字不可能没有起源,人类从不会说话到可以用声音表达各种不同的含义,其中一
定有一个飞跃,而这个飞跃的最开始方式其实就应当是汉字读音的起源。于是他暗自决定,一定要找出这
个秘密。后来,他因为想探索自己办企业受到挫折的原因,反复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想从中找到答
案。但是,读到深处后他却发现通行的解释矛盾百出,文理混乱,甚至张冠李戴,严重歪曲了老子的哲学
思想和社会主张,并且将老子的思想蒙上了一层神秘主义色彩,让广大人民群众对这样一个伟大的古代经
典望而生畏。为了探究这些错误的原因,他不得不研究老子著作中的汉字,以图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但
是,当他翻阅了大量的字典后才发现,在老子时代,还没有统一的字典,而通行释译中对这些字的解释则
多是按照比老子晚了几百年的字典,这些字典则是按照此前的通行解释而解释的。可见,字典参照通行解
释,通行解释又参照字典,这是相互参照错误。
于是,他不得不研究这些汉字的真正含义。这时候,他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小学生不堪老师的羞
辱,决心要考考老师,问老师,为什么“飞机”的“飞”与“非常”的“非”的读音一样?甚至“废物”
的“废”、“心肺”的“肺”、“土匪”的“匪”、“沸腾”的“沸”等也有同样的基本读音(不考虑声调)?
老师无语。
这个故事引起了顾广瑞的极大兴趣,他觉得,这里面一定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汉字读音规律。经过对几
乎所有汉字读音的考证、比较、分析,他终于发现,汉字的不考虑声调的基本读音有这样一个规律,即,
相同的基本读音必定有一个共同的含义,简称“同音共义律”。如“飞”、“非”、“费”、“肺”、“匪”、“沸”
等汉字的基本读音都是“fei”,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含义,即“空”。如:“飞”是在“空”中行动;“非”
是目标落“空”;“废”是功能已经“空”了;“肺”是具有“空”隙、可以储存“空”气的器官;“沸”是
热水生成“空”气泡的
现象等等。
按照这个规律,顾广瑞将所有汉字读音都找到了共同的含义。这时他又考虑到,既然同音有共义,必
定有一个事物是最开始读这个音的,而这个最开始的读音应当就是这个读音的起源,以后凡含有这个共同
含义的事物就可以也读同样或基本读音相同的声音,它们的进一步区别则依靠声调或后来的字型来区别。
于是,他详细地推敲所有读音最初所代表的事物后,发现了所有读音的起源都是“象声”的,如:“fei”的
读音其实就是飞鸟扇动翅膀的声音。再如“皮肤”的“皮”的读音则是用手摩擦皮肤的声音,“头”的读音
其实就是用手敲击头顶的声音等等。这就是说,汉字的读音其实就是起源于古猿人生活、劳动、玩耍以及
指示事物中发出声音。
有了汉字读音起源与“同音共义律”,老子著作中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就可以根据其读音校正其含义,也
可以根据其含义校正其读音,这比靠后来的字典要可靠得多了。如老子著作第一章中的“玄”,通行解释都
是“玄妙,微妙”,如把“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解释为“无和有两者,同出于一个本原本体,
只不过称谓不同,同样可以说是含义深远幽昧微妙”,把“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解释为“从深渊幽昧微妙
推向深渊幽昧微妙,那就是一切玄妙的总门”。这样的解释把这个“玄”解释得越来越玄,越来越糊涂。其
实,按照顾广瑞发现的汉字“同音共义律”,基本读音为“xuan”的汉字共同含义是“来回行为”,如“选”
是“来回挑”,“旋”是“来回转”,“宣”是“来回说”,“悬”是“来回摆动的结构”,“眩”是“眼中的东
西来回动”,“轩”是“有来回的长廊”,“癣”是“来回挠的皮肤病”等等,这样,“玄”应当是“来回变化”
的意思,即使从字型看,“玄”是一条细绳下有两个珠子,也是一个悬起来可以“来回摆动”的结构,具有
“来回变化”的意思。
按照这样的解释,老子的“玄”其实就是对宇宙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来回变化、
周而复始的描述,而这种变化的思想就是理解宇宙万物变化的总纲。
再如对“道可道,非常(恒)道”的解释,通行解释为“大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是说出来的就不
是道了”。这样的解释把老子的“道”神秘到了极点,让人们搞不清楚“道”到底什么何方神仙,怎么说都
说不清楚?连老子自己都说一旦说出来,就不是“道”了,我们这些俗人怎么可以搞明白?这样,再加上
“从深渊幽昧微妙推向深渊幽昧微妙”的“玄妙”,人们还怎么去拜读这样奇妙的文章?其实,将第二个
“道”解释为“说”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按照“同音共义律”,“道”的读音的共义为“狭窄”,可以延伸为
“狭小”,如“刀”是刃口“狭窄”的工具,“岛”是海洋中“狭小”的陆地,“倒”是从“狭窄”的口中倾
出,“盗”是从“狭窄”的空隙里偷去东西,“捣”是在“狭小”的空间里冲击,“导”是在“狭小”的路线
上引等等,“道”的普通含义是“狭窄”的路,在用于精神范畴则是允许尺度“狭小”的准则。而“说”的
含义里无论如何也没有“狭窄”或“狭小”的含义,因此,“道”不可能有“说”的含义。
把“道”赋予“说”的含义是汉朝以后的事情。汉朝的开国皇帝得天下得益于老子的“道”的思想,
因此,历代汉帝都是尊道的,经常向有学问的贤臣隐士问“道”,即询问老子思想。后来,逐渐把问“道”
逐渐演变成问,凡提问一律说成“问道”。这里的“道”也逐渐演变成了“说”。
但是,老子是汉以前的人,根本不会把“道”当作“说”来用。其实,“道可道,非常(恒)道”的含
义是“我的道可以借用道理的道来描述,但是,道理的道并不是我的表示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永恒的道”,
这里的道理是指当时社会上已经流行的各种做人做事的准则。这样,一开头老子既提出了“道”的概念,
又指出了描述的方法,还提出了道的永恒性以及与通行的道的区别,六个字,四层含义,可谓一字千金。
但是,经过通行那样的解释,老子这部著作的开头却成了吓唬读者的咒语,让人敬而远之,望而却步。
可以想象,通行本对老子思想核心的“道”和它的“玄”的核心思想都解释错误,还怎么谈得上准确
解释其全部巨著?所以,顾广瑞认为,对老子著作的通行解释必须彻底颠覆。他用了五年的时间,三移其
稿,终于撰写成了长达120余万字的《重解老子----彻底颠覆通行释译》。这部著作,不但纠正了通行释译中
的百余处错误,还从中发现了老子的非同寻常的哲学思想体系,以及有此延伸出来的大量的做人、做事、
治国的准则,以及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儒家思想的严厉批判,再现了老子思想的光辉。
顾广瑞的这些研究成果意义非凡。汉字读音起源与“同音共义律”不但填补了汉字读音起源的空白,
还发现了用汉字读音规律考证、校订古籍的可靠方法,对国学研究、典籍整理、古典哲学研究,都具有非
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即使对当前的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抗击金融和经济危机也都具有
现实意义。顾广瑞自己运用这一成果对老子著作的成功研究已经看出这一成果的价值。但是,遗憾的是,
自2008年以来,顾广瑞虽然与多家出版社和研究机构有过联系,在互联网上通过论坛、博克等途径不停地
宣传,也没有引起过各方面的注意。他以为,社会对他的这样重大的文化成果如此冷淡,是整个文化界的
悲哀,这样重要的成果不能与世人见面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如果能有伯乐出现,把这一重大成果推向
社会,推向世界,那将是社会之幸,人类之幸,世界之幸。有意者请给他的电子信箱ggr2006@发
邮件。
个人希望朋友们把此信息转载到其他地方,谢谢。我个人对这个事情非常重视,请大家说下。
第二篇: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研究性学习报告
464班刘永美
研究课题: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的缘起:
文字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
的知识才能记录下来,正确地传承下去;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精神文明才能发展;正因为有了文字,
科技才能不断进步;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社会活动的痕迹才能被记载,减少了重复的研究等不必要的麻
烦。文字记载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使无形的东西在有形的文字的记录下变的清晰而有意义,所以文字
的产生,更快的推动了人类的社会文明,更快的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重
要作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随着时间的延伸,汉字也在改变着,更加的简洁,方便我们的使用。我们作为汉字的使用者,更应该深入
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汉字。
故,我们小组决定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作为研究学习的课题!
研究该题目的意义:
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文字是人类书写语言的符号和跨时间、跨地域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文字记载了人类的知识与社会活
动,是一种更精确更易保留的沟通形式。文字的出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后世人少走弯路、减少
了重复研究。文字对于文明的传承和交流具有深远意义。时间虽无形,却对文字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字能
记载岁月、保留时间,而时间可以使文字更加完善、更加通俗易懂。但是,时间也是文字的一个破坏因素,
正如大自然风化金字塔,时间也正腐蚀着文字,腐蚀着文字所代表的历史文化。时间总是赋予文字新的含
义,新的理解,让有的文字失去了原有的美感与意义,甚至是理解的上的误差,有时甚至造成了对于文化
的误解。即使是同样的文字,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也有着不同的解读,一些语言的精髓也就很难被后世
人所理解,所以人们应更重视文字的这种历史力量,更关注它的发展与传承。
研究计划:
该报告的完成方式①上网查找资料、②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③向老师咨询
通过以上几种途径方式查找、归纳、整理,最后总结出该学习报告。该报告中引用的资料、图书:课
内:语文书历史书课外:《中国通史》《文史百科》
通过这次研究得出的结论:
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当今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上应用人数最多的
文字。汉字是流传到现代的唯一的历史硕果,是文字家族中的最老的寿星。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
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发展需要历经时间的考
验。汉字作为中国人衡量文化精华的标尺,深深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自然而然成为了民族精神的图
腾。从甲骨文起源,金文的出世,到大篆,小篆的飘逸,再到隶书,行书草书的刚劲,最后到我们如今最
为广泛使用的优美的楷书,汉字在这崎岖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它的蜕变,所以,中国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完
全可以说得上是一部历史,纪录中华大地兴衰存亡的宝贵见证。
通过这次研究我的收获与感悟:
收获: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不但培养了合作,共同学习讨论的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应对困难
的能力,也对文字有了粗略的认识,我学习到了不少有关汉字发展和起源的知识,如汉字的产生、汉字的
作用、汉字的造字原理、字形结构等,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学知识,就应该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得以升
华与传承。
感悟:中华精神,世代传承。汉字是个奇迹,它的起源又充满了神话一般的色彩,我为中国古代先人
的智慧感到赞叹。它是最优美的文字艺术。不必游遍名山大川,不必历数五千年文明,也不必诉穷造纸印
刷术,更不必阅尽西厢红楼镜花缘,只需一句汉语,只要一个汉字,或形或声,便能让人感动得眼泪涟涟。
经历了多少磨难辛酸,或象形、指事、会意,或形声、转注、假借;经历了多少岁月沧桑,从甲骨文,到
金文,到小篆,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就是这横竖撇捺折勾点织成的一方方土地啊!我常想,每一
个汉字该是怎样的一则故事,该是怎样的一注生命,该是怎样的一缕形音意的精灵!作为炎黄子孙的我,
在深感自豪的同时,理应将汉字的博大精深的渊博揽入怀中,植入心田。用心品味汉字的神韵,扎实地掌
握汉字的基本功。我会努力把本次探究所感悟的内在价值落实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去的。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资料: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
事物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汉字也不例外。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世界上最
古老的文字之一,有六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根据学者研究,它是起源于图画,经长时期演变,才形成文字。
就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
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汉字是一种独立
创造的文字,它无疑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所以汉字起
源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下述两方面的内容: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
的文字体系的;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然由于缺乏原始汉字的资料,对这
两个问题目前都还无法作出确切的答复。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旧说
关于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流传多种说法。主要有结绳说、八卦说、图画说、河图洛书等,古书上还
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二)、跟汉字起源有关的考古资料及其研究情况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
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
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的起源提供了新的
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
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
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
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
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
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
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
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
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
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
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汉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
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
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
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
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
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
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
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三)对汉字形成过程的推测
由于确凿可信的夏代以前的汉字尚未发现,商代前期汉字的资料又很贫乏,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还
曾使用过跟所表示的对象没有内在联系的硬性规定的符号,把这种符号用作所有权的标记。原始社会时期
使用的甲类符号,显然有很多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我们姑且用一个现成的词——“记号”,作为这种符号的
专称。那些难以为它们造表意字的词要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困难,只有一条出路:采用
表音的方法。这种由表音的符号和指示字义的符号一起组成的字,就是文字学上所说的形声字,表音部分
称为声旁,表意部分称为形旁。
人们为了使文字跟它们所表示的词的联系更为明确,一方面在一些被假借的字上加注形旁,另一方面
还在一些表意字上加注音符。形声字起初都是通过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指示字义的意符或音符而产生的。
就汉字的情况来看,直到它已经成熟之后,这仍然是形声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形声字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文字表达语言的明确性,是文字体系形成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汉字
一定也经历过跟纳西文相类的、把文字跟图画混合在一起使用的原始阶段。不过二者的具体情况肯定会有
较大的不同。纳西文主要是用来帮助经师记忆经典的,所以图画的成分很多。原始汉字当然不会长期停滞
在这种阶段。
文字排列方式跟语言中的词序不完全相应的现象,在甲骨文里偶尔也能看到。这些都可以看作古汉字
曾经经历过把文字跟图画混在一起使用的原始文字阶段的证据在形声字出现之后,原始汉字大概还经过了
多方面的改进,才最后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估计在不断增加新字的同时,至少还需
要进行这样一些改进:逐渐摒弃图画式表意手法,简化字形并使之趋于比较固定,使文字的排列逐渐变得
与语序完全一致。
对汉字的形成过程目前只能作以上这些很初步的推测。
(四)、对汉字形成时间的推测
由于缺乏资料,对汉字形成过程从何时开始的问题,目前还无法进行认真的讨论,汉字形成过程开始
的时间可能在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我们只能主要根据商代后期汉字的发展水平来推测汉字形成完整体
系的时间。
汉字脱离原始文字阶段而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代,应该已经有一段不太短的时间了但是另一方面,
在商代后期文字里仍然可以找到一些比较原始的迹象,这些现象在西周以后的汉字里基本上已经绝迹。从
这方面看,商代后期距离汉字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代似乎也不会很远。还有学者认为“中国象形文字出
于商代后期(盘庚、武丁以后)的卜人集团”。这未免把汉字形成的时间估计得过晚了。
汉字的发展前景:
我们所熟知的汉字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演变成为今日集艺术、民族文化等特色为一体的文
化产物。在众人眼中,汉字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每一个中国人也不得不承认,汉字是人类文明,尤其
是华夏文明的伟大发明。我们对汉字所结下的深厚情谊是难以言喻的,而我们也深信,汉字作为世界上最
多人使有的一种语言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文化。
第三篇: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
发展,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
共达五十多种。中文名汉字
出现时间约6000年前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
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
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一流水准淮
石打开研
上气接下气乞
半青半紫素
一人大
一大二小奈关于社会用字调查报告在中国,特有的文字是汉字。中国的文字是经过不断演变而发展起
来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再到“金文”;秦朝时统一的文字“小篆”到“隶书”,
后来慢慢发展到“楷书”,又有了繁体字和简体字。现在,中国大陆使用的是简体字。
在当今的社会上,处处用到文字、没有了文字人们如何生存?看,招牌、广告、路标、标语、板报、
商店橱窗等等,存在的符号便是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对社会用字作出
了有关规定以及对“书法”用字的特殊也作出了规定。
可是,到商店里、小区、街上溜达一圈,便能发现许许多多有意思的文字:商店里,为了吸引客户,
打出了新颖的、妙趣横生的广告词,如默默无“蚊”(蚊香广告);舞厅的招牌上龙飞凤舞地写着个“午”;
在许许多多优秀的软笔书法作品中,总是写着笔画繁多、复杂的繁体字;商店中,有一种食品名曰“QQ糖”,
深受人们喜爱;网上,“靓”、“帅”、“酷”成了挂在嘴边的语言。有些广告语让人津津乐道“一见‘钟’情”
(闹钟广告)、“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某旅店门口所题的对联)。
社会用字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一、广告语利用谐音滥用字。如玲珑“踢”透(足球广告),“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衣”见钟
情(衣服广告),“鸡”不可失(炸鸡翅、鸡腿广告)等;
二、滥用简化字。像
(数)学、
(宣)传、开
(展)、
(意)见等;三滥用繁体字。某商店的招牌为“龍(龙)湖批批蕟(发)店”、服装店的招牌“新時(时)
尚”等等;四广告语一语双关。像手表广告的“一表人才”等;五不断产生新词。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
像“QQ”、“按揭”、“粉丝”等一些新词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活跃,渐渐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
作当中;六有的广告当中运用了对联,真是天衣无缝,让人叹为观止。比如说那幅“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
客”的对联就将我们折服了。
社会用字当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用字情况的原因:
一、为了推销产品,吸引更多的顾客,广告商们利用谐音滥用字,给那些年幼无知的小学生带来许多
不好的影响。
二、平时,为了节省时间,书写方便,人们用了简化字,却不知那些文字早已被社会淘汰。
三、繁体字则是那些为了崇尚古人、为了书写美观或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华等的人不规范地使用。
那么,怎样消除不规范用字的情况呢?我觉得,首先要睁大我们敏锐的眼睛,善于观察,从而发现生
活中的不规范用字。如果看到一些不规范用字的情况,要立刻纠正,向店主、居委会反映,改正过来。当
然,对于社会上那些存在别字、错字、不规范字的现象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实际、有效的措施:
一、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污染法规写在公告栏里;
二、或者制成大的广告条幅,让人们经常看,经常学习,进一步规范用字;
三、也可以把常用汉字规范用字打印下来,发到每个公民手里让他们先学习再举行竞赛。另外,对那
些不规范用字的个人或集体,可以采取罚款的制度。比如说写一个错别字罚五百元,广告语滥用字罚款二
千元,滥用简化字罚款二百元等。相反,对于那些发现不规范用字情况举报的人给予奖励,对规范用字的
个人或集体给予奖励或表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第四篇: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行书
(殷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
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
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这就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在商朝早期,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
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占卜的人或者
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
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
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
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
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
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
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
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二、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同其他民族的文字如
英文相比,汉字就在于每一个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对世界的文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
这已是一个引起世界广泛认同的观点。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智慧的浓缩,是中华文明的精华,
其形状之丰润、结构之精美、意境之深邃、韵律之悠扬,是其他文字无可比拟的。在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和
文字演变中,汉字以其独特的形、意、韵,缔造了书法、诗词(格律)、成语、联谜等四大足以令拉丁文字
汗颜、令华人华语扬眉的瑰宝。本文试图通过对四者的赏析,来分辨语系的优劣、审视饶文的真伪,并借
此弘扬伟大的中华文化。
一、书法----飘逸的形体美
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表达意愿,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书写效果都是一致的,无论汉字也好,拉丁文字也好,
人们都有自己的认知方法,都有自己的接纳基础,站在这个角度,汉字似乎确实平庸得很。
但是,如果我们稍微站开一点,或跳高一点,再来审视我们的汉字和他们的拉丁字,就会发现有一种
差别在眼中悬浮起来,这种差别,是视觉上的差别,是审美上的差别。说实话,从表象上看,拉丁字委实
不能与我们的汉字媲美。
拉丁字永远是线条的、浮滑的、单调的,英语的26个字母无休止地重叠组合,就注定了这种单调的永
远存在。在视觉上拉丁字永远产生不了美感,在书法上拉丁字永远产生不了大师,这是通过与汉字的比较
而得出的结论。
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汉字更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有人说汉字如歌如画如符咒,我要说汉字
更如诗如梦如眼睛,每一个汉字,都能敲击人的心灵,勾引人的魂魄,这是汉字形意性的显著功能。在美
感上,汉字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堂堂正正凸显中华风骨
方块的汉字象人的脸庞,尽管有善恶忠奸之分,但仍充满人类的气息,全没有拉丁字一般的诡异和陌
生。汉字横竖不偏不倚,撇捺不妖不娆,可谓堂堂正正、规规矩矩。透过汉字,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华民族
的性格特征:品格厚道,沉稳坚定,向往和平,诚实守信,并践行着忠为重、孝为先、和为贵、诚为本。
2、飘飘洒洒展现中华风韵
拉丁文字无可逾越的,是汉字的书法。
他们固然也有笔迹学,也能通过笔迹侦查犯罪、透视心灵,但这只是展示科学、分辨人性,而不能发
掘字体的美感。
从仓颉创字的那天起,书法就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唯真唯美的活力之源,我们珍惜自己的文字,
欣赏自己的文字,并用聪慧和灵秀时刻美化着自己的文字。无论是才子学士,还是粗人莽汉,都以字迹漂
亮为荣,而以字迹丑陋为耻,这一文化背景,造就了一代代的书坛圣杰,也形成了一个个的书法类别。颜
筋、柳骨、张草,隶书、行书、篆书,其作品让世人侧目,其风韵让外人垂涎。
值得一提的是,汉字对书法的讲究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华人在书法上的造诣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
这世界有共同的音乐、共同的绘画、共同的科学,惟独没有共同的书法,这是汉字给华人的馈赠。
3、清清白白折射中华风貌
汉字独立成体,与拉丁文拖泥带水的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规则产生美感。汉字是规则的,横排竖行斜列,齐齐整整,清清白白,令人想起整装待发的士兵、成
熟待收的庄稼,给人的印象是纪律、秩序、忠诚,从而在心中获得美的愉悦。如果我们能从这些地方来认
识汉字、享受汉字,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就象第一印象对人的感受犹显重要一样,汉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
美的,汉字的形体充满着美的光芒。我们要抓住世人的第一印象,坚守汉字的阵地,让汉字汉文化在世界
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成语——浓缩的意境美
饶先生在文中最重要的论述是:“以拉丁文字为代表的表音语系的优点是好写好认好读好记,运用表音
文字为主的人类就象一群青少年人,有敢想敢说敢干的闯劲,开拓创新能力强,善于发挥自己的潜能,推
销自己,主张人尽其才。直爽、坦率,重视独立的个性自由、平等。重视效率,主观能动性强,强调人是
世界万物的主宰者,主张人能动地改造世界。世界科技和社会发展到现在的水平,无疑是表音文字字母摆
脱象形、书写右倾、独立组词的影响的优点之一;善于分析、解剖,力求专业、深入、准确和精细,思维
方式是直线性的,逻辑思维强,工作、学习、生活追求简单、方便、实用,这是受表音文字简单却无法省
略笔画、必须精确和字母线性排列的影响的另一优点。”
我们知道饶先生所例举的优点确实是欧美人的优点,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优点果真是拉丁文字所造
就的吗?
由此我们注意到了饶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效率、准确、方便、简单、独立组词和线性排列。
我以为线性排列不能创造出效率和准确,而只能制造出冗繁和复杂。比如英语,在26个字母无规则、
无穷尽的排列组合中,就造成了基本概念的相互排斥、相互剥离和相互混淆。以牛为例,我们的“牛”字,
笔画简单,以撇为角,以竖为脊,“牛”的形象栩栩如生,再配之以“小”、“肉”、“母”、“公”、“水”、“奶”、
“油”等,仅两个字,就把每一个概念表述得十分准确,而在英语里,牛是Cattle、小牛是Calf、牛肉是beef、
小牛肉是veal、母牛是cow、公牛是bull、水牛是buffalo、牛奶是milk、牛油是butter,各异其状,看不出
科学、看不出方便、看不出效率。
《夜的眼》的作者王蒙在作品被译成英、德、俄等拉丁语系的文字以后,所有的译者都向他提出过一
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当时王蒙沉默了,因为他不屑于回答这类问题,
一个简单的“眼”字所展现的灵性和所涵盖的内蕴,不是单数和复数能够概括得了的。它可以代表主人公
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向往,它可以指向文中的孤独的电灯泡。一个“眼”字,可以派生出眼神、眼
球、眼界、眼力、眼光,可以联想到心眼、慧眼、开眼、天眼、打眼,简单的一个字,其意深邃、其情悠
远,这才是效率。(参见王蒙《汉字与中华文化》)
我们的成语正是这种高度浓缩了的深邃和悠远。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成语以其言简意赅、掷地有声
而自立于民族文化之林,并表现强劲的生命力,这与它自身的三个特点是分不开的。一是高度的浓缩性。
一个成语,就是一段历史,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道场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成语,来勾画一段历史的演
变,来描绘一个故事的始末,来透视一道场景的盛衰。成语的高度浓缩功能,是其他语言无法取代的。法
国有滑铁卢战役,苏联有莫斯科保卫战,盟军有诺曼底登陆,但是,无论是法语、俄语还是英语,都无法
用四个字把战争描绘得淋漓尽致,荡人心肠。而我们汉字,仅凭“四面楚歌”就足以勾画出楚汉相争的惨
烈和项王背腹受敌、孤立无援的绝境;仅凭“风声鹤唳”便足以描绘出东晋谢玄是如何指挥8万水师击败
大秦天王苻坚90万大军的,在这个成语中,苻天王的惊慌之态、疑惧之意,都跃然字间。二是深刻的哲理
性。一个成语,就是一种思想,就是一种理念,就是一种启迪。仅以“大”字为例:“大智若愚”告诉我们
怎样做一个智者,“大海捞针”告诫我们不要作不切实际的妄想,“大言不惭”教我们懂得羞耻,“大器晚成”
让我们学会奋斗。在世界文化中,令人奋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的名言警句当然也多如牛毛,但是,没
有一个国家的言语能够象汉字汉语言一样精辟、简炼。古罗马帝国有“条条道路通罗马”之说,译成汉字
是七个字,不译成汉字更加冗繁,而我们定睛一看,不就是“殊途同归”吗?四个字!三是隽永的表象性。
一个成语,就是一幅画面,就是一种心态,就是一类行为。“挺身而出”把英雄跃然纸上,“道貌岸然“把
虚伪鄙夷嘴边”,“负荆请罪”看出道歉之诚恳,“浑水摸鱼”刻划人心之奸诈……成语的花园千姿百态,我
不愿也无需花篇幅去罗列和解读,唯一要说的是:成语貌似简单,却包罗万象。一个成语,有时胜过万千
说教和万语千言。
成语是因汉字特殊的结构、底蕴、组合锤炼而成的,它的存在,使汉字充满意境,使汉语言充满睿智,
使汉文化充满生机。它和汉字汉词一样,以小见大,以简代繁,以偏概全,展现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发展史
和华人厚重的审美观,是汉字优秀于其他文字的重要体现。
三、诗词——铿锵的韵律美
拉丁语系同样产生着伟大的诗词作品。我们决不会因为唐诗宋词的优美而否认拜伦雪莱泰戈尔普希金
带给我们的倾倒与感动。正如汉语诗词一样,拉丁诗词同样充满着激情或哀怨、渴盼或惆怅、理性或情感,
站在这个角度,人类通过诗词所表达的对真的颂扬、美的向往、假的鞭挞和丑的嫌恶的意愿是共通的、一
致的。
不一致的,是我们的汉字所赋予诗词的韵律之美。
众所周知,汉字的音节是单一的,汉字的音调却清晰地刻定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阶,
这一刻定使我们的语言更加轻重有序、错落有致、铿锵有声,而不象拉丁文一样有囫囵吞枣的感觉。这种
美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押韵的灵性之美。一首诗词,甚或一番言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觉,这就是
为什么有人说话催人睡眠,有人说话令人兴奋的主要原因,其间最关键的,就是在表达的过程中是否把握
了押韵这一要素。试以徐志摩《再别康桥》为例: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
西天的云彩。在这里,“彩”和“来”都是“ai”的韵,把“来”和“彩”放在韵脚之上,读来朗朗上口,
听来如丝如缕。但是,如果按拉丁文的写法,“云彩”完全可以用“白云”或“云霞”取代,这样一来,该
诗的意境顿失,作者的灵性全无,听众立即会冒出“不过如此”的感觉。又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
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个“残”是残败、凋零之意,但如果改成“百花败”、“百花凋”之类,相信
这首诗绝不会传诵千古。因此,押韵所赋予汉语诗词的灵气是其他语言所不能企及的。
2、平仄的错落之美。绘画要浓淡相调,建筑要高低相衬,做事要张驰相守,做人要刚柔相济……这些
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世间万象的美感产生于错落之中、形成在跌宕之间。汉语诗词的平仄运用,也许是对
这一概念的最好诠释。还是以李商隐《无题》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对仗工
整,立意奇巧,音调也非常和谐,上句的音调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读来如
珠玑落盘,不绝于耳。但是,如果没有汉字特定的平仄错落,下联改动三个字也未偿不可,乃变成“蜡炬
化水泪刚干”,这还象诗吗?只会使人如蛆在喉,今生再不想读诗。
3、文采的柔动之美。文采是能够柔动韵律的,正因为之前所说的汉字的意境幽广、文采斐扬,才使得
汉语诗词有别于拉丁诗词那种单纯的激情和豪迈,单纯的理性的张扬,而使自己声情并茂、意趣相彰。在
其他语系里,诗词大多是个性自然的流露,因此其感染力主要停留在夸张,生命力主要停留在哲理。比如
“啊,我的太阳,我的太阳……”这类文字,是其他语系诗词中常见的,其声富感染力,其情富张扬力,
但其境,却缺乏景的交融和柔美的动感。汉字汉语言中丰富的底蕴,使我们既有诸如“大江东去”、“气吞
万里如虎”、“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迈不逊于“我的太阳”,又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无可奈何花落去”
的温婉和“江枫渔火对愁眠”的雅致,而后者又是“小河静静流,微微泛波涛”所无法比拟的,汉字的诗
词里,灌注了更多信息量,人们的思绪随着信息的流动而流动,比之相对单薄的其他诗词,更富动感,更
富韵律美。
中华诗词是世界文学里的一支奇葩,这支奇葩的构成,与汉字息息相关,相依相存。脱离了汉字,诗
词的生命力便无从谈起,也只有汉字,才能让诗词璀璨有形、潋滟有致、铿锵有声。
四、联谜——奇巧的雅趣美
饶先生的文章,有一段不仅是我反对的,而且是我心生反感的,他说:“改革后的汉字,首先必须好写,
这包括笔画少(1-3画即可)、断笔少;好认:最好是以现在的偏旁部首为基础,再借用拉丁字母;好读……
取消立体的、包围或半包围结构,全部改成独立符号、线性排列。”他还着重创造了一个字:“比如„众‟,可
以改成„人人人‟或„3人‟”。
我反感饶先生的这段论述,倒不是因为那个“众”字把我们的视觉神经搞得七零八落,而是因为作为
文化人的他,竟对汉字的结构美如此的漠视!
在这里我必须提及我们的楹联和灯谜。古往今来,一副妙联,羡煞多少文人墨客,一字绝谜,难倒多
少能工巧匠。我们的祖先,在对对联不断的创举中,在对灯谜不断的发掘中,活跃了思维、启迪了智慧、
陶冶了情操、品味了雅趣,对联和灯谜,实在是华夏文明中的一双明珠。
对联为华语文化所独有,这是汉字的功劳,也是汉字的骄傲。因为只有象汉字这样独立的字体,独特
的结构,才能够为对联的出现提供载体。对联既然是华语字系所独有,因此倍受华人喜爱,这种喜爱已经
超越了一般空泛的理论阶层,而融入到广大华人的喜怒哀乐和衣食住行。从社会阶层上讲,上至王公贵族,
下至山野村夫;从作联目的上讲,高至考官取仕,低至酌酒行乐;从作联风俗上讲,重至婚丧礼仪,轻至
年节喜庆,上述种种,无人不联,无事不联,无物不联,楹联因此也派生出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诸
多种类。
华人对对联的喜爱,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奇巧,和因此带来的雅趣。“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
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还有什么能比这联更上下契合?它的合情合理,它的丝丝入扣,非智慧不可得到;
“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倘异日再叶鸾占,休向生妻谈死妇;汝依严父哀哉,小儿女终当有母,
若今后得酬乌哺,须知继母即亲娘”,如怨如叹,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吸烟摇扇,眼前风云聚会;屙尿
打屁,胯下雷雨交加”,在情景交融中,在诙谐幽默里,令人捧腹;更有那千古绝对,比如“解解解元之渴”,
三“解”同形异音异义,至今无人对得,更引发许多奇思遐想。
灯谜里的字谜也是一样,它充分利用汉字结构上的组合,巧借世界万象,故布疑阵,引人入歧。解开
灯谜,需要灵慧的头脑,广博的学问,是促使人们好学上进的有效方法。我最喜爱的字谜如“无边落木萧
萧下”,谜底是“曰”,原来,“萧萧“是指宋齐梁陈四国中齐国君萧衍和梁国君萧道成,齐梁之下是陳,陳
无边是東,東字落木即“曰”,何等广博,何等机敏!
中华的奇联妙谜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我这里不可能一一列出。我写联谜奇巧的雅趣美,一方面是为
汉字的神奇而自豪,一方面是为祖国的文化而发表由衷的骄傲。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演进,我们不可能不学习外语,不学外语,就不可能引进科学的技术,
不可能吸纳先进的经验,不可能开展有益的交流。但是,学习外语和改变母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当
我们的汉字在世界语林中一枝独秀,并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形体美、意境美、韵律美和雅趣美时,我们唯一
能做的,就是继承它、发扬它、捍卫它!
第五篇: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
发展,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
共达五十多种。
基本介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汉
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
之前都要占卜,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
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
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
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
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详细介绍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
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
的文字形式。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
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
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
样,个性各异。但是在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
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
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
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
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
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
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
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
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
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
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
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
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
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
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
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
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
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
制的。
最早的文字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出现的,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
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表意字是中国汉语形成历史中最早的一种文字,汉字经历了经历了里表意字,表音兼表意,变音字,
三个历程。其中表意字是指根据所概括内容的意义所创造的字,在汉字的初始阶段,没有笔画,没有字母,
从画图和实物记事慢慢发展,很自然的把依靠最多的意义首先融入字体。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
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
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
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产生。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
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
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
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最初的甲骨文,已经具有很大程度的抽象意义。而埃及等文明古国均无此程度,这是为什么呢?许多
科学家认为:1.还有更早的文字没有被发现;2.甲骨文一开始就是有抽象意义的。如果是后者,那么为什么
埃及等文明古国均无此高度?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
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
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
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
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
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
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汉字形成为系统的
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甲骨在使用之前,
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
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
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
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
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后来如秦时的小篆与
秦隶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
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至今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
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
才把文字统一起来。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
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
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将文字统一。这种统一
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
到了完善的程度,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
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
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
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
成熟的阶段,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称之为——“汉隶。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
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
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
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汉朝流行“汉隶”
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
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
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
书”。
“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
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
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
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
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
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
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
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
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它书写流畅,用笔
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被毕升改进为活字印刷术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
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宋体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当然是因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雕刻
制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说用长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木板上都有纹路,制版一般都是横向,这样刻制字
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而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
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横平竖直,当然为为了
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了。雕刻制版是一个非常费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现手写体的那些特点,则刻字必
然比横平竖直要大得多,这点大家做个简单的实验就知道,windows的记事本中输入或粘贴一段汉字,分别
把字体设置为宋体9号和楷体9号,看看哪个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于木板的纹路,要雕刻变化多端的曲
线难度也会更大。而且每张木板只能印刷两页,一本书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费
事费力,木板也会用得更多,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会太大。而要在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现出手写体那
些变化多端,圆润细腻的特点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横平竖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由上可以看出,宋体的这
些特点无一不是因印刷而产生,适应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笔的手写体是大不相同。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
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
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
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
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
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
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字体,这就是仿宋体“仿
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其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
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
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
形式。黑体字又称方体或等线体,没有衬线装饰,字形端庄,笔画横平竖直,笔迹全部一样粗细。汉字的
黑体是在现代印刷术传入东方后依据西文无衬线体中的黑体所创造的。由于汉字笔划多,小字黑体清晰度
较差,所以一开始主要用于文章标题。但随著制字技术的精进,已有许多适用于正文的黑体字型。在中文
中,没有衬线的字体通常称为黑体,这时这个词的范畴和无衬线字体(Sans-rif)是类似的。所以在中文字
体中常用“黑体”,在西文中常用“无衬线体”的称呼。而宋体就可以被称作衬线字体。“黑体”在日文
中被称为Goshikku-tai(直译即“哥特体”)。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3:32: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98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