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
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是我们
了解和研究科学设计艺术的珍贵文献。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
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
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
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
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所谓“营国”,即是建城。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
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
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这些规划
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
理论修建的。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
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明朝的北京城和皇宫的规划建设就是按照《考工记》而实施的。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
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
设计时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思想,
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
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北起
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
定门,全长8000米。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
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的封建概念,基本上是中央集权,分层
次的完整统一着。在这样的封建社会结构中,它的社会特征必然在文化上反映出来,其一是
以“礼”立纲,建立封建统一的秩序,这是文化上的伦理性;其二是以‘雄健’为艺术特征,
反映出封建大国的风度,如果站在故宫的午门前,会使人感受到咄咄逼人的崇高。从惊惧到
惊叹,再到崇高,这是宫殿建筑形象的感受心理。
“左祖右社”是对皇宫而立言。“左祖”就是左边的太庙,“右社”就是右边的社稷坛。
“旁三门”就是东、西、北面各两座城门。月坛分列在城东和城西,南面是天坛,北面是地
坛。“九经九纬”就是城内南北向与东西向各有九条主要街道。而南北的主要街道同时能并
列九辆车马即“经途九轨”,北京的街道原来是宽的,清末后逐渐被民房侵占,越来越窄了。
中国建筑中,表现出人和天地自然无比亲近的关系。中国传统的建筑群体,显示了明晰
的理性精神,最能反映这一点的,莫过于方、正、组、圆的建筑形态。方,就是方九里,旁
三门的方形城市,以及方形建筑、方形布局;正,是整齐、有序,中轴、对称;组,是有简
单的个体,沿水平方向,铺展出复杂丰富的群体;圆,则代表天体、宇宙,日月星辰,如天
坛、地坛、日坛、月坛。不过中国的建筑艺术又始终贯彻着人为万物之灵的人本意识,追求
人间现实的生活理想和艺术情趣,正是中国的建筑所创造的‘天人合一’,及‘我以天地为
栋宇’的融合境界,
“面朝后市”也是对皇宫而言,皇宫前面是朝廷的行政机构,所以皇帝面对朝廷。“市”
就是商业区,封建社会轻视工商业,因此商业区放在皇宫的后面。现在的王府井大街,是民
国以后才繁荣起来的。过去地安门大街、鼓楼大街是北京为贵族服务的最繁华的商业区。前
门外的商业区原来是在北京城的西南。按照当时的体制,建一城,实际上是建立一个以城为
中心连同周围田地居邑所构成的国家。
周礼《考工记》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与规划专著,一直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建
设,并发展为我国城市规划的传统观念和方法。因此,城市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
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人们生活其中,日复
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
非常不容易的。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非常深渊,甚至当
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2:53: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96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