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溶解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发现水有溶解的作用。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及判断能力。
3.让幼儿喜欢自身动手做实验,感觉探索科学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玻璃瓶、口杯、搅拌棒。
2.糖、盐、油、沙子、淀粉、石块、洗洁精、洗衣粉。
3.记录卡、记号笔。
4.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又进入了科学探究的领域,老师今天为你们准备了2
杯水,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2.谁想来尝一尝?
3.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二.讨论、演示
1.水为什么是甜的?你在水中看见糖了吗?糖哪去了呢?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在水中可以化掉?
3.水很历害,它让有些东西在水里化掉。在水中可以化掉的东西南北,在科学
上我们叫它“溶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有趣的溶解》
4.你们想不想看看糖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师操作)
5.糖能溶解在水中吗?
6.在黑板上老师有张大的记录卡,卡上有两个杯子,杯子里没有东西的说明能
溶解,有东西的说明不能溶解,把你们实验结果画在记录卡上,能溶解的画“V”,
不能溶解的画“X”。
7.糖能溶解在水中因此就在能溶解的杯子下面打“V”
三.实验
1.今天,老师在每一组的桌子上给你们准备了盐、沙子、石块、油、淀粉,五
种不同的材料,那你们猜一下谁会溶解?谁不会溶解在水中呢?好,现在我选出每组
的操作员。其他小朋友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你们每个人都是小小记录员,一定要把
你们的记录结果填到记录卡上,看看和你们猜想的是不是一样?(请小朋友在操作过
程中,不要争抢,注意协调合作)。
2.幼儿随音乐自选材料进行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3.小朋友做完后一看记录卡的结果。
4.看看有实验结果和老师不一样的吗?哪个不一样?一起来操作一下。(教师把不
一样的实验再进行示范操作,幼儿共同观察得出结果。
5.有些材料放入水中就会不见了,就会溶解到水中了,这就是小溶解的作用。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有趣的溶解,那利用溶解的原理我们就可以区分一些物品了。
6.教师出示分别装有盐和油的两个杯子,让幼儿区分哪个是油,哪个是盐,为
什么呢?(盐能溶解在水中,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四.应用
1.现在人们很聪明,利用溶解的原理还制作了很多东西,如:小朋友常见的
“吹泡泡水”就是用洗衣粉、洗洁精溶解在水中制成的。
2.幼儿分组制作“泡泡水”。
3.泡泡水制作好了,老师带领小朋友一起吹泡泡。
活动延伸:带幼儿到户外吹泡咆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2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2.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关于。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感知溶解的特性。
活动难点:
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关于。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只透明杯、鹅卵石,记录表。
2.幼儿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四只透明杯分别贴上标记、一只食用匙;每
组四种实验材料,分别果珍、方糖、白糖、沙子;每组一盆温开水、一盆凉开水;
操作台。
活动过程:
一.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颗鹅卵石,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鹅卵石,我把它放入水中,请你们猜一猜它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操作台上进行操作)
2.请幼儿思考:鹅卵石在水中没发生什么变化,那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
么变化呢?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师:请你们看看桌上放着哪些东西?
请幼儿观察:杯内的果珍、方糖、白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丰富词汇:粉
末状、固体、结晶体。)
2.开始做实验。
实验一: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
1)师:这些材料要和水来作游戏,先请你们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
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幼儿讲述自身的猜想。
2)幼儿猜想并记录。
师:我们先来一起看一看这张表格,横着这行分别是什么?(果珍、方糖、白
糖、沙子)猜猜竖着的图案表示什么意思?(小朋友在想、看见的东西),现在请
你把你的猜想记录到表格中,如果你觉得果珍、方糖、白糖、沙子放到水中会消失
不见,那你就打勾;如果你觉得它不会消失,那就打叉。请小朋友轻轻走到桌子旁
边,记录好之后立刻回到位置上。
3.实验并记录:到底谁不见了。
1)师: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
验试试吧。做实验时,请你们把这些东西分别放进贴好标记的杯子中,先观察观察,
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的记录纸上,把这种有趣的现象记录下来。
(幼儿走到桌子旁操作并记录,操作完成后及时回到座位。)
2)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到自身的透明杯中。
3)引导幼儿观察哪种东西消失的快,指导幼儿做记录。
4)幼儿拿记录纸讲述自身发现的现象
5)请每组一名幼儿讲解实验结果。消失的最快的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形状
的,最慢的呢?
6)师:现在老师也来做一遍,看看我的猜想对不对。(教师在操作台上做实
验,并记录表格。)我们看看什么东西在水中一下子就不见了?什么东西在水中要
好久才消失?
7)教师讲解、展示大记录表。
教师小结:一些东西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在水中可以溶解的东
西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物体的溶解与水的形状、大小关于。
三.通过实验知道物体的融化速度与水温关于
实验二:
1)师:请你拿一些糖加入两个杯子中,一个加上凉水,一个加上热水,看看
哪个杯子里的糖溶解的快?
2)请幼儿做实验记录,并请幼儿讲解自身的试验结果。
教师小结:在水中可以溶解的东西,在温水中比在凉水中溶化得快。物体的溶
化速度与水的温度关于。
四.回忆生活中的经验,扩展知识
出示ppt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东西也是用开水冲泡溶解后饮用的?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盐、味精)
这些东西在水中能溶解吗?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
皂等)
4.师:我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看看哪些东西也是可以溶解的。
教师小结: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
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
创造美好的生活。
生活经验拓展:请幼儿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还能溶解在水里?请幼儿回家
尝试,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3
一.设计思路:
“水的溶解”是一个科学活动,是“有趣的水”这个主题中的内容。水是幼儿物体,
幼儿对水很感兴趣。而水是幼儿感兴趣的物体,通过探索“水的溶解”充分激发幼儿
对科学探索的欲望。因此,预设了《水的溶解》这一科学活动。选择适合本班幼儿
年龄特点,学习特点的活动内容,重视教学问题的提问有效性,来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溶解这一现象。
2.体验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各人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
冰糖、小勺若干个、筷子若干。
2.认字卡: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溶解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t:小朋友们好!有没有发现今天李老师准备了很多的东西呀?
你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有的还可以摸一摸,看看到底这都是些什么
(幼儿观察讨论)
有谁愿意来说说这些都是什么材料呢?
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
小结: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
盐、咖啡粉、冰糖。
石头摸起来硬硬的,有点沉;黄沙看上去是黄色的,摸起来细细软软的;芝麻
油闻起来有股芝麻的香味;红糖看上去和盐一样是一粒粒的,但红糖是红色,盐是
白色的;咖啡粉是咖啡色的,有咖啡的香味;冰糖像是一粒粒透明的小冰雹。这些
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物质,有的可以用来做菜,有的可以泡茶喝,有的可以玩,
但今天我们要用它们做什么呢?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t:请你猜一猜,如果我们要把这些实验材料分别放到这几个杯子中,然后搅
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t: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明确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t: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t: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请一桌上的4位小朋友为一组,
一起把桌子上的材料都要一一进行实验,然后由一名小朋友进行实验记录,把最后
得到的有趣的现象画出来。现在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
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3.交流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t:你记录的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把这些材料放到水里后,石头沉了下去,芝麻油浮了起来,黄沙也沉在
水底,盐、冰糖都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它们在水中溶化不见了。咖啡粉变成了好喝的
咖啡,颜色也变成了咖啡色,红糖也把水变成了红褐色,原本透明五味的白开水变
成了甜甜地的糖水。
三)、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并进行交流。
t:现在我请你们用调羹试试,看看刚才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到底哪些能取
出来?哪些不能取出来?
能取出来的我们可以怎么记录?那不能取出来的呢?
t:这个实验有趣吗?
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成果啊?
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
石头和黄沙放进水中,沉下去了,芝麻油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但它们都能用调
羹取出来。红糖咖啡粉放进水中,水的颜色和味道发生了变化;盐和冰糖放进水中,
虽然颜色没有改变,但通过充分的搅拌最后看不见了,溶化在水中了,最后调羹取
不出来。
水宝宝把红糖、盐、冰糖、咖啡粉吸收了,而这些物质也溶在水中取不出来,
还把水宝宝的颜色、味道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我们叫“溶解”。
石头、黄沙和芝麻油能取出来吗?
石头和油,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t: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白糖、味精、果珍、奶粉……)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
诉你们。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五.活动自我反思:
这是一节科常活动,设计活动时候,想给孩子们充分自主探索的机会。这一点
在互动进行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
活动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我的准备的教具中,物品种类过多,造成整节活动
有点拖拉,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活动,因此很多环节,都变成了我来“说”,
这一点有点背离设计这节活动的本意了。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升,提问的效果也很好。
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较大的提升。幼儿不但会说了,而且还
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
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
展。
六.活动点评:
教研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组人员的积极参加。从说课活动到第二研,组员们每
次讨论都非常的积极,从中寻找问题,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效果也是非常的不错。
李佳老师在前面第一研的基础上上了第二研,活动中针对大家的意见,李佳老
师也是做了一定的调整,将第一研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改善。活动中,李佳老师将
记录表进行了修改,提问也更加的简练。可以看出,经过大家对提问的推敲,提问
的有效性大大提升了。当然活动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活由于李老师的准
备的教具中,各种物品种类过多,造成整节活动有点拖拉,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
成教学活动,因此很多环节,都变成了老师来“说”,这一点背离了计这节活动的本
意了。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4
一.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使幼儿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异议,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
3.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身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幼儿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二.准备:
水,一次性透明杯子若干,小石头块苦干,盐、奶粉和方糖若干、筷子和小勺,
人手一份记录表
三.过程:
(一)直接引题:教师明确提出“溶解”现象:
1.出示方糖,请小朋友猜一猜,方糖放到里会发生什么样的转变?
2.幼儿操作1):请小朋友把方糖放到水里用力搅拌,会有什么变化?能从水
里取出来吗?(老师出示记录表并示范做记录)
3.请幼儿品尝糖水
4.老师解释“溶解”现象:糖放到水里能取出来吗?
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溶解
在水中呢?
(二)幼儿自身探索“溶解”现象:
1、师:老师准备了三样材料,认识它们吗?请一幼儿帮忙介绍这三份材料。
老师今天要请小朋友用它们来做一个实验。在做实验之前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三样
材料放到水中,经过搅拌,它们会有什么样的转变?
2、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表并讲解记录方法:如果能从水中取出来的我们用
(↑)符号表示,不能取出来的用(↓)表示。
3、幼儿操作(2)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自身猜想的结果记在记录格中。
(幼儿活动,教师观察):老师发现小朋友的记录有不一样,我们怎么样才能
知道谁猜的是对的呢?
幼:做实验试一试。
4.师:请小朋友分别把这三份材料放到杯子中,并且用筷子搅拌搅拌,看看会
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幼儿活动,教师指导。石头会化吗?盐和奶粉会怎么样呢?(请幼儿把看到的
现象讲述出来)
交流:
1.请小朋友说说实验结果和你猜想的结果是一样吗?哪个不一样?
2.小朋友之间的实验结果有没有不一样的呢?哪个实验不一样?
(五)教师小结:
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入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放进
水中会沉下去;奶粉放进水中,会改变水的颜色;盐放进水中最后不见了。盐和奶
粉放进水中经过充分搅拌之后,能用工具取出来吗?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
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六)延伸活动:小朋友回家可以用白糖,酱油、味精、醋去试试看,哪些在
水中溶解得最快?为什么?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5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使之了儿解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体
虽改变了原有模样,但性质不变。
2.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3.丰富词汇:溶解、结晶体、固体、粉末状、盐、味精、调味品等,推动幼儿
逻辑思维与连贯讲述能力的发展。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组三只小碗,分别装
有结晶体的果珍饮料、方糖、红糖;一盆热开水。
2.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段蜡烛头、六支长蜡烛、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
几只热水瓶。
3.将雨花石、鹅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到自然角。
活动过程: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小段蜡烛,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
化。
(2)请幼儿思考:蜡烛在水是没发生什么变化,那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
么变化呢?
2.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
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3.开始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到自身的小碗中,再加些热水。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
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将自身配制的饮料喝完。
(3)请每组幼儿就以上问题展开议论,请几个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同时学习
“溶解”一词。
4.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解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丰富词汇:盐、味精、
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
皂等)
5.教师小结: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
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
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6.观察熔化实验,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请幼儿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到水里都会溶解?(提示浸在水中的蜡烛)
(2)请幼儿讨论:蜡烛在水是不会变化,那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发生变化呢?
(3)教师点燃六支蜡烛,分给每组一支,供幼儿观察:蜡烛在点燃后发生什么
变化?(启发幼儿观察火焰下熔化了的烛油)
(4)教师:小朋友做的实验和老师做的实验有什么不同?糖的溶解和蜡烛的.熔
化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请小朋友活动后自由讨论,老师下次再告诉大家。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因
此,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
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
扣生活,是孩子们了解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
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
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重视
自身的操作常规,也重视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
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多了记录
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
表。因此,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小百科: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
程称为溶解。而狭义的溶解指的是一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气体产生物理或化学
反应使其成为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6
活动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与我们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水是生命之
源,水孕育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水为生命提供能量,让生命能存活。水也是社
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激发探索兴趣。
2.知道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身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方糖、花生、麻油、果珍。
2.透明的杯子、小碗、筷子、勺子。
3.小博士课件。
4.幼儿人手一份记录本和笔。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观察、比较和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活动难点:
会记录自身的猜想和实验结果,知道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活动流程:
观察引趣→猜想实验→迁移利用
活动过程:
一.观察引趣
1.看一看,闻一闻,老师给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
2.幼儿观察,教师指导。
3.幼儿讲述观察结果,知道实验材料名称,了解其外形特征。
二.猜想实验
(一)实验一:谁不见了
1.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
1)这些材料要和水来作游戏,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出
现什么情况呢?谁会不见了?
2)幼儿猜想并记录。
明确提出记录要求:选择两种符号,一种表示它不见了。另一种表示它还在。
3)展示幼儿记录,幼儿讲述自身的猜想。
2.实验并记录:到底谁不见了
1)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验试
试对吧。在做实验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都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的搅拌之后,
先别忙着记,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的记录本上,
把这种有趣的现象记录下来。
2)幼儿实验,教师观察,随机指导。
3)幼儿讲述自身的发现。
4)小结:小朋友猜想的和实验出来的结果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只有动手
做一做,我们才能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二)、实验二:谁能取出来
1.明确提出问题:放到水里的材料,还能取出来吗?(幼儿猜想,讲述。)
教师演示大表格让幼儿猜想并记录猜想结果。
2.明确提出实验要求:这里有很多的小工具,有小勺,筷子。现在你们就要用
这些小工具,看看刚才你们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哪些还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
了。记录实验结果。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拿记录本讲述自身发现的现象,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述与同伴不同的看
法。
5.教师演示PPT,展示大的记录表和孩子一起记录自身的实验结果。
6.提问
1)你发现什么可以从水中取出来?什么不可以取出来?
2)我们来看看有没有不同意见?
3)为什么方糖和果珍取不出来了?它们到哪里去了?
7.教师小结,帮助幼儿理解溶解的概念。
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体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花
生放进水中,沉下去了。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果珍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
糖最后看不见了。象糖和果珍这种放进水中经过充分的搅拌之后,利用各种小工具
能不能取出来?放进水中不能取出的现象,有个好听的词表示,叫“溶解”,“溶解
在水中”。像花生和油,放进水中后花生还是花生,油还是油。我们用小工具一取
就把他们取出来了。他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三.迁移利用
1.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2.演示课件引导幼儿思考。
活动延伸:
出示沙子、肥皂、泥土。
问:这些是什么?它们能溶解在水中吗?
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活动反思:
采用个别引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
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的
过程一目了然。这样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关于知识。加强幼儿对科学的
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
想,验证,发现溶解的秘密,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
到正确的答案。
不足之处:
1.很多幼儿活动中多以听和记录为主,很少主动明确提出问题。
2.由于操作材料有限,不能每个幼儿都进行操作。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7
目标: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使之了儿解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体
虽改变了原有模样,但性质不变。
2.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3.丰富词汇:溶解、结晶体、固体、粉末状、盐、味精、调味品等,推动幼儿
逻辑思维与连贯讲述能力的发展。
4.培养幼儿耐心完成任务的习惯,享受折纸活动的乐趣。
5.学习客观的评价自身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准备:
1.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组三只小碗,分别装
有结晶体的果珍饮料、方糖、红糖;一盆热开水。
2.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段蜡烛头、六支长蜡烛、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
几只热水瓶。
3.将雨花石、鹅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到自然角。
过程: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小段蜡烛,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
化。
(2)请幼儿思考:蜡烛在水是没发生什么变化,那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
么变化呢?
2.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
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3.开始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到自身的小碗中,再加些热水。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
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将自身配制的饮料喝完。
(3)请每组幼儿
就以上问题展开议论,请几个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同时学习“溶解”一词。
4.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解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丰富词汇:盐、味精、
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
皂等)
5.教师小结: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
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
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6.观察熔化实验,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请幼儿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到水里都会溶解?(提示浸在水中的蜡烛)
(2)请幼儿讨论:蜡烛在水是不会变化,那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发生变化呢?
(3)教师点燃六支蜡烛,分给每组一支,供幼儿观察:蜡烛在点燃后发生什么
变化?(启发幼儿观察火焰下熔化了的烛油)
(4)教师:小朋友做的实验和老师做的实验有什么不同?糖的溶解和蜡烛的熔
化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请小朋友活动后自由讨论,老师下次再告诉大家。
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课的开始,利用课件创设富有激情的情境:一个小朋友,早上要喝一杯加冰糖
的牛奶去上学,可是冰糖溶解慢,眼看快迟到了,你们听“滴答滴答”,时间在流逝,
小朋友已经很着急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创设这样的情境的意图是为了培养
学生之间的互助,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身想办法,培养学生
的想象能力,激励学生自行探究知识。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首先我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提供的实验电器材,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
论怎样使冰糖加快溶解。最后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的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分组进行
对比实验。
以上,我针对学生目前的科学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
升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重视思维参与
各组选择自身的方法进行加快冰糖溶解的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通过加快冰糖溶解方法的探究,使学生有足够多的经验认识加快溶解的方法。
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
不错的科学学习习惯包含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明确提出自身的
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明确提出新的问题。
四.整合三种方法,并利用于实验
小组按规则进行肥皂溶解的快的比赛。只要有一组完成实验,就结束实验,各
组上交器材。然后让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总结溶解更快的方法。这是一个科学知识
整合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赛,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综合的利用,并能联系
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学用结合
我首先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孩子们课后进行食盐溶的快的实验比赛。
并让孩子们课后去思考:溶解加快了,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有利的方面,哪些不利
的方面?如果有不利的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减慢溶解?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同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解决问题同样重要。
让课堂的结束,成为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起点。并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利用到生活
中。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2:35: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95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