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枣核》教案六篇
《枣核》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__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__起伏跌宕
的结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
的依恋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
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月之故乡》的音乐与画面,问:这首歌表现的是一种
什么样的感情?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qiāo)嫣红(yān)倘若(tǎng)山坳(ào)镶嵌
(qiàn)
②风烛残年故弄玄虚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__内容。
明确:旧时同窗离开祖国五十年在美国事业家庭都如意的情
况下托我带几枚枣核让她试种。
3、课文的题目是《枣核》,找出文中提到枣核的句子。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索枣核;
第二、三段、见枣核;第七段,说枣核。
学生读课文,师生交流,屏幕显示
索枣核——设置悬念。
见枣核——加深悬念。
说枣核——解开悬念。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
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
生动具体感人。请大家齐读课文,思考老人的哪些行为语言体现
了他的思乡之情呢?(齐读第七到十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1、学生读课文
2、老师示范
第七段:语言描写“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表明思乡之情是
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
3、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板书)
明确:植睡莲、栽垂柳、堆北海、
关键词句:
“几十里外”、“论公斤买下”、“一块块亲手”
总之,透过这些朴实的字词,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的浓烈。
说明优越的物质生活、高度的物质文明是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
国之情的。
四、突破难点,拓展延伸
1、这篇__,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
核”命题?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__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
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
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
品或句子?
学生交流
参考:《静夜思》
《乡愁》
五、小结__,归纳总结:
__结构精巧,表现在用“枣核”作为__的线索。枣核是一条
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此外,作者以小
写大,通过几颗小小枣核,表达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
六、作业布置,巩固提高
1、完成《一课一练》
2、搜集游子思乡爱国的名句
《枣核》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
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
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
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
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
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
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
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
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
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
力。】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
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
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
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
“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
吆喝声:“哦喝!哦喝!”
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
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
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
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
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
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
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
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
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
接着往下讲吗?
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枣核》教案篇3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
1听写字词
2梳理课文结构
3引导学生深入课文
二、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__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
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
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
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
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
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
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
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
有什么表达效果?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
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
想感情?
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
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
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
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
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
“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
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
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
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
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
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
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
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
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三、小结
__的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
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了谈话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
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
声,如见其人。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枣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__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__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__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
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__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
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
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是几颗生枣核。小小的枣核很不起眼,但
在一位久居异乡的美籍华人眼中,来自故乡的枣核却无比珍贵。
这是为什么呢?这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承载着一份什么样的
情感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翻译家
萧乾的散文《枣核》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枣核
1、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__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__,你从中感受到
什么?你对这篇__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蹊跷、嫣红、风烛残年、殷切、镶嵌、不约
而同、山坳、玛瑙、故弄玄虚
三、读懂枣核
(师设计五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
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旧时同窗听说我要访美,什么也不要,只托我带几颗
枣核,那她要枣核干什么呢?你从文中哪一句找到了根据?
明确:想试种枣树。
(2)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
是这篇__的—————————————。(线索)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枣核-()
枣核—()枣核—()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__的线
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3)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
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再者已到了风烛
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她到底为
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
之情。
(4)想一想文中哪一句应该是揭示主题句?作者想借枣核
表达怎样的意思呢?(明确后齐读)
(5)请用这样的句子来概括:这篇__记叙了——————
———————,表达了————————————————。
(6)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
一想,将__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
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
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品味枣核
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一件小小的事,但作者通过自己
所见所闻、同窗所语渲染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除了想试种
枣树,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出了那位老人的思乡情呢?你认
为句中哪些词语很关键,用得好呢?
1.教师示范:第十段中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植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的久久伫望
乡愁是离别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
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
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
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
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
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
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
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
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
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
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枣核》教案篇5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__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难点: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文本引读
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的《美国之行》
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
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四、整体感知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蹊跷()()qiā()指一算故弄xuán()虚
mǎnǎo()()姹紫yān()红殷切()
匀称()镶嵌()líba()()
2、__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3、读完全文,你认为能表达__中心的一句话是文中的哪一
句?
五、研读探究
1、__的前六段有没有交待同窗要枣核的用途?作者为什么
这样写?
2、在同窗的后花园里,具体的思乡行动表现在哪里?
3、这篇__,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
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
些小题大作了?
六、品读鉴赏
结合课文思考下列句中的“就”字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1、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3、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七、应用拓展:
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枣核》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手
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
理清线索。
[教学难点]
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
结合。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
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
实感。
[教学方法]
导拨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师生
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首诗
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
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阗月亮倾诉
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
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
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
我们的。
二、简介作者
(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
认识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
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
《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
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
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
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放课文录音,出示投影,请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
①蹊跷②嫣红③山坳④玛瑙⑤胡同⑥依恋⑦匀称⑧
国籍
⑨不约而同⑩故弄玄虚
(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
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
(投影出示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
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后回答,每人一处)
3、用简洁的短语,对每件事进行浓缩、概括,理清作者的
行文思路。(每四个同学一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学生可以
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明确:作者开篇先写朋友要枣核,接着写朋友托枣核,如获
至宝,最后在参观后花园时谈枣核。
4、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
并且把它看得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老
师点拨)
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己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他思念
家乡。
5、文中写友人“事业和家庭都如意”,“可心上总像缺点
什么”,这是为什么?哪些语句能表明这一点?
明确: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
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都表明他心上缺点什么,因为“都
如意”也难补他远离故士的缺憾,这里不是他心灵的归宿。
6、友人用哪些行动表明他在思乡?
明确: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
舟的日子,试种家乡的枣树。
7、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__中心?
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
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士的。
五、揣摩语言,体会游子心境
这篇__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
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
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
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三、殷切、劈头、挑选……)
语言看似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六、深度拓展
1、老师设疑:这篇__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
么却以“枣核”命题?
(分小组讨论,结合各小组发言内容,教师进行总结、明确)
枣核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上说,枣核是行文线索
从表情达意上说,“枣核”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思乡感情的
寄托
2、设疑激趣: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__作者构思非常精巧,
用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那么,__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学生继续讨论,师可给予以下提示)
[投影]
1、__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
2、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枣核的原因?
3、为什么要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
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
明确:作者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引
人入胜,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七、质疑
(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八、联想、赏析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
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
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现在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
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学生列举,并对其中的精彩名段赏析、口味,如学生列举
不热烈,教师可把自己准备好的录音片断放给学生听,引导学生
进行欣赏)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2:31: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95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