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铜与氧气反应

更新时间:2022-11-12 18:27:42 阅读: 评论:0

初中数学11个模型-屏多音字组词


2022年11月12日发(作者:草船借箭缩写150字)

航天器环境工程第25卷第1期

18SPACECRAFTENVIRONMENTENGINEERING2008年2月

原子氧对金属铜的作用

李中华,李丹明,王敬宜,郑阔海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真空低温技术与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摘要:低地球轨道的原子氧化学性能非常活泼,能使金属铜氧化。XRD(X射线衍射)、XPS(X射线光电

子谱)分析结果表明:原子氧作用后,铜的表面生成了氧化铜和氧化亚铜,从而使铜的导电性能、光学性能、

焊接性能和结构强度下降。铜与原子氧的氧化反应与温度有关,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反应更加容易。地面试

验结果表明:生成的氧化铜或氧化亚铜在原子氧撞击作用下,从试样表面脱落,并沉积到其他试样的表面,从

而对其他表面产生较为严重的污染。该研究结果可为在轨航天器污染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原子氧;金属铜;污染

中图分类号:V4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379(2008)01-0018-04

1引言

原子氧是低地球轨道残余大气的主要成分,其

化学性能非常活泼,能够对航天器表面材料产生剥

蚀效应,是低轨道航天器表面材料或器件性能衰退

的主要因素。例如:原子氧的剥蚀使有机结构材料

厚度减薄,因而变形、机械强度下降;使功能材料

的性能变化甚至失效;使太阳反射镜的反射率下

降,漫反射增加,光学成像质量下降;使活动部件

外露部分的润滑剂(二硫化钼等)氧化,润滑性能

降低或失效等。另外,反应时放出的气体加重了附

近元器件的污染,使材料表面涂层脱落而形成碎片

等。原子氧与金属材料发生氧化反应,表面生成氧

化层,从而影响金属材料的导电性能、光学性能、

焊接性能和结构强度等。金属铜由于具有良好的导

电性能因而在航天器上被广泛采用,但铜在原子氧

环境中容易被氧化,生成氧化铜(CuO)和氧化亚

铜(Cu

2

O),而且CuO和Cu

2

O在原子氧的继续撞

击作用下,可以从试样表面脱落,并沉积到其他试

样或真空容器的表面,从而对其他表面产生较为严

重的污染。这些现象已经被国内外的地面试验和空

间飞行试验所证实。

2空间暴露试验

美国航天飞机STS-46飞行任务中进行的EIOM

-3材料试验证实了铜在空间原子氧作用下,质量变

化和光学性能变化较为明显。EIOM-3部分材料试

验结果见表1[1]。

表1几种金属材料的质损和光学性能变化

Table1Masslossandopticalpropertychangeofveralmetals

试样

温度条件

/℃

质损

/mg

单位面积质损

/(mg·cm-2)

吸收比α

i(初始值)

吸收比α

f(飞行后)

发射率ε

i(初始值)

发射率ε

f(飞行后)

120-0.07-0.0980.470.520.020.03

120+0.23+0.3230.110.800.010.46

120-0.05-0.0710.330.310.020.02

120+0.01+0.0140.190.180.020.02

注:表中材料在原子氧环境中暴露42h,迎风面接受的原子氧注量为2.2×1020/cm2。

从表1可见,铜在空间原子氧的作用下,质量

和光学性能都有较大的改变,尤其反射率的变化是

除金属银外变化量最大的。从表1数据还可以看出,

金属铜的质量是减小的。但是根据化学反应原

理推断,铜生成氧化物后,质量应该增加。一个可

能的解释是生成的CuO或Cu

2

O在原子氧的撞击作用

下脱落。

————————————

收稿日期:2007-09-22;修回日期:2007-12-04

作者简介:李中华(1967-),男,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空间环境效应及其防护技术的研究。联系电话:(0931)

4585299;E-mail:lzhh5201@。H

Y

F

S

O

F

T

W

A

R

E

C

O.

,

L

T

D

第1期李中华等:原子氧对金属铜的作用19

3地面模拟试验

3.1片状铜试样地面试验

地面模拟试验在同轴源原子氧模拟装置中进

行,使用的试样架由合金铝制成。我们先用该试样

架进行了多种材料的原子氧效应试验,如白漆、

OSR、Kapton、Mylar、银、金、钼等。试验后,

试样架表面的颜色呈较浅的金黄色(见图1)。

图1铝试样架(片状铜试验前)

Fig.1Sampleholdermadeofaluminumalloybefore

atomic

oxygentestoncoppersheet

之后,进行了片状铜试样的原子氧暴露试验。

试验前铜片没有经过抛光处理,表面已经有一层

氧化物(见图2)。我们将铜片装入试样架,并暴

露于原子氧束中,原子氧的通量密度为

1.06×1016/(cm-2·s-1),铜片经受的原子氧累积注

量为1.2×1021/cm-2。试验结束后发现:铜片暴露于

原子氧束的部分与未暴露部分的颜色有明显的区别

(见图3),未暴露部分的颜色加深,而暴露部分

的颜色变浅。试样架的颜色也由原来的浅金黄色变

成了较深的暗红色(见图4)。显然,试样架受到

了污染,而红色物质最有可能就是CuO和Cu

2

O。

图2原子氧作用前的铜片

Fig.2Coppersheetbeforeatomicoxygenexposure

图3原子氧作用后的铜片

Fig.3Coppersheetafteratomicoxygenexposure

图4试样架颜色发生改变(片状铜试验后)

Fig.4Colorchangeofthesampleholderafteratomic

oxygen

testoncoppersheet

3.2薄膜铜试样地面试验

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材料化学系和马歇尔空

间科学实验室对薄膜铜进行了原子氧效应试验研

究。为了表征原子氧在铜表面形成的氧化层,制作

了各种厚度的铜薄膜,并将这些试样置于阿拉巴马

州立大学的原子氧设备中,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暴

露试验。试验前后,用高分辨率轮廓仪、XRD、

XPS等进行性能表征,以研究试验表面的化学及光

学性能变化。结果显示,薄膜铜试样在原子氧作用

下产生了氧化。

4性能分析

金属材料原子氧试验过程中,氧化层的成分、

结构和厚度是必需掌握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可以

预测材料表面性能的改变,如黏附性、耐腐蚀性和

光学性能等。

根据暴露条件,铜与原子氧作用后,表面会生

成两种氧化物相:Cu

2

O和CuO。亚铜离子(Cu+)

有全满的3d电子层,而铜离子(Cu2+)在3d层上缺

一个电子。铜与原子氧的反应产物与温度和氧压有

很大关系:温度较高(>177℃)时,一般生成

CuO;而在较低的温度(<149℃)和气压下,生

成物主要是Cu

2

O。在原子氧试验时,温度一般不超H

Y

F

S

O

F

T

W

A

R

E

C

O.

,

L

T

D

过70℃,氧气压强为2×10-1Pa。所以,铜被原子

氧作用后,氧化产物的主要成分应该是Cu

2

O。

4.1试样成分与性能分析

4.1.1XRD(X射线衍射)分析

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材料化学系对经原子氧

暴露后的纯铜材料进行了XRD分析[2-4]。从XRD图

谱(见图5)可以看出:原子氧作用前,有3个主要

的峰,分别对应2θ=43.5°,50.5°,74.4°;原子

氧作用后,在2θ=36.5°,61.5°,73.8°出现新的

20航天器环境工程2008年第25卷

峰,这些峰是Cu

2

O峰;在2θ43.5°处有一个较小

的峰则是CuO。整个XRD曲线包含6个强峰,因此,

铜片的氧化层可以认为是Cu

2

O以及少量的CuO组

成。

图5铜在原子氧作用前后的XRD图

Fig.5XRDpatternsofcopperbeforeandafterexposure

to

atomicoxygen

4.1.2XPS(X射线光电子谱)分析

XPS是已知的最敏感的表面分析技术之一,能

够获得表面100Å范围内的原子成分。因此,可以

借助XPS技术分析铜氧化物的结构。

测量铜表面氧化物成分的方法之一是比较XPS

图中Cu的2p峰的差别。由于XPS图谱中Cu的2p卫

星峰的存在,使CuO与Cu

2

O的XPS曲线有明显的区

别。在CuO中,这个卫星峰又称为激振峰。由于

Cu2+具有3d9结构,CuO呈现顺磁性;而Cu

2

O中的

Cu+是3d全满结构,没有顺磁性,所以在XPS图谱

中出现了这些不同的卫星峰。

图6原子氧暴露前后铜的2p卫星峰

Fig.6Copper2pcorelevelpeaksbeforeandafter

exposure

toatomicoxygen

从图6可以看出,暴露温度为177℃和320℃时,

铜的2p

3/2

FWHM(最大半峰宽度)从原子氧暴露前

的1.5eV分别上升到暴露后的3.3eV和3.6eV。相对

于没有经过原子氧暴露的试样,2p

3/2

峰的位置向左

分别移动了0.5eV和1.2eV。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并

结合出现的卫星峰,可以推断出在试样表面

100Å厚度的氧化物中,CuO是主要的成分。这就意

味着铜表面生成的氧化物中,外层必然由CuO组

成,而内层则由Cu

2

O组成。

4.1.3试样反射率变化

在EIOM-3材料试验中,测量了铜片在暴露前

以及分别在149℃、232℃暴露于空间原子氧环境后

的反射率曲线(见图7)。可见,在较低的温度下

暴露时,铜试样的反射率降低较少。分析可能由于

在较低的温度下铜试样表面生成的氧化物较少,或

者生成的氧化物在原子氧的撞击作用下脱落。这一

现象与我们的试验结果比较吻合。我们的试验温度

较低,约为70℃左右。试验后发现试样暴露部分的

颜色变浅,就是因为试样原有的CuO以及原子氧作

用过程生成的Cu

2

O在原子氧的撞击作用下脱落,使

干净的铜表面暴露出来,因此,外观与暴露前相比

更为光亮。

当暴露温度升高到232°时,试样的反射率大

大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试样表面生成了较多的CuO

和Cu

2

O造成的。

图7原子氧暴露前后铜膜的反射率曲线

Fig.7Reflectancemeasurementsofthecoppersample

expodtoatomicoxygenH

Y

F

S

O

F

T

W

A

R

E

C

O.

,

L

T

D

4.2试样架表面成分分析

我们对试验后的试样架也进行了成分分析,发

现试样架表面暗红色物质中含有铜的氧化物,结果

见表2。

表2试样架表面暗红色物质的成分

Table2Compositionsofthedark-redmatteronthesample

holder

元素名称

质量百分比/(%)原子数量百分比/(%)

C22.8251.38

O8.0713.64

Si6.906.65

Fe25.6512.42

Ni10.144.67

Cu26.4211.24

H

Y

F

S

O

F

T

W

A

R

E

C

O.

,

L

T

D

第1期李中华等:原子氧对金属铜的作用21

从表2可以看出,铝试样架表面含有较多的Cu、

Fe、C、Si、Ni等元素。其中,C、Si两元素是有机

材料在原子氧作用下产生气态物质沉积到试样架的

表面所致,Fe、Ni两元素是由于不锈钢在放电状态

下产生氧化所致,而Cu元素则是由于铜试样被原

子氧氧化并在原子氧的撞击作用下脱落、飘移至试

样架表面所致。

5结论

铜与原子氧作用后,表面生成CuO和Cu

2

O。铜

表面的氧化反应对温度较为敏感,在较低的温度和

氧压条件下,氧化物的成分以Cu

2

O为主。铜薄膜材

料暴露在149℃的原子氧环境中约1h,表面的氧化

物形态较少;而暴露在177~232℃的原子氧环境中

1h,表面有一定厚度的氧化层,其中外层由CuO组

成,而内层则由Cu

2

O组成。反射率测量

也证实了这样一个事实,即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

反应更加容易,形成较厚的氧化物,反射率下降较

多。另外,铜的氧化物容易脱落,会对其他表面产

生污染。本研究结果可为在轨航天器污染控制提供

参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VaughnJA,LintonRC,FinckenorMM,etal.

Evaluationofatomicoxygeneffectsonmetalsand

opticalthinfilmsonEOIM-3[C]∥AIAASpace

ille,

1993-09

[2]PettigrewPJ,RaikarGN,GregoryJC.

Determinationofthereactivityofcopperwithatomic

oxygen[C]∥AIAASpaceProgramsand

ille,1995-09

[3]RibbingCG,oxides(Cu

2

O,CuO)[

G]∥okofOpticalConstantsofSolid

Ⅱ.Orlando:AcademicPress,1985:845

H

Y

F

S

O

F

T

W

A

R

E

C

O.

,

L

T

D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8:2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9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gules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