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悖怎么读

更新时间:2022-12-07 11:32:09 阅读: 评论:0

期末考试成绩查2019年-对团组织的认识


2022年12月7日发(作者:prent的意思)

2012年07月

总第180期第07期

黑河学刊

Heihe Journal

Ju1.20l2

Serial No.1 80 No.07

悖论的哲学解读

⑥王清华

(日照市交通行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山东日照276826)

【摘 要】悖论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就是对一个概念、一个假设或一种学说,积极主动从正反两方面

进行思考,以求找出其中的悖论之处;从哲学的视角出发,较为系统的总结悖论的定义、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主

要分类介绍,在宏观上对悖论法进行概括和表述,对学习和研究悖论法具有一种的启用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悖论;矛盾;分类;产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B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2)07—0007—02

悖论是“一个涉及数理科学、哲学、逻辑学等学科的非

常广泛的论题”I1I,笔者仅从哲学的视角,将悖论法作为哲

学方法论的一种主要形式来进行考察、学习和研究。

、什么是悖论

“悖”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最早出现在《墨子》中,其中写

道“世之君子,使之为一犬一彘之宰,不能则辞之;使为一

国之相,不能而为之。岂不悖哉!”121。可见,“悖”是指命题

中包含自相矛盾或自我否定。但“悖论”作为一个名词则源

于英国,其概念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悖论”一词在英文

中称Paradox或Autinomy。其中“Paradox”的原意是指“同人

们通常的见解相抵触的理论、观点或说法”,它既用来表示

超凡脱俗、似非而是的科学论断(即所谓“佯谬”),也用来

指称违背常理、似是而非的奇谈怪论(即所谓“谬论”、“两

难论”),以及“自相矛盾的语句”。悖论也可叫“逆论”,或

“反论”,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它包括一切与人的直

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数学结论,那些结论会使我们惊异

无比。悖论是自相矛盾的命题。即如果承认这个命题成立,

就可推出它的否定命题成立;反之,如果承认这个命题的

否定命题成立,又可推出这个命题成立如果承认它是真

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

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论,它们震撼了逻辑和数学的基

础,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

思想家和爱好者的注意力。解决悖论难题需要创造性的思

考,悖论的解决又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

二、悖论产生的原因

悖论是怎样产生的呢?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产生悖论

的原因至少有三个,下面分别举例进行说明。

一对照自身后产生悖论。某些否定性命题不能自我指

向,否则就是悖论,是因为其具有过于广泛的否定性,即只

说“不”不说“是”的人最终要对自己说“不”,从而陷入不能

自拔的怪圈。有两个问题足以说明这一点:“没有任何道理

是绝对正确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这两句话全都导

致悖论,因为人们听了这些话之后就要问:“没有任何道理

是绝对正确的”这句话本身是不是绝对正确的?“没有永恒

不变的真理”这句话本身是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如果“没

有任何道理是绝对正确的”这句话本身就是绝对正确的,

那么事实上已经有一条道理是绝对正确的,如果“没有任

何道理是绝对正确的”这句话本身也不是绝对正确的,那

么就意味着也许有某种道理确实是绝对正确的。如果“没

有永恒不变的真理”这句话本身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那

么事实上已经有一条道理成为永恒不变的真理,如果“没

有永恒不变的真理”这句话本身也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那么就意味着也许有某种道理确实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二是因造成信息缺失而产生悖论。产生问题的原因是

用低层次方式描述高层次存在。例如人们经常提到的那类

怪圈图画,虽然利用人的视觉习惯造出了立体感,但实质

上它只是处于二维层次的平面图,用来表示三维层次的立

体实况就容易产生混乱,就好象普通平面世界地图不如地

球仪准确、直观一样。当我们用二维平面图来表示三维实

况,其中难免会有一些必要信息被省略,于是就发生视觉

上的错误。当然,世界上没有完全合乎数学定义的二维实

【作者简介】王清华(1972一),女,山东五莲人,日照市交通行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站长,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

与实践。

・7・

在物体,“二维”只是个抽象概念,就如同人们在现实中永

远不会找到绝对合乎理想几何概念的“正方体”与“球体”

一样,这一点我在后面说到数学的局限性时还要详谈。

三是混谈不同性质的物体而产生悖论。例如著名的

“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这个悖论,就是把不同性质的存在

混为一淡造成的。以往人们只是从逻辑概念上看问题,于

是就不能摆脱“鸡生蛋、蛋生鸡”的封闭循环,但是,这其实

不是逻辑学或概念学问题,而是生物学当中生命起源的问

题。实际情况是:一公一母两只鸡才能生出一颗有生命的

鸡蛋,而一颗鸡蛋只能孵化出一只鸡,或公或母,所以原问

题也可以更换为另一个等价的新问题:先有亲代还是先有

子代。如果生命是有起源的,即有一个从无生命到有生命

的开端,那么应该是先有亲代。从无性繁殖的角度来看,先

有第一个准细胞开始具备生命的特征正式成为第一个活

细胞,后来在它内部渐渐独立出另一个细胞的萌芽并最终

分裂为两个细胞,如果我们认为第一个准细胞是一只“鸡”

那么就是先有“鸡”,如果我们认为第一个准细胞是一个

“蛋”那么就是先有“蛋”。后来有了有性繁殖,即由A细胞

的一部分与B细胞的一部分构成C细胞,所以必须是先有

“公鸡”与“母鸡”而后才有单一性别的“鸡蛋”。当然,如果

当初有性繁殖的起源是有一个中性细胞在分裂时突然变

成一雌一雄,那么就是先有中性的“蛋”,然后才有单一性

别的“公鸡”与“母鸡”。

三、悖论的形式及历史上著名的悖论

笔者理解的悖论有三种主要形式。一种论断看起来好

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佯谬);一种论断看起来

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一

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致逻辑上白相矛

盾。历史上著名的悖论主要有四个:

第一个是说谎者悖论(1iar paradox or Epimenides’

paradox),这是最古老的语义悖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

学家伊壁孟德所创的四个悖论之一。是关于“我正在撒谎”

的悖论。具体为:如果他的确正在撒谎,那么这句话是真

的,所以伊壁孟德不在撤谎,如果他不在撒谎,那么这句话

是假的,因而伊壁孟德正在撒谎。

第二个是伊勒克特拉悖论(Eletra paradox),逻辑史

上最早的内涵悖论。由古希腊斯多亚学派提出。它的基本

内容是:伊勒克特拉有位哥哥奥列斯特回家了,尽管伊勒

克特拉知道奥列斯特是她的哥哥,但她并不认识站在她面

前的这个男人。写成一个推理,即:伊勒克特拉不知道站在

她面前的这个人是她的哥哥——伊勒克特拉知道奥列斯

特是她的哥哥——站在她面前的人是奥列斯特。所以,伊

勒克特拉既知道并且又不知道这个人是她的哥哥。

第三个是著名的理发师悖论,是伯特纳德・罗素提出

的。一个理发师的招牌上写着告示:城里所有不自己刮脸

的男人都由我给他们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现在的

问题是:谁给这位理发师刮脸呢?如果他自己刮脸,那他就

. 8 ・

属于自己刮脸的那类人。但是,他的招牌说明他不给这类

人刮脸,因此他不能自己来刮;如果另外一个人来给他刮

脸,那他就是不自己刮脸的人。但是,他的招牌说他要给所

有这类人刮脸。因此其他任何人也.不能给他刮脸。看来,没

有任何人能给这位理发师刮脸了!

第四个是唐・吉诃德悖论。小说《唐・吉诃德》里描写过

一个国家,它有一条奇怪的法律:每一个旅游者都要回答

一个问题。即: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旅游者回答对了。一

切都好办。如果回答错了,他就要被绞死。一天,有个旅游

者回答:我来这里是要被绞死。这时,卫兵一吓慌了神,如

果他们不把这人绞死,他就说错了,就得受绞刑。可是,如

果他们绞死他,他就说对了,就不应该绞死他。

四、悖论的分类

综观中外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悖论的分类都有不同的

理解和感受,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尝试着把悖论

分为五种类型:即逻辑悖论、概率悖论、几何悖论、统计悖

论和时间悖论。

(一)逻辑悖论。某些集合看起来是它自己的元素,如

所有不是苹果的东西的集合,它本身就不是苹果,所以它

必然是此集合自身的元素。现在来考虑一个由一切不是它

本身的元素的集合组成的集合。这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元素

吗?无论你作何回答,你都自相矛盾。最著名的逻辑悖论是

伯特纳德・罗素提出的理发师悖论。

(二)概率悖论。概率悖论的最经典的论断是:一个比

赛不会对双方都同时有利。法国数学家莫里斯・克莱特契

克在他的《数学消遣》书中写道:“有两个人都声称他的领

带好一些。他们叫来了第三个人,让他作出裁决到底谁的

好。胜者必须拿出他的领带给败者作为安慰。两个争执者

都这样想:我知道我的领带值多少。我也许会失去它,可是

我也可能赢得一条更好的领带,所以这种比赛是对我有

利。一个比赛怎么会对双方都有利呢?”

(三)几何悖论。最有代表性的是“不可能台阶”。这是

由英国遗传学家列昂尼尔・S・彭罗斯和他的儿子,数学家

罗杰尔・彭罗斯发明的,后者于1958年把它公布于众,人

们常称这台阶为“彭罗斯台阶”。也有的称之为“怪圈”,本

来是一种容易让人产生错觉的二维图画,即“现实中不可

能图形”。其内容为:画中有一人沿一条环状楼道不断向上

走,先向东后向南又向西再向北攀登一周后,竟然回到低处

的原起点,图中那可怜的人可以永远地沿着它转圈,但却总

是在向上攀登,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他原来的位置!

(四)统计悖论。最有代表性的是选举悖论。假定有A、

B、C三人竞选总统。民意测验表明,选举人中有2/3愿意选

A不愿选B,有2/3愿选B不愿选c。是否愿选A不愿选C

的最多?答案是不一定!选举悖论使人迷惑,是因为我们以

为“好恶”关系总是可传递的,如果某人认为A比B好,B

比c好,我们自然就以为他觉得A比c好。这条悖论说明事

实并不总是如此。多数选举人选A优于B,(下转第13页)

重叠部分:组织权力结构(授仪、分权),理论来源(公

共选择理论),批评对象(官僚制)

对政府再造的这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

现,市场模式和参与模式都对传统的官僚体制提出了批

评,前者对官僚体制中的信息垄断及产品和服务提供的垄

断提出了批评,所关注的重点是公共组织中较高的管理阶

层,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竞争型政府”;而后者则对官僚

体制中的层级节制提出了批评,关注的重点是组织中较低

层的员工及组织的服务对象,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服务

型政府”。这两种模式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是相同的,只

不过所采用的方式不同。首先要解决的是公共部门中如何

协调的问题;市场模式认为在应用市场原则来为因政策协

调不够而导致的效率损失进行辩护时会提高效率,参与模

式认为协调应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其次是发现公共部

门中的错误和改正错误;市场模式认为市场可以解决公共

部门在政策形成阶段,资源分配阶段及政策执行阶段中所

犯的错误;参与模式认为组织能否运转良好的基本前提是

其低级员工和服务对象能否直接参与管理决策,因此强调

让公众参与政策过程所有阶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三个

问题就是公务员制度。市场模式认为:公务员制度并不以

服务为宗旨,公务员是一群假公济私自私自利的人,官僚

机构及其职业雇员已经在特定领域获得r垄断大权,因此

按照市场标准,公务员制度是政府发展的头号大敌,要解

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公务员制度从根本上加以改变,鼓励

甚至要求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人才流动;而参与模

式认为公务员制度应该只有一个层级节制体系,更多地强

调组织内部的平等。

表2:两种模式之比较

市场模式 参与模式

批评对象 官僚体制中的垄断 层绒i了制

关注焦点 组织的较高管理层 组织的低下级员工及

服务对象

协凋 看不见的手 自下而I7

发现及改正错误 ’茚场锖号 政治信呼

公务员制度 以市场机制取而 弋之 减少层级 制

职责 通过『仃场 通过顾客的抱怨

『参考文献1

f1】美.David Osborne Peter Plastrik摒弃官僚制:政府再

造的五项战略[MI.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

[2】美.B.Guy peters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I.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李鹏.新公共管理及应用fMJ二『E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99.

口编辑/=F 涛

(上接第8页)多数选举人选B优于C,还是多数选举人选

C优于A。这种情况是不可传递的!

(五)时间悖论。有关时间的悖论,最著名的是“芝诺悖

论”中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的故事。乌龟提前跑了一段——

不妨设为100米,而阿基里斯的速度比乌龟快得多——不

妨设他的速度为乌龟的lO倍,这样当阿基里斯跑了100米

到乌龟的出发点时,乌龟向前跑了10米;当阿基里斯再追

了这1O米时,乌龟又向前跑了1米,……如此继续下去,因

为追赶者必须首先到达被追赶者的原来位置,所以被追赶

者总是在追赶者的前面,由此得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

龟。这显然与人们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

五、悖论研究的困境

斯蒂芬・里德曾这样谈及哲学家与悖论的关系:“悖论

既是哲学家的惑人之物,又是他们的迷恋之物。悖论吸引

哲学家就像光吸引蛾子一样。但同时,悖论又是不能忍受

的。我们做出的各种努力必然是为了消除悖论。哲学家是

巫师,其任务就是拯救我们,使我们摆脱这个恶魔” 。然

而,令人惊异的是,自古希腊哲人发现“说谎者悖论”以来,

两千多年过去了,“巫师”们虽使尽了浑身解数,却始终未

能为我们除去这个“恶魔”。用大逻辑学家克林的话说便・

是:“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没有任何一种答案能得到普遍的

认可。”“至今没有一个人能令人信服地明确指出悖论的推

理中有任何谬误,从而解除障论。”I41

“悖论”简单得连小孩子都能看懂、又有一代又一代一

流思想家为之耗尽心力,竟然无人能解,这实在是人类思

想史上极为罕见的现象。人们不禁要问:出路究竟何在?爱

因斯坦曾经断言:“我们而对的重大问题无法在我们制造

出这些问题的思考层次上解决” 。可见,悖论问题的解决

还将是一个漫长的不可知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o4期,师琼,王保红.

【2】诸子百家之墨家《墨子》1 1—12卷.

【3】【英]斯蒂芬・里德.对逻辑的思考——逻辑哲学导论『M】.李小

五译,张家龙校,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f4】杨熙龄.悖论文献访求漫记[J】.尉外社会科学,1984,(12).

【5】I美】斯科特・索普.蔡梵谷译,准坏了你的大脑:爱因斯坦的

天才思考法[M】.蔡梵谷译,南海出版公司,2002.

口编辑/王涛

・13・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1:32: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93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hide什么意思
下一篇:一个山一个今
标签:悖怎么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