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交通技师学院
授课教案首页
课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师:燕胜坤第15周课次22
授课班级授课日期节次缺课学生名单处室检查
(签字)
教务处抽查
授课题目§4-1静止土压力计算
教学目的
及要求
掌握静止土压力计算(包括两种情况)
重点难点
重点:静止土压力计算(按土体侧限条件下的弹性平衡状态进行计算);
难点:无
教具
(实习设备、
工具等)
无
§4-2静止土压力计算
一、复习
1、三种土压力的概念
2、影响挡土墙土压力的主要因素
二、引入:
上节课我们说过对于拱桥桥台应根据受力和填土的压实情况,采用
静止土压力或静止土压力加土抗力(土抗力是指土体对结构的弹性抗力,
与位移成正比)。但对于静止土压力的大小我们如何来确定呢?这节课
我们就共同探讨静止土压力是如何计算的。
三、新课:
静止土压力计算
静止土压力只发生在挡土墙为刚体,墙体不发生任何位移的情况,实
际工程中,作用在深基础侧墙或者U形桥台上土压力,可近似看作静止土
压力。
1、按土体处于侧限条件下的弹性平衡状态进行计算。
静止土压力系数ξ
对于侧限应力状态:
静止土压力强度
p0=σx
=ξσz
=ξγz,kPa
ξ:静止土压力系数;p0:作用于墙背上的静止土压力强度,kPa;
γ:强后填土的重度,kN/m3;z:计算点离填土表面的深度,m。
静止土压力系数,对正常固结土,ξ=1-sinφ´,对超固结土,ξ
=(1-sinφ´)1/2,φ´为土的有效内摩擦角(º);缺乏资料时可
取经验值;沙土ξ,黏性土ξ=0.5到0.7之间。
有上式可知,p0和z成正比,静止土压力强度分布沿墙高呈三角形
分布。若墙高为H,则作用于单位长度墙上的总静止土压力E
o
为
E
0
=1/2(ξγH)H=1/2(ξγH2),kN/m
E
o
方向水平,作用线通过p0分布图形心,作用点应在墙高的1/3处。
2、考虑地下水的静止土压力计算
若墙后填土中有地下水,则计算静止土压力时,水中土的重度应取浮
重度。
静止土压力系数K
0
的确定,静止土压力计算的关键是静止土压力系
数的确定。K
0
可由室内的或现场的静止侧压力试验来测定。对于砂或正
常固结的粘土,可根据有效内摩擦角来确定:砂土K
0
;粘性土K
0
。
四、小结
重点:静止土压力的计算(按土体处于侧限条件下的弹性平衡状态进行计算)
难点:无
五、作业:无
六、讲授方法:以课堂讲述为主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冀州市南午村中学王文军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土地的誓言》,下面我将从
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流亡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
件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
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
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
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
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
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
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
和体验,所以要体验到作者的家国之痛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们有着朴素的感
情,丰富敏感的心灵,我们务必要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让学生了解九一
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
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
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教学目标分析: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
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
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
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文教学的目标重点有了这样
的安排。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体味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培养学生品味欣赏优美的激情的语言的能力。
3.通过散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4.了解呼告这种形式。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品味欣赏优美的激情的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过程分析:
一、课文导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中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血腥罪行,然后进而引入对作者端木蕻良以及
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这一过程虽然会花费较长的时间但却可以引起学生情感
上的共鸣。因为现在的初一学生对文中作者所表现的家国之思并没有任何的经
历和体验只有让他们先有了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他们才有可能真正的理解作者的
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读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谈
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参考例子如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
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
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表达了作者与故乡
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
决心。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
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
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
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
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
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
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
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
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3、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誓
言的句子?)
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三研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
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可以拓展地理方面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东北地区
的风情?
教师小结(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
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2)
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3)本段运用了排比、
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4)文
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
觉。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
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凡是反常之处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并且令
人感到困惑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一、明确该
词的本意;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
切的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
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
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
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
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
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
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
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
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
绪呢?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
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这是不是使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
之一呢?
4.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
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
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
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
什么会有这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
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
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
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
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
斗为之牺牲!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
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
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
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
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5请找出文中呼告的句子并加一体会
四小结
再品全文,说说文章的感情,作者主要运用了那些技巧把这种感情表达出
来的?
五拓展迁移。
1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
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
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作者端木蕻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
之情和爱国之情,家乡永远是一个人灵寄宿之地,那么请借鉴本文的手法写一
段话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8:22: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9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