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选择名昊教育,名昊内部教学资料助力您成绩突飞猛进!
地址:广安路名昊教育电话:楊老师联系电话(微信)无第1页共5页
《吆喝》知识讲解
撰稿:王军霞审稿:王欢欢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高清课堂:民风民俗(下)——《吆喝》ppt18】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
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翻译家。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
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作品有《书译研究》《红毛长谈》《篱下集》等,散文
集《北京城杂忆》,杂文《抗老哲学》,译著《好兵帅克》《培尔·金特》等。1990年,80岁高龄的
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高清课堂:民风民俗(下)——《吆喝》ppt19】本文选自萧乾的《北京城杂忆》,作者在谈到《北
京城杂忆》的“原旨”时说:“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
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老北京,
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吆喝也是一种文化,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生
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家萧乾就是用他那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从平常的吆喝
中发掘出了艺术美。
知识积累
1.寓公:旧时指寄居他乡的退职官僚,本文中指流亡国外的有一定地位、声望的人。
2.招徕
.
(lái):招揽、招引(顾客)。
3.大鼓:民间曲艺的一种,用韵文说唱故事,以大鼓、板、三弦等伴奏。
4.钹
.
(bó):打击乐器。
5.制钱:文中指面值最小的铜钱。圆形,中间有方孔。有铸造年代,如“光绪通宝”即为清朝光
绪年间铸造。
6.荸荠
..
(bíqí):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栽培在水田里,地下球茎呈扁圆形,老熟后深栗色或枣
红色,可供食用。
7.马趴:身体向前跌倒的样子,就像马趴在地上,四肢着地。
8.合辙押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这里指押
韵。
9.囿
.
(yòu):①养动物的园子。②局限,拘泥。本文取②义。
10.铁铉
.
(xuàn):本文中指老北京剃头匠所用铁制成的器具。铉,原指古代横贯鼎(三足两耳的
锅)耳以扛鼎的器具。
11.饽饽:①糕点。②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本文取②义。
12.秫秸秆
...
(shújiēgǎn):去掉穗的高粱杆。也简说“秫秸”。秫,高粱。
13.随机应变:随着形势的变化,灵活应付。机,时机,形势。
14.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15.行当:①行业。②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主要根据角色类型来划分,如生、旦、净、丑、
末等。本文取①义。
16.隔阂
.
(hé):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17.话匣子:①原指过去时代用的留声机,后来也指收音机。②比喻话多的人。本文取①义。
18.道白:戏曲中的说白,也叫念白。
19.晶莹可人:光亮透明,使人满意。
20.贩
.
(fàn)21.佐
.
(zuǒ)料22.蛤蟆
..
(háma)
感谢您选择名昊教育,名昊内部教学资料助力您成绩突飞猛进!
地址:广安路名昊教育电话:楊老师联系电话(微信)无第2页共5页
考题例析
(2012湖北黄冈)语言表达。
郭老师在黄冈市语文“课内比教学”活动中,荣获第一名,将代表黄冈参加全省“教学比武”。
假如你是郭老师的学生,请你向郭老师发一条短信表示祝贺。
要求:不要超过30字,不得透露学校、班级和姓名等信息。
解析:本题是语言表达题,答案比较灵活,只要紧扣内容,符合要求即可。示例1:祝贺您,县市
赛课大显身手;祝愿您,全省比武魅力四射。示例2:市县名师同竞技,您已夺冠;全省精英比武,您
再争锋。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文章以地道的北京口语,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地回顾了老北京街头巷尾小商小贩们的各种叫卖吆
喝声:朴素的,华丽的;简的,繁的;写实的,夸张的……从一个角度再现了当年老北京的民俗风情,
流露出作者对往事的美好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民俗文化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理清结构【高清课堂:民风民俗(下)——《吆喝》ppt2】
写作特色
1.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北京的叫卖声。
北京话并非普通话,它有它的特色。北京话有三大特点:一是快,二是发音较含混,三是儿化音很
多。体现在本文中就是句子短,儿化音多。比如文章第3段,说到那些相声中学叫卖声的,这样写到“得
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其实不仅作者在写
作过程中体现了这一点,仔细观察,吆喝声也大多以短句为主,如“馄饨喂——开锅”“葫芦儿——冰
塔儿”等,都是短小精悍的句子,读起来干脆利索,体现了北京话的特色。【高清课堂:民风民俗(下)
——《吆喝》ppt7】
儿化音在本文中比比皆是,如“骨朵儿”“嗓门儿”“冰塔儿”“卖花儿的”……此外,北京话有
一种调侃、轻松、幽默的味道。比如文中写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
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这一句话作者描写得细致生动,让
读者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
2.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文章中段与段之间的衔接,都有巧妙的过渡,使文章浑然一体。比如第2段写道:“囿于语言的隔
阂,洋人只有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很自然
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再如第8段第一
句话:“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写夜晚的叫卖声从介绍卖吃食的转而写三种夜间吆喝:唱
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每个层次或部分之间都有明显的过渡语句,使文章显得紧凑、自然。
把握重点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感谢您选择名昊教育,名昊内部教学资料助力您成绩突飞猛进!
地址:广安路名昊教育电话:楊老师联系电话(微信)无第3页共5页
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
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
叫卖者,读者自然能够体味到此起彼伏“没个停”的叫卖声。因为,只要看看“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
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一句就可知要一一列举这种种叫卖声几乎没
有可能。于是,作者只有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这实际上就是对材料的加工剪裁的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
范。
2.【高清课堂:民风民俗(下)——《吆喝》ppt11】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
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
商贩的叫卖。”
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叙述介绍自此开始退让为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3.【高清课堂:民风民俗(下)——《吆喝》ppt5】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
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写实的成分较多。因为上文已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特别害怕”。
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
当然,作者在文中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
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也许,当初这一声“哟”在儿童内心确实是一种惊恐,引来一阵颤栗,但事过多年后,作为成人的
作者回忆起来,便只剩下有趣和怀念。
拓展阅读
相声《卖布头》中的吆喝
旧社会绸缎棉布商店的大老板为了倾销积压的布匹,将整匹布扯成零块,假称是削价的布头,雇一
些小贩临时叫卖。小贩则施展吆喝、叫卖的生意经,夸大布头的成色,以招揽顾客。这段相声从仿学卖
货声开始,最后模拟卖布头小贩的各种声腔神态,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景象。
相声:《卖布头》台词
卖布头(有删减)
甲过去在北京啊,做小买卖的吆喝最多。比如说卖糖葫芦的,东西南北城还都不一味儿。
乙对,讲究九腔十八调,您说到北城怎么吆喝?
甲“蜜来哎冰糖葫芦哎——”
乙到西城哪?
甲“葫芦儿冰糖的。”
乙这省点儿事,到了南城?
甲“葫芦儿。”
乙这更省事了!
甲到了东安市场摆摊儿的,吆喝起来新鲜:“刚蘸得的!”
乙连葫芦俩字都没有啦!
感谢您选择名昊教育,名昊内部教学资料助力您成绩突飞猛进!
地址:广安路名昊教育电话:楊老师联系电话(微信)无第4页共5页
甲北京叫冰糖葫芦儿,到天津叫糖墩儿,吆喝起来最省事,就一个字儿:“墩儿哎——”
乙对。
甲这是卖糖葫芦儿的。还有卖果子的:“香果来!闻香果啊哎!”
乙真好听。
甲这跟唱民歌似的,你如果会记谱,你给记下来,唱出来非常好听。
乙这还能谱下来?
甲我就谱过,不信哼一个你听听。
乙好,你哼哼。
甲卖什么的?
乙这……不知道!
甲这是卖豌豆的。
乙我记得卖豌豆是这么吆喝:“牛筋儿来豌豆噢!”
甲
乙“多给来豌豆赛过榛瓤。”
甲
乙“豌豆来多给。”
甲
乙嘿!真跟唱歌一样。
甲最讲究吆喝的是卖布头儿的,天津有两种,北京也有两种。
乙天津有哪两种?
甲一种是背包袱串胡同的,一种是街上摆摊的。
乙串胡同怎么吆喝?
甲我给你学学:“买哎花条布哎,做里儿的,做面儿的,什锦白的,做裤褂去呗。”
乙哎,都是这味儿,那种摆摊儿的哪?
甲那不留神能吓你一跳。
乙是啊?
甲他吆喝起来一惊一乍的,神经衰弱的人不敢打他头里走!
乙你学学。
甲“瞧瞧这块哎,真正细毛月真色不掉,买到家里做裤褂儿去呗——”
乙嚯!
甲这是天津两种布头儿。
乙北京的呢?
甲也有两种,一种软调儿的,一种硬调儿的。
乙您给学学这软调儿的。
甲“这块吆喝,吆喝是贱了就是不打价哩吧,这块本色白呀,它怎么那么白呀,它怎么那么白
呀,哎,你说怎么那么白?”
乙我哪儿知道哇!
甲“它怎么那么白呀,它气死头场雪,不让二路霜,亚赛过福兴的洋白面哩吧,买到你老家里
就做被里去吧,是禁洗又禁晒,禁铺又禁盖,禁拉又禁拽,是禁蹬又禁踹!”
乙这人什么毛病啊?
甲吃饱了撑的。
乙大概形容他这布结实。
甲再给你换一块黑的,这块是德国青。
乙对,过去说德国染料好。
感谢您选择名昊教育,名昊内部教学资料助力您成绩突飞猛进!
地址:广安路名昊教育电话:楊老师联系电话(微信)无第5页共5页
甲“这块德国青啊,它怎么那么黑呀,它怎么那么黑呀,哎,你说怎么那么黑?”
乙啊……又来了!
甲“怎么那么黑,气死张飞不让李逵,亚赛过唐朝的黑敬德哩吧,在东山送过炭,西山剜过煤,
开过两天煤厂子卖过两天煤了,它又当过两天煤铺的二掌柜的吧。这块德国青,真正德国染儿,真正是
德国人他制造的这种布儿的,外号叫三不怕,什么叫三不怕:不怕洗,它不怕淋,它不怕晒呀,任凭你
怎么洗,它不掉色呀!”(侯宝林整理)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0:5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91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