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
(一)《小石潭记》全文
(二)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
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
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游青溪记》
翻译:
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
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
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
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
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
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
.
百许头大约(2)斗
.
折蛇
.
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长蛇爬行那样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以其景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够呆得太久,(我)就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3、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又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
出忧。
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语段(一):从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衬托。
语段(二):用秋天、晓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一)《小石潭记》第二、三、四段
(二)《小石潭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
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右溪记》
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
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
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
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聚集的地
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
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以
.
其景过清(因为)(2)不可名
.
状(说出)
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看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时隐时现。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一)清澈(侧面描写)
(二)湍急(正面描写)
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一例说明。
寓情于景。如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幽美、凄寒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
5、语段一二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概括出小石潭和“右溪”
的相似之处。
都地处荒郊,很少有人来。都是以石为底为岸,景色都很优美。
三、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译文: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代以来一起谈论的话题。高耸的山峰插入云霄,清澈的河流看得
见河底。河两岸边的石头峭壁,五颜六色交相辉映。青青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常在。清
晨雾气快要消散时,猿猴和鸟儿们杂乱地啼叫。落日将要西沉时,水底的鱼儿们竞相跳跃。
这里确实(是)凡间的神仙的都市。自从康乐公而来,不再有能够欣赏山川的奇妙的人了。
翻译下列句子。(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
(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可知其源B自康乐以来以其境过清
C夕日欲颓日光下澈D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
1、(1)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2)斗折蛇行,明灭看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时隐时现。
3、甲乙两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水,都突出了水的共同特点:清
但各采用的描写角度不同,甲文是正面描写,乙文是侧面描写
4、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
(1)两文描写景物的空间顺序不同,甲文是由高到低
乙文是由近到远
(2)从人的感官来看,甲乙两文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甲文给人的感受是美丽而愉
悦
乙文给人的感受是幽深冷寂
下面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其中的乐趣,流露出
作者的自豪之情,希望与谢公比肩的感情。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凄悲凉的情感。
四、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小石潭记》全文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
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
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
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明·袁宏道《观第五泄记》)
二、翻译:
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
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
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
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有的坐在岩石上,有的斜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
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
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2)山行之极观也。景象
2、翻译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幽深,使人感到悲伤。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
3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小石潭记》:清
《观第五泄记》:奇
5、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弘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后的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观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2013期中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卷石底以出以面受沫B.影布石上星罗棋布
C.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D.乃记之而去而犹不忍去
2、甲文中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表现了作者孤凄悲凉之情,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3、甲乙两文的水各有什么特点?并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写法上的相同点。
甲文写潭水清澈,乙文写瀑布气势雄伟壮观。写法上的相同点: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甲文用鱼的空游侧面衬托水的清澈,乙文用游人“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侧面衬托瀑布
的壮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
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
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纡余,
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
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译文: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
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
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
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
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
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
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
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
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谭,水光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
络摇辍,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麻(xiū),树荫。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民桥
.
其上(搭桥,架桥)(2)逾
.
石而往有石泓(越过,经过)
(2)北堕
.
小谭(落入)(4)卷
.
石底以出(弯曲,翻卷)
评分标准:每词1分,计4分。共4分。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2分)
A.有泉幽幽然
.
B.其
.
侧皆诡石怪木
然
.
胡不已乎安陵君其
.
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
.
(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D.自渴
.
西南行不能百步(从袁家
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
兴复汉室,还于
.
旧都自
.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长可十许步。
【答案】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2分)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答案】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2分)
评分标准:每句句意翻译准确通顺,得2分。共4分。
20.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11.【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潭中鱼可百许
.
头B.全石以为
..
底
遂许
.
先帝以驱驰(《出师表》)自以为
..
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C.从
.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C.皆若
.
空游无所依
小惠未徧,民弗从
.
也(《曹刿论战》)貌若
.
甚戚者(《捕蛇者说》)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2分)
A.日光下
.
彻
B.腰
.
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C.处
.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D.尉果笞
.
广(《陈涉世家》)
8.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2分)
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
作
【答案】
6.D
7.C
8.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
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9.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
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2014期中题
乙文: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④。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
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⑤。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⑥。黄神之上,
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⑦。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⑧。
黛蓄膏淳,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⑨。柳宗元《游黄溪记》
译文:黄溪距离州城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到达黄神祠.黄神祠上面两岸高山
陡立如墙,山上并排生长红花绿叶,这些花树随着山势的高低而起伏,那山间的凹陷处形
成了陡崖和洞窟.水流之中都有小石头平铺分布.在黄神祠(位置)的上面,撩起衣裳涉
水,行走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最奇丽,大都难以描绘形容.(溪两岸)大致像一个
剖开的大瓮,在两旁立起高达千尺,溪水汇积在里面.水呈深青色,像膏汁一样积聚而无
波痕.(阳光下)水流灌注像一条白虹,深沉无声地流动,有几百尾鱼儿正游来会聚在石
头下.
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2)殆不可状
B.焉:(1)溪水积焉(2)且焉置土石
C.步:(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水之中,皆小石平布
D.为:(1)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2)其缺者为崖峭岩窟
2.翻译: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
幽邃
(我)坐在小石潭旁边,四面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地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
楚,寒透骨节,寂静幽深,使人感到悲伤。
3、甲段中作者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
有高兴到凄凉悲伤。
4、两段文字中的水各有什么特点?两段文字都写到了鱼,其相同作用有哪些?
小石潭水:清澈透明黄溪初潭水:水清流急
相同作用:都衬出潭水的清澈透明,且鱼有游动,自由自在,含蓄地表达作者的向往
和追求。
2015年期中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shāo)
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yín)。其上,为睥(pì)睨(nì)梁欐
(li四声)[1]之形;其旁出堡坞(wù),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
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cù)
偃(yǎn)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
(gēng)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tǎng)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
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
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
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
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
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
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
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
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
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
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
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
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
我都不信。
1、甲文突出了潭水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通过什么来描写潭水的?
清澈。侧面描写。通过游鱼、阳光、影子来描写潭水。
2、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都是借描绘被遗弃在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
遇,表达怨愤抑郁的心情。但角度不同。甲文主要抒发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悲凉之情,乙文
主要抒发作者才能和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心情。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10:13: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89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