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先秦诸子的总纲,华夏文化的精华
长期以来,一直有读者要求姚尧列书单,其实姚尧已经说过,华
夏文化的精华主要就在先秦诸子里。《论语》上说:“子路有闻,未
之能行,唯恐有闻。”所以,如果你真的是有雄心,非要姚尧列书单
的话,你先把先秦诸子读熟再说,可以吗?又有读者留言,问读先秦
诸子应该用哪家出版社,哪个版本?这话怎么说呢,如果你只是需要
读懂文章的表面意思,那么市面上的有原文、有注释、有白话的版本
就够用了,随便找家比较正规像样的出版社就行。可如果你想彻底弄
通先秦诸子,世面上还没有一本书能做到这点。经常有读者留言问我,
说姚尧觉得某某某讲的《论语》怎么样,某某某讲的《庄子》好不好?
坦白讲,这种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因为一回答就要伤人,击碎提问者
心中的偶像。所以,请大家以后也不要问我类似的问题,我今天做个
统一的回答。姚尧认为,仅从已经出版的书籍来看,自秦以后还没有
一个人真正读懂了先秦诸子。所有你能想到的所谓国学大师,一个都
不行。
在先秦诸子中,其总纲是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总共才
5000来字,很多人都读过,甚至能背下来。但是,你读过不表示你已
经读懂,你自以为所有意思都明白,可事实上还有很多深刻的内涵,
你根本想都不想不到。
举例来说,《道德经》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
相信每个人都听过,也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凡是可以用语
言描述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可是,有多少人真正弄懂这句
话的深刻内涵呢?或者这么说吧,你明白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又获得
了多少深刻体悟?
唐朝白居易有首绝句,题目叫《读老子》,是这样说的:
言者不知知者默,
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
缘何自著五千文?
白居易这句话是针对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一句说的,意
思是:说的人都是不懂的,懂的人都是不说的,这个道理我是从老子
那儿听来的。可如果老子真是个懂的人,又何必写五千字的文章呢?
说那么多,这不刚好证明他自己不懂吗?
犀利吧?相当犀利!这首诗也被当代无数解读老子的国学大师引
用,奉为经典之作。这首诗用来批判“道可道,非常道”也完全适用,
既然可以道的道都不是常道,那你老子写五千字的《道德经》干嘛呢?
其实,白居易以及所有认为白居易这首诗有道理的人,都在以不
打自招的方式彰显了自己的浅薄,用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来挑战老子的
大智慧。大家记得我们前阵子讨论科学时,曾经以牛顿力学为例,我
们说牛顿力学成立是需要有许多隐含条件的。譬如这个物体不能特别
大,也不能特别小,否则就超出了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如果要做自
由物体试验,还把空气的浮力忽略不计了,这就要求物体的质量适中,
不能像羽毛这样缓慢飘落下来等。因此,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的意思,其实是在表达,“道”之所以不可被语言描述,是因为任何
描述都是有局限性的,都只能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还是我们刚才
所举的自由落体的例子,表面上看很容易,只要用一个公式就能计算
下落时间,这个公式就是自由落体的“道”,可是这个道是常道吗?
显然不是,如果你把高度一直升高,它最后都会脱离地球的吸引力,
哪里还能计算落回地面的时间呢?所以老子说,道这个东西是存在的,
但它不能被描述出来,凡是被描述出来的道,都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成
立,都不是永恒的道。
之后,老子在第二十五章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既然道是不可以描述的,所以光靠读书显然也没用,那该
怎么得道呢?老子说,应该要效法天地、效法自然。因为道本身也是
效法自然的,所以人其实不必整天说的头头是道,你只要按照自然的
法则做就行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上说:“上古之人,其知道
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
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
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上古时期那
些人也不懂什么医学,反正他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做,然后就长命百
岁了。可是现代的人呢,看起来医学昌明,说起来养生保健来一套一
套,可具体到生活中,今天熬夜通宵,明天卧床不起;今天不吃早饭,
明天暴饮暴食,今天减肥节食,明天狂吃补药,其实都是些违背自然
的事,最后年纪轻轻就把自己折腾死了。
之后,老子在第三十八章写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
仁而后义,是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老子说,
最好的情况是每个人都效法自然,于是每个人都得道。可如果做不到
这点怎么办呢?那就退而求其次,靠德。德这个字,左边是“彳”,
表示与行走有关。右边上面的“十”,表示直线,正确的方向。下面
的“四”,其实是“目”,表示眼睛盯着前方。因此,德这个字的意
思,就是从自己的本心出发,眼睛看着前面正确的方向前进。德之所
以比道低一个档次,是因为道是不描述出来的,而德却是要描述出来
的,类似于我们先前说的牛顿定律,即按照道的原则描述出来的规律。
大家记得我以前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比较低级粗浅的学问,将来华
夏文化昌明,有圣人出世,还会在科学之上构建比科学更高级的学问,
这种学问可能会被叫作“道学”,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在老子看来,学问中最高的级别是“道”,实在不行就退而求其
次,是“德”,所以他写的书叫《道德经》,再往下他就不愿意写了,
因为觉得那玩意档次太低,不值得自己写,就留给比较垃圾的写手,
写给比较垃圾的读者看。就好像真正的明史大家,绝对不会写《明朝
那些事儿》一样。不过,老子虽然不愿意往下写,但他预言了未来的
发展方向,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时间关系,我们
来不及详细解说,但读者稍微了解一点先秦诸子就应该知道,孔子的
核心思想就是“仁”,孟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义”,荀子的核心思想
就是“礼”。老子又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当思想
进入“礼”的阶段,社会就开始动乱,那最后一定是需要强制性的
“法”来收拾局面。所以,荀子收了两个学生,一个是韩非,一个是
李斯,两个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前者在理论上启迪了秦始皇,后者
在实践上辅佐了秦始皇,最终由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列国纷争的乱
世。由此可见,老子早就把未来几百年的天下大势看得一清二楚,后
人说老子是道家,这话虽然不能说错,但事实上是低估老子的。因为
对于后来百家诸子的内容,老子早就把一切都了然于胸,只是“道可
道,非常道”,不同的思想会在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产生。
所以,大家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姚尧说自秦以后还没有一个人
真正弄懂先秦诸子,至少从已经出版的书籍来看,没有人真正弄懂。
他们只是就老子说老子,就孔子说孔子,然后比较儒道之间的差别,
弄得好像自己博览群书的样子,其实他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郑玄说: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对于华夏文化而言,这个纲
就是先秦诸子。对于先秦诸子而言,这个纲就是老子《道德经》。一
个真正读懂了先秦诸子的人,首先就能抓住《道德经》这个纲,然后
从道德经出发,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
的环境变化,推导出为什么在某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下会有这一派思想,
这一派思想的源头分别来自在哪里,其所表达的观点受到过哪些思想
的影响,又影响了之后的哪些思想。于是,整个先秦诸子在你面前就
不只是各说各话的一家之言,而是互相紧密联系的网,而这个网最终
又可以重新拿来解释老子的《道德经》。达到这种境界,才算真正读
懂、读通、读透了先秦诸子,那么,试问自秦以后,又有哪一个人,
哪一本书能够做到这点呢?
在周四晚的文章中,我们谈到了老子《道德经》。许多读者表示
思维受到极大震撼,而留言中的提问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为什么
老子会那么厉害,那么神奇,好像是外星人看地球一样。二是为什么
老子之后的两三千年就没一个人能真正读懂《道德经》呢?今天我们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在周四晚的文章中,姚尧提到华夏文化的精华在先秦诸子,先秦
诸子的总纲是老子《道德经》。可能有读者在理解上有些偏差,我说
《道德经》是总纲,但没有说《道德经》是源头,华夏文化的源头当
是在伏羲画八卦。
在《易经·系辞下传》里有段话是这样说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
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包牺氏,就是伏羲氏。他观察天地万物后,选取八个最重要的事
物: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画成八卦,对应是:乾、坤、
坎、离、震、巽、艮、兑。通过这八卦,就可以阐明宇宙天地间的万
事万物。所以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反复提过的“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我们的祖先没有太多怪力乱神的东西,华夏文化
的源头就是对自然的思考。大家是否还记得姚尧在周三晚的文章中提
到,每个人都该有一段时间不抱功利性的思考,有几个小时的发呆走
神和胡思乱想。试问,如果伏羲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他能画出八卦
吗?只怕是很难,因为现代人有太多功利性的事务要做,要上班赚钱,
要操持家务,要照顾老小,有点空余时间还要打打游戏,看看电视剧,
能够看书的已属凤毛麟角,而这终于能挤出来看书的时间,你们必定
是希望效率最大化,希望这段时间看的书能有点用。可伏羲氏就不一
样了,他作为部落首领,把工作分派下去后,可能就是一个人躺在黄
河边上东想西想,然后就想出来了八卦。
之前有读者留言,说似乎《易经》应该排在《道德经》的前面。
怎么说呢?《易经》当然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其产生时间也远早于
《道德经》,老子写《道德经》时的思想也深受《易经》的影响。但
我们作为后来人来回望华夏文化,如果你不通《道德经》的话,《易
经》到头来也是一知半解。这就是我说《道德经》是总纲的原因所在,
不是就华夏文化的产生顺序而言,而是就后学者看待华夏文化典籍的
地位而言。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
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
福。”这段话历来被用来攻击老子的“愚民思想”,一些支持老子的
人,则跳出来帮老子辩护,说老子并非要愚民,这些字词应该这样这
样解释。其实我觉得,说老子主张愚民本身也没有错,那些非要帮他
硬拗的人是很牵强的。姚尧有很多医生朋友,这些医生朋友最不喜欢
病人的地方,就是病人不遵医嘱,总是按照自己从网上看来的东西胡
乱瞎搞,还以为自己很懂的样子。如果你能够理解医生的这种心理,
就可以理解中国古代的君王根本就不相信什么民主,因为治国是一种
专业,不可能全体人民都熟练掌握这门专业。对于一般人来说,学习
应该怎样治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既扰乱人心,也影响工作效率。
所以,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道”都只是掌握在极少数精英手中,
普通老百姓只要懂得农耕、打猎、采集、纺织之类的生产技术就可以
了。因此,不是说在老子之前就没有明道的人,而是这些人没有留下
著作,是以我们根本无从知晓。
在《吕氏春秋·先识》中有这样的记载:“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
先去,古今一也。……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
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
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这里的太史令和内史都是官职,掌管天
文、历法、典章、礼仪等,职位约相当于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国
家档案馆馆长等,其传承属师徒制。三皇五帝之后,道学在夏。夏桀
时,夏的太史令携文档资料投奔商汤,之后道学在商。商纣时,商的
内史携文档资料投奔周文王,之后道学在周。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
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
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样我们就非常清楚了,老子在周的官
职,就相当于夏的太史令终古和商的内史向挚,是道学的传承人。他
因周朝动乱,遂决定出关归隐,在出关前应关令尹喜之请,将这个以
前不对民间开放的道学写成了五千字的《道德经》。这就是姚尧称
《道德经》为总纲的原因所在,因为在《道德经》之后的学问,无不
受其影响;在《道德经》之前的学问,需要通过《道德经》作为钥匙
或桥梁才能真正深刻理解。
在前天晚上的文章中,姚尧回答了读者留言中的第一个问题,即
为什么老子那么神奇,能写出神奇的《道德经》。今天回答第二个问
题,即为什么老子之后的两三千年就没一个人能真正读懂《道德经》?
其实,这句话是读者说的,不是姚尧的原话。姚尧的原话是:“仅从
已经出版的书籍来看,自秦以后还没有一个人真正读懂老子《道德
经》。”这句话是从否定的角度而言,若从肯定的角度而言,应该是:
我们可以知道,秦之前有个人真正读懂了老子,那个人就是庄子。秦
以后读懂老子的人肯定也有不少,只是他没有写成书公开出版。
我们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面有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记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
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
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
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是有史料记载,唯一能够当面向老子问道的人,可惜他被老
子鄙视了。孔子一直希望能够恢复周礼,认为能够恢复西周的礼乐制
度,天下就有救了;如果实在回不到西周,退而求其次,回到东周也
行。于是,孔子千里迢迢来请教老子,问如何才能回到从前,因为老
子是“周守藏室之史”,掌握周礼的所有学问和资料。可是,老子跟
他说,那套东西不管用了,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你以为那些存在图
书馆里的资料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吗?你完全搞错了!道可
道,非常道,能够描述出来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道,都是在一定的时
空背景条件下才成立的。你想恢复的那套东西,早就不适用了。那么,
什么才是现阶段适用的道呢?老子认为,现阶段什么都不好使,最好
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做。用我们做投资的话说,你得等牛市来了才好
赚钱,如果趋势是向下的,你最好就别瞎折腾,否则自己累的半死,
最后还赚不到钱。所以,没过多久,老子就西出函谷关了,而孔子折
腾一辈子,也确实没有任何成绩。
孔子死后,春秋就基本结束,接着进入战国。战国思想主要是孟
子、庄子、韩非子三大家。先说孟子,《史记》对孟子的记载是这样
的: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
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
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
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
《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由此可见,孟子基本上还是玩孔子当年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东西,
因此结果当然就是玩不转。连梁惠王这种人,都鄙视孟子只会夸夸其
谈、不切实际。
接着再看庄子,《史记》对庄子是这样记载的: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
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
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
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
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我们看庄子这个人,首先他学问非常渊博,居然达到“其学无所
不窥”的境界。为什么他能够这么渊博呢,因为他真正读懂了老子。
我们说了,老子是总纲,庄子读懂了老子,就能够“举一纲而万目张,
解一卷而众篇明。”当庄子抓住老子这个纲,把道学完全搞通了后,
再与别人辩论,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对手驳得哑口无言。庄子看老子已
经把总纲用五千字的《道德经》写出来了,那他该写点什么呢?于是,
他就写了一堆寓言故事,目的就是用来解释老子的《道德经》。打个
比方,老子写的是道学的理论,庄子写的就是道学的案例。
最后再来看韩非子。《史记》对韩非子是这样记载的: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
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
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
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
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
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
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
脱。
由此可见,韩非子的学问也是源自于老子。可是,韩非子不如庄
子的地方在于,韩非子只读懂了一半的老子,所以他把他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的东西全部说出来,却不懂得韬光养晦,保护自己。反观
庄子就不一样了。很多人以为庄子清贫,其实这是个误会,庄子有时
候说自己穷,那只是在寓言里打比方。庄子在楚国当的官叫漆园吏,
读者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个小官。在当时,漆器是楚国最重要的支柱产
业之一,楚国漆木器完全摆脱商周时期青铜器那种森俨恐怖的形象,
而代之以奇特的造型,自由的想象,绚丽的色彩,张扬的个性,是各
国热烈追捧的艺术品。要生产漆器,就需要种植漆树,而庄子就是楚
国负责种植漆树的官员。也就是说,庄子掌管楚国支柱产业的核心资
源,你觉得他会很清贫吗?可见,庄子的经济条件是很优越的,所以
他才有钱有时间读到很多书,才有可能“其学无所不窥”。但是,后
来楚王请他当楚国宰相时,庄子坚决不干,说他要去当宰相,迟早会
命都没了。这就是庄子比韩非子聪明的地方,既懂事,也懂人,明了
世界局势,也能保护自己。
因此,历史上真正懂老子的就是这样几种人:第一,他懂,但他
什么也不写,所以我们无从知道。第二,他懂,然后写个总纲就归隐,
让你找不到,就像老子这样。第三,他懂,但他不追求权力,写的都
是些天马行空的寓言,读不读得懂是你的事,就像庄子这样。自秦以
后,能够读懂老子的人当然也有,但他们基本都不敢让人家知道他懂,
更不敢深刻剖析老子,以免重蹈韩非子的悲剧。于是,学术阵地就被
儒生所占领,会写书解读老子的,往往都是些读不懂老子的,直至最
后沦落为在版本和考据上皓首穷经。自民国以来,学术思想空前开放,
作者自然不用担心解读老子而锒铛入狱。然而这些国学大师们,一方
面受中国考据疑古思想的戕害,一方面受西方哲学思想影响,非要拿
西方哲学的概念和逻辑来硬套老子,遂导致今人距离老子所传承的道
学思想越来越远了。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09:58: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88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