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浓硫酸和铜反应

更新时间:2022-12-07 08:38:40 阅读: 评论:0

中考真题分类集训地理答案-力量的近义词


2022年12月7日发(作者:如何控制别人的电脑)

《浓硫酸与铜反应实验的改进》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内容。

二.实验器材

Y型试管、注射器(5ml)、单孔橡胶塞、导气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浓硫酸、铜丝

(或铜片)蓝色石蕊试纸、品红试纸(自制)、浸透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棉球。

三.实验创新点/实验改进要点(见下表)

教材实验装置图教参实验装置图

改进后实验装置图

(一)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优化方案

教材及教参实验问题改进方案

1

铜丝插在胶塞的凹槽中,易导致气密

性欠佳或不易移动铜丝

将适量铜丝或铜片直接放入Y型试管的一端

2

检验SO

2

时紫色石蕊试液或品红溶

液,气体用量较大,实验时间长,且

易造成倒吸

改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和品红试纸检验

SO

2

的生成

3

实验结束要观察生成的硫酸铜溶液

的颜色时,需将装置的橡胶塞打开,

倒出试管内的溶液,无法避免剩余气

体逸出,污染空气

实验结束后,用注射器向Y型试管右管注入

蒸馏水,微微倾斜Y型管,使左管溶液缓慢

流入右管,观察溶液颜色

(二)实验创新点

1.实验绿色化

将教材中的试管换成Y型管,进行实验时所用试剂量相对较少,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除了

常规的尾气吸收防止污染外,自始至终不用打开实验装置,剩余的SO

2

不会逸出,基本不产生

污染,但效果不打折扣。

2.装置简单化、效果明显化

装置灵巧,操作简便,用时较短且现象明显。

3.用途多样化

该套装置还可用于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及制备溴苯的实验,用途多样化。

四.实验原理

1.因SO

2

有毒,为了控制SO

2

的大量生成及污染环境,采用Y型试管所用试剂量少,用试纸

检验生成的SO

2

,出现现象所需气体量少。利用蘸有浓氢氧化钠的棉球作为吸收剂,有利于充

分吸收多余的SO

2

,消除SO

2

对环境的污染。

2

的水溶液呈酸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不褪色);SO

2

有漂白性,能使湿润的品

红试纸褪色;SO

2

是酸性氧化物,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

3.因SO

2

易溶于水,在观察到试纸变色后再注入水,保证装置内气体不被提前溶解;为了防

止倒吸造成不安全事故,采用湿润的试纸进行性质实验,有效避免倒吸。

4.反应后的溶液中还有一定量的浓硫酸,将反应后溶液缓慢倒入蒸馏水中(防止液体飞溅),

利用无色溶液稀释后变蓝证明硫酸铜的生成。

五.实验教学目标

1通过检验浓硫酸与铜反应的产物,全面理解和掌握浓硫酸与铜的反应,进一步体会浓硫酸

具有强氧化性,理解浓硫酸的氧化性表现在硫元素的价态的变化上。

2.巩固SO

2

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3.通过实验的绿色化设计,增强环保意识,体会STSE理念。

六.实验教学过程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改进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融入“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教学。

1.教师活动:浓硫酸除了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脱水性以外,还能与很多物质反应,如能与大

多数金属(如铜)或非金属(如C)起氧化还原反应。浓硫酸与铜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呢?

2.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实验并思考:

(1)本实验的反应条件是什么?

(2)反应前后溶液与铜丝有哪些变化?

(3)实验发生后,品红溶液或紫色石蕊试液会有何变化?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4)导管口的棉花起什么作用?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加强其对直观现象的认识。

3.改进装置展示

4.操作过程

(1)实验前准备。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注射器中加入5ml蒸馏水。

(2)向Y型管的左管放入铜片,再用注射器加入3至4ml的浓硫酸,,将加入水的注射器

连接在橡胶塞上,塞上橡胶塞。

(3)用镊子小心地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品红试纸放入玻璃管中,在装置末端塞上蘸有

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

(4)加热左管使浓硫酸沸腾,反应开始一段时间,铜片上有气泡冒出,品红试纸褪色,蓝

色石蕊试纸变红。

(5)停止加热后,微微倾斜Y型管,由注射器向Y型试管的右管小心注入少量蒸馏水,倾

斜左管,使左管部分溶液流入右管,右管溶液呈蓝色。

5.总结对比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比两套装置并设置问题:

1.为什么用试纸代替溶液?

2.为什么在实验结束后注入蒸馏水而不是实验开始时注入?

3.Y型管代替试管有何好处?

学生通过更深层次的思考后,不难发现改进后的装置有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环保等优点。

七.实验效果评价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灵魂,环境保护是实验教学永恒的话题。通过改进实验,给学生耳目

一新的感觉,为学生插上思维创新的翅膀,激发学生自发进行装置改进的意识和兴趣,学生可

能会提出更多,更好的设计方案;通过观察和对比,渗透了环保理念,达到多目标的和谐统一,

让学生感受化学设计之美。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08:38: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85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啦组词
下一篇:鄱阳湖在哪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