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外祖母随笔
【篇一:童年外祖母随笔】
翻开《童年》这本书,我就被高尔基对他悲惨童年的描述吸引了。阿
廖沙.彼什科夫四岁丧父,两个舅舅,由于嫉妒,把阿瘳沙的父亲骗
到外面,并狠心地把他毒打了一顿后推进冰窑里。阿廖沙在外祖父家
度过童年。小濒临破产的严峻生活使得这个本来就乖戾、吝啬的小老
头变得愈加残暴、贪婪、怪僻。他喜怒无常、脾气暴躁,竟把幼小的
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愚昧、
狭隘、自私、残忍⋯⋯。作品的开头,高尔基就写道:“有时连我自
己也难以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想辩驳、否认,因
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
了。”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充满可怕景象的小天地里”度过了自
己的童年。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是什么让阿廖沙依然自强地生活、拥有对生
活的信心呢?这便是他的外祖母了。在作品的开头,阿廖沙的父亲
过世,而祖母却给阿廖沙讲故事,不管是在船上还是在尼日尼,尽
管饱受祖父的折磨,但对阿廖沙依然是和蔼可亲、百般呵护的。
在外祖父第一次毒打阿廖沙的时候,外祖母对先前的萨沙无动于衷,
但一听到外祖父要打阿廖沙,便“向我扑过来,两手抱起我喊到:‘我不给
你阿列克谢!不给!你这魔鬼!’”她象一只猛兽与丈夫争夺。虽然最后阿
廖沙依然免不了一顿毒打,但是祖母整天整夜守在他的床边,给他讲故事,
逗他开心,和凶暴的外祖父成了鲜明的对比。
外祖母的童话、故事和诗歌,也常常令阿廖沙信服,“不能不信外祖母—
她说得是那么简单明了,那么令人信服。”她积累的故事之多,也常常令
阿廖沙佩服。
外祖母不仅是童年的朋友,还是他童年的榜样。在那次失火事件中,
“外祖母严厉地、声音坚定地指挥着”,在那样的状况下,阿廖沙度过
了一个危机,而在他眼中,“她象大火一样有趣,她被火照得亮堂堂的,
火仿佛捉住了她这个黑衣裳的人,她在院子里东奔西跑,哪儿有事就
到哪儿,所有的人都听她指挥,什么事都逃不过她的眼
睛。”连暴戾的外祖父都得让她三分,可见外祖母的镇定。
就是这样亲切、和蔼的外祖母,是阿廖沙“童年最好的朋友,也几乎是
他唯一的朋友,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
以面对困苦的生活的。”
2010.9.19
【篇二:童年外祖母随笔】
——题记
外祖母大人,一位慈祥和蔼可亲的老人,老人一生相夫教子,为儿
女把心操碎,为子孙费尽心血。老育了十四个,但在万恶的旧,条
件根本不允许养那么多孩子,所以,有很多夭折了,长大成人的也
有九个,在当时也不算少的了。姥爷姓刘,刘家是一大家,一个村
有上百号近亲,以自己的和这个大中的每位成员都搞好关系,虽然
生活条件不好,但姥姥依然不忘记救济别人,哪怕有有一口饭,在
别人需要时,姥姥也会舍出去的,他老人家常说:一米度三关,施
舍一点就会救活一个人。这样的好心肠也流传到子子孙孙的身上。
姥姥对我们都很好,对我更好,因为我在家排行最小,孙子辈的都
比我大很多,所以姥姥很宠着我。那时,我上,不会常有去看她老
人家,但一有时间总是会去的,姥姥见到我便喜笑颜开,因为没牙
的缘故,姥姥一笑,整个脸都团在了一起,甚是,我自然也高兴,
总觉得会和姥姥呆很长时间,可是⋯⋯
姥姥病了,在医院忽然提出要回老房子,老舅不愿意,可是大家都知
道,这是老人要走的征兆,因为当地人说,老人岁数大了都会知道走
的时间,所以大家都尽量老人的,不顾老舅的反对,强行将老人带回
了老房,就像姥姥所说:结婚是在这里,死也要在这里。姥姥一回到
自己的老房子,的不得了,精神也好了许多,可大家心中敲起了小鼓,
因为有个词语叫回光返照。有许多亲戚听说姥姥回来住了,都赶去探
望,就连八十多岁的夏家姥姥都亲自走过去看姥姥。我因为上学的缘
故没能去看,说明天一早再去看也不迟,我于是就没有去,这一夜我
辗转反侧,一想到姥姥如愿以偿了便暗自高兴,第二天一早还要上课,
只好等得下午了,当我放了学,走到姥姥家
门口时,我站住了,特不对劲,为何没人如此安静,不会是⋯⋯不不不,
我告诉自己不可能,我急匆匆的走进屋里,叔伯的三舅妈正
在做孝服,我真的不敢,他对我说:快去那屋看看吧,情况不好。
我真不知如何走向的那屋,打开门后只见姥姥躺在床上,不睁眼不
说话,微弱的喘息着。大姨抱住我:不许哭啊,今天一早好好地,
吃着饭就⋯⋯我那还有听得下去,挣脱大姨跑向了外面。
已经如此,谁都无能为力,就这样姥姥顽强的心脏在拼搏了七天后,
停止了跳动。我放了学,大表姐夫来接我,低着头说:哭咱姥姥去吧。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他,他拿出了白布眼圈红着说:这不,孝都
发了。我什么都听不见了,什么都看不见了,只知道我走下车时,
门口站满了人,头戴白孝,泪流满面,表哥迎着我走来说:走吧,
在看姥姥一眼吧。此时的我再也压制不住的悲痛,任凭浸湿衣领,
遗像上的姥姥满面,还是那么的慈祥,按理说姥姥岁数那么大,在
当地算得上喜丧了,可是每位来吊唁的亲友都忍不住的大哭一通,
按他们的话说就是:这么好的老太太,活到一百岁都不算大。
下葬的那天人们挤满了灵堂,有的都六七十岁了,但都比姥姥的辈
分小,身穿重孝在地上长跪不起,那时的场面也只有泣鬼神来形容
了,八十八个春秋岁月,换来了人们的爱戴,晚辈的尊敬,恐怕在
天上的姥姥一定很欣慰吧。
就这样匆匆你走了,长声嚎哭你不在听得见,声声呼唤你不在入耳,
也好,这撕心裂肺的呼喊不要惊扰到您,因为通往天堂的路是安静的,
但并不。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08:07: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83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