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陈廷焯

更新时间:2022-11-12 18:03:41 阅读: 评论:0

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熵变


2022年11月12日发(作者:2017天猫双十一晚会)

温庭筠词有无寄托之辨

【摘要】:温庭筠是中国文坛上第一位大力作词的词人。以温庭筠的

词为核心的花间词派的产生,标志着词的萌芽阶段到了温庭筠有了质的突

破。因此温词在中国词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历来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但关注最多的也是存在争议的地方,即温词究竟有无寄托的问题,本文力

图阐释前人观点,并稍加分析,论证温词虽然没有刻意的情感寄托,但却

蕴含着广泛的社会人生情感。

【关键词】:温庭筠词;寄托;人生情感

晚唐词人温庭筠被古人誉为“花间鼻祖”,其词文辞艳丽,精致唯美,

多以女子为描写对象,诉说女子难以排解的苦闷以及男女之间缠绵悱恻的

爱情,是当时乃至后人争相模仿的标准。对于温庭筠词的研究,古往今来

一直没有断过,但对其词进行系统理论的研究,还要从清代中后期开始,

围绕的问题主要在温词有无寄托方面,即是否在其词中运用了比兴手法托

物言志。引起这一讨论热潮的是清代词论家张惠言,在其论著《词选》中,

这样评价温词“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1]由此引发了温庭筠词

有无寄托的讨论热潮。

第一种观点是温词有寄托,这种说法以张惠言,陈廷焯为代表。张惠

言的论著《词选》往往从比兴寄托的角度品评词,在微言中探寻大义,他

在《词选》中收录温词十八首,并给与了极高的评价,赞其“深美闳

约”[2],认为《菩萨蛮》有“士不遇”之感和“离骚初服”之意。晚清

著名词评家陈廷焯在其《白雨斋词话》中说到:“词也者,乐府之变调,

风骚之流派也。温、韦发其端,两宋名贤畅其绪,风雅正宗,于斯不

坠。”[3]认为风雅的源头起于温、韦,由此可见,他在品评温词时,是

从风骚比兴的角度。并说:“飞卿短古,深得屈子之妙。《菩萨蛮》诸阙,

亦全是《楚辞》变相,徒赏其芊丽,误矣。”[4]他认为温词借女子之口

诉说着感士不遇。这种女子代言的表现手法与屈原的《离骚》有异曲同工

之妙。而后吴梅等人亦认同寄托说,并句句责实。他们认为温词有寄托,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佐证。

1.知人论世:温庭筠的处境与人生遭遇

温庭筠文采出众,颇有才华,然而一生仕途不顺,命途多舛,他精通

音律,工于辞章,却不被重用,最大的官衔是国子助教。空有一身才情却

不得赏识,满腔抱负却无处施展。据《旧唐书·温庭筠传》记载,“苦心

砚席,尤长于诗赋。……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

之词。”[5]温庭筠的人生遭遇不免让人联想到其诗,通过诗词来表达心

中的苦闷与不得志。正如张惠言《词选序》云:温词“意内而言外”,以

“风谣里巷男女哀乐”“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

喻其致”。[6]只要看一下同时代其他人的作品,就不难理解温词为何旨

意深隐。

2.文本角度:温词的意象和词语引起读者联想

3.词:兴于微言,以相感动

词这种文体,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即“兴于微言,以相感动”。它

不像诗那样公正刻板,它的情感更加细腻,丰满,耐人寻味。它带给读者

的是更多的想象空间,具有可反复咀嚼的韵味。古往今来,有多少词人描

写男女之情,但读者就是在这种细微的情感之中,在这种闺阁密室之中,

一点点揣摩词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体谅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

情。正因如此,张惠言标举温庭筠词,认为“其言深美闳约”。

第二种观点是温词没有寄托,这也是大部分人的看法。他们认为温庭

筠的词单纯的写闺怨而已,并无托物言志存在。清代刘熙载在其《艺概》

中说道:“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8]二十世纪初期

的一些文学评论家如王国维,李冰若,分别在其著作《人间词话》和《栩

庄漫记》中对温词进行了品评,反驳张陈等人的比兴寄托说,并指出所谓

的寄托说,是不符合温庭筠本意的,温词只是单纯的描写闺怨罢了。他们

认为温词无寄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温庭筠生性不受约束,生活随意散漫,尽管十分有才情却无伯乐赏识,

但他并没有像别的士人一样困顿于此,而是流连于市井茶楼之中,交际也

多为女子,歌妓舞技之类,所以尽管他有壮志抱负,但因其懒散随性的性

格,也并没有坚持下去,而是过着市井小民的普通生活,并没有什么明确

的人生理想,于混混沌沌和百无聊赖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并且,由于他

应试不中,穷困潦倒,为了维持日常的生计,他经常卖文给应试的人,卖

词给妓院的妓女。当时正值唐末,礼教败坏,淫逸之风盛行,妓女行业随

之壮大。那时妓院的妓女喜欢与文人雅士有所交际,让词人给他们写词作

曲,抬高身价,那么其词必然要符合买家的要求。所以他的词作,多为生

计而作。这也自然而然的决定了其词描写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女性,或者男

女之情诸如此类的。从这些方面推测,他的诗词也应没有什么壮志理想之

类,诗歌情感也应单一理解。

2.词的地位:被轻视,不重视

词在当时并不属于正统文学,文人起初作词不过是用来消遣娱乐罢了,

因此词又被称作“侧词艳曲”。唐代是诗时代,诗言志,歌永言。诗才是

正统文学,是文人抒发政治理想雄心抱负的情感寄托。而词作为一种消遣

娱乐的工具,一直延续到北宋初才得以改观。如此推测,作为唐末文人的

温庭筠,其对待词的态度自然不如诗,他在《上盐铁侍郎启》中说道:

“强将糜鹿之情,欲学鸳鸯之性。”由此可见,在他心中是轻视词的,他

用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才学,而词只是随手拈来的助兴之作罢了。除此

之外,温庭筠在其词中基本上不用典故,但在作诗时却使用典故,这也能

显现出他对诗与词的不同看法。如此看来,温庭筠在作词时并无太多居心。

3.词的功用:娱宾遣兴

可以说,那个时代,文人作词,往往是:“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

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9]人们在繁杂琐

碎的生活中偶尔对酒当歌,闲咏诗词。这个时候创作的词就单纯的是为了

给宴会助兴,实属游戏作词的心态。自然这种词会加大描写人物的穿着打

扮,神情舞姿,更多时候是这些东西的堆砌,符合人们的直观美感,以达

到娱宾遣兴的目的。因而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所以说其词有寄托,便

是无稽之谈了。

而温庭筠词的不同解读甚至误读,大抵因为时代在发展,文艺观也在

变化。常州词派张惠言等人认为温词有寄托,是用传统的文艺眼光来看待

温词,而王国维等接触了西方文艺理论的学者,则更多地用现代文艺观即

与传统文艺观念相背离的角度解读温词,更加突出其独特的美学内涵。随

着文艺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相信后人会不断地挖掘出温词中的新的内容,

或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更合理的解读温词。但无论怎样,温庭筠的诗词

才华是无可厚非的,他对词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原本为“小道”、

“末枝”的词发展到他那儿才有了质的突破,也是正因为他,才开创出一

代婉约之风。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8:03: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8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陈廷焯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