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更新时间:2022-12-07 07:47:04 阅读: 评论:0

优胜教育的老师水平怎么样-钙的相对原子质量


2022年12月7日发(作者: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第1页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朝三暮四》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选自《列

子·黄帝篇》,原来比方用诈术哄骗人,后来用以比方经常变卦,反

复无常,改变多端,捉摸不定。

作品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

“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选自《列子·黄

帝篇》

作品解释

〔1〕狙〔jū〕:猕猴。

〔2〕公之心:懂得他的心愿。

〔3〕家口:家中口粮。

〔4〕充:满意。

〔5〕驯〔xùn〕:顺服。

〔6〕芧〔xù〕:橡实。

〔7〕俄而:一会儿,不久

〔8〕解:理解

作品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爱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

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愿。养猴的老人宁可削减

第2页

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意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

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服从自己,就先哄骗猴子

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

起来并且非常愤怒。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

了吧?”猴子都特别兴奋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成语解释

1.〔古)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2.〔今〕聪慧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擅长区分事情,后来

比方办事反复无常,常常变卦。

示例:

①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章:怎样服役,怎样纳粮,

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章是不像那样~的。

②南朝〔梁〕刘勰《灭惑论》:所谓~而喜怒交设者也。

③蔡东藩《民国演义》:似此重大问题,只隔一宿,偏已换了

花样,~,令人莫测。

④元代乔梦符《山坡羊·冬日写怀》:~,昨非今是,痴儿不

解荣枯事。

成语辨析

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前文说“劳神明

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熟悉事物

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

三”。

第3页

后文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因

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得意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

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进展。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

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

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削减,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

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

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

们就有同一性。最终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由于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

一时的,到最终我们将会发觉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

由于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

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

四之术也?”圆满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非常清晰朝三

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

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

国。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

联。朝三暮四原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

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07:47: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82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甜的反义词
下一篇:右边英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