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致良知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2-12-07 07:05:56 阅读: 评论:0

2017年黔西南州中考数学试卷-20目


2022年12月7日发(作者:日记格式范文)

致良知的读后感(通用6篇)

致良知的读后感(通用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

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

整理的致良知的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

大家有所帮助。

致良知的读后感篇1

致良知”看似只有三个字,却是进入心学的不二法门,是心学的

总纲,是心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指导自己应对社会实践的强大理

论武器。明末清初的余姚先贤黄梨洲先生曾说:“大凡学有宗旨,是

其人之得力处,亦即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

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明儒学案发凡》)。而“致良知”就

是学者入门的得力处,就是约束心学的总纲。

“致良知”学问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并重新绽放出强大的生命

力,在于它确实有用,也能够应用,而且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

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谛毕竟经历过许多岁月而覆盖了

种种尘埃,使人不能认清其真相。使得墙内开花墙外香,殊为可惜。

也就是说,在没有“致良知”的思想影响下,我们仍在生活、工作和

学习,也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为的是让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

随波逐流。只可惜长期以来我们不认识身边有价值的东西,或放着好

的东西不用,却在苦苦追求残次的东西,可谓明珠暗投。假如,今天

我们能够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将其实际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之中,

无疑就多了一项强大的心理支撑,保持自尊无畏的心境。

其中的原由在于,人之所以能生存于世,在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与身外的事、身外的物建立起某种联系,从世间获得生存的资源,

并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反馈给世间。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以及人

类与社会之间不断地给予和不断地反馈的交互作用,建立起人类社会

的全部内涵。

人若缺乏智慧,将不能与世间万事万物建立起某种联系。而要建

立智慧,最初必须切实找到一个理性的源头,才能满足初始条件。

水有源,树有根。如无源头,那么水就不会奔流不息;如无根,

那么树就不会生长繁育。这就是说,水源或树根就是原点,就是水流

足以形成,树木得以成长的初始条件。

纵观世间,万事万物都从一个初始条件开端,逐步成长起来。因

此,初始条件显得相当重要。这好比,一个微小的、不起眼的基因就

能决定一个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外观,是同一个道理。而筛选一个健康

的、无缺陷的初始条件,就会减少今后故障、病害产生的机率。智慧

的创立也是如此,必须找到一个好的思想基因,而“致良知”就是一

个经过优选的思想基因,也是智慧的基因。

圣人们之所以有别于常人,在于他们看待事物,往往深入事物的

核心层面,深入事物的源头,深入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些加在一起用

一句话描述就是圣人们是从“道”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常常能够高屋

建瓴地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理念,总是先于常人一步获得真理。而常

人总是慢一拍,只有细细体会圣人的教诲才会真正懂得这些道理,才

能沿着圣人所开启的道路找到真理。这就是为什么从古到今,圣人的

数量总是很“珍稀”的原因所在。圣人们对待人和事物,总是以“道”

作为标杆,作为尺度、作为容器来度量一切事物。因而,“道”就是

一件有用的武器。问题是,“道心惟微”,正是“道”的过于微妙,

令普通人难以洞察其中的奥秘。圣人教导普通百姓,必须根据大多数

人所能接受,也容易接受的角度,通过变换概念,以铺设便于理解和

沟通的路径。

所以,我们在看待具体事物时,不仅要弄清事物的真实状态,也

要分清事物发展的原点、发展轨迹、发展条件,从中抽出具有规律性

的'东西,才能指导其它的社会实践过程,或为其它的社人实践过程积

累一些经验。这就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论语·为政》说:“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谓的“学”就是弄清整体状况

和关键细节,而“思”就是将所学的内容与“道”进行比较,从中开

展抽象性思维,从而有所“自得”。也就是说,学思合一才能得出结

果。而结果才是最重要,学与思只是一个过程,当有了结果,学与思

就成了过去式,也就没有用了。王守仁将其形象地描述为“得鱼忘

签”。而许多俗儒只纠缠于前代圣贤如何教诲,而不顾当时的历史条

件,只重视过程而无视于结果,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事实上,“"

黑猫白猫,能捕鼠的就是好猫。中国学问,外国学问,能换饭的是好

学问"(民国老宣《疯话》),凡是看结果而不看过程,就是实践检验

真理的价值所在。

因此,“致良知”就是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一旦有了结果,

一个过程就暂告段落。

致良知的读后感篇2

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

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

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大致意思是说古人会说:「不怕妨

碍了自己的功业,只怕被夺去了自己志向」。所谓「夺志」,是已经

有志向才会被夺取,倘若还没可以或值得被夺取的志向,那么就应该

早点去深思、反省为何会没有立志。

生活日复一日,平淡如水,梦想的影子是否已销声匿迹,看到身

边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迈步时,内心也会泛起涟漪;人一旦有

了信念做支撑,无论做什么都是动力十足,因为有目标在前方,所以

不敢懈怠,便会风雨兼程。

我们工作更是如此,各项业务指标是工作压力更是动力,目标一

旦形成,就应毫不动摇,全力以赴达成。

致良知的读后感篇3

王明阳先生在文中所说的求正道,学会“收放心”,无论事实如

何,总要有时间让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即

学便须知有得力处。”现在社会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强,但还有许多人

以追名逐利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做事时会不择手段,社会需要正

能量,需要有志向。有抱负、有进取、有善心的人来引领,才能达到

和谐、幸福。

在工作中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不断为自己的专业知

识添砖加瓦,有了目标,还要努力学习,不断创新。日常工作中和同

事之间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学习致良知是为自己而学,

为修养美德而学。

“故不贵于而过,而归于改过。”在工作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

己的不足,而不是隐藏自己的不足,通过问题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

是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后改之,“责善”与人相处,要相互监督,

提醒,指出他人错误时,要致其婉曲,人人容易接受,尽心尽力体现

你对他人的关心爱护。

学习致良知,就是来逐步净化自己,就是擦亮那边被染污的玻璃,

重新洁净,照亮他人。

致良知的读后感篇4

作者是一个诗文英杰,文思敏捷独特,述怀的同时往往包含着哲

理,11岁时候便能够即兴作诗金山寺和蔽月山房,文字简朴,却气概

非凡。少年喜爱象棋一事并未被董教授提及,别处记载先生少年曾痴

迷于象棋,后被父亲训斥,才醒悟沉迷非正道,作诗一首,亦是别有

韵意,不可多得。翻阅先生诗文,题材广博,深川幽谷,天心月圆,

都留下他隽永的辞藻。

先生是一位军事天才,平定江西匪患,体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

治理手段。最著名的莫过于迅速平定宁王叛乱一事,从发起对南昌的

进攻,到活捉宁王朱宸濠,只用了六七天的时间,何等的迅速,可能

有些人会认为宁王准备不足,势力不强,包括当时朝中佞臣也是这样

看待,可事实并非如此,宁王准备谋反并非一朝一夕,而且有着充足

的准备,通过对安庆的猛攻也能窥得一二。而作者在平叛之初,既没

有公文任命,又没有一兵一卒,完全是凭借智慧与其周旋,后续征兵

也是仓促而行,也没有得到周邻省份的支援,靠着临时征募的乌合之

众,却将宁王生擒,不可谓不传奇。

先生在受人压迫排斥的忍耐中领悟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

实是有一个永远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

错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在的。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

知”。先生强调说,“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是与生

俱来的。我认为蒙学《三字经》开篇就告诉了人们“良知”的存在,

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先生认为,“良知”虽然是永远存在的,

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器

官是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

过程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妄作分别,将偏见甚至是虚妄之见当做真理,

这样就会使人们的生活偏离“良知”的引导,或者说,“良知”被日

常生活中的各种偏见掩盖和遮蔽起来。这是十分危险的,先生主张

“致良知”,一个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个要将“良知”

贯彻到生活实践中,所谓“知行合一”。这的确是与当时主流思想相

悖,程朱理学主要遵循道理,不能破旧立新,很多道理是不对的,不

合理的,也要人去遵循,违背人的意愿,禁锢人的身心。

从先生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志向是极为重要的,一

个没有志向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中没有生活目标的人,这样的人十分

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整日浑浑噩噩,不知所往,不知所求,醉生

梦死,当然也是很难实现生活的意义的。在“良知”中追求目标,付

诸实践,才是正途。

致良知的读后感篇5

作者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

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作者

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

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作者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

在禹下。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

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

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

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

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

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

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

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

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

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

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在作者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

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

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

糊弄自己很难。

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

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

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

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

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

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

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

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

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作

者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

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

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致良知的读后感篇6

最近公司组织学习了致良知,感悟颇深,阳明先生心学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精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王阳明先生认为立志、

勤学、改过和责善最为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

的事情。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

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实的缘故。

说到过失,虽然大贤之人也不至于完全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最后

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不在于没有过失,而注重在

能够改过。所谓“互相责求向善,是朋友相处的道理”;但是必须做

到:尽心地劝告并且好好地开导他,尽自己的忠诚爱护的心意,尽量

用委婉曲折的态度语气,使朋友听到它就能够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

能够改过,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本文中,王阳明先生教给了我们在学习成长和团队建设方面的

许多道理,人不立志则无目标;人不勤奋则一事无成;人不懂得改过

则没有进步;领导懂得理解下属,团队才能更好发展。所以作为公司

的管理人员,必须更好的学习知识、修身养性,提高管理智慧,才能

更好带领团队赢取业绩。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07:05: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80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粘贴的英文
下一篇:闷热的读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