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庆幸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2-12-07 06:07:06 阅读: 评论:0

初中生必备的app-年月日英文缩写


2022年12月7日发(作者:7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

1

《古代诗歌五首》(讲学稿)

课题: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执笔:易蓓蓓

审核: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有感情地反复吟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景物烘托在感情表现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品味诗歌意境的一系列方法。

②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理解景物烘托在感情表现方面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①有感情地反复吟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品味诗歌意境的一系列方法。

学习难点: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品味诗歌意境的一系列方法。

②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理解景物烘托在感情表现方面的作用。

学习突破:

古典诗歌语言优美、凝练,蕴含深厚,因此在教学中应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

诵读中想象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和所创造的意境。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掌握品味诗歌意境的一系列方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2

第一课时(学习《观沧海》《钱塘湖春行》)

一、预习导学:

(一)学习《观沧海》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僬郡(现在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

(年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

(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败

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篙里行》

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

生活也有所反映。有《魏武帝集》。

②《观沧海》写作背景: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

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

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也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③《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

2、一读-----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并划分朗读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二读-----翻译全诗,理解诗的大意。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

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

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

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3

4、三读------赏析诗歌。

(1)给诗歌划分层次。

第一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臵。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这六句描写诗人凭海观景所见。海水

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

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借助奇特的想像

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

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

句从两个“若”字看,虚写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即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

的景象。

第四层(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既是乐府格式的附文,又巧妙地凸显了诗人直

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能远征到此,“临”

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借助奇特的想像来

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

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句

从两个“若”字看,虚写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即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

景象。

5、四读------归纳主旨。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

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

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6、学生谈学习感受。

(二)学习《钱塘湖春行》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①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

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

4

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

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

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②《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一读-----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并划分朗读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白沙堤。

3、二读----理解诗歌大意。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

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

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

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

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

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

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

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

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

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

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

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

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

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

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

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

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

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臵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

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

味。

4、三读-----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略)

5

二、谈谈这两首诗的异同点。

相同之处:两首诗都描写了美丽的自然景象,都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观》还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想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

三、归纳出这两首诗的名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

四、背诵这两首诗。

完成情况:组长检查签字

五、作业:默写这两首诗。新支点。

第二课时学习《次北固山下》和《天静沙秋思》

一、预习导学:

(一)学习《次北固山下》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①王湾(公元693年~751年),是唐代诗人。字号为德。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②本诗体裁是五言律诗。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

2、一读------读准字音,划分朗读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二读------翻译全诗,理解诗的大意。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6

4、三读-----赏析诗歌,谈谈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

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

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

字实在是形象极了。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

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

这两句又蕴含哲理:新事物孕育在旧事物当中。

5、四读-----找出主旨句并归纳主旨。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

国山河的热爱,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

6、学生谈学习感受。

(二)学习《天静沙秋思》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①马致远,汉族,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

载。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

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

—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

大戏剧家、散曲家。

②本诗体裁是元曲。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

2、一读------读准字音,划分朗读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二读------翻译全诗,理解诗的大意。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枯藤老树昏鸦。衬托游子对家乡

思念)

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作者对家乡的情怀想

念)

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古道西风瘦马。抒出自己的悲痛)

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夕阳西下,)

羁旅在外漂泊的人浪迹天涯,思念到肠断。(断肠人在天涯。比喻游子思念家乡

的悲心,痛到了“肠断”!)

4、三读-----赏析诗歌,谈谈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7

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傍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萧凄凄,无声

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拊胸掩面哽咽,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化

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

5、四读-----找出主旨句并归纳主旨。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通过对旅途萧瑟秋景的描绘,抒发了浪迹天涯的悲哀

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学生谈学习感受。

二、谈谈这两首诗的相同点。

相同点:这两首诗都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不同点:两首诗抒发的乡愁程度有所不同,《秋思》更甚。

三、归纳出这两首诗的名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四、背诵这两首诗。

完成情况:组长检查签字

五、作业:新支点。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06:0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78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颐怎么读
下一篇:显的组词
标签:庆幸的意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