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功夫不负有心人
作者:陆昌霜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7年第10期
一、板书课题,导入
1.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板书课题)一起读。
2.通过前面的学习,我感觉你们不简单,字音读得准,句子读得顺,词语理解也很充分。
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意思。
二、写一写
课件出示“功夫不负有心人”。
1.“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语(谚语),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你来!声音响亮
些就更好了。你来!读得真好。你来!真棒。好,一起读。
2.“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功”,大家注意了,它是左右结构,左边是“工”的变写,下面的一
横变成了提,右边是力量的力,左右两部分靠紧了。大家在测验纸上写一写。注意身正背直,
把字写漂亮。
三、理解意思
1.这句话的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指名学生说。)好的,你们用的是查工具书的方
法。老师也查了工具书。
课件出示:
功夫:(1)本领,造诣;(2)指武术;(3)同“工夫”(指占用的时间,勤奋地做了有
用的事)。本句指(3)。
“负”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
(1)背;(2)担负;(3)遭受;(4)亏欠,拖欠;
(5)背弃、辜负;(6)失败
负债累累(4)身负重伤(3)
肩负重任(2)负荆请罪(1)
龙源期刊网
不分胜负(6)功夫不负有心人(5)
“功夫”指时间、精力。负,辜负。有心人:用心做事的人。有心:用心,仔细认真。
“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意思:只要用心去做一件事,就会取得成功。做事只要舍得下工夫,
最终会获得成功的。
2.我们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意思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是一种重要的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出示活动一: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要求。
请大家到课文中细细品读,注意了,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也可以大声朗读。但必须有
一个共同的动作,手中要握一支笔。画一画句子,写一写思考。
课文中的“有心人”指的是谁?
徐悲鸿在巴黎求学时是怎样下工夫的?
徐悲鸿是一个怎样的“有心人”?(勤学苦练)
徐悲鸿下工夫的结果怎样?
(2)都读完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学生能结合文中的句子发言。是啊,徐悲鸿勤学
苦练,他付出了他的时间、精力、财力,最终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的画展轰动了整个画
界,也让外国学生震惊。好,联系上下文,我们就知道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意思:本文指徐
悲鸿生活清苦,抓紧一切时间画画,最后取得优异的成绩,画展轰动画界。
四、找近义成语和名言或诗句
你想到哪些和“功夫不负有心人”意思相近的成语、名言或诗句呢?(指名学生说,让学生
充分说。)好的,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和“功夫不负有心人”意思相近的成语、名言、诗句。课件
出示:
滴水穿石
愚公移山
悬梁刺股
有志者事竟成
龙源期刊网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谁来读一读。你来。嗯,不错,谁能更响亮一点读!你来,真棒!我们一起读。
五、运用俗语练表达
徐悲鸿勤学苦练、肯下功夫取得了成功,孩子们,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类似的肯付出努力
获得成功的例子呢?请看活动二,读一读要求。
活动二:说一说。
我奋发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过去了,我。
先四人小组里练说,然后推荐代表全班交流。说的时候能用上适当的修辞手法更好。
全班交流。
六、结语
1.课后作业:
(1)抄写本课生词2遍。
(2)摘抄课文中最喜欢的句子2~3句。
(3)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熟,思考:我们要向徐悲鸿学习哪些精神品质?(勤奋努
力、从小立志爱国、为国争光)
2.这节课,大家学得都很好,都很用心,都是学习的有心人。下课,谢谢!
龙源期刊网
设计理念:
微课,不仅是40分钟课的节选,而且是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主题突出的课中课,应进
行“专题学习”“深度学习”。每篇文章都有一两处在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表现力特别强的词、
句、段,这是文本语言的亮点,也是文章的“文眼”,是教学的重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睛
之处。深入阅读之后,个人觉得“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就是《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文章的
文眼。选择了这个切入点,让学生读这句话,写这句话,理解这句话,运用这句话,读懂徐悲
鸿的勤学苦练,感悟他是怎样励志学画的。让学生学会认认真真地说,扎扎实实地读,自信大
胆地说,随心所欲地写。叶圣陶老先生有句话说得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
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当我们的阅读教学深陷在文本的内
容、思想、情感的漩涡之中,就会“乱花渐欲迷人眼”,忘却了每一篇文本最主要的价值功能—
—它是一个学习阅读和作文的“例子”。“识得文本真面目,价值就在例子中。”对文本内容进行
大胆的取舍,从而发现文本中“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学所当学,积累语言,习得规律,学以致
用,走向拾级而上的动态提升,让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习得——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不再是模
模糊糊的、朦朦胧胧的,而是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实实在在、清清楚楚地看见,内容与形式相互
砥砺,理解与表达同步提升。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就是这篇课文中“那一株最大的麦穗”。
编辑李博宁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03:33: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71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