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毛璩字叔琏。弱冠,右将军桓豁以为参军。寻遭父忧,服阙,为谢安卫将军参军。淮
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迁宁朔将军、淮南太守。海
陵县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璩建议率千人讨之。时大旱,璩因放
火,菰葑尽然,亡户窘迫,悉出诣璩自首,近有万户,皆以补兵,朝廷嘉之。安帝初,进
征虏将军。及桓玄篡位,遣使加璩散骑常侍、左将军。璩执留玄使,不受命。璩传檄远
近,列玄罪状。武陵王令曰:“璩忠诚悫亮,自桓玄萌祸,平殄凶逆,肃清荆郢,当即授上
流之任。”初,璩弟宁州刺史璠卒官,璩兄球孙祐之送丧,葬江陵。会玄败,谋奔梁州。璩
弟瑾子修之时为玄屯骑校尉,诱玄使入蜀,既而修之与祜之共杀玄。安帝反正,诏曰:“夫
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可进
征西将军,都督五州军事。”又诏西夷校尉瑾为持节、监梁秦二州军事。瑾弟蜀郡太守瑗为
辅囯将军、宁州刺史。初,璩使参军谯纵领巴西、梓潼二郡军下涪水,当与璩军会于巴
郡。蜀人不乐东征,纵因人情思归,于五城水口反,还袭涪,害瑾。而璩下人受纵诱说,
遂共害璩及瑗,并子侄之在蜀者,一时殄没。璩子弘之嗣。义煕中,诏曰:“故益州刺史
璩,事乖虑外。葬送日近,益怀恻怆,可赠先所授官,给钱三十万、布三百匹。”论璩讨桓
玄功,追封归乡公,千五百户。又以祐之斩玄功,封夷道县侯。自宝至璩三叶,拥旄开国
者四人,将帅之家,与寻阳周氏为辈,而人物不及也。
(节选自《晋书·卷八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
感朕心
B.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
感朕心
C.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
感朕心
D.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
感朕心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阙,指古代官员至亲去世,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将丧服去除,出来做官。
B.嗣,指古代诸侯传位给嫡长子的行为,后来泛指君王或诸侯的职位继承人。
C.赠,即追赠指皇帝赐给已死的人官爵荣誉或称号以褒扬其生前的功绩。
D.拥旄,指古代武官出征持皇帝所赐的旄节统帅军队统治一方的权力或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璩足智多谋,善用天时地利。他利用天旱的特点,采取火攻,将当地的逃亡者都逼迫
出来自首,毛璩用他们来补充兵源,受到皇帝嘉奖。
B.毛璩忠于朝廷,拒绝叛臣利诱。桓玄篡位时,派使者对他进行加封,他不但不接受任
命,反而扣押了桓玄的使者,并对外公布桓玄罪状。
C.毛璩一门忠烈,多人受皇帝赏赐。桓玄落败时,毛璩的侄子毛修之、毛祐之诱杀桓玄,
皇帝加封毛璩兄弟三人,使他们成为一方军事大员。
D.毛璩一门多人遇难,皇帝深感悲痛。毛璩手下参军谯纵造反,诱使毛璩手下杀害毛璩兄
弟及在蜀子侄,临近送葬,皇帝十分悲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淮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
②璩忠诚悫亮,自桓玄萌祸,平殄凶逆,肃清荆郢,当即授上流之任。
【答案】(1)D
(2)A
(3)C
(4)①在淮肥之战中,苻坚败逃,毛璩与田次之一起追赶苻坚,追到中阳,没有追上就
回头了。②毛璩忠诚耿直,自从桓玄制造灾祸以来,他平定消灭叛逆,肃清荆、郢两州,
应当立即授予上品官职。
【解析】【分析】(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贞松”“忠臣”“璩”“近畿”“朕心”等,然后
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璩体识弘正”和“诚契义旗”是连续的两个主谓短语,共用主语
“璩”,因此“诚契义旗”之间不能分开,故排除A、C两项;“受命偏师”和“次于近畿”也是连
续的两个动宾短语,因此“偏师”之间不能分开,故排除B项。故选D。
(2)A项,“至亲去世”错误,至亲包括父母、兄弟等,古代服丧是为去世的父母守丧。故
选A。
(3)C项,“毛璩的侄子毛修之、毛祐之”错误,文中提到“璩兄球孙祐之”,意思是毛璩的
兄长毛球的孙子毛祐之,因此毛祐之不是毛璩的侄子,而是他的侄孙,属于对象称谓错
误。故选C。
(4)①中,“迸走”,逃跑;“共”,一起;“蹑”,追赶;“至”,到,追到;“不及”,没有追
上,没有赶上。②中,“悫亮”,耿直;“萌祸”,制造灾祸;“殄”,消灭;“凶逆”,叛逆之
人;“当即”,应当立即;“上流之任”,上品官职。
故答案为:⑴D;⑵A;⑶C;
⑷①在淮肥之战中,苻坚败逃,毛璩与田次之一起追赶苻坚,追到中阳,没有追上就回
头了。②毛璩忠诚耿直,自从桓玄制造灾祸以来,他平定消灭叛逆,肃清荆、郢两州,应
当立即授予上品官职。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培养语感。另外,这
类题也有规律可寻:首先看四个选项,一般在第一处分歧可以排除两项,之后另一分歧处
排除另一项,得出答案。这个过程比较简单,但也要有文言断句基本知识。熟读精思是关
键,内容大意全理解;紧紧抓住“曰”“云”“言”,这些字后面要停;熟记常用虚词;把握词性
词义、语法结构;分析排比对偶与反复的句式帮助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要全理解。另
外,针对每一个选项,标明时间、事件,到原文一一对照。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
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
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
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毛璩字叔琏。二十岁时,右将军桓豁让他做参军。不久父亲去世,回家守丧。守丧期结
束,做了谢安的卫将军参军。在淮肥之战中,苻坚败逃,毛璩与田次之一起追赶苻坚,追
到中阳,没有追上就回头了。后来升任宁朔将军、淮南太守。海陵县四面都是湖泽,周围
长的都是菰葑,这里是逃亡之人所聚集的地方,朝廷的法令不能管到这里。毛璩建议率领
一千兵马前去讨伐。当时大旱,毛璩就趁机放火,菰葑都烧着了,逃亡的人十分窘迫,全
都出来到毛璩这里来自首,将近有一万户,毛璩都用他们来补充兵源,朝廷嘉奖了他。安
帝初年,他晋升为征虏将军。等到桓玄篡位,他派遣使者加封毛璩为散骑常侍、左将军。
毛璩扣留了桓玄的使者,没有接受他的任命。毛璩又传递文书给远近郡县,列举桓玄的罪
状。武陵王下令说:“毛璩忠诚耿直,自从桓玄制造灾祸以来,他平定消灭叛逆,肃清荆、
郢两州,应当立即授予上品官职。”当初,毛璩的弟弟宁州刺史毛璠在官任上去世,毛璩的
兄长毛球的孙子毛祐之送丧,将毛璠安葬在江陵。恰逢桓玄败逃,打算逃到梁州。毛璩的
弟弟毛瑾的儿子毛修之当时是桓玄手下的屯骑校尉,他诱使桓玄入蜀,不久毛修之与毛祐
之一起杀死桓玄。安帝恢复帝位,下诏说:坚贞的松柏在寒冬中挺立,忠诚的大臣在国家
危难时更加诚信。毛璩见识宏远端正,诚心契合正义的大旗,接受命令统帅偏远的军队,
驻扎在京城附近,匡正人心、辅佐社稷的功勋,实在让我的内心感动。可以晋升他为征西
将军,统一指挥五州军事。”又下诏命令西夷校尉毛瓘为持节,监管梁秦二州军事,并加封
毛瑾的弟弟、蜀郡太守毛瑗担任辅国将军、宁州刺史。当初,毛璩派参军谯纵率领巴西、
梓潼二郡的军队攻下涪水,将与毛璩的军队在巴郡会师。但蜀人不愿意东征,谯纵就趁着
蜀地人心思归,在五城水口造反,回头袭击涪水,杀害毛瑾。而毛璩的手下受到谯纵的引
诱劝说,于是一起杀害了毛璩和毛瑗,连同那些留在蜀地的子侄,一时全部遇难。毛璩的
儿子毛弘之继承了他的官位。义煕年间,皇帝下诏说:“已经去世的益州刺史毛璩,事情失
败是出于意外。现在给他送葬的日子一天天近了,我内心更加悲伤。可以追赠原先授予他
的官职,赐钱三十万、布三百匹。”评定毛璩讨伐桓玄的功劳,追封他为归乡公,食邑一千
五百户。又因为毛祐之斩杀桓玄的功劳,封他为夷道县侯。从毛宝到毛璩三代,持有皇帝
授予的节杖统领军队、封疆开国的有四人,是将帅之家,和寻阳周氏处于同样的地位,是
一般人家所赶不上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徒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
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
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友
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
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附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
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
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
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
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
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
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
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桑
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
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转
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
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
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
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B.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
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C.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
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D.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
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田,指古代朝廷或地方政府拨给学校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
B.从子,这一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意同于“侄”。
C.教授,指古时设置在中央学府主管学务的官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
D.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唐以后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担任寿
昌府判官时,他布置得法,民众得以安定。
B.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
使诬陷彭宏有谋反之心的金渊受到应有的惩罚。
C.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忙兀台要置弹劾他不守法纪的郄显等人于死地,致远不
惧怕威胁,解开他们的刑具,让他们到军中立功赎罪。
D.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广巡视,致远慨然请
行,和桑哥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②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答案】(1)B
(2)C
(3)D
(4)①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用财物作为酬谢,申屠致远生
气地拒绝了他。
②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
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
【解析】【分析】(1)本题中,根据句意,句中“涉海远征”是前句的谓语,后面断开,排
除CD;比较AB两项,“考”的宾语是“其殿最”不要断开,“量”和后面的“地远近”相搭配。故
选B项。原文表达: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
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2)C句中“指古时设置在中央学府主管学务的官员”错误,“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
中的学官。故选C。
(3)D项,“进行面对面的斗争”错。申屠致远是屡次上奏章极力为陈天祥争论,并没有
“面对面的斗争”。故选D。
(4)第一句得分点:谳:审议;服辜:服罪,“辜”罪;以:介词,用;贿:财物;绝:
拒绝。第二句得分点:械:逮捕;盖:原来;因:因为;以:拿、用;兵:武器;实:实
际上;释:释放;“反者十七人”定语后置句,翻译为“十七个谋反的人”。
故答案为:⑴B;⑵C;⑶D;
⑷①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用财物作为酬谢,申屠致远生气
地拒绝了他。②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
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
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
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
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
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
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
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
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申屠致远,字大用,他的祖先是汴梁人。金朝末年跟随他的父亲申屠义迁居东平的寿
张。致远在府学进修学业,和李谦、孟祺等人齐名。世祖南征,(申屠致远)被推荐担任
经略司知事,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
军队返回,到达随州,所俘获的男女,申屠致远全部释放了他们。至元十年,御史台征
召他担任掾吏,(申屠致远)没有赴任。南宋被平定后,焦友直、杨居宽任两浙宣慰使,
推荐他做都事,(申屠致远)首先建议:“宋朝的图书文集应上缴朝廷;江南的学田,应仍
旧用来供应学校。”行省听从了他的建议。临安改为杭州,(申屠致远)升任总管府推官。
宋朝驸马杨镇的侄子杨玠节,家中很有钱。看守钱财的小吏姚溶偷了他的银子,怕事情被
发觉,就诬陷杨玠节暗中和宋朝的广、益二王勾结,官吏拷打,杨玠节无辜服罪,案子已
定。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拿财物作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
绝了他。
杭州有个叫金渊的人,想假冒籍贯作儒生,儒学教授彭宏不同意,金渊诬陷彭宏作诗有
反叛之心。申屠致远察知其中实情,拘捕金渊极力审问,判了他的罪。属县中逮捕了十七
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
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改任寿昌府判官。当时敌寇盗贼暗中兴起,加上建造攻打日本的
战船,远近民众骚动,申屠致远布置得法,百姓赖以安定下来。
至元二十年,(申屠致远)拜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告平章忙
兀台不守法,皇上下诏不让追问,并把郄显等人交给忙兀台审讯,(郄显等人)被关在狱
中,(忙兀台)一定要置他们于死地。申屠致远知道他们的冤情,要放了他们,忙兀台以
权势逼迫他,申屠致远不为所动,亲自解开郄显等人的囚具,让他们充军赎罪。桑哥当权
时,治书侍御吏陈天祥被派到湖广,弹劾平章,桑哥摘录他奏疏中的话,诬陷他大逆不
道,奏请派使者前往审讯他,陈天祥被捕。当时行台要派御吏到湖广巡查属部,大家都怕
桑哥,没有人敢去,申屠致远慷慨激昂地请求前往。等到了后,屡次上奏章极力争论。桑
哥正催促定陈天祥的罪,恰逢申屠致远的奏章呈上,桑哥气焰受阻。转运使卢世荣征收茶
税牟取暴利,申屠致远弹劾他。他又说不能跨海远征日本,白白消耗国力;选拔人才以南
北为限,苦乐不均,应考核他们的优劣,考虑地区的远近,定为制度,这样选拔人才就能
公平而官场弊端也能革除。申屠致远清心修持,坚守名节,以侍奉权贵为耻,藏书万卷,
取名墨庄。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教育孩子如同师友一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
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光弼严毅沉果,有大略,幼善骑
射。起家左卫亲府左郎将,累迁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俄袭父封。以破吐蕃、吐谷浑
功,进云麾将军。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表为副,爱其材,欲以子妻之。安禄山反,郭子仪
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兼云中太守。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门,
东救常山,次真定,常山团练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郡为战区,胔资注蔽野,光弼酹而哭
之,出为贼幽闭者,厚恤其家。渣关失守,玄宗幸蜀,人心惊骇。肃宗理兵干灵武,授
光弼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
承业军政不修,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侮易承业,光弼闻之素不平。至是,诏众以兵付光
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
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圣。”使者内诏不敢出,
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至德二载,思明、希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
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
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
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新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之。思
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沉其军,乃阳约降。至期,遣裨
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
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
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后与九节度围安庆
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
彼惩嘉山之败,不放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
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
罪,以光弼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未几,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节选自《新唐书·李光弼传》)
(注)胔:腐烂的尸体。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
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日忠烈/
B.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
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C.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人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
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D.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
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2)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其材,欲以子妻之材:通“才”,才华。妻:用作动词,给……做妻子。
B.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内:通“纳”,收纳。众:作状语,当众。
C.光弼遣人穴地颓之穴:用作动词,挖洞穴。颓:使动用法,使……倒塌。
D.将沉其军,乃阳约降沉:使动用法,使……沉陷。阳:假装,表面上。
(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袭父封俄:过了不久B.玄宗幸蜀幸:皇帝亲临
C.贼伤十二十二:十分之二D.帝贷诸将罪贷:严惩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A.出为贼幽闭者B.肃宗理兵于灵武C.障以木幔D.光弼设公幄城隅以
止息
(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指多次升迁,连续升迁,迁,指官职变动,后文的进、摄、兼、拜等皆是此意。
B.长揖:古代汉族的交际礼仪风俗,见面时拱手自上而至极下,大多数用于晚辈对长辈。
C.年号: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词意吉瑞隽永,如建隆、永平、至德。
D.牙帐:古代官署的大门上有猛兽利牙的图案,所以称官署为牙,牙帐指将帅所居营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弼少善骑射,有谋略。他得到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和当朝重臣郭子仪的赏识,后曾担
任户部尚书、天下兵马副元帅。
B.李光弼能征善战。至德二年,史思明等人前来攻城。此时敌众我寡,李光弼力排众议,
灵活地运用战术,击退了敌人。
C.李光弼为国钉敌,忘我无私。在叛军围城之时,他就算经过自己家口也不看一眼;在围
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
D.李光弼领兵有方。相州一城,战况惨烈。敌人一路劫掠,只有李光弼带领部队拼力抗
战,最后整治军队回到了太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门,东救常山,次真定,常山团练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
②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侮易承业,光弼闻之素不平。
③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答案】(1)D
(2)B
(3)D
(4)A
(5)D
(6)D
(7)①李光弼率朔方军队五千人从土门出兵,向东援救常山,驻扎在真定,常山团练兵
抓住叛军将领安思义归降。②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崔众经常欺凌、轻慢王承业,李
光弱听说这件事,向来为此不平。③史思明陈兵于魏州,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
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
【解析】【分析】(1)“累官左羽林大将军”的意思是“多次升官至左朝林将军”,所以中间
不能断开,“累”前断句,排除选项AC,“楷洛率精兵击走之”的意思是“李楷洛率精兵打跑了
入侵的吐蕃人”,所以中间不能断开,“之”后断句,“师还”的意思为“班师回来的路上”,中
间不能断开,“还”后断句,排除选项B,故选D。句子翻译:他的父亲李楷洛曾是契丹的酋
长。在武则天做皇后时,李楷洛入朝为官,多次升官至左朝林将军,封为蓟郡公。吐蕃入
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打跑了入侵的吐蕃人,班师回来的路上,去世了。皇帝追赠了他营
州都督,谥号为忠烈。
(2)B项,“众:作状语,当众”错误,应该为“众:人名,指崔众”。B错误。故选B。
(3)D项,“贷:严惩”错误,应该为“贷:宽恕”。成语有“严惩不贷”。D错误。故选D。
(4)A项,被动句,“为”表被动,句子意思为:释放那些被叛军关押的人。B项,状语后
置句,正常语序为“肃宗于灵武理兵”,句子翻译:肃宗在灵武统领军队。C项,状语后置
句,正常语序为“以木幔障”,句子翻译:用木板遮挡。D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光
弼(于)城隅设公幄以止息”,句子翻译: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故选A。
(5)A项,“摄、兼、拜等皆是此意”错误,摄、兼、拜都不表官职变动,摄,代理。兼,
兼任。拜,授予。B项,“大多数用于晚辈对长辈”错误,长揖,上古时开始流行,不分长
幼尊卑都可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C项,“年号: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
号”错误,年号:汉武帝时首创。D项,正确。故选D。
(6)D项,“敌人一路劫掠”错误,由原文“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
太原”可知,劫掠的是溃逃的其他官兵,而不是“敌人”。D错误。故选D。
(7)赋分点:①东:向东。次:驻扎。执:抓住。②主:主持。侮易:经常欺凌、轻
慢。素:向来。③勒兵:陈兵。怠:懈怠。惩:忌惮。禽:擒获。
故答案为:⑴D;⑵B;⑶D;⑷A;⑸D;⑹D;
⑺①李光弼率朔方军队五千人从土门出兵,向东援救常山,驻扎在真定,常山团练兵抓
住叛军将领安思义归降。②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崔众经常欺凌、轻慢王承业,李光
弱听说这件事,向来为此不平。③史思明陈兵于魏州,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
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
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
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
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
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3)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
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
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
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
等)分析判断。
(5)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
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
准确积累。
(6)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7)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
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
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
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附参考译文】
李光弼是营州柳城人。他的父亲李楷洛曾是契丹的酋长。在武则天做皇后时,李楷洛入朝
为官,多次升官至左朝林将军,封为蓟郡公。吐蕃入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打跑了入侵的
吐蕃人,班师回来的路上,去世了。皇帝追赠了他营州都督,谥号为忠烈。李光弼为个严
谨刚毅,沉稳果决,有大谋略,年幼即擅长骑马射箭。李光弼从左卫亲府左郎将做起,多
次升迁至左清道率,兼任安北都护。不久,就承袭了父亲的封号。因为其打败吐蕃。吐谷
浑的功劳,升迁云麾将军。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上表任命李光弼为副手,喜爱他的才干,想
将女儿嫁给他。安禄山反叛了,郭子仪推存他的才能,皇帝诏令其代理御史大夫,持符节
任河东节度副大使,兼任云中太守。李光弼率朔方军队五千人从土门出兵,向东援救常
山,驻扎在真定,常山团练兵抓住叛军将领安思义归降。常山郡是当时的战场,死尸遍
地,李光弼祭奠哭悼他们,释放那些被叛军关押的人,给他们家送去丰厚的慰问品。潼关
失守了,玄宗驾临蜀地,百姓人心惊恐。肃宗在灵武统领军队,授予李光弼户部尚书之
职,兼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李光弼率领景城、河间兵马五千进入太原。这之前,节度使
王承业不治理军务,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崔众经常欺凌、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听说
这件事,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今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做
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很生气,将他抓住关
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予崔众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有罪,此前已关押,现
在只杀付御史。如果使者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也要杀了新任命的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
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威震三军。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
岩、牛廷蚧带领十万军队攻打李光弼。当时,精锐军队全部开赴朔方,李光弼手下兵士不
到一万人,众人建议加高城墙来防守,李光弼说:城墙周围四十里,叛军到了再整修它,
白白地使我们的兵士和百姓疲顿。于是拆毁民屋造摞石车,摞石车由西百人拉动,发射的
石头砸到之处常数十人死伤,结果十分之二的叛军被砸死砸伤。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
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史思明在城墙下欢宴,
歌女戏子在观台上戏辱奚落天子,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史思明非常惊恐,将主
帅的营帐移走,远远离开,军队都选择地势纷纷后撤。李光弼又暗中在敌军营地边挖出深
沟,预谋使敌军陷入其中,就假装约定投降。到约定时间,派遣副校将出城,好像送财物
投降的人,史思明非常高兴。不久,叛军数千人陷入深沟中,城上守军擂鼓呐喊,冲锋陷
阵的精锐骑兵出城追逐敌军,俘虏、杀死敌人按万计算。史思明害怕失败,就率军离开
了,只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杀敌七万人,蔡希德丢下粮
草物资逃跑了。当初,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过府门不看一
眼。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后来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大战邺
西,击败他。李光弼与众将商议说:“史思明陈兵于魏州,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知起军
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观军容使鱼朝恩坚
持认为不可。不久史思明来教援,李光弼抵抗敌军,战斗特别尽力,杀戮掳掠敌军与自身
伤亡大致相当。众将惊慌溃散,各自率军败退,到处抢劫掠夺,只有李光弼整治军队回到
太原。皇帝宽恕了众将的罪责,任命李光弼兼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任天下兵马副
元帅。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时政疏
王安石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
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
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
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
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
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毋,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
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
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
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
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
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穷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而
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
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
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
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
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
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选自《王安石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其比屋死亡比:挨着B.以古准今准:衡量
C.臣既蒙陛下采擢擢:提拔D.臣实预其荣辱预:预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故燕王欲结于君B.以臣所见焉用亡郑以陪邻
C.而不可以旷日持久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D.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是臣下向皇帝有所陈述的一种文书,王安石在此疏中陈述变法革新的主张,论述变法
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B.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因循苟且”的保守主义的危害,进而指出“大明法
度”“众建贤才”的改革主张。
C.文章引用《尚书》中的句子,形象地说明变法会引起短时间的不适,因此建议在改革中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实现改革的最终成功。
D.本文论古议今,借用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的治国之政来警醒当世。语重心长,文笔
简洁,词意恳切,前后呼应,说理透辟。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
无及其身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
②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答案】(1)D
(2)C
(3)C
(4)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
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
(5)①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那么侥幸或许可以没有什么变故。
②这是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身负)竭力规劝陛下的责任的原因。
【解析】【分析】(1)D项,预,应为“参与”,联系文本,“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
辱”意为“朝廷的治乱兴衰,都和我的荣辱有关”。故选D。
(2)A项,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介词,介绍动作行
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B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
法,这里译为“凭”/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C项,两者都是连词,表转折,可译
为“却”;D项,副词,表示反诘、反问,可译为“难道”/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为“恐
怕”、“大概”。故选C。
(3)C项,“因此建议在改革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错误,原文“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
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译为“请陛下时刻优虑这些致命的病症,不要把一天的
头晕目眩作为痛苦”,意思是在改革中不要因为遇到一些阻碍就听着,这是正常的现象。故
选C。
(4)本题中,表示时间的词常位于句首,应该单独断开,所以“日久”后断开。找出动词
或者形容词,确定谓语。当形容词做谓语,其后应该断开,“患”、“苟且”是形容词做谓
语,其后断开。从句子结构的对称看,“怛忧天下之心”“目前”正反对比,两者之间要断
开。“自”另起主语,所以其前应断开。
(5)本题①中注意调整句子顺序“贤才不用”,“修”,修明;“偷”,苟且;“假”,虚假
的,这里引申为虚度;“幸”,侥幸。②中的“所以”,……的原因;“避”,回避;“越”,越
级;“规”,规劝;“义”,责任。
故答案为:⑴D;⑵C;⑶C;
⑷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
祸灾可以无及其身
⑸①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那么侥幸或许可以没有什么变故。
②这是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身负)竭力规劝陛下的责任的原因。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
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
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
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
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
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
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
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
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
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
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
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关于时政的奏疏
王安石
年月日,备位充数之臣我冒死叩拜,向皇帝上奏。
我私下观察从古以来国君,在位的时间很长,如果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优虑的心意,即
使没有暴政酷刑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也没有不乱的。从秦代往下,在位时间长的,有晋
武帝、梁武帝、唐明皇。这三位帝王,都是聪明有智谋有功业的天子。在位时间长,国内
外没有忧患,因循守旧苟且偷活,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担忧的意念,只注意度过目前的日
子,不做长远的打算,自以为灾祸不会降临到自已身上,常常等到灾祸降临时后悔也来不
及了。即使有时候自身可以免于遭难,而国家本来已经受到了破坏和侮辱,妻子儿女本来
也遭受了穷困而走投无路,天下的百姓也已经尸横遍野,生还的人也时刻担心饥饿困顿和
抢劫捆绑的危险。为人子孙,使宗庙毁坏受到侮辱,为人父母,却使百姓一家挨一家地死
去,这些难道是仁孝的天子能够忍受的吗?然而晋、梁、唐的三位帝王由清平世界导致败
亡,自认为灾祸不至于发生,却不知道突然之间灾祸就降临了。天下是最大的宝器,若非
大力修明法度就不足以维持,若非广泛培养贤才就不足以保护占有。如果没有至诚恳切为
天下担忧的意念,就不能寻求考察贤才,讲求法度。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
岁月,有时还侥幸没有什么变故,但天长日久,没有不发生大的动乱的。
皇帝陛下有谦恭节俭的美德,有聪明容智的才能,有善待百姓珍爱万物的心意,而且在
位时间很长了,此时确实是应该诚心为天下担忧,把晋、梁、唐的三位帝王作为借鉴的时
候了。根据我的观察,现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人,还不能说任用了贤オ,实施的政令措
施,也不能说是合乎法度。官员在上胡作非为,底层的百姓日渐贫困,社会风气一天天地
淡薄,国家财力一天天匮乏,而陛下住在深官之中,从来没有咨询考察讲求法度的意思。
这就是我为陛下计议而不能不发慨叹的原因。
像因循守旧苟且偷生,贪图安逸而无所作为,可以侥幸一时,却不能保持天长日久。
晋、梁、唐的三位帝王不知道考虑这些,所以灾难变乱一时间就发生了,即使再想去咨询
考察讲求法度来救护自己,也已经来不及了。用古代来衡量现代,天下的安危成败,还可
以加以挽救。有所作为的时机,没有什么时候比今天更紧急,过了今天,我担心后悔也来
不及了。那么用至诚的态度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
明法度,陛下今日怎么能不抓紧时间去做呢?《尚书》上说:“如果吃了药不感到头晕目
眩,疾病就不能痊愈”。请陛下时刻优虑这些致命的病症,不要把一天的头晕目眩作为痛
苦。
我已经承蒙陛下提拔,让我做了侍从的官职,朝廷的治乱兴衰,都和我的荣辱有关,因
此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规劝陛下的大义。请求陛下深入思考我的言论,作为
自己的警戒,那么就是天下的大幸了。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注],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论语·里仁》)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
山,故乐山。
(朱熹《论语集注》)
【注释】约:贫困。
(1)按照朱熹的解读,孔子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使用的是________手法。孔
子弟子中“处约”“安仁”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
(2)综合上述材料,从环境影响角度谈谈“仁德”修养对个人的作用。
【答案】(1)比喻;颜渊
(2)①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
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②因为具有“仁德”修养的人“安于仁”“安于义理”,天性就接近
仁,能如同山一样沉稳,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
【解析】【分析】(1)首句翻译为“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
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故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
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
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
深不可测,不可逾越。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
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
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
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
惧,所以能够长寿。所以孔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第二
句解释为“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
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孔子突出
地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认为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
落,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也只有智者才会行仁。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环境下做到
矢志不移,保持节操。而孔子弟子中的颜渊,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
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2)题干中要求“从环境影响角度谈谈“仁德”修养对个人的作用”,结合第一、第二句释
义,及第三句释义“智者对事理通达,流动无凝滞之感,像水一般,所以喜爱水。仁者,安
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厚重沉稳而不改变,像山一般,所以喜欢山”,朱熹认为知
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
情。可分析得出:①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仁德”的
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②因为具有“仁德”修养的人“安于仁”“安于义理”,
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样沉稳,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
故答案为:⑴比喻;颜渊
⑵①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
响,会变得胡作非为。②因为具有“仁德”修养的人“安于仁”“安于义理”,天性就接近仁,
能如同山一样沉稳,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
【点评】①孔子用水比喻智者。用山来比喻仁者。所以使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孔子曾
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所
以孔子弟子中“君子固穷”的代表人物是颜渊。
②在孔子看来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自心天生自然的道德,如果人能够完全遵守这样的
道德,那他的内心便有主心骨,不会被外界事物所动摇。所以说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
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
君子可以安于困厄,小人遭受困厄就会胡作非为。所以说具有“仁德”修养的人能安于穷
困,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
【参考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
仁德者长寿。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
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朱熹说:智者对事理通达,流动无凝滞之感,像水一般,所以喜爱水。仁者,安于一定
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厚重沉稳而不改变,像山一般,所以喜欢山。
6.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
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
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
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
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
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
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
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
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
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
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①。
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
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②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
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释】①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②佗:他。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
筹之/
B.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
筹之/
C.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
筹之/
D.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
筹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注重考察考生对经书记诵能力,也
有少量的经义阐发。
B.水部,唐朝尚书省下设有水部,水部司职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负责各地区的河渠修
理和灌溉事宜。
C.四夷,指古时中原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周边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西
狄和北我的合称。
D.帑廥,指钱粮府库。一般称贮谷建筑为仓,贮米建筑为廪,贮文书档案的建筑为府,贮
金帛财货、武器的建筑为库。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瑾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
瓘为言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
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
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
允、深得人心。
(4)把上面课外文言文中的加横线句子由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②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答案】(1)B
(2)C
(3)D
(4)①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②我
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
不能不省察。
【解析】【分析】(1)本题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
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时张文瓘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
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理讨论过了吗?”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
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佗”“帝”“宰相”“文理”,
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佗”注释译为“他”,“佗宰相”不可分开,译为“其他宰
相”,且“移疾佗”,语意不通,故排除选项AC两项。BD两项只有一处断句不同,即“与文
理议未若不者”究竟断在何处恰当,前句语境是“帝必问”,那么后句应是疑问句,而“未”用
在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否”、“没有”,所以正确应是“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排除D项。故
选B。
(2)C项有误,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
的合称。故选C。
(3)D项有误,“张文瑾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选项曲解
文意,事件错误。故选D。
(4)①翻译特别注意得分点,“若”,“至于”,解释为“像”也可以。“施”:施“展”。“焉”:
“哪里”,最后要注意语句的流畅。②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翻译,“抚”:“抚慰、安抚”。
“监”:通“鉴”,引申为“教训”。“察”:“省察”。
故答案为:⑴B;⑵C;⑶D;
⑷①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②我愿
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
能不省察。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
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
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
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
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
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可以采用语境法。可以把所给文化重
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
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⑶此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
分析,出题方向主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它的一般解法
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
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⑷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
文言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倒装、省略等现象,要合乎现代汉语语
法规范,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另外,翻译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文言实词,虚
词,文言句式,这些往往是给分点。
【参考译文】
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年,迁徙家庭到魏州的昌乐。(张文瓘)幼时
丧父,他侍奉母亲、兄长,凭借孝友闻名乡里。贞观初年,(他)考取明经博士,被补任
并州参军。当时李勣任并州长史,(李勣)曾经赞叹着说:“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
何,我比不上他。”李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都为李勣饯行,李勣用佩刀、玉带赠给属僚
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文瓘。文瓘把心中的疑问向李勣请教,李勣说:“你不要疑忌。
像属僚中的某某,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用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
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用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各种规章法令。而像你这般才
华,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还用得着赠送什么礼物(来警策)呢?”李勣就极力推
重引荐张文瓘。(张文瓘)后升任水部员外郎。当时,他哥哥文琮是户部侍郎。因按照当
时的制度,兄弟不许并居台阁,张文瓘又被调任云阳县令。屡加升迁,官至东西台舍人、
参知政事。乾封二年,又升任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和李勣同为宰相。不久,兼
任左史事。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壁等宫殿,再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马厩养官
马万匹,宫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张文瓘上谏言说:“王者养育百姓,使百姓
安逸就会富足而且安康,使他们忧劳就有怨恨而致反叛。秦、汉时期广征四夷,大建宫
室,到秦二世时就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百姓人口减半。所以制治应在国家没有动乱之
时,保国要在朝廷没有危险之际。人没有永远不变的心,(而)对仁需要归心。我愿意去
安抚百姓,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
省察。”高宗皇帝认为张文瓘的谏言很正确,(因而)赐给(张文瓘)缯锦百段,因为(张
文瓘)的谏言裁减了几千匹马厩里养的官马。(张文瓘)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
又兼大理卿。不到十几天,裁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的人没有怨言。(张文瓘)曾经患小
病,囚犯一起吃斋祈祷,希望(张文瓘病好)马上回到岗位上。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
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后来(张文瓘)官拜侍中,兼
太子宾客。许多囚犯听到张文瓘升官调离大理寺,(人人)都垂泪,(张文瓘)得人心就
是这样。(张文瓘)性格严肃正直,不曾曲法宽容。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
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时张文瓘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
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理讨论过了吗?”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
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有时(奏事人)说:“已经和(张文瓘)议过。”皇
帝就说上奏的事都准奏了。
7.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
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
别)。(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
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
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不同性格的学生
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
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通
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而孔子
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故答案为: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
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
别)。(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
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理解文本内容。题有两
问,属于递进关系,第一问的答案是作答第二问的基础。作答第一问关键是在于对材料的
理解,材料主要是孔子对两个学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孔子要求他不要冒
进,对于冉求则鼓励他不要退缩。据此进行概括即可。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再结合公
西华和孔子的对话,可知孔子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可以概
括为“因材施教”。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
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
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
勇于作为。所以要约束他。”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成功,初名森,福建南安人。父芝龙,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累擢总
兵。
顺治三年,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博洛师次泉州,书招
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九年,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
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俄而,上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成功。
十二年,左都御吏龚鼎孳请诛芝龙,国器亦发芝龙与成功私书,乃夺芝龙爵,下狱。济
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
终不应。
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台湾,福建海中岛,
荷兰红毛人居之。荷兰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门。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
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
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
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台
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是岁圣祖即位,戮芝龙
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
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恶锦与乳媪通,生子,遣泰就
杀锦及其母董;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
用芝龙初封称平国公,举兵拒命。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
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
(节选自《清史·郑成功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
族诛/成功终不应
B.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
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C.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
族诛/成功终不应
D.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
族诛/成功终不应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贝勒,全称“多罗贝勒”。贵族称号,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次于亲王、郡王。清建国
后,成为宗室封爵名。
B.左都御吏,属于我国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御史。明清中央监察机
构称为都察院,首长称为左、右都御史。
C.爵,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
古爵位。
D.朔,表时间,指农历每月三十。也可表方位,指北方。如杜甫《咏怀古迹)中“一去紫台
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朔漠”就指北方的沙漠地区。
(3)下列对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成功面对强敌,决不投降。不管是他的父亲郑芝龙,还是郑亲王的儿子济度为定远大
将军对他劝降,最终都没有投降。
B.郑成功收复台湾,可谓天时地利。他率军到达时,鹿耳门水位突然上涨,他直接进入海
岛,于是荷兰人退守到王城。只可惜顺治诛杀了他的亲人。
C.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励精图治。郑成功攻下当时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后。采取了制定法
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等一系列措施。
D.郑成功怒病交加,英年早夭。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误听周全斌谗言,导致陈豹抗命。加
之身患疾病,三十九岁竟英年早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
②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
【答案】(1)C
(2)D
(3)B
(4)①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自江南战败而归,深知进入内地发展不容易,并且当时形势
日渐困窘。于是谋划夺取台湾。
②恰逢有传言说郑成功要杀光留驻在厦门的各位将领,刚好周全斌从南澳返回厦门,众将
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来,拥立郑锦。
【解析】【分析】(1)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济度次泉州/
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
应”,这句话的含义是“济度驻扎在泉州,发公文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不接受;济度改用书
信招降,郑成功语气模糊地回复了他。顺治又让郑芝龙在狱中写信招降他,还威胁郑成功
说如果不投降就诛其九族,郑成功始终没有答应”,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济
度”“泉州”“成功”“之”“上”“芝龙”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次”,动词,意思是
“驻扎”,“泉州”是地名,即“驻扎在泉州”,句意完整,故应在“泉州”后断开,排除AB两
项;“不纳”的主语是“郑成功”,而“易为书”的主语是“济度”,故两句应断开,且“依违答之”
的主语是“成功”,即“郑成功”,“书”如放在“成功”前,句意讲不通,故排除D项,故选C。
(2)D项,“朔,表时间,指农历每月三十”错误,“朔”指农历初一,“晦”指农历每月的末
一天,朔日的前一天。故选D。
(3)B项,“只可惜顺治诛杀了他的亲人”错误,从文中来看,倒数第二段最后说“是岁圣
祖即位,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
守思明”,由此可知,杀他亲人的不是顺治皇帝。“圣祖即位”,“圣祖”是康熙。故选B。
(4)第一句中,“十八年”是指“顺治十八年”;“且”,并且;“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
一天比一天;“蹙”,困窘;“乃”,于是;“规取”,规划夺取。第二句中,“会”,恰逢;“讹
言”,传言;“诸将留厦门者”,定语后置句,应为“留厦门诸将”;“值”,刚好,恰逢;
“还”,回来,返回;“执”,捉拿;“拥锦”,拥立郑锦。
故答案为:⑴C;⑵D;⑶B;
⑷①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自江南战败而归,深知进入内地发展不容易,并且当时形势日
渐困窘。于是谋划夺取台湾。②恰逢有传言说郑成功要杀光留驻在厦门的各位将领,刚
好周全斌从南澳返回厦门,众将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来,拥立郑锦。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
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
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
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
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
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
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
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
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
“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
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郑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他的父亲郑芝龙,因剿灭海盗刘香、李魁奇、
攻打荷兰军有功,多次升职直至总兵。
顺治三年,清朝贝勒博洛的军队从浙江南下福建,郑芝龙撤出了驻守仙霞关的军队,没
有防备清军(因而失利),博洛的军队驻扎在泉州,写信招降郑芝龙,郑芝龙率领自己的
军队投降清朝。郑成功规劝他不要投降,他也不听。顺治九年,皇帝让郑芝龙写信劝郑成
功投降,许诺赦免他的罪行并且会授予官职。郑成功假装答应;顺治就下诏命令金砺等人
返回浙江。不久,皇帝命郑亲王的儿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军征讨郑成功。顺治十二
年,左都御史龚鼎孳请求顺治诛杀郑芝龙,佟国器也揭发郑芝龙与郑成功私通书信,顺治
因此削去了郑芝龙的爵位,把他关进监狱。济度驻扎在泉州,发公文招降郑成功,郑成功
不接受;济度改用书信招降,郑成功语气模糊地回复了他。顺治又让郑芝龙在狱中写信招
降他,还威胁郑成功说如果不投降就诛其九族,郑成功始终没有答应。
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自江南战败而归,深知进入内地发展不容易,并且当时形势日渐困
窘。于是谋划夺取台湾。台湾是隶属于福建省的海中岛。被荷兰红毛人所占领。荷兰人在
台湾修建了两座城,一个是赤嵌,一个是王城。它的港口叫作鹿耳门。荷兰人仗着鹿耳门
港口的水浅不能够渡船,因此不在此地设防。郑成功率军而至,鹿耳门水位突然上涨了好
几丈,大小战船首尾相接,直接进入海岛。(于是)荷兰人弃赤嵌城而走,退守在王城。
郑成功派使者对荷兰人说:“这里的土地(台湾)本来是我国所有,你们理应把它归还我
们;(如果能够答应归还的话)城中的珍宝任凭你们载运回国。”围攻经历了七个多月,荷
兰人只剩下了一百多名,城终于被攻下。(荷兰人)都被遣送回国。郑成功于是把台湾命
名为东都。他让陈永华负责出谋划策,制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台湾四周方圆千
里,土地富饶肥沃,郑成功招来了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地的百姓,开荒种地,屯田
聚粮。这一年,圣祖康熙皇帝即位,杀了郑芝龙和他的儿子郑世恩、郑世荫、郑世默。郑
成功占领台湾后,他的部将陈豹驻守南澳,郑成功命令自己的儿子郑锦驻守思明州。
康熙元年,郑成功轻信周全斌的谗言,派兵突袭陈豹;于是陈豹率领自己的全部人马进
入广州投降清政府。郑成功厌恶儿子郑锦与乳母私通,生了个儿子,就派遣儿子郑泰去杀
郑锦和他的乳母。恰逢有传言说郑成功要杀光留驻在厦门的各位将领,刚好周全斌从南澳
返回厦门,众将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来,拥立郑锦,沿用郑芝龙当年平国公的封号,起兵
抗拒郑成功。此时,郑成功身患疾病,听到这个消息,大怒,痛心得咬指头。五月初一,
郑成功还依靠在胡床上接受各位将领的朝拜,几天后,突然去世,享年三十九岁。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
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
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
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
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
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
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
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
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
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已
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六
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
罪焉,居十月,乃去。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
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
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
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予
何!”孔子使从者为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1)下列加下划线“以”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皆予之以归②维以卒岁③师己以实告④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⑤以策指之曰⑥吾以汝为死矣
A.①④/②③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④/②⑤/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粥羔豚者弗饰贾/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B.四方之客至乎邑者/文不在兹乎
C.皆予之以归/请先尝沮之D.齐人闻而惧/沮之而不可则致地
(3)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盍致地焉/孔子恐获罪焉B.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居十月,乃去
C.沮之而不可则致地/霸则吾地近焉D.桓子慨然叹曰/然后得去
(4)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孔子亦何言B.居鲁得禄几何C.回何敢死D.匡人如予
何
(5)下列加下划线词语“于”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怠于政事②又不致膰俎于大夫③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④孔子使从者为武子臣于
卫⑤男女行者别于涂⑥或谮孔子于卫灵公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⑥/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1)B
(2)C
(3)D
(4)C
(5)C
【解析】【分析】(1)①句中“以”是连词,来;②句中“以”是连词,来;③句中“以”是
介词,把;④句中“以”是介词,由于;⑤句中“以”是介词,用;⑥动词,认为。故选
B。
(2)A项中第一个“者”是代词,的人;第二个“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义。B项
中第一个“乎”是介词,到;第二个“乎”助词,吗。C项“之”均为代词,第三人称。D项中第
一个“而”是连词,就;第一个“而”是连词,如果。故选C。‘
(3)A项“焉”均为兼词,“于之”“于此”。B项“乃”均为副词,才。C项“则”均为连词,如
果,那么。D项中第一个“然”是助词,……样子;第二个“然”是代词,这样。故选D。
(4)C项中“何”是副词,怎么;其余为代词。故选C。
(5)①中“于”是介词,在……方面;②中“于”是介词,给;③中“于”是介词,对于;④
中“于”是介词,到;⑤中“于”是介词,在;⑥中“于”是介词,向。故选C。
故答案为:⑴B;⑵C;⑶D;⑷C;⑸C;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
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
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
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
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
义。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
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
虚词的具体义项。
(5)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
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
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参考译文】
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门人
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
‘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吗?”于是就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
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都分路行走;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
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官员求情送礼,都给予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
归。
齐国人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有人说:“孔子主持政治,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
我国离它最近,我们会先被吞并。何不送给它一些土地呢?”黎鉏说:“请先试着阻止它强
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漂亮的少女,
都穿上华丽的衣服,且会跳《康乐》舞,还有身带花纹的马三十匹,一并送给鲁国国君。
齐国先把女乐和纹马采车安置在鲁城南边的高门外。季桓子身穿便服多次去偷看,打算接
受,就告诉国君外出巡游,以此为名,整天在城南观赏齐国的美女、纹马,连国家的政事
都不想了。子路见此情形,说:“先生,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孔子说:“鲁国如今就要郊
祭,假如能按礼法把祭肉分给大夫,那么我们还可以留下来。”季桓子终于接受了齐国送来
的美女,一连三天不问政务;郊祭结束,又没有把祭肉分给大夫们。孔子于是离开鲁国,
在屯地住宿过夜。鲁国的师己赶来送行,说:“先生是没有罪过的。”孔子说:“我唱首歌行
吗?”于是唱道:“那些妇人的口,可以把大臣赶走;亲近那些妇人,可以使国破家亡。悠
闲啊悠闲啊,我只有这样安度岁月!”师己返回,桓子问:“孔子说了些什么?”师己照实告
诉。桓子长叹一声说:“先生怪罪我是因为我接受齐国那一群女乐的缘故啊!”
孔子于是去到卫国,寄居在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在鲁国得俸禄多
少?”孔子回答说:“俸禄粮食六万。”卫国人也致送粮食六万。过了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
孔子的坏话。卫灵公派大夫公孙余假频繁出入孔子住所。孔子害怕得罪卫灵公,居住了十
个月,离开卫国。
孔子将要到陈国去,经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弟子颜刻替他赶车,颜刻用马鞭子指着说:
“从前我进入过这个城,就是由那缺口进去的”。匡人听说,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来了,阳
虎曾经残害过匡人,于是匡人就围困了孔子。孔子的模样很像阳虎,所以被困在那里整整
五天。颜渊后来赶到,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颜渊说:“老师您活着,我怎么敢
死!”匡人围攻孔子越来越急,弟子们都很害怕。孔子说:“周文王已经死去,周代的礼乐
制度不就在我们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
承提起维护它的责任。上天并没有要消灭周代的这些礼乐,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
派了一个跟从他的人到宁武子那里称臣,然后才得以离开匡地。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莹,华阴人也。梁龙德中,始解褐为康延孝从事。后唐同光中,延孝镇陕州,会庄宗
伐蜀,命延孝为骑将。将行,留莹监修金天神祠。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
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明宗即位,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莹时在
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
大夫,赐金紫。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以粗縗随幕,人或短之。及入相,
以敦让汲引为务。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
行于时,莹首有力焉。少帝嗣位,拜守中书令。明年,检校太尉本官,出为晋昌军节度
使。是时,天下大蝗,境内捕蝗者获蝗一斗,给粟一斗,使饥者获济,远近嘉之。及契丹
陷京城,契丹主迁少帝于北塞,莹与冯玉、李彦韬俱从。契丹永康王代立,授莹太子太
保。周广顺初,遣尚书左丞田敏报命于契丹,遇莹于幽州。莹得见华人,悲怅不已,谓田
敏曰:“老身漂零寄于此,近闻室家丧逝,弱子无恙,蒙中朝皇帝倍加存恤,东京旧第本属
公家,亦闻优恩特给善价,老夫至死无以报效。”于是南望稽首,涕泗横流。未几,莹卒
于幽州,时年六十七。莹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使羁魂幸复乡里。
契丹主闵而许之。及卒,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周太祖感
叹久之,诏赠太傅,仍赐其子绢五百匹,以备丧事,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节选自《旧五代史·赵莹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
异/
B.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
异/
C.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
异/
D.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
异/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其从者衣褐”中,褐指
平民衣服。
B.实录,一般记录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或私人记录祖先事迹,是纪传体的一种。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历史上并不都是由嫡长子继承
皇位的。
D.稽首,《周礼》“九拜”里最隆重的拜礼,是臣子拜见君父的常见礼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莹提拔后学,着力修史。担任宰相之后,他就将提拔后学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又选
拔他们中有能力的人员修补实录、正史。
B.赵莹治理蝗灾,方法巧妙。担任晋昌军节度使时,天下发生蝗虫灾害,他以捕捉蝗虫换
发救灾粮食,获得成效,受到称赞。
C.赵莹他乡为官,心念故土。赵莹跟随少帝到了契丹,后担任太子太保,但是在见到中原
来的使臣时,伤感不已,向南悲叹流泪。
D.赵莹客死他乡,归葬故里。赵莹六十七岁时在幽州去世,儿子和其他家人护送他的灵柩
回到中原,并且得到周太祖的赏赐和追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以粗縗随幕,人或短之。
②莹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使羁魂幸复乡里。
【答案】(1)C
(2)B
(3)A
(4)①当初,赵莹担任从事时,遭逢母亲的丧事,高祖不许他返回,他穿着粗布丧服随
队供职,有的人因此非议他。②赵莹刚染上疾病时,派人向契丹君主祈求,希望归葬于中
原,让羁旅游魂有幸返回故乡。
【解析】【分析】(1)本题画线部分,“功既集”作状语,意思是“祠庙建成之后”,其后断
开;“神召于前亭”作“梦”的宾语,“忽梦神召于前亭”意思是“忽然梦见神仙在前亭召唤他”,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前程”是“富有”的宾语,“公富有前程”意思是“你有远大的前
程”,是表意完整的一句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
(2)B项,“实录,一般记录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或私人记录祖先事迹,是纪传体
的一种”理解有误,实录,应该是编年体的一种。故选B。
(3)A项,“赵莹提拔后学,着力修史。担任宰相之后,他就将提拔后学作为自己的首要
任务,又选拔他们中有能力的人员修补实录、正史”表述有误。原文“以敦让汲引为务”的意
思是“以敦厚谦让提拔后学为己任”,不能理解为“他就将提拔后学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又选拔他们中有能力的人员修补实录、正史”的说法对原文翻译理解不当,原文是“署能者
居职”,意思为“赵莹便任命有才能的人任其职”,选拔的人员不一定就是他提拔的。故选
A。
(4)本题重点词语和句式:①从事:官职名称;丁忧:遭逢……的丧事;短:形容词作动
词,非议、诋毁。②被:遭受;遣人祈告于契丹主:状语后置句,派人向契丹君主祈求;
幸:有幸;复:回去、返回。
故答案为:⑴C;⑵B;⑶A;
⑷①当初,赵莹担任从事时,遭逢母亲的丧事,高祖不许他返回,他穿着粗布丧服随队
供职,有的人因此非议他。②赵莹刚染上疾病时,派人向契丹君主祈求,希望归葬于中
原,让羁旅游魂有幸返回故乡。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
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
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
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
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
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
物、时间、地点。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
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
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
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赵莹,华阴人。后梁龙德年间,开始担任康延孝的从事。后唐同光年间,康延孝镇守陕
州,时逢唐庄宗讨伐蜀国,令康延孝担任骑兵将领。将要出发时,留下赵莹监修金天神
祠。祠庙建成之后,忽然一天梦见神仙在前亭召唤他,并用优厚的礼仪来款待他,那神仙
对赵莹说:“你前程远大,应该自己珍惜。”便送给他一把箭一根笏,赵莹醒来后感到惊
异。明宗继承帝位,任命晋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赵莹当时就在陕府,以原官的身份谒见
晋高祖,两人一见如故,高祖就上奏任命他为管记。高祖镇守各镇他都跟随着。高祖多次
派他进宫朝见皇上,官至御史大夫,赏赐黄金紫服。当初赵莹担任从事时,碰上母亲的丧
事,高祖不让回归华州服丧,赵莹就穿着粗布丧服随队供职,有人因此非议他,等到入阁
为相,以敦厚谦让提拔后学为己任。监修国史时,因唐代历史残缺,赵莹便任命有才能的
人任其职,加强修纂补编实录,撰修正史二百卷在当时刊行,赵莹出力最多。晋少帝即
位,拜为守中书令。第二年,任检校太尉本官,外出担任晋昌军节度使。这时,天下飞蝗
为害甚重,他下令:在境内捕杀蝗虫一斗者,供给米粟一斗,使饥饿的人得以渡过难关。
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他。等到契丹攻陷京城后,契丹国主迁徙少帝到北方塞上,赵莹与冯
玉、李彦韬一起跟从前往,契丹永康王即位,任命赵莹为太子太保。后周广顺初年,周太
祖派尚书左丞田敏向契丹禀报,在幽州碰上了赵莹。赵莹见到中原汉人,悲叹惆怅不已,
并对田敏说:“老朽漂零异乡寄居在这里,最近听说妻室去世,孩儿无恙,幸蒙朝廷皇帝倍
加抚恤存爱,东京旧宅本来属于公家,也听说皇上优待恩宠特别给予好的价钱收购,老夫
至死无以报答。”于是向南叩头,涕泪横流。不久,赵莹在幽州去世,时年六十七岁。赵莹
刚染上疾病时,便派人祈求禀告契丹国主,希望让他这把老骨头送回后周,让羁旅他乡的
魂魄有幸复归故土,契丹国主哀怜并答应了他。等到去世,就派他的儿子赵易从和家中几
位人护丧回归,还派遣大将护送到京城。周太祖感慨良久,下诏追赠太傅,还赏赐他的儿
子五百匹丝绢,以办理丧事,并让送回安葬在华阴故里。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词
李清照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
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
“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
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
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
《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
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
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
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
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
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
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
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
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
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
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易:改变B.众皆不顾顾:顾惜
C.众皆哂,或有怒者哂:讥笑D.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葺:修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创作始于唐,到了五代的时候,《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
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开始流传。
B.李清照在批评张先、宋祁等人作品时,指出这些人虽然时时有妙语传世,但却整篇破
碎,不能称为名家。
C.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
点,她批评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萁之诗”。
D.李清照认为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
集》,大得声称于世。
②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对词创作,李清照提出了哪些审美要求?
【答案】(1)B
(2)A
(3)①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
柳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在世上获得大的声名(确立了他在
宋词大家中的地位。②当这个时候(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
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已经),就有人埋怨(责备)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
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4)①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②协乐,即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
规则,要分别无音六律和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
③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④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⑤故实,不满秦观“专
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解析】【分析】(1)B项,“顾:顾惜”错误。“顾”,应是注意,在意的意思。故选B。
(2)A项,“到了五代的时候……开始流传”错误。原文第2自然段紧承第1自然段,《菩
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
曲调在唐时就有了。属于信息错位。故选A。
(3)本题翻译赋分点:①逮,到了;涵养,休息生养;声称,声名;大得声称于世,状
语后置句。②明,照明;或,有人;咎,埋怨;极,尽享。
(4)此题答题区间在四、五段。文中作者主要用否定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摘出相关内
容,推出正面观点即是作者的审美观。一,勿“破碎”,是在批评张先、宋祁等人作品时提
出来的,这表面看来是对语言的要求,实则包含着对词的意象的要求,要求作品应该有完
整的、浑然的意象结构,给人以整体的审美感受。二,要有“铺叙”。她批评晏几道的作品
“苦无铺叙”。主张词要展开些,尽可能写的曲折、细腻、有渲染,讲层次,起伏跌宕,前
后呼应,这是对以柳永词为代表的长调词的肯定和总结。三,讲“故实”,她批评秦观词说
其“专主情致,而少故实。”故实即前代、前人的文化掌故,这反映了李清照对词人文化修
养的要求。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她批评柳永词说:“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批
评贺铸词说:“苦少典重。”这种典雅美的追求,也可以看作是李清照词学观的综合的体
现。
故答案为:⑴B;⑵A;
⑶①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
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在世上获得大的声名(确立了他在宋
词大家中的地位。②当这个时候(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
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已经),就有人埋怨(责备)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
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⑷①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②协乐,即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
则,要分别无音六律和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③
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④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⑤故实,不满秦观“专主
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
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
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
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
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
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
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
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
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
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附参考译文】
乐府的曲调和歌词都很有名。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
下。有一次,刚刚及第的进士们在曲江大开宴席,其中有一位及第的名士,吩咐李八宝故
意穿一身旧衣,戴一顶旧帽子,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装成神情惨淡的样子,一同参加
宴席。然后对众人说:这是我的表弟,让他坐末席吧。参加宴会的众人都对他毫不在意。
众人边喝酒边听歌,许多歌者轮流唱歌,其中只有曹元谦、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唱完
后,大家对二人的歌声称叹赞赏不绝。这时,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宝对大家说:请让我
表弟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众人都晒笑起来,甚至还有人生气起来。等到李八宝一曲歌唱
完后,却引得众人都哭了起来。团团拜伏在李八宝周围,都说:你肯定就是李八郎啊。
从此以后,郑地和卫地的乐声在当时更加流行起来,这些声乐的柔糜之处、音节变化也
更见烦琐。唐朝时已经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
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不能一一枚举。
到了五代的时候,各路诸侯纷纷建国,中华大地战乱不断,斯文扫地,更无人作新曲沿
途传唱了。这时只有南唐李璟、冯延巳等君臣温文尔雅,时有新作问世,其中有名的作品
有李璟的《浣溪沙》、冯延巳的《谒金门》,“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更是其
中的名句。句子虽然很奇特、很优美,但是要灭亡的国家所唱出来的歌声也带着很深的哀
伤,就不能算曲子词中的上品了。
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屯田
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确立了他在宋词大家中的地位。但柳永的
词虽然非常适合于音律,但词句却俗不可耐。又有张子野(张先)、宋子京(宋祁)宋公
序(宋庠)兄弟以及沈唐、元绛、晁次等人辈出,虽然时时有妙语传世,但却整篇破碎,
不能称为名家。到了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这些人,他
们学究天人,填这些小歌词,应该就象是拿着葫芦做的瓢去大海里取水一样容易,但是实
际情况并不如此,细细琢磨他们的词,句子都嫌雕琢得不够。而且他们的词又往往不协音
律,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诗和文章只分平仄,但词却要分五音(宫商角徵羽),又分五
声(阴平、阳平、上、去、入),又分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还要分发音的清、浊、轻、重。比如当世(北宋后期)的那些词牌名叫《声声慢》、《雨
中花》、《喜迁莺》的,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
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来是押仄声韵的,如果押上声韵则与音律协调,但如果押入声韵,
就不能作歌唱了。王介甫(王安石)、曾子固(曾巩),他们的文章有西汉时风格,但如
果他们作词,只怕会让人笑倒,因为这样的词读不下去。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词别是一家,但知道的人却不多。后来晏叔原(晏几道)、贺方回
(贺铸)、秦少游(秦观)、黄鲁直(黄庭坚)一出,才得词中三味。但是晏几道的词短
于铺叙,贺铸的词短于用典。秦观的词却致力于婉约、情深一片,词中却少了实际的东
西,就像一个贫穷人家的美女,虽然长得很漂亮,打扮也很时尚,但骨子里却始终缺乏那
种与生俱来的富贵气态。黄庭坚的词内容倒是充实,却有些小毛病,就象一块美玉,却有
些斑点,所以价值自然要打些折扣了。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奕字纯臣。第进士。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入对,徽宗问
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帝悦。既而西部盗起,复
徙提点刑狱。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转
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擢监察御史。亲祭北
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
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
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自何承矩
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
按治,皆不敢与直。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入
为开封少尹。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奕言:“廷
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从之。迁光禄
卿、户部侍郎。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寇平,论劳增两秩。还为户部。内侍
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如僚属。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
他人侵其官。”即自劾不称职。诏徙奕工部。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
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
用为罪乎?”靓获免。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节选自《宋史·虞奕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B.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C.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D.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是宋朝行政区划名,河北路地处北宋北部,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B.大理即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机关,掌管刑事案件的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
C.秩指年终考评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文中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职级别。
D.封指封禅,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祭祀大典,封指祭地,禅指祭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奕善用策略,剿灭贼寇。西部出现盗贼,朝廷派兵追捕无效,最终采用虞奕计谋,降
服了盗贼;睦州出现叛乱,虞奕因平定贼寇有功而加官。
B.虞奕忠于职守,尽心履职。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虞奕对秘书丞赵良嗣以降臣的身份陪同
祭祀提出质疑,得到上级长官支持,此事得以上报朝廷。
C.虞奕秉公执法,据实断案。阳武富家子对民妻欲行不轨,未遂而杀人,府县及大理官员
受贿后枉断官司,虞奕接受诏命据实审案,涉案人员最终伏罪。
D.虞奕仗义执言,奏罢屯田。中贵人以屯田开荒邀功,侵占民田,激起民愤,虞奕不顾前
来查处的使者阻拦,上疏反对屯田,朝廷最终取消屯田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
②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
【答案】(1)C
(2)D
(3)D
(4)①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
部荒废。②考虑到我才能不足,应当离开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的人侵占了这
个职守。
【解析】【分析】(1)句中“诸夏本”的意思是“国家的表率”,不要断开;“非情”的意思是
“禁止任情”,不要断开。故选C。
(2)D项,应该是祭天为封,祭地为禅。故选D。
(3)D项,朝廷派出的使者并未阻拦虞奕上疏,只是他们调查后都不敢对此直言。虞奕亲
自把事情的曲折经过向朝廷汇报,上疏说明五条反对意见,朝廷才下令取消屯田。故选
D。
(4)此题注意,退:退下后;行:出发;以时:按时;则,假如,连词;耕桑:农耕桑
种;计:考虑;易:换;侵:侵占;其:这,代词。
故答案为:⑴C;⑵D;⑶D;
⑷①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荒
废。②考虑到我才能不足,应当离开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的人侵占了这个职
守。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
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
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
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
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
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
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
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
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
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
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附参考译文】
虞奕字纯臣。进士及第。崇宁时期,为河北西路常平提举,洺、相地区发生饥荒,他被
调往河北东路。入宫对答,徽宗问他出发日期,回答道:“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
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荒废。”皇帝很高兴。不久西部出现盗
贼,他又调任提点刑狱。当时朝廷准备派兵追捕,虞奕逐条呈上策略,请求不要用兵,而
要自己设定计谋讨伐盗贼,认为不过一个月就可平定。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行,宰相同意
张抟的策略,但好几个月没有成效,最终采用了虞奕的建议,全部降服了盗贼。被提拔为
监察御史。皇帝亲自去北郊祭祀,燕人赵良嗣担任秘书丞陪同祭祀,虞奕禀报自己的长
官:“如今亲近卫兵不用三路人,而赵良嗣以外国降臣的身份,反而得以参预郊祠的事情,
可以吗?”长官采纳了他的建议,详尽地把这个情况向朝廷请示,没有得到回复。阳武有个
平民在一个富豪家做佣工,这个平民的妻子貌美,富家的儿子想占有她,没有得逞,恼羞
成怒地杀了她,又贿赂她的丈夫让他不要说出去。事情被发觉后,府县长官以及大理寺官
员又在审理案件时受贿,虞奕接受诏命再审案件,涉案的人员都伏罪了。自何承矩首创在
边地设立池沟,国境有了定界。宦官主管边防后,就以屯田开荒邀功,肆意侵占民田,百
姓上诉,朝廷多次派出使者调查处治,这些使者都不敢据实处理。虞奕把事情的曲折经过
向朝廷汇报,上疏说明五条反对意见,朝廷下令取消屯田。加官为直秘阁、淮南转运副
使。朝廷召他回京担任开封少尹。过去大理寺、开封府审理案件,能够凭实证判罪,后来
就都听凭私情而不依法律,法律更加被抛弃不用。虞奕进言说:“廷尉维持天下的公平,京
师是国家的表率,法律尚且不能执行,凭什么做万国的示范。请求从现在起禁止任情,如
果判罪跟证据不相符的,不得立即上报。”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迁任光禄卿、户部侍郎。
睦州出现叛乱,虞奕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镇江知府。贼寇平定后,论功劳升官两
级。还京后担任户部侍郎。内侍官总领宫内库房,予取予夺专执己见,把户部视如僚属。
虞奕禀告宰相:“考虑到臣下没有才能,应当离开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人侵占
了这个职守。”就自我弹劾不称职。诏命把虞奕调任工部。袭庆太守张漴派郡里的人到皇宫
来请求皇帝登山封禅,东平太守王靓上谏,认为京东荒年多盗,不应当请求封禅。当权的
人不高兴,准备治罪王靓,虞奕说:“王靓忧民爱君,理所当然应当奖励,为什么要对他治
罪呢?”王靓获得免罪。不久虞奕去世,享年六十岁,追赠为龙图阁学士。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释褐出身,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丁外艰,改徽州路
歙县丞。大臣有以其名闻者,擢应奉翰林文字。丁内艰,服阕,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
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山阴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史甲二十人,适取卤海滨,见
其无主,因取其篙橹,而船中有二死人。有徐乙者,怪其无物而有死人,称为史等所劫。
史佣作富民高丙家,事遂连高。史既诬服,高亦就逮。师泰密询之,则里中沈丁载物抵杭
而回,渔者张网海中,因盗网中鱼,为渔者所杀,史实未尝杀人夺物,高亦弗知情,其冤
皆白。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历翰林待制、国
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时江淮兵起,
京师食不足,师泰奉命和籴于浙右,得粮百万石,以给京师。迁兵部侍郎。朝廷以京师至
上都,驿户凋弊,命师泰巡视整饬之。至则历究其病原,验其富贫,而均其徭役,数十郡
之民,赖以稍苏。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会朝廷欲仍和籴浙
西,因除师泰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罢,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建廉访使。
居亡何,除礼部尚书。时平江缺守,师泰又以选为平江路总管。其年冬,甫视事,张士诚
自高邮率众渡江,直抵城下,攻围甚急。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
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士诚既纳降,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
使。至则剔其积蠹,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丞相复承制除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
事。二十年,除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杭之海宁,得疾而卒。尤喜接引
后进,士之贤,不问识不识,即加推毂,以故士翕然咸归之。
(节选自《元史·贡师泰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B.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C.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D.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B.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泰明察秋毫,注重调查研究。在绍兴任职时,高姓富商雇佣史姓伙计等二十人出海取
盐,伙计被人诬告,无辜服罪,师泰秘密查访,使冤情昭雪。
B.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
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C.师泰兴利除弊,取得显著效果。张士诚归降之后,师泰任两浙都转运盐使,他到任后立
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以大量的赋税支撑了国家财政。
D.师泰爱惜人才,深受士人爱戴。贡师泰喜欢举荐后辈,不论是他熟识还是不熟识的人,
只要贤能,他就积极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
②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
【答案】(1)B
(2)A
(3)B
(4)①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
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②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
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
【解析】【分析】(1)句中,“师泰领义兵出战”句意完整不宜断开,排除AD;“久之”为
时间副词,不能成句,不宜断开,排除C。故选B。
(2)A项,“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张冠李戴,“丁外艰”同“丁父忧”。故选A。
(3)B项,“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
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理解错误,他
任兵部侍郎时“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故选B。
(4)①中的“狱”名词,案件;“谳”动词,审判定罪;“类”副词,像;“以”动词,认为;
“为”动词,是。②中的“以”连词,因为;“嫉”动词,憎恨;“莫”否定代词,没有人;“中伤”
动词,毁谤伤害。
故答案为:⑴B;⑵A;⑶B;
⑷①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
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②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
毁谤伤害他的借口。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
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
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
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
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
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
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
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
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
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
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附参考译文】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出仕做官,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父亲去世服丧,改任
徽州路歙县县丞。有大臣将师泰的名字奏闻,提任应奉翰林文字。服母亲丧事,服丧期
满,授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中有疑案,师泰一一详细审理判决。山阴白洋港有一艘大船
漂流到岸边,史甲等二十人,正巧在海滨取盐,看到船上没有主人,趁机拿走了大船的篙
和橹,而船中有两个死人。有叫徐乙的人,奇怪船上没有货物而有死人,声称被史甲等人
抢劫杀害。史甲在富民高丙家当雇工,事情又牵连到高丙。史甲无辜服罪之后,高丙也因
此被逮捕。师泰秘密询访此案,原来是同里之中沈丁运载货物到达杭州后返回时,看到渔
民在海中撒下的渔网,趁机偷网中的鱼,而被渔民杀死。史甲其实未曾杀人抢财,高丙也
不知情,他们的冤情都得以昭雪。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
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历任翰林待制、国子司业,升迁礼
部郎中,再迁吏部,任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授吏部侍郎。当时江淮地区战事兴起,京
师粮食不足,师泰奉命到浙右以议价征购粮食,得到粮食一百万石,用以供给京师。调任
兵部侍郎。朝廷因为从京师到上都,驿站人户贫困不堪,命令师泰前往巡视整顿。(贡师
泰)到了之后广泛探寻弊病的根源,验实人户的贫富,而平均他们的徭役,数十郡的百姓
(的生活),才依赖(这)而稍稍复苏。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
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正逢朝廷准备再次在浙西以议价征购粮食,于是任命师
泰为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撤销,师泰被任命为江西廉访副使,未赴任,迁任福建
廉访使。任职不久,授礼部尚书。当时平江路缺少镇守官员,师泰又因此入选任平江路总
管。这年冬天,师泰刚到任,张士诚就从高邮率领大军渡过长江,直抵平江城下,围攻甚
为急迫。第二年春季,平江守将不能支撑,杀出城逃走,师泰率领义兵出城迎战,势力不
敌,也怀抱印绶弃城而逃,在海边躲藏了很久。士诚归降之后,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行事
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师泰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大量赋税因此而聚
集,国家财政得以支撑。丞相又以皇帝的名义授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朝廷授
师泰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师泰入朝任秘书卿,赴任行至杭州海宁县,生病去世。师泰
尤其喜欢接见引进后辈,贤能的士人,不论熟识还是不熟识的,都加以推荐,因此士人们
一致都归向他。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
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试学士院,除秘书
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轮对,论三事: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
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又极论近
幸,上览奏色动。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感稍霁,首肯久之。赵雄时秉政,
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近习①招权,丞相岂不
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置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
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梁壤,更铨
法,通褚币。”上谓辅臣日:“胡晋臣言可行。”除度支郎,系迁侍御史。朱熹除兵部郎官,
以病足未供职。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
论归重。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
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既而朝重华宫,
孝宗谓回:“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晋臣拜谢。除参知政事兼
同知枢密院事。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其所奏陈,
以温清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续密,人无知
者。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注释】①近习: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B.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C.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D.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即“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专指天子巡行天下所到之地。
B.轮对,宋代一种官制,官员每隔数日轮流上殿策对时政利弊,也叫“转对”。
C.常平,古代调节米价方法,政府丰年购粮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
D.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晋臣才学突出,见识高卓。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被荐入朝,受到孝宗召见。他
明确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也得以升迁。
B.胡晋臣为官正直,不惧权贵。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皇帝看了
奏章脸色都变了。
C.胡晋臣侍奉大宋,竭忠尽智。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竭诚,光宗不亲临
朝政时他更是小心辅政,后来死于官任上。
D.胡晋臣恪尽职守,深得褒嘉。在担任给事中期间,光宗褒奖他有操守,后在重华宫朝拜
时,孝宗又称赞他“深惬朕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②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答案】(1)C
(2)D
(3)B
(4)①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变化亏损,皇帝威怒才稍微平和,
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②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提点刑狱,
后因父母的丧事离职。
【解析】【分析】(1)“论”是动词,宾语是《易》,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
“奏”的内容是“熹不即受印为傲慢”,而不是“奏”“熹”,故应在“傲慢”后断开,排除B项。故
选C。
(2)D项,“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错误,“全国
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故选D。
(3)B项,“胡晋臣……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错误,从文中来
看,应是责成监督的官员纠正官风,责成宰相抑制官员对名利的追求,又着重评论了皇帝
身边受宠的近臣。故选B。
(4)该题第一句中,“口陈”,口头陈述;“悉”,详尽;“至”,到;“折变”,变化亏损;
“霁”,平和;“首肯”,点头表示赞同。第二句中,“以”,因为;“亲”,父母,双亲;“外
补”,到京城外补缺;“知”,名词做动词,做知州,担任知州;“除”,授,拜(官职);
“忧”,父母丧事;“去”,离职。
故答案为:⑴C;⑵D;⑶B;
⑷①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变化亏损,皇帝威怒才稍微平和,长
时间点头表示赞同。②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汉州知州,
再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后因父母的丧事离职。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
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
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
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
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
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
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
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
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
“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胡晋臣,字子远,四川人。考中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担任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认为
他有辅佐国君之才把他推荐给朝廷,宋孝宗召他前往行宫。入宫对答,上疏当今士俗、民
力、边备、军政四方面的弊病。试用于学士院,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后升迁著作佐郎兼右
曹郎官。轮流奏对时,(胡晋臣)谈论三件事:一、不要忽视讲读官,要效法仁宗时期;
二、要求谏官检举官员的不当之处,要求宰相遏制竞相跑官的人;三、(应该)广泛听
取、采纳意见,掌握下层的情况,来消除尚未形成的祸患。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
近臣,皇帝看完奏章后变了脸色。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折变,皇帝
神色稍微缓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丞相赵雄当时执掌朝政,皇帝亲手写诏书下到中书
省询问近臣的姓名。晋臣第二天到中书省,主持政事的官员询问他其中的缘故,胡晋臣
说:“近臣弄权,丞相怎么能不知道呢?”随即分条详陈,把权力大的近臣上报。皇帝对此
事深有感悟,从此近臣十分害怕。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了
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的提点刑狱,因父母丧事离职。守丧期满再被征召,拿五件事觐
见,分别是:“选拔将帅,扩大常平仓,兴修水利,修订选拔、任用官吏的条例,推行纸
币。”皇帝对辅政大臣说:“胡晋臣说的可以实行。”(胡晋臣)担任度支郎,几次升迁担任
侍御史。当时朱熹被授予兵部郎官,因腿病没有到任。侍郎林栗因与朱熹的论《易》观点
不合,上奏称朱熹不立刻到任是对皇帝的傲慢行为。晋臣上疏请求留下朱熹而驳斥林栗的
上奏,众人议论推重他。光宗继位后,胡晋臣调任工部侍郎,任职给事中,常常以裁减过
度的恩惠,珍惜名声和人才为要务,皇帝赞赏他有操守,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
院事。正式上朝谢恩那天,皇帝命他分条列举军政方面的利与害。不久在重华宫朝拜前任
皇帝孝宗,孝宗对他说:“现任皇帝提拔任用的二三位大臣,非常合我意,听说朝廷外面也
没有不同的意见。”胡晋臣磕头谢恩。任命胡晋臣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皇帝自南郊
回来后很久不临朝,胡晋臣和丞相留正同心协力辅佐朝政,朝廷内外一派安定。他所上奏
陈述,以冬温夏凊、昏定晨省为先,其次提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抑制侥幸得官、消除
官员结党,真心诚意辅佐皇帝,切中事理,弥补过失谨慎细致。不久,死在官任上,朝廷
追赠他为资政殿学士,谥号“文靖”。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累
官学士、少詹事。华有器度,在讲幄[注]最久,孝宗甚眷之。正德初,进礼部左侍郎。以守
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坐事罢。瑾败,乃复故。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
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土论多之。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
十五访山海诸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
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决囚江北,引疾归。起补兵部主事。正德元年冬,
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
量移庐陵知县。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戡宁王宸濠乱。嘉靖六年,诏守
仁总督两广兼巡抚。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
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硃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
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
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
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
氏之传。而硃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
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注释】讲幄:指天子、太子听讲官进讲之处。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
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B.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
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C.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
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D.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
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称礼部尚书。
B.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到二十岁,故称“弱冠”。
C.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主持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
D.擢,提升官职,此外“授”“除”“拜”均可表示授予官职,“迁”则指官职调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华德才兼备,深受世人好评。他曾考中状元,担任学士等职,深受孝宗眷顾,年逾古
稀,仍能依制为母守孝,受到士人赞美。
B.王守仁不畏权贵,惨遭廷杖贬谪。他为了营救被刘瑾逮捕的戴铣等人,直言上奏,却惨
遭杖责,被贬离京,担任南京吏部尚书。
C.王守仁因俗化导,深受百姓爱戴。他担任贵州龙场驿丞时根据当地习俗教化引导百姓,
夷人十分欢喜,纷纷伐木造屋供其居住。
D.王守仁勤奋刻苦,开创阳明心学。他探求程朱理学,数年也无收获,居蛮荒无书籍,仍
终日研究旧有知识,求之于心格物致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②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答案】(1)C
(2)B
(3)B
(4)①王华生性孝顺,母亲年龄超过一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然睡在草席上,
以蔬菜为食物,士人评论赞美他。
②王守仁不久病得很重,上疏请求退休,举荐郧阳巡抚林皇代替自己,未等待诏命下达就
还乡了。
【解析】【分析】(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守仁”“祖母”“神人”“云”“异人”“之”“山海
诸关”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AB项,“名”是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宾语
是“云”,故应在“云”后断开,排除AB两项;D项,“异人拊之”,主语是“异人”,谓语是
“拊”,宾语是“之”,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且“更名”的宾语是“守仁”,故应在“之”和“更
名”之间断开,排除D项。故选C。
(2)B项,“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到二十岁,故称‘弱
冠’”错误,应该是二十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
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故
选B。
(3)B项,“王守仁不畏权贵,惨遭廷杖贬谪。他为了营救被刘瑾逮捕的戴铣等人,直言
上奏,却惨遭杖责,被贬离京,担任南京吏部尚书”错误,选项将王华和王守仁的事件掺杂
到一起,第一段说“以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这里“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应是王
华;第二段说“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
贵州龙场驿丞”,王守仁直言上奏,应是被贬谪到贵州,担任贵州龙场驿丞。故选B。
(4)①中,“逾”,超过;“卒”,去世;“犹”,仍然;“寝苫蔬食”,睡在草席上,以蔬菜为
食物;“论”,评论,“多”,赞美;“之”,代词,代王华。②中,“甚”,厉害;“疏”,上疏;
“乞骸骨”,请求退休;“举”,推举,举荐;“自代”,宾语前置句,应为“代自”,代替自己;
“俟”,等候,等待;“归”,回乡。
故答案为:⑴C;⑵B;⑶B;
⑷①王华生性孝顺,母亲年龄超过一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然睡在草席上,以
蔬菜为食物,士人评论赞美他。②王守仁不久病得很重,上疏请求退休,举荐郧阳巡抚林
皇代替自己,未等待诏命下达就还乡了。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
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
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
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
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
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
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
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岩山居记
[明]王袆
青岩去义乌县南十里,其山由东阳两砚峰西来,三十里至于龙门,势益宵隆,由龙门而
西又二十里,是为青岩。至是山支为二.南支则重峦叠嶂,北支则崇岭峻娇,皆迄通西行。
方二支之分也,有山从中出,峰享圆粹,累累若联珠,曰齐山。而其势遂卑,南北两山,
势相环护,左昂右伏,当其前如龙虎。齐山俨然而中居,齐山之阳坦为平壤,广衷可一里.
民居庐杂处其间者皆傅氏。其外烧以双涧,涧源出于二支之所分,夹齐山而出,至是乃合
而为一。行二三里与群水汇为大被,曰新塘,而塘适当西山昂伏之会。塘外复有一小山,
岿然特起,若遏水之冲者。大抵双涧之外两山之间,陵谷幽邃,川原夷旷,而草树甚繁
茂,推宜为隐者之居。
初,傅氏有以才学显闻,仕为侯官主薄曰光龙者,与予外祖毋为同产,故傅氏予外家
也。至正乙未之春,予始至焉,爱其双涧内属,两山外拱,清淑之气若有所钟,乃即傅氏
居旁度平壤之中,买隙地数亩,结屋居之。为屋仅三数楹间,屋外植以竹木,右偏别为小
轩,皮书其内。读书之余,出,缘涧而行。南涧水稍深,菖蒲生石上,与异草青翠相错,
绝可爱。北涧水浅,稍雨,水激石面,声潺泼辄不休。有老梅数株,惬赛横岸侧。由双洞
所合,直两山之间而西望,金华芙蓉峰近在目睫,可揽也。予于是居而乐之,若将终身
焉。
或谓予曰:“仕与隐,其趋不同也,古之君子未尝不欲仕,特恶不由其道耳!吾子学先王之
道.且将为世用.胡为而遮言隐耶?”予告之曰:“仕隐二趋,吾无固必也。十年以来,吾南走
越、北走燕,而惟利禄之是干,其劳心苦思殆亦甚矣,是岂志于隐者乎?今天下用兵.南北
离乱.吾之所学非世所宜用.其将何求以为仕?籍使世终不吾用,吾其可以枉道而构人?则吾终
老于斯,益研穷六艺百家而考求圣贤之故.然后托诸言语,著成一家之书,藏之名山,以俟
后世,何不可哉?君子之行止,视时之可否,以为道之屈伸。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
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取宠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一山
之限一水之涯,特吾寄意于斯焉耳。吾之行止安敢固必乎哉?”
或者无以话,因疏其言揭诸壁间,为青宕山居记。
(选自《王忠文公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岩去义乌县南十里去:离开B.其趋不同也趋:追求
C.以俟后世俟:等待D.特吾寄意于斯焉耳寄意:寄托情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岿然特起苍然幕色,自远而起
B.傅氏有以才学显闻以其无礼于晋
C.缘涧而行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吾其可以枉道而徇人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叙述青岩山的地理位置,山水层次错落有致,叙述条理清晰,青岩山如在目
前。
B.文章介绍了青岩山环境清幽,隐居读书观景可为至乐,又通过主客问答,表露出自己不
得已而隐居的原因。
C.青岩山环境清幽,景致优雅,因傅光龙才名显著,所以作者和他一起隐居于此,以读书
为乐。
D.作者深得孔子“用行舍藏”之旨,从文中不难感受到他有经世济民之心,对建功立业存在
热切的希望。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
取宠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大抵双涧之外两山之间,陵谷幽邃,川原夷旷,而草树甚繁茂,雅宜为隐者之居。
②十年以来。吾南走越、北走燕,而惟利禄之是干,其劳心苦思殆亦甚矣,是岂志于隐者
乎?
【答案】(1)A
(2)A
(3)C
(4)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取宠
/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
(5)①大致在两条山涧以外和南北青岩之间,山谷幽深僻远,原野平坦开阔,草木特别
茂盛,非常适合作为隐士的居处。
②十年以来,我在南方踏遍了吴越山水、在北方走遍了燕赵大地,只是追求功名利禄,也
够劳心费神的了,这难道可以说我是想要隐居吗?
【解析】【分析】(1)A项,“去:离开”错误。去:距离。故选A。
(2)A.两个“然”都是助词,放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意义用法一样。B.介词,“凭
借”的意思,“以才学”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显闻”/连词,因为,连接前后分句。C.连
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副词,表反洁,难道/副词,表揣测,大概。故选A。
(3)C项,“作者和他一起隐居于此”理解错误。作者并没有和傅光龙一起隐居。故选C。
(4)“则行”“则止”表示前面条件产生的结果,其后均应断开;“……者……也”表示判断,
“者”“也”后应分别断开;“勇功智名”修饰“徒”,“勇”前应断开。
(5)①“大抵”,大致;“夷旷”,平坦开阔;“雅”,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②“南”、
“北”都是名词做状语,在南边、在北边;“而惟利禄之是干”是宾语前置,为“而惟干利禄”,
干,追求;“是岂……乎”这难道是……吗?
故答案为:⑴A;⑵A;⑶C;
⑷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取宠/
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
⑸①大致在两条山涧以外和南北青岩之间,山谷幽深僻远,原野平坦开阔,草木特别茂
盛,非常适合作为隐士的居处。
②十年以来,我在南方踏遍了吴越山水、在北方走遍了燕赵大地,只是追求功名利禄,
也够劳心费神的了,这难道可以说我是想要隐居吗?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
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
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
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
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
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
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
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
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
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
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
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青岩山距离义乌县南部有十里之遥,这座山是由临县东阳县的两座山峰延伸过来
的.(这两座山峰)往西三十里就到了龙门山,山势越发高峻,从龙门山再往西二十里,
就是青岩山。到了这,山就分为两支,南青岩山峰连绵,北青岩陡峭险峻,(南北两山)
都向西方曲折连绵,延伸过去。正当两山分开之处,有一座山从分支处出现,山峰圆圆地
聚在一起,堆积的样子看上去好像是把珠子串起来,(这座山)叫作齐山。但齐山地势较
低,南青岩和北青岩看起来是在环绕着这座齐山,左边高,右边低,齐山前面南北两山好
像呈现出龙虎的形状。齐山整齐地在两山之间,齐山的南面有一块平地,方圆大约有一
里,在此聚居的百姓都姓傅。齐山外围有两条山涧环绕,这两条山涧源头就是南北青岩分
开的地方,从南北两边伴着齐山向西流去,到了这块平坦的地方就合为一条水流。又往西
流淌了二三里路,与许多水流汇聚成一个大池塘,叫作新塘,新塘正对着西山起伏相交之
处。塘外又有一座小山,高峻挺立,好像要挡住水流。大致在两条山涧以外和南北青岩之
间,山谷幽深僻远,原野平坦开阔,草木特别茂盛,非常适合作为隐士的居处。
当初,傅氏有一位因为才学出名,出仕做了侯官县的主簿,名叫傅光龙的人,和我的外
婆是同母所生,所以傅氏就是我的母舅家。至正十五年春,我才来到这里,喜欢两条山涧
在两山之间流淌,南北青岩朝外环绕,清和秀美之气好像聚居在这里,(我)就到了傅氏
居住的地方,在那买了几亩空地,盖了房子住在里面。总共造了为数不多的几间房屋,屋
子外面种上了凤竹草木,右边另外隔了一间小屋,作为藏书的地方。(我)在读书的闲暇
时光,出门沿着两条山涧行走。南边山涧的流水稍深,涧石上长着菖蒲,(菖蒲)和奇花
异草长在一起,青翠相杂,十分好看。北面山涧的水比较浅,下点小雨,流水冲在石头
上,涧水潺潺,流个不停。有几株老梅树,枝干曲折横斜,生在岸边。这里是双涧的交汇
处,正对着两山之间向西看去,金华的芙蓉峰近在眼前,好像可以揽入怀中。我在这住着
很适意,似乎有终老于此的意思。
有人对我说:“出仕和隐居,这二者追求不同,古代的读书人没有不想出来做官的,只不
过是厌恶当朝不用自己的主张罢了!您学习先王圣言,况且即将被当朝任用,为什么突然
说要隐居呢?”我对他说:“出仕和隐居这两条不同的路,我是不会固执拘泥的。十年以
来,我在南方踏遍了吴越山水、在北方走遍了燕赵大地,只是追求功名利禄,也够劳心费
神的了,这难道可以说我是想要隐居吗?如今天下大乱,使用武力,大江南北战乱不断,
我学的知识不适合当世,难道我一定要追求什么来做官吗?假如我始终不被当朝任用,我
难道可以违背正道而曲从他人吗?那么我就在这里住到老,更要仔细研究诸子百家的著
作,探究先贤的宗旨,然后通过文辞,写成自成一家的著作,把它藏在名山之中,来等后
人发现它的价值,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君子的进退,要看时局是否行得通,以此来作为检
验理想能否实现的标准。所以,(对我来说,)遇到好的时机就要出来做事,长期隐居在
深山密林之中而不肯出山,是不对的。生不逢时就停止,急切地来干谒世俗,博取时誉,
建功立业,有智谋喜欢积极入世而不懂得及时抽身退步,也是不对的。在一座山的角落
里,一条山涧的边上,我特意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里。我的进退出处怎么会固执拘泥
呢?”
那人没有办法再追问我,我就整理了上面的话,张贴在我居处的墙壁之间,作为青岩山
居记。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
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
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末)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
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
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
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
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
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
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一
曰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
尽行,时论称之。
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
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
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
吏知修饬,不敢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
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
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
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
十六。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
市/民间帖然
B.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
市/民间帖然
C.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
市/民间帖然
D.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
市/民间帖然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刚上任、刚到任。文中指陈祐刚到官任。
B.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被列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C.“颜子”是指颜回,“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可以称有道德、有学问的圣贤之人,如孔
子、颜子、孟子、老子,也可以用来称老师。
D.“忠定”是陈祐的谥号,“谥号”就是统一用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
“危身奉上曰忠,安民大虑曰定”,所以文中的“忠定”是对陈祐的一种赞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祐虚心求教。担任河南府总管时,他到任的当天,首先就去拜访金朝末年的著名贤士
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
B.陈祐为民着想。任南京路治中时,他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冒着获罪的危险,违背上级命
令;任浙东道宣慰使时,因百姓刚经历战乱,他反对征收酒税。
C.陈祐治政有方。卫辉路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地方,陈祐到任后修建孔子庙、比干墓,从而
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百姓为他立碑颂德,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
D.陈祐除恶务尽。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抓捕时他逃到宋朝境内,后来宋朝灭亡,
这个盗贼路过汴梁时,陈祐发现了他,当众将他击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
②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答案】(1)C
(2)D
(3)C
(4)①当时州县的官吏因没有官府供给的俸禄,大多贪婪暴虐,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
而被称道。
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的评论
(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解析】【分析】(1)句中“急”是修饰“捕”的,故在其后停顿,排除AB项。“宋亡”指“宋
朝灭亡后”,叙述时间的,可独立成句,排除D项,选C项,句子译为:许、蔡一带的大
盗聚众抢劫,陈祐追捕得很紧,这个人逃入宋朝境内。宋朝灭亡后,这个人随制置夏贵路
过汴梁时,陈祐喝令他下马,将他击杀在市集,百姓顺服。故选C项。
(2)D项,“统一用两个字”说法错误,谥号也有一个字的。故选D项。
(3)C项,“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对应原文为“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其所说的应是
陈祐“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故选C项。
(4)第一句得分点:“以”,因为;“清慎”,清廉谨慎;“见”,被。第二句得分点:“人才治
本”,判断句;“审”,慎重;“尽”,完全;“时论”,当时的评论。
故答案为:⑴C;⑵D;⑶C;
⑷①当时州县的官吏因没有官府供给的俸禄,大多贪婪暴虐,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
称道。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
时的评论(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
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
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
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
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
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
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
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
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陈祐自幼好学,家境贫困,他的母亲张氏曾剪掉头发换取
书籍让他读书,(他)长大后就博通经学史学。当时诸王可自己征召主官的僚属,穆王府
暂任陈祐为王府的尚书。穆王被分封在陕、洛,上表推荐陈祐为河南府总管。(陈祐)上
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
(他)又奏请免去几百家征西军的各种赋税,又上奏提出二十多件有利于人民的事,朝廷
都听取了他的建议。
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任命陈祐为河南西路总管。当时州
县官吏因为没有供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在此为官八
年,像刚到的时候一样。至元二年,(陈祐)改任南京路治中。适逢河南东部发生蝗灾,
徐州、邳州尤为严重,(官府)责令百姓捕捉(蝗虫),到了很紧急的状况。陈祐率领几
万百姓到灾区,对身边的人说:“捕捉蝗虫是怕它们损害庄稼,如今蝗虫虽多,但谷物已经
成熟,不如让百姓早点收割庄稼,或许可以省力而有收成。”有人认为事情涉嫌独断专行,
不可行。陈祐说:“为救民而获罪,我也甘心。”立即告诉百姓让他们回去(收割),两州
的百姓都依赖他。
至元三年,朝廷授任(陈祐)为卫辉路总管。卫辉位于四方交通必经之地,一向难以统
制。陈祐(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
等到他离任时,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歌颂功德。他曾向世祖上书,提出创立太平盛世的“三
个根本”:一是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应早立太子;二是中书省是行政的根本,应责成中书省
专心于政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
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朝廷大规模攻打宋朝,派陈祐征调军队,山东百姓多逃避,听说陈祐来了,都说:“陈按
察来了,一定没有私心。”于是(百姓)都出来应征,陈祐的任务按期完成。至元十三年,
(朝廷)授予(陈祐)为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官吏多惊慌失措。陈祐于是对他们说:“何
必如此惊慌!你们以前为盗跖,而今为颜渊,我就把你们当颜渊对待;若以前为颜渊,而
今为盗跖,我就会把你们当盗跖对待。”于是这些官吏安分守己,不敢违法。许、蔡一带的
大盗聚众抢劫,陈祐追捕得很紧,这个人逃入宋朝境内。宋朝灭亡后,这个人随制置夏贵
路过汴梁时,陈祐喝令他下马,将他击杀在市集,百姓顺服。至元十四年,(陈祐)被调
任为浙东道宣慰使。当时江南刚刚归附,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男女数千口,陈祐全都
强行释放回家。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陈祐提出:“战争之后,对于遭受战争之苦的
百姓,应宽容体恤。”但这意见朝廷没有答复。朝廷派(陈祐)去查核台州的民田。等到
(陈祐)回来行至新昌,遇到玉山当地的强盗,他仓促间来不及防备,于是被杀害,享年
五十六岁。(陈祐)被追封河南郡公,谥号忠定。江浙父老请求在会稽埋葬他,未获批
准,便设立祠堂纪念他。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与之,字正子,少卓荦有奇节,不远数千里游太学。绍熙四年举进士,广东之士由太
学取科第自与之始。授浔州司法参军。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
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
者,其长欲流之。与之曰:“小民计出仓猝,忍使一家转徙乎?况故杀子孙,罪止徒。”卒
从之。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凜
然。朱崖地产苦橙,民或取叶以代茗,州郡征之,岁五百缗,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衾,工作
皆妇人,役之有至期年者,弃稚违老,民尤苦之。与之皆为榜免。其他利病,罢行甚众。
召为秘书少监,军民遮道垂涕,与之力辞召命,竟还。将度岭,趣召不已,行次池口,
闻金人至边,乃造朝奏:“今边声可虑者非一,惟山东忠义区处要不容缓。”前后累疏数千
言,每叹养虎将自遗患。升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未几,成都帅董居谊以黩货
为叛卒所逐,总领杨九鼎遇害,蜀大扰。与之以选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
使,至即帖然。先是,军政不立,戎帅多不协和。与之戒以同心体国之大义,于是戎帅协
和,而军政始立。
召为礼部尚书,不拜,道还广。蜀人思之,肖其像于成都仙游阁,以配张咏、赵抃,名
三贤祠。理宗即位,累迁,皆力辞。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
奏。帝览奏嘉叹,趣召愈力,控辞至十有三疏。嘉熙三年,乃得致仕,以观文殿大学士提
举洞霄宫。自领乡郡,不受廪禄之入,凡有余皆以均亲党。薨时年八十有二,遗戒不得作
佛事。累封至南海郡公,谥清献。
(选自《宋史·卷四百六·列传一百六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B.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C.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D.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学生的出身多为官宦子弟,亦有家境贫寒者。入太学可称
为“受业太学”“游太学”“观太学”。
B.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掌管土木、水利、屯
田、手工业等事项。
C.祠是为纪念死去的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与庙有些相似,如“武侯祠”;后来也常常把
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D.控辞即请求辞免,古人辞官、退休的说法有很多,比如乞骸骨、致仕、挂冠、告老等,
原因不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与之勤奋学习才华出众,更是开创了广东学子从太学取士的先河,在之后的任职中多
次被委派到南方地区,造福当地百姓。
B.崔与之认为对仓促间失手将富豪打死的百姓应从轻发落,因为是对方拖欠百姓款项并诬
陷百姓在先,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C.崔与之为政宽仁,在广西提点刑狱期间废除了许多不利百姓的政策,深得百姓爱戴,升
迁离任时,军民夹道送行,不忍他离开。
D.崔与之一辈子奔波劳累,在政务、军事方面都有建树,为国家殚精竭虑,深得皇帝信任
和重用,直到退休也没真正闲下来。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
②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
【答案】(1)B
(2)C
(3)B
(4)①当地有个百姓被富豪拖欠债务而处境困苦,打死了诬陷他的富豪儿子,当地长官
想将那个百姓流放。②(皇帝)就拿哪些政事应当停止,哪些人才应当重用的事来询问
他。崔与之都尽力快速回奏。
【解析】【分析】(1)“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撤”的宾语为“居廨瓦”,
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兑”的宾语为“常平之积”,“敬服”的主语为“守”,结合句意
内容分析,排除C项。句意:常平的粮仓很久没有整修了,怕漏雨泡坏了米,崔与之就拆
掉自己办公的屋子的瓦去盖粮仓的屋顶。郡守想要将常平的积粮卖掉,崔与之坚持不让,
郡守很敬佩他,改变了主意并向朝廷推荐他。故选B。
(2)C项,“为纪念死去的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错误。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和祖先而修
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
叫“祠堂”。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故选C。
(3)B项,“将富豪打死的”错误。结合“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
之”分析,当地有个百姓被富豪拖欠债务而处境困苦,打死了诬陷他的富豪儿子。被打死的
是富豪之子,不是富豪。故选B。
(4)①“民有窘于豪民逋负”(定语后置句);“窘”,处境困苦,处境艰难;“于”,介词,
被;“逋负”,拖欠赋税、债务;“其”,代词,他;“殴死其子诬之者”(定语后置句);
“流”,流放;“之”,代词,指那个百姓。②补充句首主语“皇帝”;“访”,询问;“以”,介
词,拿、用;“孰”,代词,谁、哪个;“用舍”,指被任用或不被任用;“疾”,快速;“乃访
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状语后置句)。
故答案为:⑴B;⑵C;⑶B;
⑷①当地有个百姓被富豪拖欠债务而处境困苦,打死了诬陷他的富豪儿子,当地长官想将
那个百姓流放。②(皇帝)就拿哪些政事应当停止,哪些人才应当重用的事来询问他。崔
与之都尽力快速回奏。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
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
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
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
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
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
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
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
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
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
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附参考译文】
崔与之,子正子,年纪轻轻就卓越出众有特别的气节,不远数千里到太学游学。绍熙四
年考中进士,广东学子由太学参加科考中第就是从崔与之开始的。被授予司法参军。常平
的粮仓很久没有整修了,怕漏雨泡坏了米,崔与之就拆掉自己办公的屋子的瓦去盖粮仓的
屋顶。郡守想要将常平的积粮卖掉,崔与之坚持不让,郡守很敬佩他,改变了主意并向朝
廷推荐他。调任淮西提刑司检法官。当地有个百姓被富豪拖欠债务而处境困苦,打死了诬
陷他的富豪儿子,当地长官想将那个百姓流放。崔与之说:“这个百姓也是仓猝之间出事,
怎么忍心让他一家都跟着他流放呢?况且不是有意杀死他人子孙的,处罚止于拘役。”最终
他的意见被听从。不久之后被特别授予广西提点刑狱一职,全都巡视了他所管辖之地,丝
毫不扰州县,而停留某地裁决事务,奖励淸廉及惩罚贪污,风度神采令人敬畏。朱崖产一
种苦橙,当地百姓有人摘取它的叶子来代替茶,州郡就向百姓征收税,每年五百缗文。琼
州的百姓用吉贝纺织做衣服,做这个活的都是女人,服这项劳役有需要一整年的,(女人
们)只能抛弃小孩离开老人,百姓尤其感到苦不堪言。崔与之全都张榜免除了(这些苛捐
杂税),其他类似的弊政,崔与之停止实施了很多。
朝廷召他为秘书少监,当地军民夹路垂泪挽留。崔与之极力推辞了召命,最后回来了。
快过岭州了,催他赴京的诏书仍不停息,走到池口驻扎时,听说金人打到边境,他就写了
奏书说:“现在边关战事不是唯一值得担心的事,只有山东忠义区的问题急需处理,刻不容
缓。”前后多次上疏达数千字,常常感叹朝廷(不重视忠义区)在养虎为患。升为秘书监兼
太子侍讲,暂代工部任侍郎。没多久,成都统帅董居谊因为贪污纳贿被叛兵所驱赶,总领
杨九鼎遇害,蜀地大乱。崔与之在这时被选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一到
任就使这些人都顺服了。这之前,军政不立,将帅之间多有不合。崔与之用同心协力为国
家着想的大义来告诫他们,于是将帅们团结协作,军政才建立起来。
朝廷召他为礼部尚书,他不接受官职,取道回了广东。蜀地的百姓感念他,就铸了他的
像放到成都游仙阁里,和张咏、赵忭的塑像放在一起,命名为三贤祠。宋理宗即位后,多
次提拔他,他都极力推辞了。皇帝就拿哪些政事应当停止,哪些人才应当重用的事来询问
他。崔与之都尽力快速问奏。皇帝每次看完他的奏折都赞叹不已,催他应召就催得更勤
了,崔与之请求辞免的奏疏多达十三封。嘉熙三年时,才得以退休,凭观文殿大学士的身
份管理洞霄宫。自己治理乡郡,却不接受官府的俸禄,所有多出的俸禄的都分给了亲属和
亲信。死的时候是八十二岁,留下遗书告诫家人不得做法事。后多次追封至南海郡公,赐
谥号清献。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
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
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
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
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
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
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
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
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
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
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
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
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
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
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
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
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
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
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②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答案】(1)B
(2)C
(3)C
(4)①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②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
尸体上。
【解析】【分析】(1)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
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
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句中,“而有战胜
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D项。“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
“而……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面要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C项。
“疑之”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排除A项。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B。
(2)C项解说错误,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故选C。
(3)C项,“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
位的不满。故选C。
(4)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①“所以”,……的原因。第一处“乃”,
就是。第二处“乃”,才。“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是判断句式。②“及”,等到。“作
乱”,发生骚乱。“走”,逃跑。“之”,到。
故答案为:⑴B;⑵C;⑶C;
⑷①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②
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
体上。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
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
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
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
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
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
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
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
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
“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
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
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
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
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
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
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
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
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
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
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
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
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
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回答说:“讲的好。”吴起做西河
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
“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
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
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
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
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
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
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
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
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
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
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倭陷广东广海卫,大
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公沐朝弼
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
已、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
广参政,引疾归。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
不报。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
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
者。”亦不报。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
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
而卒不行。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随凭藉税
使声势以百计。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御史于永
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
语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
之因力丐罢乃谪水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
不得已,强起视事。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
臣。卒,赠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B.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C.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D.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倭,文中指倭寇。指14至16世紀骚扰劫掠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盜。
B.公,文中指爵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赠,文中指赠官,指给活着的或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封官爵。
D.中国,文中指中原,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纯为官刚正。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促封沐朝弼
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巳、石星。
B.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法,
他反对这事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C.温纯尽职奉公。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揭发
于永清与姚文蔚的亭,并得罪了沈一贯。
D.温纯忧虑国事。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
议者后而息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②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答案】(1)A
(2)C
(3)D
(4)①请全部逮捕这些坏人,交给我等依法处置,尽快撤销危害百姓的税监。
②皇帝一向看重温纯,下令挽留他。温纯不得已,勉强上班处理事务。
【解析】【分析】(1)本题中,“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
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这段话是说“温纯更加愤慨,三次上疏议论这件事,同时
坚持请求罢免他们,朝廷于是贬谪于永清。温纯就跟沈一贯相抵触。温纯请求去职,奏章
上了二十次,不出门上班九个月”,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纯”“之”“永清”“一贯”等,
然后根据语法、句式以及句意进行排除。B项,“乃”意思是“于是”,是副词,修饰谓语,表
示动作之间的顺承关系,不能放在句末,一般放在下一句的开头,这就排除B项;C项,
“三”即“三次”,修饰“疏”,指的是上疏的次数,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D项,“论”意思是
“议论”,宾语是“之”,句子结构完整,宾语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A。
(2)C项,“赠,……指给活着的……封官爵”错误,“赠”是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故选
C。
(3)D项,“皇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错误,文中说的是“帝为霁威,道人慰谕曰:‘疏且
下。’乃退。已而卒不行”,意思是“皇帝因为他而息怒,派人安慰他说:‘奏疏将批下来。’
温纯于是回去。事情过后最终没有实行”,由“已而卒不行”可知,并没有答应。故选D。
(4)第一句中,“尽捕”,全部逮捕;“付”,交付,交给;“行法”,依法处置;“亟”,急
忙,赶快;“税监之害民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害民之税监”,危害百姓的税监。第二
句中,“雅”,一向;“重”,看重;“谕”,下令;“强”,勉强;“视事”,处理政事。
故答案为:⑴A;⑵C;⑶D;
⑷①请全部逮捕这些坏人,交给我等依法处置,尽快撤销危害百姓的税监。②皇帝一向
看重温纯,下令挽留他。温纯不得已,勉强上班处理事务。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
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
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
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
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
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
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
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
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
“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多次升职担任兵科都给事中。倭寇攻
陷广东广海卫,大规模屠杀抢劫而去。总兵刘焘(却)上报击退敌人,温纯弹劾刘焘欺骗
蒙蔽。当时正征调刘焘督察京城军队,于是搁置不追问。黔国公沐朝弼有罪,皇帝下令准
许他的儿子继承爵位。温纯进言事情没有了结,不应当仓促继承爵位。宦官陈洪请求封他
的父母,温纯坚持不同意。谏官李已、石星受到指责,温纯上疏解救他们。俺答请求设立
贡市,高拱裁定意见同意这件事。温纯认为这事会使边防松弛,对中原不利。出京城担任
湖广参政,托病回家。征召担任左都御史。矿税使派往各地,有关官员逮捕了很多人,温
纯极力论述这件事的害处,请求全部释放,没有得到回复。后来,宦官们更加强横,所到
之处就抢劫,奸污妇女。各地品行不良的人纷纷起来进言谋利之法,皇帝都商兴地采纳
了,远近之人都惊骇震动。温纯说:“好处归这些小人,坏处留给国家。请全部逮捕这些坏
人,交给我等依法处置,尽快撤销危害百姓的税监。”也没有得到批复。朝廷内外争着请求
免去矿税,皇帝全部搁置不察看。温纯等人担忧害怕,不知怎样才好,于是首先提出各位
大臣跪伏宫殿前哭泣请求。皇帝震惊发怒,追问是谁发起的,回答说:“都御史臣温纯。”
皇帝因为他而息怒,派人安慰他说:奏疏将批下来。”温纯于是回去。事情过后最终没有实
行。广东李凤等人因矿税激发百姓生事,温纯又直言:“税使私下玩弄陛下刑赏权力以十人
计算,跟随者依靠税使声势的以百人计算。百姓被水灾、旱灾困扰,已经发愁到丧失生活
下去的意愿,哪能又承受这些如狼似虎的矿税使呢!”御史于永清担任陕西按察使时贪污,
害怕温纯检举上奏,跟都给事中姚文蔚勾结而倾轧温纯。温纯非常愤慨,上疏彻底揭发于
永清相互勾结的情况,言语侵犯到首辅沈一贯。沈一贯等人上疏辩解。皇帝为此批下于永
清、姚文蔚两人的奏疏,而温纯弹劾的奏疏留住不批下。温纯更加愤慨,三次上疏议论这
件事,同时坚持请求罢免他们,朝廷于是贬谪于永清。温纯就跟沈一贯相抵触。温纯请求
去职,奏章上了二十次,不出门上班九个月。皇帝一向看重温纯,下令挽留他。温纯不得
已,勉强上班处理事务。温纯廉洁奉公。五次主持南北考察,整顿清理全部得当。端正百
官,振兴风纪,当时称为名臣。去世,赠官少保。天启初年,追赠谥号恭毅。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02:50: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69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