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更新时间:2022-12-07 01:51:27 阅读: 评论:0

新东方高中补课价格-lb是什么


2022年12月7日发(作者:如何做冬瓜排骨汤)

关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感悟”

班级:财务L101姓名:邹丽杰学号:10L0251264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

孔子在《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于这句名言,应怎

样理解评析呢?我国学术界以至平民百姓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李泽

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说:“今日有人以此语不再适用,有人以为仍然适用,

因为有飞机汽车的快速交通工具,虽远(地理位置)而不远(往返时间缩短了)。

其实,重要的是,孔子讲仁、讲孝都非常之实际、具体。例如这里的重点,不在

不要远游,而在于不使父母过分思念,飞高走远难以见面,和过分忧虑无方向的

到处游荡,使父母不放心,这样具体地培育儿女对父母的爱心。即孝、即仁,它

是情感的具体塑造而非抽象的理论概念。重要的仍是作为人子的这种情感态度

中国年轻人能继续保存这种传统美德吗?是所望焉。”李泽厚先生的评析有独到

之处,认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应肯定和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

但也有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父母在,不远游”与今天存在着激烈竞争的

市场经济时代是格格不入的。我认为对孔子这句话,抽象的全面肯定或笼统的一

笔抹煞都是不恰当的,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其进行全面的历史的辩证

分析。

在两千多年前,交通极为不便,远游主要靠步行或简陋的车马,往返需要很

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在,子女远游的确值得三思。特别是当父母年迈

多病时,子女无疑就不宜甚至不能远游。因此,“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观念,

对于当时子女尽孝,和谐代际关系,稳定家庭,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还应看到,孔子并不反对远游,而是说游必须有方。所谓有方,就是远游必须有

正当的理由,有明确的去向和目的地,以免父母牵挂。这种要求也是合情合理

的,这也是为人子者对父母的一种孝。有的学者只讲“父母在,不远游”不讲“游

必有方”,把孔子说成是远游的反对者,是不客观公正的。当然,对“父母在,

不远游,游必有方”。既不能作片面的绝对化理解,更不能夸大其社会作用,我

们的文化传统中还有一句话“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创业,为了报国,为了民族

大义而远走高飞,也是古人所崇尚的。不能把远游和尽孝完全对立起来,割裂开

来。其次,在经历了两千多年后的21世纪,如何评析孔子这句话呢?这句话过

时了吗?还有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吗?这是现代人必须思考并做出回答的。对

此,我的观点是:

第一,远和近的概念。今天和古代已大不相同,随着现代交通设施、交通工

具、通讯设施的迅速发展,全球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的出行已变得快捷而方便。

远与近从来都是相对的,今天的所谓远,恐怕应是千里之遥万里之遥吧。

第二,远游和孝敬父母,在当代总体上是一致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

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远游、远行,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已成为

父母和子女普遍认同的社会行为。远游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完善自我,开

拓新天地,开创新事业,这已成为青年人追求的新时尚。许多父母不仅支持子女

远游,而且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到千里万里之外以至异国他乡。时代在发展,观

念在变化。“父母在,不远游”已逐渐淡化,而且还要继续淡化,这也是历史的

必然。在许多人看来,远游不仅不违背孝、不悖于孝,而且和孝是一致的,甚至

可以说也是尽孝的一种途径。远游成才创业,这是父母所希望所要求,并引为自

豪的,这能说不是一种孝吗?我国现在近亿的民工潮在全国流动,甚至流到异国

他乡,可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波澜壮阔的群众远游远行潮,外出打工长见识、

长才干,使父母高兴宽心。这是孝,外出打工有收入,也为尽孝提供了经济条

件。这样,远游不仅为父母子女认可,而且和孝紧紧联系起来。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说远游也是一种孝,是为了更好地孝。

第三,还应该承认,即使在今天,远游和尽孝还是有矛盾的。有时这种矛盾

还会显得比较突出,父母年高,总是思念牵挂子女,希望子女常在身边,享受天

伦之乐,这是人之常情。父母子女之情是永恒的,深厚的,至真至纯的。子女

是父母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是父母的希望。但子女的远行,也往往伴随着父母

的牵挂乃至忧伤,为人子女者应深深理解父母这种博大的人性之爱,这种什么也

替代不了的神圣的人伦情长。我国现有一亿三千万老年人口“空巢”老人有2340

多万。所谓“空巢”老人,是指身边无子女,又无他人照料的老年人。“空巢”

老人急需经济供养,医药费用和生活照料。大量“空巢”老人群体的存在牵动

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党和政府、社会团体、基层社区,已经和正在采取各种措施,

解决“空巢”老人的困难和问题。使“空巢”不空,让“空巢”有欢笑有温暖。

作为已自立门户和已远走高飞的子女,应怎样尽人子之孝呢?无疑,要尽自己所

能,从物质上供给老人,使之丰衣足食,使之有良好的医疗条件,使之需要照

料时有人照料等等。但是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孤独感,使老有所乐呢?前几年广为

流传的歌曲《常回家看看》打动了亿万人的心,也反映了老年人特别是做父母的

一种精神需要与渴望。作为子女常回家看看,常打电话问问,可以消除老年人心

情抑郁,惆怅孤独,心理失落等不良情绪。这也是子女应尽的精神赡养义务。精

神赡养对有些老人来说比物质供养更为重要。当前,我国有些老年人还存在着“金

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的观念,老年公寓,敬老院等设施再好也不愿入住。

年老有病住院,医护人员护理再好也觉得不如子女守在病床前,这些观念并不完

全对,但为人子女者对其应给予尊重,理解。远行与尽孝的矛盾,在这里又显露

出来。因此,已经远游者,要常通信息,时常问候,以使父母欣慰。只要有可能

就要抽空回家探望,使父母开心。如果父母年高,疾病缠身,需要扶持,是否远

游,也是要三思的。因此“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在今天还是有

积极意义的。只要存在着家庭,存在着父母子女关系,远游和尽孝的矛盾就永远

存在着。孔子关于孝的这句名言就有其真理性,就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

价值。它在今天没有过时,今后也永远不会过时。

1、这让我想起来温总理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

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

批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人。”

2、直就是我们要说真话、办实事,敢直言。在自己的努力下,让这

个世界变得美好一点点。然而在部分党员干部身上,这种精神是比较稀缺。

一个不讲真话、不务实、作风漂浮的领导干部是不可能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的,这样势必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3、直,除了要考靠自觉意外,还要靠制度的力量。反对官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敢做一个

直的人,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进步和民主。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01:5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66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ko什么意思
下一篇:sgx544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