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设计
考虑应力释放的影响
摘要:在隧道设计中,支护时间的确定和刚性的支护体系对于维持隧道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该研究所采用的收敛—约束法来确定的隧道的应力和位移,同时考虑到了地基承载力反压
力曲线的位移、应力释放的影响以及隧道衬砌和岩石隧道周边洞室的相互作用,这个结论
可以确定支护的时间和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这种方法曾适用于intheBanVe
HydroelectricPowerPlant.inNgheAnProvince.Vietnam引水隧道。结果表明,当位移u
0
在0.0865米到0.0919米之间时取一个合适的位移值,我们就可以通过架设支护结构来满足
隧道的稳定性和经济的要求。
关键词:隧道支撑结构稳定性反压力曲线应力释放的影响
1、引言
岩石在自然环境中,特别是在深部地层当中,常常受到上部地层和重力的影响,由于这
些因素的影响在岩体当中二次应力的发展是非常复杂,难以界定的。隧道开挖过程中,一
部分的岩石通常会受到来自隧道洞顶岩石的去除而产生的力—拉应力,有时拉应力会相当
高,都会在隧道围岩的周边产生,由于岩石开挖洞周应力的释放会导致周边围岩的变形,
从三向应力状态转变为双向应力状态。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架设支护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提
高和维持岩体的自承能力,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岩体的承载能力,并且在岩体内产生有利于
发展的内应力场。
1938年,芬纳进行了上部地层和水力结构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并发现了基础的特殊
变化曲线和弹塑性介质的解决方案。1963年,Pacher进行了同样的研究,并取得了同样的
结果。当隧道设计考虑上部地层和水工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其结果采用新奥法(NATM)
施工和实际结构是比较适合的。此外,在隧道设计中,隧道衬砌和洞室周围地层之间的相
互作用,以及相应的地基反压力曲线,通常被考虑在内(Panet和Guenot1982;Panet1995年)。
在隧道设计中收敛—约束法通常被认为是有效的。2007年,在越南Nguyen通过研究改变地
下水压力载荷,从而影响隧道衬砌的结构,在同一年,Vu和Do也采用收敛—约束的方法对
隧道进行设计计算,并假定U
0
为初始变形值。
根据Fenne(1938年)和Pacher(1963年)的研究,如果一个刚性支撑结构②(如图1)
架设的比较及时,会因为开挖洞室周围变形不够大而先达到平衡,之后它将会有更大的承
载能力。在P
i
曲线外的C点(如图1),岩石性质将变为非线性(塑性)。当支护结构①安装
后产生了一定的位移(A点),则该体系达到与对隧道衬砌较小的均衡负载,之后围岩开始
松动,曲线将达到其最低值(如图1中B点),而隧道衬砌压力则增加的非常快。如果使围岩
变形得到适度发展后施做支护结构,则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压力将达到最小值,将不会导
致隧道的失稳。
图1所示:
图1:根据Fenner(1938)andPacher(1963)得出围岩和支护特征曲线。
式中:P
i
—支护压力;
б
r
—径向应力;
Δ
r
—径向位移;
r
i
—隧道半径;
Pia、Pil—分别为内、外衬砌的支护抗力;
这项研究证实了收敛—约束法再考虑地层反压力曲线、应力释放效应以及隧道衬砌和
洞周隧道洞室相互作用条件下,可以确定隧道的应力和位移。
2、地层结构模式
2.1地基反作用力曲线下的应力计算
事实上,静水压力也就是初始应力(侧压力系数为1),洞周开挖的支护半径用r
i
表示,
如图1所示(HoekandBrown1980),塑性区半径的假设条件是依据初始应力场的大小P
0
、支
护压力P
i
和岩石材料的特性而定。
图2隧道洞周弹塑性应力分布图
塑性区内的应力计算公式:
其中:P—岩石密度
g—重力加速度
H—洞室埋深
C—岩石的内聚力
—岩石内摩擦角
弹性区内的应力计算公式(r≥r
e
):
其中:—径向应力;
—切向应力;
r—洞周地层任意点离洞室中心的距离;
塑性区内的应力计算公式(r
i
≤r≤r
e
):
(摩尔应力圆)
(塑性区)
(弹性区)
(1)
(2)
其中:
隧道的径向变形:
其中:G—岩体的剪切模量
其中:γ—岩石的泊松比;
Ψ—岩石剪切滑移面的倾角;
2.2隧道洞周沿轴线方向上的径向位移和应力释放系数
在掌子面和未开挖岩石的影响下,未加固围岩的最大径向位移U
max
在距离掌子面只有
仅仅的一段距离(通常实验测量结果是1.53×2ri)。在现场实测数据的基础上,两位研究人
员通过量测半径为r
i
的隧道,建立了U
r
/U
rmax
和距离隧道掌子面距离x之间的关系,如图3中
所示的弹性模型。1995年Panet建议采用如下的系数公式,来表示U
r
/U
rmax
和X之间的关系:
其中:λ
d
—应力释放系数;
(6)
(3)
(4)
(5)
公式(6)适用于x为正值(即前方的掌子面),如图4所绘。
1998年,Chern在Mingtam电力隧道工程中,做出了在隧道洞穴附近收敛量测值一览
表,根据这些测量的数据绘制在图4所对应的点上,1999年Hock建议采用如下的经验公式,
来最恰当的表示U
r
/U
rmax
和X之间的关系:
图
3
表示未支护隧道
u
r
的径向位移
图4从弹性模型派生的最适合隧道测量的数据曲线
2.3支护结构特征曲线
特性曲线显示了支护结构的支撑性能(如混凝土、喷射水泥砂浆、岩石锚杆和型钢),
它是根据支护压力
P
i
和径向位移
u
r
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应用到了沿隧道单位长度轴线方向
上的支护区域。
假设支护结构的刚度为
K
,则支护特性曲线的弹性区域,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
混凝土及喷射水泥浆结构的刚度系数为:
(掘进方向)
(掌子面)
(7)
(8)
(9)
其中:E
c
—喷射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γ
c
—喷射混凝土的泊松比系数;
t
c
—衬砌厚度;
钢拱支撑的刚度系数表达式:
式中:s—钢拱支撑沿洞周轴向的间距(m);
θ—振动棒之间夹角的一半(o);
w—夯实块的宽度(m);
A
s
—钢拱支撑横截面的面积(m2);
I
s
—钢拱支撑的惯性矩(m4);
E
s
—钢拱支撑的弹性模量(Mpa);
t
B
—垫块的厚度(m);
E
B
—垫块的弹性模量(Mpa);
一段长为l
b
和直径为d
b
的机械式锚杆以及黏结式锚杆的支护刚度用如下表达式计算:
式中:S
c
—锚杆的环向间距;
S
1
—锚杆的轴向间距;
Q—拉力锚;
E
b
—锚杆的弹性模量;
l—螺栓的净长度;
当采用组合式支护结构时,组合式支护结构的组件都假设在同一时间被架设,则组合
式支护支护结构刚度可假定为各部件支护刚度的总和:
式中:K
s1
—第一个支护结构的刚度;
(10)
(11)
(12)
K
s2
—第二个支护结构的刚度;
因此,支护结构特征曲线公式如下:
式中:u
p
—塑形区边缘的径向位移量;
u
o
—开挖引起的隧道初始径向位移量(由应力释放效应而定);
3、案例分析
3.1、与设计参数相关的例子
对theBanVeHydroelectric水电厂引水隧洞进行了一次调查,得该隧道的材料参数见表
1。
表1隧道物理力学参数
M300喷浆机喷射厚度为10厘米的水泥浆液和直径为20毫米、长度为2米的钢锚杆组合
在一起被应用到支护结构上,沿隧道洞周的锚杆轴向间距为1.5米,Matlab编程语言被用于
计算当中。
3.2、计算结果与分析
地层压力值P=7.3008MPa.图.5和6分别表示的塑形内和弹性区的应力,从图5可以看出,
最大塑性区半径为r
emax
=1.1451m,因此在弹塑性边界处压力值为б
re
=4.0195MPa的压力,
这个最大压力值是支撑结构所能够承受的,最大位移P=0.1118米相当于P
i
=0(无支护时)的
大小,图7表示了在没有支护的情况下,沿隧道轴线方向上的应力释放系数,围岩与支护结
构的的初始位移特征曲线如图8所示。
(塑性区半径)(弹性区半径)
(13)
图5塑性区范围内围岩应力图6弹性区范围内围岩应力
图7无支护时沿隧道轴线方向上图8围岩和支护结构不同初始
洞周的应力释放系数位移的特征曲线
基于fenner-Pacher理论和Vietnames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标准(建设部2003),我们通过比
较可以得出支护结构的最大压力值(相当于弹塑性边界处的б
re
应力),能承受上述分析结
果的压力值。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当支护结构的初始位移u
o
=0.083米以下时可以得出:隧道开挖后应立即进行加固,支护
结构的压力值P
i
=6.902MPa>б
re
=4.0195MPa,由于支护结构架设的不及时,则施加支护后
围岩将继续发生变形,这将导致围岩的局部失稳。
当支护结构的初始位移u
o
=0.087米时,将得到以下结论:围岩加固的范围x为1.7085米,
应力释放系数λ
d
为0.4817。支护结构的压力值P
i
=3.7818MPa<бre=4.0195MPa,若围岩发
生适度变形,则隧道可保持稳定。
当支护结构的初始位移u
o
在0.093米时,将得到以下结论:围岩加固的范围x为3.74米,
应力释放系数λ
d
为0.7327。支护结构的压力值P
i
=1.9511MPa≤бre=4.0195MPa,若围岩发
生很大变形,表明隧道将可能失稳。
当支护结构的初始位移u
o
在0.097米时,将得到以下结论:围岩加固的范围x为6.8米,
应力释放系数λ
d
为0.868。支护结构的压力值P
i
=0.9632MPa≤бre=4.0195MPa,若围岩发生
变形过大,将导致隧道洞顶岩石的松动从而增加围岩的压力,则隧道失稳。
因此,在上述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当支护结构的位移u
o
在0.0865和0.0919米之间时,我
们可以通过设置支护结构来满足结构的稳定性和经济性的要求。
4、结论
总的来说,在这项研究中所描述的初始位移值u
o
比2007年VuandDo假设的初始位移值
u
o
更准确、更详细,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得到用应力释放效应来确定u
o
值的大小,比排除应
力释放效应提供的曲线方案(HoekandBrown1980;Wiliams1997)更加完整。
上述结果显示,对于确定支护时间收敛—约束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设计方法。这是一
种完全不同于传统隧道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只适用于早期的围岩巩固和隧道开挖后衬砌及
早支护,它仅仅考虑到临时支护结构只承受松动岩石的载荷,而忽略了岩体自身的承载能
力。
然而,这个结论仅限于二维弹塑性模型,初始应力场(静力场)和环形隧道横截面。
因此,对于在非静力场的岩石或者非圆形隧道横截面的情况下,例如在非均匀弹塑性模型、
粘弹性模型、脆性模型等破坏性模型下,则该收敛—约束法需要在隧道设计中进行更广泛
的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00:43: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62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