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相提并论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2-12-07 00:42:02 阅读: 评论:0

如何看待流量明星的论文-1gb等于多少kb


2022年12月7日发(作者:秋天的词句)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

【小学一年级】

上册:

1、一去二三里

yīqùèrsānlǐ

【宋】·邵雍·

【sòng】?shàoyōng?

一去二三里,

yīqùèrsānlǐ

烟村四五家。

yāncūnsìwǔjiā

亭台六七座,

tíngtáiliùqīzuò

八九十枝花。

bājiǔshízhīhuā

【注释】

⑴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⑵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

米。

⑶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⑷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

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题解】

这是一首儿歌。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

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一去二三

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二

三”表概数,并非实指。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

种用法。

【译诗】

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

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

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赏析】

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内容简单,又画

面生动。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

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

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

图。

2、画

huà

【唐】·王维·

【táng】?wángwéi?

远看山有色,

yuǎnkànshānyǒusè

近听水无声。

jìntīngshuǐwúshēng

春去花还在,

chūnqùhuāháizài

人来鸟不惊

rénláiniǎobújīng

注词释义:

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②惊:吃惊,害怕.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

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

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

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

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

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

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

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

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

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

写出了画的特点。)

【赏析】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

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

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

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

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

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

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

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

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

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

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

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

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

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

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

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

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

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

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

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

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

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

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

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

在画中。仅仅是如此吗?写的近近是画中的

花吗?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

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

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

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

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

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

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而

我们又将归往何方?去追寻什么呢?

【链接】

我知道: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中

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并与

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

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3、静夜思

jìngyèsī

【唐】·李白·

【táng】?lǐbái?

床前明月光,

chuángqiánmíngyuèguāng

疑是地上霜。

yíshìdìshàngshuāng

举头望明月,

jǔtóuwàngmíngyuè

低头思故乡。

dītóusīgùxiāng

注词释义: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

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

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

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

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

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

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

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

思。

下册:

4、春晓

chūnxiǎo

【唐】·孟浩然·

【táng】?mènghàorán?

春眠不觉晓,

chūnmiánbújiàoxiǎo

处处闻啼鸟。

chùchùwéntíniǎo

夜来风雨声,

yèláifēngyǔshēng

花落知多少。

huāluòzhīduōshǎo

注词释义

眠:睡觉。

闻:听见。

啼鸟:鸟鸣。

夜来:昨夜。

古诗今译

名句赏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

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

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

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

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

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

里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

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

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

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

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

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

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5、村居

cūnjū

【清】高鼎

【qīng】gāodǐng

草长莺飞二月天,

cǎozhǎngyīngfēièryuètiān

拂堤杨柳醉春烟。

fúdīyángliǔzuìchūnyān

儿童散学归来早,

értóngsànxuéguīláizǎo

忙趁东风放纸鸢。

mángchèndōngfēngfàngzhǐyuān

【注释】

⑴村居:住在农村。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

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醉:迷醉,陶醉。

⑷散学:放学。

⑸纸鸢: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

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

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

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

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

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

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

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

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

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

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

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

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

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

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

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

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

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

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

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

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

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

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

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

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6、所见

suǒjiàn

【清】袁枚

【qīng】yuánméi

牧童骑黄牛,

mùtóngqíhuángniú

歌声振林樾。

2

gēshēngzhènlínyuè

意欲捕鸣蝉,

yìyùbǔmíngchán

忽然闭口立。

hūránbìkǒulì

[注释]

1、欲:想要。

2、捕:捉。

3、鸣:叫。

4、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简析]

讲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

山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牧童,指

放牛的孩子。振,震荡的意思,说明牧童的

歌声嘹亮。

诗歌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

小牧童。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高坐牛背、

大声唱歌的小牧童,多么自在神气;后写小

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

又是多么专注。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

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动多事

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

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

写,就留给读者去自己想像了。

7、小池

xiǎochí

【宋】杨万里

【sòng】yángwànlǐ

泉眼无声惜细流,

quányǎnwúshēngxīxìliú

树阴照水爱晴柔。

shùyīnzhàoshuǐàiqíngróu

小荷才露尖尖角,

xiǎohécáilùjiānjiānjiǎo

早有蜻蜓立上头。

zǎoyǒuqīngtínglìshàngtóu

注词释义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倒映在水面。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

叶尖端。

古诗今译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

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

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

头。

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

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

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

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

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

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

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

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

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

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

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

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

人。

【小学二年级】

上册:

8、赠刘景文

zèngliújǐngwén

【宋】苏轼

【sòng】sūshì

荷尽已无擎雨盖,

héjìnyǐwúqíngyǔgài

菊残犹有傲霜枝。

júcányóuyǒuàoshuāngzhī

一年好景君须记,

yīniánhǎojǐngjun1xūjì

正是橙黄橘绿时。

zhèngshìchénghuángjúlǜshí

【注释】

(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

叶)(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

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

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

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

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

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

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

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

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

“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

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

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

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

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

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

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

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

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

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

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

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

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

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

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

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

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

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

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

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

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

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

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

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

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

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

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

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

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

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

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

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

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

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

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9、山行

shānháng

【唐】杜牧

【táng】dùmù

远上寒山石径斜,

yuǎnshànghánshānshíjìngxié

白云生处有人家。

báiyúnshēngchùyǒurén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tíngchēzuòàifēnglínwǎn

霜叶红于二月花。

shuāngyèhóngyúèryuèhuā

注词释义

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古诗今译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

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

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

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

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

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

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

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

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

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

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

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

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

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

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

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

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

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

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

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

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

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

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

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

勃勃的景象。

10、回乡偶书

huíxiāngǒushū

【唐】贺知章

【táng】hèzhīzhāng

少小离家老大回,

shǎoxiǎolíjiālǎodàhuí

乡音无改鬓毛衰。

xiāngyīnwúgǎibìnmáoshuāi

儿童相见不相识,

értóngxiàngjiànbúxiàngshí

笑问客从何处来。

xiàowènkècónghéchùlái

注词释义

偶书:偶然写出来的。

鬓:耳边的头发。

衰:古音读作cuī。指鬓发稀疏、斑白。

古诗今译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

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孩子

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

哪里来的。

名句赏析——“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前两句

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

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

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

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

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

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

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

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

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

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

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

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

至,久久不绝。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

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

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11、赠汪伦

zèngwānglún

【唐】李白

【táng】lǐbái

李白乘舟将欲行,

lǐbáichéngzhōujiāngyùháng

忽闻岸上踏歌声。

hūwénànshàngtàgēshēng

桃花潭水深千尺,

táohuātánshuǐshēnqiānchǐ

不及汪伦送我情。

bújíwānglúnsòngwǒqíng

【注词释义】

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

民。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

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不及:比不上。

3

4

5

古诗今译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

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

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名句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我情。”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

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

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

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

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

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

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

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

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

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

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

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

情意。

下册:

12、赋得古原草送别

《草》

cǎo

【唐】·白居易·

【táng】?báijūyì?

离离原上草,

lílíyuánshàngcǎo

一岁一枯荣。

yīsuìyīkūróng

野火烧不尽,

yěhuǒshāobújìn

春风吹又生。

chūnfēngchuīyòushēng

【全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

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的首句“离离

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并用叠字

“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

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

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

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

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

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

“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

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

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

的本意。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对仗

工稳而气势流走,充分发挥了“流水对”的优

点。它歌颂野草,又超出野草而具有普通意

义,给人以积极的鼓舞力量;蔑视“野火”而

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的寓意。据《唐摭

言》记载:“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

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资,居大不易!’

及读至《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野火烧不

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

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这两句

诗显示了白居易青年时代的诗歌实力,使顾

况对他有了深入的了解。直到现在还常被人

引用。

13、宿新市徐公店

xiǔxīnshìxúgōngdiàn

【宋】·杨万里·

【sòng】?yángwànlǐ?

篱落疏疏一径深,

líluòshūshūyījìngshēn

树头花落未成阴。

shùtóuhuāluòwèichéngyīn

儿童急步追蝴蝶,

értóngjíbùzhuīhúdié

飞入菜花无处寻。

fēirùcàihuāwúchùxún

1.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

清县新市镇。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政府

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

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饮大醉。

留住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

酒店名。

2.篱落:篱笆。

3.径:小道。

4.阴:树阴。

5.急走:快速奔跑。

6.黄蝶:黄银色的美丽的蝴蝶。

成阴: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

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

节。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

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

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

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

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

清、找不到它们了。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给我

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

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

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

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成阴。篱笆

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

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

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

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

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维

妙维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

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

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

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

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

14.望庐山瀑布

wànglúshānbàobù

【唐】·李白·

【táng】?lǐbái?

日照香炉生紫烟,

rìzhàoxiānglúshēngzǐyān

遥看瀑布挂前川。

yáokànbàobùguàqiánchuān

飞流直下三千尺,

fēiliúzhíxiàsānqiānchǐ

疑是银河落九天。

yíshìyínhéluòjiǔtiān

注词释义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

一。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

色。

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

带状星群。

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古诗今译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

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

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

九天。

名句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

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

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

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

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

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

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

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

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

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

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

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

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

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15、绝句

juéjù

【唐】·杜甫·

【táng】?dùfǔ?

两个黄鹂鸣翠柳,

liǎnggèhuánglímíngcuìliǔ

一行白鹭上青天。

yīhángbáilùshàngqīngtiān

窗含西岭千秋雪,

chuānghánxīlǐngqiānqiūxuě

门泊东吴万里船。

ménbódōngwúwànlǐchuán

注词释义

绝句:古诗体裁中的一种。每首四句,

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鸣:叫,啼叫。

含:包含,指从窗内可以看见的范围。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岭背积

雪常年不化。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千秋,形容

时间很长。

泊:停船靠岸。

东吴: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古

代属于吴国。

古诗今译

两只黄鹂啼鸣在翠绿柳枝间,一行白鹭

飞上了湛蓝的青天。窗口远望见西岭千年的

积雪,门前停泊着万里赴吴的航船。

名句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

青天。”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一首如画的诗

作。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

构成。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

景象。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

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

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

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

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

感。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后两

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

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万里”赋予这

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

诗人壮阔的胸怀,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

的信心,因为那顺江而下、穿三峡、过襄阳

的万里东吴之途,也正是诗人日夜向往的回

乡之路。

【小学三年级】

上册:

16、夜书所见

yèshūsuǒjiàn

【宋】·叶绍翁·

【sòng】?yèshàowēng?

萧萧梧叶送寒声,

xiāoxiāowúyèsònghánshēng

江上秋风动客情。

jiāngshàngqiūfēngdòngkèqíng

知有儿童挑促织,

zhīyǒuértóngtiāocùzhī

夜深篱落一灯明。

yèshēnlíluòyīdēngmíng

【注释】

⑴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⑵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

轻轻挖出蟋蟀。

⑷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

蛐儿。

⑸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

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

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

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

6

78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

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

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

促织。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

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极为准确。钱钟书《宋

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

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

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

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

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

悲哀了。

1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jiǔyuèjiǔrìyìshāndōngxiōngdì

【唐】·王维·

【táng】?wángwéi?

独在异乡为异客,

dúzàiyìxiāngwéiyìkè

每逢佳节倍思亲。

měiféngjiājiēbèisīqīn

遥知兄弟登高处,

yáozhīxiōngdìdēnggāochù

遍插茱萸少一人。

biànchāzhūyúshǎoyīrén

注词释义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在这一天,

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

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推想。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

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古诗今译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

念家乡和亲人。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

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名句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思亲。”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前两

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

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

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

骨。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

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

“重阳节”)作铺垫。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

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

萸的风俗。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

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

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

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

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

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18、望天门山

wàngtiānménshān

【唐】·李白·

【táng】?lǐbái?

天门中断楚江开,

tiānménzhōngduànchǔjiāngkāi

碧水东流至此回。

bìshuǐdōngliúzhìcǐhuí

两岸青山相对出,

liǎngànqīngshānxiàngduìchū

孤帆一片日边来。

gūfānyīpiànrìbiānlái

注词释义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

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

似天门,故得名。

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

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

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转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

来,好像来自天边。

古诗今译

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

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门山东西默然

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

名句赏析——“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

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

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

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

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

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

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

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

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

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

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

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

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

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19、饮湖上初晴后雨

yǐnhúshàngchūqínghòuyǔ

【宋】·苏轼·

【sòng】?sūshì?

水光潋滟睛方好,

shuǐguāngliànyànjīngfānghǎo

山色空面亦奇。

shānsèkōngmiànyìqí

欲把西湖比西子,

yùbǎxīhúbǐxīzǐ

淡妆浓抹总相宜。

dànzhuāngnóngmòzǒngxiàngyí

注词释义

湖: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游动的样子。

方好:才显得美丽。

空濛:烟雨茫茫的样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人,中国传

说中的绝代美女。

淡妆浓抹:梳妆打扮或者淡雅或者艳

丽。

古诗今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山峦迷茫烟

雨中也显得神奇。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

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名句赏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

相宜。”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

了大量的山水诗。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

绝的一首。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

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然天边、

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

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

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这两种不同的

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

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诗人

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

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

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

料,而又极其贴切生动。全诗语浅意明,给

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下册:

20、咏柳

yǒngliǔ

【唐】·贺知章·

【táng】?hèzhīzhāng?

碧玉妆成一树高,

bìyùzhuāngchéngyīshùgāo

万条垂下绿丝绦。

wàntiáochuíxiàlǜsīt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

búzhīxìyèshuícáichū

二月春风似剪刀。

èryuèchūnfēngsìjiǎndāo

注词释义

咏:歌唱,赞美。

碧玉:既指绿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轻

貌美的少女。

妆:打扮。

绦:丝带。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

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

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

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

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

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

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

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

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

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

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

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

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

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

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

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

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21、春日

chūnrì

【宋】·朱熹·

【sòng】?zhūxī?

胜日寻芳泗水滨,

shèngrìxúnfāngsìshuǐbīn

无边光景一时新。

wúbiānguāngjǐngyīshíxīn

等闲识得东风面,

děngxiánshídédōngfēngmiàn

万紫千红总是春。

wànzǐqiānhóngzǒngshìchūn

注词释义

胜日:风光美好的日子。

寻芳:游赏美景。

泗水:河名,流经山东曲阜一带。

滨:水边。

等闲:轻易,随便。

总是:都是。

古诗今译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

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

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

“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

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

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

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

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

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

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

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

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

“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

“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

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

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

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当然,如

果读者全不理会那些哲理,只把它当作一首

游春诗来欣赏,那也是读者的权利,朱熹是

无可奈何的。

22、乞巧

qǐqiǎo

【唐】·林杰·

【táng】?línjié?

七夕今宵看碧宵,

qīxījīnxiāokànbìxiāo

牵牛织女渡河桥。

qiānniúzhīnǚdùhéqiáo

家家乞巧望秋月,

jiājiāqǐqiǎowàngqiūyuè

穿尽红丝几万条。

chuānjìnhóngsījǐwàntiáo

【赏析】: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

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

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

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

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

910

11

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

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

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

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

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

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

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

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

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

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

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

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

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

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23、嫦娥

chángé

【唐】·李商隐·

【táng】?lǐshāngyǐn?

云母屏风烛影深,

yúnmǔpíngfēngzhúyǐngshēn

长河渐落晓星沉。

zhǎnghéjiànluòxiǎoxīngchén

嫦娥应悔偷灵药,

chángéyīnghuǐtōulíngyào

碧海青天夜夜心。

bìhǎiqīngtiānyèyèxīn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

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

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

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

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

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

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

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赏析

此篇讽刺信神仙而求长生者。以嫦娥为例,

说她偷吃不死之药成仙以后,在月宫里永远

品味着孤独寂寞的滋味。诗人在讽刺虚妄的

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问题:生

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由这一问题牵连而

出的问题是:人应该怎样生活?长寿甚至长

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爱和长生不老之间,现

实的人应该选择什么?作者显然并不赞成

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

他认为那样孤独寂寞的长生,实际上正是对

生命的折磨和摧残。与其如此,还不如人间

儿女们那样有悲欢地热爱、有聚散地执着更

有意义。

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也很成熟。全诗旨在揭示

人生哲理,但完全不用概念化的语言,而是

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启发人们去思考。

前人于此诗有自伤不遇、怀人、悼亡、讽女

冠等诸说。刘、余《集解》云:“悼亡说最不

可通。……而自伤、怀人与女冠三说,虽似

不相涉,实可相通。……推想嫦娥心理,实

已暗透作者自身处境与心境。嫦娥窃药奔

月,远离尘嚣,高居琼楼玉宇,虽极高洁清

静,然夜夜碧海青天,清冷寂寥之情固难排

遣;此与女冠之学道慕仙,追求清真而又不

耐孤孑,与诗人之蔑弃庸俗,向往高洁而陷

于身心孤寂之境均极相似,连类而及,原颇

自然。故嫦娥、女冠、诗人,实三位而一体,

境类而心通。”

【小学四年级】

上册:

24、题西林壁

tíxīlínbì

【宋】·苏轼·

【sòng】?sūshì?

横看成岭侧成峰,

héngkànchénglǐngcèchéngfēng

远近高低各不同。

yuǎnjìngāodīgèbútóng

不识庐山真面目,

búshílúshānzhēnmiànmù

只缘身在此山中。

zhīyuánshēnzàicǐshānzhōng

注词释义

西林:即庐山乾明寺。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

我国名山之一。

横看:从正面看。

识:知道。

缘:由于,因为。

古诗今译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

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

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

嶂深山中。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

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

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

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

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

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

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

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

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

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

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

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

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

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

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

警句。

25、游山西村

yóushānxīcūn

【宋】·陆游·

【sòng】?lùyóu?

茣笶农家腊酒浑,

wúshǐnóngjiālàjiǔhún

半年留客足鸡豚。

bànniánliúkèzújī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

shānzhòngshuǐfùyíwúlù

柳暗花明又一村。

liǔànhuāmíngyòuyīcūn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文注解】

腊酒:头一年腊月所酿制的酒。

浑:浑浊。酒以清者为贵。

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为“暗”;柳色红艳为

“明”。绿柳繁茂阴浓,鲜花娇艳明丽。

箫鼓:名词用作动词,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

春社日,在这一天祭土地神和五谷神以求丰

年。

古风存:存古风,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趁着月色闲游。

无时:随时,没有定时。

【诗文今译】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不清香甘淳,这可是他们

自己酿制的,因为今年是个丰收年,所以才

会有这么丰盛的佳肴,热情的村民款待客人

的可是他们家最好的酒和菜了。来到这个村

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初,老汉我翻过一重

重山趟过一道道水,咋就没个头呢?叫人直

怀疑真的没有路可走了,猛然间,抬头望去,

只见不远处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哦,那不

是一个村庄吗?村子里好不热闹,只见你吹

着箫,我敲着鼓,成群结队的人们个个喜气

洋洋,原来是春社祭神的日子马上就要来到

了,人们走上街头联欢来了,别看人们穿着

粗布衣裳,帽子也不上档次,却还保留着淳

朴的古代风俗,多难得的事啊!就在这儿住

几天,从今日起,我这白发老汉也要随夜乘

兴,衬着月光,拄着拐杖到村子里溜达一圈,

走到谁家是谁家,敲开他家的门,拉个呱,

叙叙家常。

【诗文赏析】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颇丰,流传至今的诗歌有

一千四百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这是一首朴

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中写了农家待客的

热情、农村景色的美丽、民风的淳朴及临近

节日时热闹的气氛,生活气息十分浓郁。诗

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农村山明水

秀、景色怡人的无限风光,极具人生哲理,

为后人所吟颂。

26、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huánghèlóusòngmènghàoránzhīguǎng

líng

【唐】·李白·

【táng】?lǐbái?

故人西辞黄鹤楼,

gùrénxīcíhuánghèlóu

烟花三月下扬州。

yānhuāsānyuèxiàyángzhōu

孤帆远影碧空尽,

gūfānyuǎnyǐngbìkōngjìn

唯见长江天际流。

wéijiànzhǎngjiāngtiānjìliú

注词释义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

靠蛇山,俯临长江。

之:往,去。

广陵:扬州的旧名。

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

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顺流而下。

惟:只。

天际:天边。。

古诗今译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

里去往扬州。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

江向天边奔流。

名句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扬州。”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

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

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

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

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

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

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

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

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

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

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27、送元二使安西

sòngyuánèrshǐānxī

【唐】·王维·

【táng】?wángwéi?

渭城朝雨浥轻尘,

wèichéngcháoyǔyìqīngchén

客舍青青柳色新。

kèshěqīngqīngliǔsèxīn

劝君更尽一杯酒,

quànjun1gèngjìnyībēijiǔ

西出阳光无故人。

xīchūyángguāngwúgùrén

注词释义

元二:作者的朋友。二,表示在兄弟中

排行第二。

使:奉命出使。

安西:当时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今

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地名,在今西安西北,唐代从长

安往西去的,多在此送别。

浥:湿润。

12

13

14

客舍:旅店。

柳色: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又因为

“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更:再。

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位

于玉门关之南而名阳关。

古诗今译

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浮尘,旅馆中看

到嫩柳的青翠清新。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

的酒,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

名句赏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故人。”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

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

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

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

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

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湿尘埃,

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

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

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

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

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

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

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

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

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

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

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下册:

28、独坐敬亭山

dúzuòjìngtíngshān

【唐】·李白·

【táng】?lǐbái?

众鸟高飞尽,

zhòngniǎogāofēijìn

孤云独去闲。

gūyúndúqùxián

相看两不厌,

xiàngkànliǎngbúyàn

只有敬亭山。

zhīyǒujìngtíngshān

注词释义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山上旧有

敬亭。

闲:悠闲。

两不厌:诗人把山拟人化了,觉得自己

与敬亭山互相看不够。厌,满足,厌倦。

古诗今译

成群的鸟儿高飞无踪影,一片云儿独自

飘去悠然。和我终日相对却看不够的,只有

闲静的朋友敬亭山。

名句赏析

首小诗是李白在政坛上遭到打击以后,

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前两句写眼前

景,借“高飞”的“众鸟”和“独去”的“孤云”,

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超

脱现实、追求心灵平静的愿望。后两句将山

人格化,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

己,诗人对现实社会中世态炎凉的厌恶之

情,在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里得到了含蓄

的表达。

29、望洞庭

wàngdòngtíng

【唐】·刘禹锡·

【táng】?liúyǔxī?

湖光秋月两相和,

húguāngqiūyuèliǎngxiànghé

潭面无风镜未磨。

tánmiànwúfēngjìngwèimó

遥望洞庭山水翠,

yáowàngdòngtíngshānshuǐcuì

白银盘里一青螺。

báiyínpánlǐyīqīngluó

注词释义

和:协调,这里指水天一色。

潭:指洞庭湖。

磨:磨拭。

翠:绿色。

古诗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

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

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

螺。

名句赏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

青螺。”

这是一首山水小诗,诗人遥望洞庭湖而

写,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

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寥远,

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

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

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

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

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诗人的视线

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点,这里的“山

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此时山更

翠,山更清。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

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

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

生动,足见诗人的浪漫色彩。

30、忆江南

yìjiāngnán

【唐】·白居易·

【táng】?báijūyì?

江南好,

jiāngnánhǎo

风景旧曾谙。

fēngjǐngjiùcéngān

日出江花红胜火,

rìchūjiānghuāhóngshènghuǒ

春来江水绿如蓝。

chūnláijiāngshuǐlǜrúlán

能不忆江南?

néngbúyìjiāngnán

注词释义

忆江南:词牌名。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蓝:蓝草,叶子青绿色的可以用来制作

染料。

忆:怀念。

古诗今译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

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

念美好的江南?

名句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

如蓝。”

这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好。白

居易虽出生在北方,但担任杭州刺史、苏州

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

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

的作品,《忆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

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

处,当然是一言难尽,而一首词的篇幅很小,

容不得详细叙述,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

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

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

好景象。“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

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联。在作者笔下,

江花与火对照,花的红艳令人赞叹;描绘江

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

短短两句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

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

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

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也在

不言中洋溢出来。

31、乡村四月

xiāngcūnsìyuè

【宋】·翁卷·

【sòng】?wēngjuàn?

绿遍山原白满川,

lǜbiànshānyuánbáimǎnchuān

子规声里雨如烟。

zǐguīshēnglǐyǔrúyān

乡村四月闲人少,

xiāngcūnsìyuèxiánrénshǎo

才了蚕桑又插田。

cáilecánsāngyòuchātián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

辉。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了:结束。

【理解句意】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

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

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

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感悟诗情】

用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

象。全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

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

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32、四时田园杂兴

sìshítiányuánzáxìng

【宋】·范成大·

【sòng】?fànchéngdà?

昼出耘田夜绩麻,

zhòuchūyúntiányèjì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

cūnzhuāngérnǚgèdāng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tóngsūnwèijiěgònggēngzhī

也停桑阴学种瓜。

yětíngsāngyīnxuézhǒngguā

注词释义

杂兴: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

耘田:锄草。

绩麻:即缉麻,把麻搓成线。

童孙:幼小的孙子。

未解:不能,不会。

供:担任,担负。

傍:靠近。

古诗今译

白天出去锄草夜里缉麻,农家儿女都能

各自持家。小孙子还不会耕田纺织,也靠近

桑树阴学习种瓜。

名句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农村

生活的长幅画卷。本篇是其中的一首,写的

是夏日村庄的生活场景:男耕女织,日夜操

劳,虽然辛苦,却也其乐陶陶。最精彩的是

后两句。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农村孩子的游

戏,也多是模仿大人的劳动。一个“学”字,

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诗中

没有出现老人的形象,但称农夫农妇为“儿

女”,称小孩为“童孙”,分明是老农的口吻,

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家乐事图。这里有写

实的成分,更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理

想。语言通俗浅显,文笔清新轻巧,使人由

景见情,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33、渔歌子

yúgēzǐ

【唐】·张志和·

【táng】?zhāngzhìhé?

西塞山前白鹭飞,

xīsāishānqiánbáilùfēi

桃花流水鳜鱼肥。

táohuāliúshuǐguìyúféi

青箬笠,绿蓑衣,

qīngruòlì,lǜsuōyī

斜风细雨不须归。

xiéfēngxìyǔbúxūguī

注词释义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

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

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

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古诗今译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

15

1617

鳜鱼肥美。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

细雨中流连不归。

名句赏析——“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

塞山边的景色:空中有白鹭高飞,而山下的

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

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还有那温和的斜风

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

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而春色中

的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

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

成为这景色的一部分。这风、这雨也是美好

的,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

风”,难怪他要流连忘返了。“不须归”除了指

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那个

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

居者,也是诗人自己。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

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

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溶入这自然之中,

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

【小学五年级】

上册:

34、泊船瓜洲

bóchuánguāzhōu

【宋】·王安石·

【sòng】?wángānshí?

京口瓜洲一水间,

jīngkǒuguāzhōuyīshuǐjiān

钟山只隔数重山。

zhōngshānzhīgéshùzhòngshān

春风又绿江南岸,

chūnfēngyòulǜjiāngnánàn

明月何时照我还。

míngyuèhéshízhàowǒhái

注词释义

瓜洲: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

江区南长江岸边。

京口:地名,今江苏省镇江市,与瓜洲

隔江相对。

钟山: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名山。

今南京紫金山。作者长期居住江宁,故以钟

山(今称紫金山)代指住处。

绿:吹绿。

还:回家,归来。

古诗今译

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两岸,回头望钟

山家门只隔几重山。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千里

岸边,问明月何时能照我再返家园?

名句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作者从江宁

(今南京市)家中出发,乘船由长江水路进

京(今河南开封市)任职。船过京口时,与

好友宝觉和尚会面,留宿了一夜。然后横渡

长江,停船在瓜洲。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对

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而位于

江宁的家,因为隔着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

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正是初春

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

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自己也很高兴。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

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

这首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春风又绿

江南岸”的“绿”字,据说作者先后选换了

“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

才决定用“绿”,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

话。一个“绿”字,不但充满了色彩感,而且,

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的生动

性增加了不少,这也是他着意创造的一种意

境。

35、秋思

qiūsī

【唐】·张籍·

【táng】?zhāngjí?

洛阳城里见秋风,

luòyángchénglǐjiànqiūfēng

欲作家书意万重。

yùzuòjiāshūyìwànzhòng

复恐匆匆说不尽,

fùkǒngcōngcōngshuōbújìn

行人临发又开封。

hángrénlínfāyòukāifēng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

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

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

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

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

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

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

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

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

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

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

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

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

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

见一斑。

【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

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

“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

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

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

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

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

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

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

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

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

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

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

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

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

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

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

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

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

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

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

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

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

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

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

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

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

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

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

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

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

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

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

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

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

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

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

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

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

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

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

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36、长相思

zhǎngxiàngsī

【清】·纳兰性德·

【qīng】?nàlánxìngdé?

山一程,

shānyīchéng

水一程,

shuǐyīchéng,

身向榆关那畔行,

shēnxiàngyúguānnàpànháng

夜深千帐灯。

yèshēnqiānzhàngdēng

风一更,

fēngyīgèng

雪一更,

Xuěyīgèng

聒碎乡心梦不成,

guōsuìxiāngxīnmèngbúchéng

故园元此声。

gùyuányuáncǐshēng

【注释】:

①程:道程,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

长水远也。

②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④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⑤更:gēng,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

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

也。

⑥聒:gūo,嘈杂搅人。

⑦故园:谓京师。

⑧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翻译】:

一路上爬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

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

乱,乡梦难圆。家乡没有这种声音。

【赏析】: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号

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

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

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

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

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

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

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一路上的风景,也

有了峰回路转的意思。一程又一程,就像一

个赶路的行者坐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

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

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是作者往

前瞻望的目的地。查资料得知榆关乃是山海

关,并不是我们的大榆树!“那畔行”三字是

通俗化语言,犹如“那厮”“那处”,人在什么

时候会脱口而出俗语,很显然是在放松和高

兴的时候。这一句,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是颇

有些激动的,甚至有些豪迈的情趣。

夜深千帐灯,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

想象一下那副场景吧,风雪中,蓝的发黑的

夜空下,一个个帐篷里透出的暖色调的黄色

油灯,在群山里,一路绵延过去。那是多么

壮观的景象!不过为什么不是万帐灯呢?我

认为万字更体现诗人豪迈,直抒胸意的特

点。而千字用在这里,既有壮观的意思,又

不夸张,也表明作者是个谨慎,内向的人。

如果是李白估计就用万字了。

风一更,雪一更。一更是指时间,和上面的

一程所指的路程,对仗工整。风雪夜,作者

失眠了,于是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

思乡了。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在故园有亲

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观察这风

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

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的感觉到了风雪异

乡旅客的情怀。

附:

古诗《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柳外楼高空断魂;马啸啸

车粼粼,落花和你碾做尘;风情清水盈盈,

人生聚散如浮萍;梦难寻梦难平,但见长

亭连短亭;山无情水无情,凄凄芳草别王

孙;云淡淡风轻轻,杜鹃声声不忍闻;歌

声在酒杯亲,往事悠悠笑语颦;迎彩霞送

黄昏,切忌西湖月一轮;山一程水一程,

柳外楼高空断魂;梦难寻梦难平,但见长

亭连短亭。

18

19

20

下册:

37、牧童

mùtóng

【唐】·吕岩·

【táng】?lǚyán?

草铺横野六七里,

cǎopùhéngyěliùqīlǐ

笛弄晚风三四声。

dínòngwǎnfēngsānsìshēng

归来饱饭黄昏后,

guīláibǎofànhuánghūnhòu

不脱蓑衣卧月明。

bútuōsuōyīwòyuèmíng

注释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

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

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

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

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

吟诵着唐末诗人吕岩的这首诗作,心里有着

说不出的自在和惬意。

看,在那皎洁的月光下,广阔的原野,坦荡

无垠,草色葱茏;在那悠悠的晚风中,饭后

的牧童,悠然自在,和衣而卧。听,还有时

断时续的,信口而吹的笛声,在原野上漫步,

在晚风中飘逸,在月光下流走。

短短四句诗,诗人把“草”、“横野”、“笛”、“晚

风”、“牧童”、“月”这些再常见不过的景(人)

物融合到一起,构成了一幅恬淡、怡然的乡

村画卷。“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广阔;“三

四声”、“饭饱”、“蓑衣”写出了牧童的自得心

情。“铺”、“弄”、“归来”、“不脱”、“卧”则给

予这些景(人)物注入了意境和韵致。诗人

三两笔,一幅鲜活的,富有动感的牧童晚归

休憩图便呈现在我们眼前。

特别是最后一句,牧童月下那种“顽皮式”的

休息方式,写出了童趣,更给人以无限的遐

想空间……

诗人曾任县令,后隐居终南山,古诗蕴藏着

诗人渴望平静、自由生活的愿望。

38、舟过安仁

zhōuguòānrén

【宋】·杨万里·

【sòng】?yángwànlǐ?

一叶渔舟两小童,

yīyèyúzhōuliǎngxiǎotóng

收篙停棹坐船中。

shōugāotíngzhàozuòchuánzhōng

怪生无雨都张伞,

guàishēngwúyǔdōuzhāngsǎn

不是遮头是使风。

búshìzhētóushìshǐfēng

注释:

收篙停棹:篙和棹都是划船的工具

怪生:怪不得(“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

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

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

的好笑有趣的心理。“怪生”一词看似平常,

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

了。)

使:使用,利用

译文:

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

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

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啊!

简析: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

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

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赏析: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

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

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

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

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

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

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

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

使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

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

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

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

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

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

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

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

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

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

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

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

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

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39、清平乐·村居

qīngpínglè?cūnjū

【宋】·辛弃疾·

【sòng】?xīnqìjí?

茅檐低小,

máoyándīxiǎo

溪上青青草。

xīshàngqīngqīngcǎo

醉里吳音相媚好,

zuìlǐwúyīnxiàngmèihǎo

白发谁家翁媪?

báifāshuíjiāwēngǎo

大儿锄豆溪东,

dàérchúdòuxīdōng

中儿正织鸡笼。

zhōngérzhèngzhījīlóng

最喜小儿亡赖,

zuìxǐxiǎoérwánglài

溪头卧剥莲蓬。

xītóuwòbāoliánpéng

【词解】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

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老夫

妻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大儿子

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制鸡笼;最

有趣的是三儿子调皮可爱,躺卧在草地上剥

莲蓬吃。

【赏析】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住在一所矮

小的茅草房屋里,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潺

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

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

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

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

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

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

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

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

“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

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

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

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

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

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

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

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

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

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

神态,即可知晓。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

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

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

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

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卧”字的用得极妙

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

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

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评析】

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

活的一个侧面。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

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

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

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

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

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

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

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

的。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

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

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

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亡赖,溪

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

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

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

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

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

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

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

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

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

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

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

了难忘的印象。

【小学六年级】

上册:

40、诗经采薇(节选)

shījīngcǎiwēi(jiēxuǎn)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xīwǒwǎngyǐ,yángliǔyīyī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jīnwǒláisī,yǔxuěfēifēi

【注释】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古诗今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

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41、春夜喜雨

chūnyèxǐyǔ

【唐】·杜甫·

【táng】?dùfǔ?

好雨知时节,

hǎoyǔzhīshíjiē

当春乃发生。

dāngchūnnǎifāshēng

随风潜入夜,

suífēngqiánrùyè

润物细无声。

rùnwùxìwúshēng

野径云俱黑,

yějìngyúnjùhēi

江船火独明。

jiāngchuánhuǒdúmíng

晓着红湿处,

xiǎozhehóngshīchù

花重锦官城。

huāzhòngjǐnguānchéng

注词释义

当:正当。

发生:这里指万物生长。

潜:悄悄地。

润物:打湿东西。

野径:野外的小路。

红湿:被雨打湿的红花。

花重:花由于带着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指成都。

古诗今译

及时雨是知道时节的,在春天它应运催

生。随着春风潜入夜色,滋润万物悄然无声。

乡间路与云一样黑,江船渔灯孤影独明。早

21

2223

晨看见被雨打湿的红花,花枝拥簇锦官城

中。

名句赏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春雨正是在

万物最需要它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更重要的

是,春雨的到来是在夜色中“细无声”地“随风

潜入”,这既描写了春雨的状态,又活画出了

春雨的灵魂。下一联写野径和漆黑的天空,

整个春夜在一两盏渔火的映衬下,显得更加

的寂静、安宁,只有春雨在默默地滋润着这

个睡着了世界,悄悄地孕育了一个花团锦簇

的黎明。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明天的早

晨,雨后的春花应当更为娇艳,整个锦官城

中,应当满是湿漉漉、沉甸甸的花簇了。一

个“重”字,传达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意盎

然的世界,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春一般的喜

悦心情。

4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xījiāngyuèyèhánghuángshādàozhōng

【宋】·辛弃疾·

【sòng】?xīnqìjí?

明月别枝惊鹊,

míngyuèbiézhījīngquè

清风半夜鸣蝉。

qīngfēngbànyèmíngchán

稻花香里说丰年,

dàohuāxiānglǐshuōfēngnián

听取蛙声一片。

tīngqǔwāshēngyīpiàn

七八个星天外,

qībāgèxīngtiānwài

两三点雨山前。

liǎngsāndiǎnyǔshānqián

旧时茅店社林边,

jiùshímáodiànshèlínbiān

路转溪桥忽见。

lùzhuǎnxīqiáohūjiàn

[注释]

①“西江月”是词牌名。

②别枝:另一枝。

③听取:听到。

④天外:天的远处。

⑤茅店:指简陋的客店。社林:土地庙周围

的树林。社:本指土地神,后把乡村祭土地

神的庙叫作社。

⑥见:同“现”,显现,出现。

[译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树上栖息的乌鹊,它

们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一阵微风吹来,蝉

声也在半夜里响了起来。稻田里的蛙声叫得

更响,连成一片,伴着阵阵稻花香传到远处,

好像在向人们报告丰收在望的喜讯。

夜空里,只有数得清的几颗亮星在天边闪

烁,微风送来了零星小雨飘落在山前。行人

不觉加快了脚步,拐了个弯,迈过溪上的那

座小桥,嘿!社林旁边那爿当年的茅店忽然

出现在眼前。

[赏析]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

金,但屡遭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

饶、铅山一带。《西江月》就作于他闲居上

饶带湖期间,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写

的是作者深夜在上饶黄沙岭途中行路所见

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景象清新自然,情

感摇曳多姿。

词分上下两阕。上阙写晴朗的农村夏夜景

象,通过月、鹊、风、蝉及稻花、蛙声等平

常景物,组成一幅夏夜风光图,十分清新幽

美。前两句借助视觉、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

月光之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为乌鹊对光

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

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

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而一直静静地爬在

树上的蝉儿因乌鹊惊啼、清风吹动枝头,也

随之鸣叫起来。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

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

夜曲。可见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接下来的两

句嗅觉、听觉并用,又引入稻花香里的一片

蛙声:清凉的微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

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在望的

年景一样。青蛙似乎也懂得“说丰年”。这样

人格化的描写,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

欢唱的丰收年景,也烘托出人逢丰年的喜

悦。描写形象生动而且富有情趣,流露出词

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给人印象鲜明而深

刻。

词上阙写晴,下阕则写雨,场景变化但过渡

自然。下阕写阵雨来临之前作者赶路的情

景,侧重于行人感情的抒发。用天边稀星和

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南方

的夏季,常有“过雨云”,头顶几片云飘过就

可以下起雨来。“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

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犹如一幅淡墨

水彩画。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困

难,所以尽管只是“两三点雨”,也可以想见

行人的焦急之感,从而自觉加快脚步。“路转

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找到避

雨之处,主人公的心情可想而知。一个“忽

见”,就将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

神态全部表现出来了。词的下阕,作者没有

着意描绘行人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写景和

叙事中暗示出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让读者进入意境,参与创造,体验品味,分

享作者的愉悦心情,感受作者对农村风光的

热爱之情。

总之,这首词上阕写夏夜风光,月白风清,

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丰收在望,

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疏星稀

雨,溪桥茅店,情趣盎然。整首词清淡、自

然、灵活、轻快,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

43、天净沙秋

tiānjìngshāqiū

【元】·白朴·

【yuán】?báipǔ?

孤村落日残霞,

gūcūnluòrìcánxiá

轻烟老树寒鸦,

qīngyānlǎoshùhányā

一点飞鸿影下。

yīdiǎnfēihóngyǐngxià

青山绿水,

qīngshānlǜshuǐ

白草红叶黄花。

báicǎohóngyèhuánghuā

注释:

①残霞:残余的晚霞。[宋]沈与求《石壁寺

山房即事》诗:“画桥依约

垂柳外,映带残霞一抹红。”

②轻烟:轻淡的烟雾。寒鸦:寒冬的乌鸦;

受冻的乌鸦。[宋]秦观[满

庭芳]词:“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③飞鸿:飞行着的鸿雁。(南朝·宋]鲍照《数

诗》:“四牡曜长路,轻

盖若飞鸿。”

④白草:本牧草。曲中系草名。[唐]元稹《纪

怀赠李六户曹》诗:“白

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黄花:亦作“黄华”。

诗词中或指黄色的花,或

指菜花、金叶菜。曲中指菊花。

译文:

遥看天际那一抹红霞,一座村庄孤独的坐落

在夕阳下.

那轻淡的烟雾下,只见几只受冻的乌鸦。

想起白天飞行着的鸿雁.

飞翔着,飞翔在着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

赏析一: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

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

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

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

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

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

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

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

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

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

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

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

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

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

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

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

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

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

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

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

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

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

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

「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

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

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

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

有多麼高明了。

下册:

44、七步诗

qībùshī

【三国】·曹植·

【sānguó】?cáozhí?

煮豆持作羹,

zhǔdòuchízuògēng

漉菽以为汁。

lùshūyǐwéizhī

萁在釜下燃,

qízàifǔxiàrán

豆在釜中泣。

dòuzàifǔzhōngqì

本是同根生,

běnshìtónggēnshēng

相煎何太急。

xiàngjiānhétàijí

注词释义

釜: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萁:豆秆。

漉:过滤。

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

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

古诗今译

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

豆浆。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名句赏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曹植少年时就

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曹丕当了

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想迫害

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

诗,否则就把他处死。曹植应声而起,没走

到七步就做好了这首诗。曹植把自己比喻成

锅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下面的豆秆。

豆子和豆秆本来是生长在同一根上,现在豆

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而锅

里的豆子无力反抗。曹植用这个比喻,暗指

曹丕我与你是亲生兄弟,应该是骨肉情深,

真诚相至,但现在却是骨肉相残,表达了内

心的悲愤。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这首诗

比喻贴切,用语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

长。

45、鸟鸣涧

niǎomíngjiàn

【唐】·王维·

【táng】?wángwéi?

人闲桂花落,

rénxiánguìhuāluò

夜静春山空。

yèjìngchūnshānkōng

月出惊山鸟,

yuèchūjīngshānniǎo

时鸣春涧中。

shímíngchūnjiànzhōng

【注释】

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闲:安静。

24

25

26

空:空空荡荡。

时:时而,偶尔。

诗景: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

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

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发出的

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简析】

这首诗全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的感受

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

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

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

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

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

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

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

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

叫几声。

这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

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

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46.芙蓉楼送辛渐

fúrónglóusòngxīnjiàn

【唐】·王昌龄·

【táng】?wángchānglíng?

寒雨连江夜入吴,

hányǔliánjiāngyèrùwú

平明送客楚山孤。

píngmíngsòngkèchǔshāngū

洛阳亲友如相问,

luòyángqīnyǒurúxiàngwèn

一片冰心在玉壶。

yīpiànbīngxīnzàiyùhú

【注词释义】

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

辛渐:诗人的朋友。

吴:古国名。这里指镇江。

平明:清晨天亮时。

楚:古国名。吴、楚,泛指润州一带。

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

冰心在玉壶:形容心地纯洁,表里如一。

冰心,像冰一样澄明的心。玉壶,玉做的晶

莹的壶。

【古诗今译】

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

时楚山也形单影孤。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

起我,就说是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

名句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

阳。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

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

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前两句寒冷的夜

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

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

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

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

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

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

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

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

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

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

下了难忘的印象。

47、江畔独步寻花

jiāngpàndúbùxúnhuā

【唐】·杜甫·

【táng】?dùfǔ?

黄四娘家花满蹊,

huángsìniángjiāhuāmǎnqī

千朵万朵压枝低。

qiānduǒwànduǒyāzhīdī

留连戏蝶时时舞,

liúliánxìdiéshíshíwǔ

自在娇莺恰恰啼。

zìzàijiāoyīngqiàqiàtí

注词释义

独步:独自散步。

黄四娘:“娘”或“娘子”是唐代惯用的对

妇女的美称。

蹊:小路。

留连:因喜欢而不愿离去。

自在:自由自在。

恰恰:唐代人的口语,正好。

古诗今译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

朵压垂了枝条。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寺飞

舞,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恰恰。

名句赏析——“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

枝低。”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

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

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

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

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

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

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

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

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

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

的快乐跃然纸上。

48、石灰吟

shíhuīyín

【明】·于谦·

【míng】?yúqiān?

千锤万凿出深山,

qiānchuíwànzáochūshēnshān

烈火焚烧若等闲。

lièhuǒfénshāoruòděngxián

粉骨碎身浑不怕,

fěngǔsuìshēnhúnbúpà

要留清白在人间。

yàoliúqīngbáizàirénjiān

[注释]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清白:指高尚节操。

[简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

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

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

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

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

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

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

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

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击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

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

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

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

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

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

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

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

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

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

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

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

白”的意思。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

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

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

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

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

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

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49、竹石

zhúshí

【清】·郑燮·

【qīng】?zhèng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

yǎodìngqīngshānbúfàngsōng

立根原在破岩中。

lìgēnyuánzàipòyánzhōng

千磨万击还坚劲,

qiānmówànjīháijiānjìn

任尔东西南北风。

rèněrdōngxīnánběifēng

注词释义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古诗今译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

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

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

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

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

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

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

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

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

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

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

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

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

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

竹一样刚强勇敢。

5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wénguānjun1shōuhénánhéběi

【唐】·杜甫·

【táng】?dùfǔ?

剑外忽传收蓟北,

jiànwàihūchuánshōujìběi

初闻涕泪满衣裳。

chūwéntìlèimǎnyīshang

却看妻子愁何在,

quèkànqīzǐchóuhézài

漫卷诗书喜欲狂。

mànjuànshīshūxǐyùkuáng

白日放歌须纵酒,

báirìfànggēxūzòngjiǔ

青春作伴好还乡!

qīngchūnzuòbànhǎoháixiāng

即从巴峡穿巫峡,

jícóngbāxiáchuānwūxiá

便下襄阳向洛阳。

biànxiàxiāngyángxiàngluòyáng

注词释义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

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

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指春光明媚。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襄樊。

古诗今译

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

儿没有了愁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得欣喜

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且纵情饮酒,明媚的

2728

29

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走巴

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而转向那旧都洛阳。

名句赏析——“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是杜甫52岁流落到梓州时被称为生

平第一首快诗的佳作。因安史之乱而漂泊到

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

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听说官军

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

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

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

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

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

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

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

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

愈朴愈真,如此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51、已亥杂诗

jǐjiāzáshī

【清】·龚自珍·

【qīng】?gōngzìzhēn?

九州生气恃风雷,

jiǔzhōushēngqìshìfēngléi

万马齐喑究可哀。

wànmǎqíyīnjiūkěāi

我劝天公重抖擞,

wǒquàntiāngōngzhòngdǒusǒu

不拘一格降人才。

bújūyīgéjiàngréncái

注词释义

己亥:道光十九年。

九州:指中国。

生气:活力,生命力。

万马齐喑:比喻当时的中国死气沉沉。

喑:哑。

究:终究、毕竟。

重抖擞:重新振作、奋发起来。

不拘一格:打破常规,采用多种方式。

降:赐给、给予。这里有产生、选用的

意思。

古诗今译

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万马齐

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我劝告天公要重新

把精神振作,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

才。

名句赏析——“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是首借题发挥,极力提倡“更法”,抒

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的诗作。龚自珍生活

的时代正当清政府腐败衰落的时期,阶级矛

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诗人用象征的手

法,写了这首感情激越的诗篇。大自然要保

持生气勃勃的状态就要有风雷的激荡,如果

在死气沉沉的空气中则一切都会窒息。同

样,中国要重现勃勃的生机,也必须要实行

重大的变革。天公在诗中原指主宰宇宙的玉

皇大帝,这里则借指清朝统治者。诗人希望

当朝统治者能奋发有为,因而大声疾呼,不

拘一格地选用人才,表达出一种渴望社会变

革的急切心情。全诗充满了诗人关注社会政

治的激情,想象奇物,气势生动,催人奋进,

满腔爱国热情跃然诗中。

52、浣溪沙

huànxīshā

【宋】·苏轼·

【sòng】?sūshì?

游蕲水清泉寺,

yóuqíshuǐqīngquánsì,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sìlínlánxī,xīshuǐxīliú

山下兰芽短浸溪,

shānxiàlányáduǎnjìnxī

松间沙路净无泥。

sōngjiānshālùjìngwúní

潇潇暮雨子规啼。

xiāoxiāomùyǔzǐguītí

谁道人生无再少?

shuídàorénshēngwúzàishǎo

门前流水尚能西!

ménqiánliúshuǐshàngnéngxī

休将白发唱黄鸡。

xiūjiāngbáifāchànghuángjī

注释

①选自邹同庆、王宗棠《苏轼词编年校

注》(上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浣溪沙,

词牌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

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

坡乐府》等。

②[蕲水]古县名,即湖北浠水县。

③[萧萧]拟声词,这里形容雨声。

④[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⑤[休]副词,表示劝阻。

⑥[唱黄鸡]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听唱黄

鸡与白日”局,感叹世事匆促、人生易老。这

里是反用其意。

⑦[子规]布谷鸟。

『译文』

去游览蕲水县的清泉寺,寺在兰溪旁

边,溪水向西流。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小

路清沙干净得没有一丁点儿泥土.傍晚细雨

中布谷鸟阵阵啼叫。谁说人老不可再年

少?门前流水还能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

发,多愁感慨时光流逝。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

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

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

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

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

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

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

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

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

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

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

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

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

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

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

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

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

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

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

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

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

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

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

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

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

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

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

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

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

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

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

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

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

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

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

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

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

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

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

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

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

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

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

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

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

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

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

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

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

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

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

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

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

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

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5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bosuànzǐsòngbàohàoránzhīzhèdōng

【宋】·王观·

【sòng】?wángguān?

水是眼波横,

shuǐshìyǎnbōhéng

山是眉峰聚。

shānshìméifēngjù

欲问行人去那边?

yùwènhángrénqùnàbiān

眉眼盈盈处。

méiyǎnyíngyíngchù

才始送春归,

cáishǐsòngchūnguī

又送君归去。

yòusòngjun1guīqù

若到江南赶上春,

ruòdàojiāngnángǎnshàngchūn

千万和春住。

qiānwànhéchūnzhù

【注释】[1]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

水波横流。

[2]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3]眉神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

美好的样子。

【评解】

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

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

意的艺术手段。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

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

秀。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

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

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

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

东山水的美丽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

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

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

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

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

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

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

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

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

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

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

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

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

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

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

生活在一起。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

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

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

作中别具一格。

其他:

1、鹅

é

【唐】骆宾王

【táng】luòbīnwáng

鹅,鹅,鹅,

é,é,é,

曲项向天歌。

qǔxiàngxiàngtiāngē

白毛浮绿水,

báimáofúlǜshuǐ

红掌拨清波。

hóngzhǎngbōqīngbō

注词释义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项:颈的后部。这里代指脖子。

30

31

32

拨:划。

古诗今译

鹅,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白色

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划动

着清清的水波。

名句赏析

据说这首小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头

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

喜。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那

一群白鹅悠闲地游来,正昂着颈高叫着,像

是在谈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

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

中,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

水,荡起一片涟漪。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

乐、自由,多么纯真美丽的画面啊!这是孩

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他们认识生活的开始,

尤如小鸟冲向大自然,多么欢畅。它让我们

体会到了童心的童趣,纯洁了我们的心灵。

2、画鸡

huàjī

【明】·唐寅·

【míng】?tángyín?

头上红冠不用裁,

tóushànghóngguànbúyòngcái

满身雪白走将来。

mǎnshēnxuěbáizǒujiānglái

平生不敢轻言语,

píngshēngbúgǎnqīngyányǔ

一叫千门万户开。

píngshēngbúgǎnqīngyányǔ

1.裁:剪裁,缝制。

2.走将来:走过来。将:语助词,表示动作

的开始。

3.轻言语:轻易说话。

《画鸡》-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本是静态的,诗中呈

现的却是生动的生活场景:远远的有一只雄

纠纠的大公鸡正昂首阔步地走过来。头顶着

大红鸡冠,全身的羽毛洁白光亮,显得格外

神气。牠轻易不肯开口,因为只要牠引吭啼

叫,便要惊动千家万户了。

诗的前半部写雄鸡的外表形象,牠有鲜红

的鸡冠,雪白的羽毛,「红」与「白」的色

彩照应,简单而明亮,给人以精神饱满,气

宇轩昂的感觉。「走将来」三字,将牠昂首

阔步的形态生动地摹写出来。后半部写雄鸡

的内在品质,以欲显先藏的手法传写牠的声

音,最后一句则点出牠真正不平凡之处。雄

鸡只在早晨特定的时间报晓,其他时间不会

胡乱啼叫,所以牠「平生不敢轻言语」;牠

一啼叫,便是东方吐白,新的一天来临;千

万人家给唤醒了,开始这一天的生活。俗谚

有云:「雄鸡一鸣天下白」,自古以来鸡就代

表「除旧佈新」、「送走黑暗、迎接黎明」的

吉祥象徵。鸡鸣则光明至,以光明胜黑暗,

以正义胜邪恶,民间每以鸡来做为辟邪之

物。古人更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说,

以比喻君子之不畏邪恶。那么,诗中、画械

男垭u,很可能也就是诗人的自况。

「一叫千门万户开」,不但写出了「雄鸡

一鸣天下白」这一事实,同时也带有神话的

色彩。在《玄中记》中说,东南有一座桃都

山,山上有一棵大树,名叫桃都。树上有一

只天鸡。牠在日出之时就会鸣叫,之后全部

的鸡都会随之而鸣。画中气派不凡的雄鸡是

不是天鸡呢?这就由读者自己去想像了。

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流畅,读

者可单就字面去理解诗的内容,亦可结合中

国的文化及诗人的经历去深入探讨诗的含

意,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欣赏层次。

3、悯农(一)

mǐnnóng(yī)

【唐】·李绅·

【táng】?lǐshēn?

锄禾日当午,

chúhérìdāngwǔ

汗滴禾下土。

hàndīhéxiàtǔ

谁知盘中餐,

shuízhīpánzhōngcān

粒粒皆辛苦。

lìlìjiēxīnkǔ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注释】

《悯农二首》,《全唐诗》等本一作《古风》。

古风是与唐代兴起的“近体诗”(格律诗)相

对而言的一种古诗体。悯农,同情,怜悯辛

勤劳动而不得温饱的农民,也有为农民鸣不

平之意。

[粟〕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古代

也称“禾”、“稷”、“谷”。在这里是粮食的通

称。

[四海〕普天之下,全中国。

[犹〕还要。

[锄禾〕锄掉田中的杂草。禾,在这里亦为庄

稼的总称。

[盘〕大碗。

【赏析】

《唐诗纪事》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当年李

绅曾拿这首《古风》去求见吕温(唐贞元进

士,曾任左拾遗、户部员外郎)。吕温读后

说:“本诗的作者将成为卿相之官”。后来,

果如其言。吕温读了《古风》为什么一下子

能断定李绅必将成为卿相之官,他虽然没有

说明理由,但是,很显然,诗中蕴含了作者

对广大农民的生活和悲惨命运的深切关注,

鞭辟入里地触及了当时社会租税过重,统治

阶级生活奢侈的严重弊端。也正因如此,日

本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就是歌颂这种人道主

义的诗”。(前野直彬、石川忠久:《中国古诗

名篇鉴赏辞典》)。诗中深入浅出的提出了人

们普遍关心的有着深刻寓意的社会问题。其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在诗作中渗

透了作者的深厚感情,这种思想与感情正是

为卿相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吕温的论断可谓

慧眼识英雄了。

《悯农二首》紧密联系,以“悯农”思想贯穿

其中,但又可相对独立,自成篇章。其“锄禾

日当午”流传更广,影响更大,故有些选本以

“五言绝句”形式只选第二首。

第一首以工稳的对仗形式白描农民的辛勤

劳动,简练的不能再简练了,其时空跨度很

大,内涵也很丰富,有着联想、想象的余地。

“春”与“秋”对仗,点明农民劳动经历了漫长

的一年;“种”与“收”,动词对仗,勾画辛勤

劳动的内容。这其中的艰辛、所经受的酷暑

严寒、风霜雨雪、披星戴月,皆寓于“种”“收”

之中,其耕耘之苦历历在目,不难表象。因

其有“种”“收”,故而“一粒粟”换来了“万颗

子”。好一幅丰收景象!至第三句“四海无闲

田”,诗人一下子于九霄俯瞰,横向开拓空间,

普天之下无一块荒芜的土地,千万亩良田都

是“一粒粟”换得“万颗子”,这是何等的一个

喜人而壮观的场景啊。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应

该宛然是开元盛世那种“稻米流脂粟米白,公

私仓廪俱丰实”的繁荣景象,然而,社会现实

却是诗的结尾所勾画的那样:“农夫犹饿死”!

这是一个深沉而悲痛的结尾,也是出人意料

的对比和落差。是出人意料的结句,如撞金

钟,如截奔马,词尽而意不尽,耐人咀嚼,

发人深省。春种秋收,一粒万颗,且“四海无

闲田”,但是,农夫却要饿死,这是为什么?

虽然作者没有正面回答,而答案读者自会明

白,那就是封建统治者对广大农民的无情掠

夺剥削。此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

对现实的批判鞭笞是有力的,对后世的鉴戒

是深刻的。

如果说《悯农》第一首是从宏观方面描画勾

勒,那么,第二首则是从微观方面着笔,两

首诗虽说可以各成篇章,相对独立,但是,

二者又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以“悯农”为贯

穿,且第二首是对第一首的补充。时值正午,

炽热的太阳烧烤着大地,在田间为禾苗锄草

的农夫,挥汗如雨,豆大的汗珠不时地滴在

灼热的沃土里。千千万万农夫的艰辛耕耘换

来千万颗粮食,点点滴滴汗水换来盘中之

餐,然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

一有力反诘,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蕴。它不

只是一首单纯的教育诗,教育、规劝人们爱

惜来之不易的粮食,联系第一首,它触及了

当时社会现实的弊端,强有力的讽刺鞭笞了

那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坐享其成、奢侈

浪费、挥霍无度的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必理与辞相辅而

行,乃为善耳,非理尽可废也”。(贺裳《载

酒诗话》卷一)《悯农》二首,不仅“纯以意

胜,不在语言之工”,然而,其语言通俗易懂,

琅琅上口,言简意深,得物态,无物理,如

歌谣,象谚语,足以传之不朽,成为绝唱。

曲作用商调式谱写,平朴、清淡,旋律流畅,

富有明朗、舒展的田野风味。仿佛是农民在

田间劳作时所唱的一曲秧歌小调一样。然

而,随着“嗨哟,海哟”沉重的呼喊声,却是

级进式音节连续下行(65432)的旋律。明

朗声中蕴阴郁,呼喊声里透哀伤,唱出了诗

人“悯农”的心声。如反复吟唱,是会催人泪

下的。

4.敕勒歌

chìlègē

敕勒川,

chìlèchuān

阴山下。

yīnshānxià

天似穹庐,

tiānsìqiónglú

笼盖四野。

lónggàisìyě

天苍苍,

tiāncāngcāng

野茫茫,

yěmángmáng

风吹草低见牛羊。

fēngchuīcǎodījiànniúyáng

注词释义

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

住此地而得名。

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

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

蒙古包。

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

yǎ。

见:同“现”,这里不读jiàn。。

古诗今译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

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

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

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牛羊。”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

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

美景色。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

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

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

“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

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

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

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

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

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

的千古绝唱。

5.小儿垂钓

xiǎoérchuídiào

【唐】·胡令能·

【táng】?húlìngnéng?

蓬头稚子学垂纶,

péngtóuzhìzǐxuéchuílún

侧坐莓苔草映身。

33

34

35

cèzuòméitáicǎoyìngshēn

路人借问遥招手,

lùrénjièwènyáozhāoshǒu

怕得鱼惊不应人。

pàdéyújīngbúyīngrén

蓬头稚子学垂纶:

蓬,谓草草而乱也。蓬头,乃喻于其行之

粗野、朴实,亦谓其思想之强矫糅、粗糙而

天真也,谓于求学修为之初。

稚子,谓于童真,与蓬头合而独明其天真

无邪。

学,削、雪、靴,此字乃题眼。“人之初,

性本善。”学令人有知有识,只是学也令人自

拘自束,如何才能得知与识,有教养,有文

化却又不乏天真呢

垂,乃喻垂范。纶,乃定人纶分。垂纶治

鱼,天垂范治愚!于吾等观之,小儿无知。

于古圣先贤观之,吾等如小儿无知!吾等之

学议于垂范事,于古圣眼中则如于此蓬头稚

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

侧坐,乃倾身,过于关注垂中事,太在乎

得失,失于自在,此乃喻初学者不能驭物反

为物所驭也!如于学礼,不能用礼反为礼所

用而自束也!如于骑车,不会骑车反为车所

绊也。

莓,喻晦。苔,喻胎。莓苔,(莓苔,滑)

喻谓自身之不先正,不能正人也,自身之坐

不稳安得钓大鱼!此可于《大学》之谓“正心、

诚意”明之,成一切事,先以修身为本!本立

自得道生也!

草乃随风倒,是无定也。草映身,此处再

以草喻其身,是谓其不务本也,逐末焉可

得?!

路人借问遥招手:

路人借问,当以仁礼接之,如何不接?为

其童稚天真,礼法尊卑尽忘也。路人可得入

乡随俗、因人化宜?若得,此乃大礼也!

小儿以其童真之不失而无视于人礼,本可

嘉。然却是为了入于钓理(礼),可曾自省

其过犯在不知大理?!大礼如于其应路人

者,乃居于本真天性(天性为本)也。耐何

贪钓鱼之利而自迷失本真!若明自我本真,

是得钓大鱼之至理也,是如于路人之知大

礼,不以明礼自居君子,而能同化于此小儿

也。

小儿为利而不惜践礼(如于世之无知猖

狂也),世人为尊卑贵贱而动失命(如于俗

之居智慧者也),均大失于天真本伦也,何

者能知自省而省至道之所在?!

怕得鱼惊不应人:

鱼为饵损命,小儿为钓罪人,世人为路失

仁。

饵,为利,乃为生活奔波之喻谓也。钓,

为趣,乃为一时喜好、贪图享乐也。路,为

道,是有为法于大道也,刻意所求作于大道

是大失也(与其相对者:“一切圣皆以无为法

而有差别”——《金刚经》)。

于此当谓何人能迷途知返,返朴归真而合

于大道是斯问路人之不迷,斯垂钓者

之得自在,斯鱼之返自由也。

6.游子吟

yóuzǐyín

【唐】·孟郊·

【táng】?mèngjiāo?

慈母手中我,

címǔshǒuzhōngwǒ

游子身上衣。

yóuzǐshēnshàngyī

临行密密缝,

línhángmìmìféng

意恐迟迟归。

yìkǒngchíchíguī

谁言寸草心,

shuíyáncùncǎoxīn

报得三春晖。

bàodésānchūnhuī

注词释义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寸草心:此处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爱。

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个春天。

晖,阳光。

古诗今译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

上的衣服。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呵缝,心中担

忧儿子迟迟才回。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

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名句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50岁才中进士,当上溧阳县尉,

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

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

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老母牵针引线为临行

的儿子缝补衣裳,由于担心儿子长时间不回

来,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

一点,更结实一点。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

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随着儿子千

里万里。这一平常而充满了骨肉亲情的生活

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所以能

引起每一个读者的共鸣,引起我们对母亲的

种种回忆和依恋。母爱是不期望报答,也是

儿女所报答不完的,因为它像三春的阳光对

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诗歌画面简洁,

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所以能

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7.过故人庄

guògùrénzhuāng

【唐】·孟浩然·

【táng】?mènghàorán?

故人具鸡黍,

gùrénjùjīshǔ

邀我至田家。

yāowǒzhìtiánjiā

绿树村边合,

lǜshùcūnbiānhé

青山郭外斜。

qīngshānguōwàixié

开轩面场圃,

kāixuānmiànchǎngpǔ

把酒话桑麻。

bǎjiǔhuàsāngmá

待到重阳日,

dàidàozhòngyángrì

还来就菊花。

háiláijiùjúhuā

【注释】

过:拜访,探访,看望。

具:准备,备办。

故人:老朋友。

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

合:环绕。

郭:指村外。

轩:窗户,门。

场圃:农家的小院。

话桑麻:谈论庄稼。桑麻,指农作之事。

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菊花:既指菊花又指菊花酒。

【古诗今译】

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

乡村家里作客。苍翠的绿树环绕着村庄,碧

绿的青山横斜在村外。打开窗户,我和朋友

面对着窗外的场院和菜园子,端着酒杯,一

边喝酒一边谈论农事。并且约定等到九九重

阳的那一天,我还来与朋友一同赏菊饮酒,

喝他个一醉方

休。

【赏析】

这音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

友人家作客之后写的。全诗清新明快,如话家

常,不用典,不生涩,读起来令人想到纯朴、

自然而又真挚。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诗人对

田园生活眷恋与想往。

这首诗为什么能具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

呢?

首联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是老朋友了,

诗人可能不是第一次去做客。故人“邀”而我

“至”,字句上没有任何渲染,朋友邀请我,

我就来了,简单而随便。没有了官场与贵族

那种世俗的客套,真挚,朴实,醇厚。再看

朋友备办的饭菜,农家家常红烧小鸡儿,黏

黏的黄米饭,难免还要烫上一壶家酿的陈年

老酒,既显出了田家特有的风味,又看出待

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邀请

和招待,才更显实在,朋友之间才更能为对

方敞开心扉。这个开头,简约,平静,自然,

但对于后面将要展开的内容来说,却是极好

的导入,既显示了浓郁的气氛特征,又为下

文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设置了悬念,起

到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

颔联重在描写朋友的家乡的风光,绿树环绕

村庄,青山横斜村外,犹如一幅清淡的大写

意水墨画,上句工笔描绘,村庄绿树环抱,

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浓墨重泼,

向读者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村外青山横

斜相伴衬托。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座落

平畴而又遥接青山,清淡幽静而又不显孤寂

的美丽山村。

颈联走进农家生活场景,极富生活情趣。面

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农事,亲切自然,富

有生活气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酒喝得开心畅快。“开轩”二字看似不经意而

为之,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

叙述人在屋里饮酒,在谈论农事,窗子一开,

就让外面的打谷场和菜园子映入眼帘,触手

可及,更给诗人以心旷神怡之感。于是,我

们也似乎领略到了浓郁的劳动的气息,恬适

的农家乐生活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

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长势和收获。

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两句以重阳

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已尽而情未

止。诗人孟浩然为农庄生活深深吸引,于是

在临走的时候,与朋友约定,等到秋高气爽

的重阳节到来的时候,一定再来赏菊饮酒,

共叙友情。虽然淡淡两句诗,细细品味,却

于字里行间流露出故人相待的热情,诗人作

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和恬淡的

农家生活,语言朴素平白,意境鲜明清新,

生活气息浓郁。一个普通的农庄,一顿普通

的田园饭菜款待,在诗人的笔下却变得如此

令人垂涎;描写的更是眼前的平常景物,使

用的是大众化的语言,描述的层次顺序也是

完全顺其自然,笔笔都显得轻松至极,仿佛

不受任何诗词格律的约束,但细加品之,却

又句句字字都在格律要求之中;通篇品赏,

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朴

实的农家田园是惊人地和谐,表现了形式与

内容的高度一致,足见诗人的非凡功力。

8.浪淘沙

làngtáoshā

【唐】·刘禹锡·

【táng】?liúyǔxī?

九曲黄河万里沙,

jiǔqǔhuánghéwànlǐshā

浪淘风簸白天涯。

làngtáofēngbòbáitiānyá

如今直上银河去,

rújīnzhíshàngyínhéqù

同到牵牛织女家。

tóngdàoqiānniúzhīnǚjiā

注词释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

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

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

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

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

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

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古诗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

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

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

家。

36

38

37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

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

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

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

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

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

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

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9.马诗

mǎshī

【唐】·李贺·

【táng】?lǐhè?

大漠沙如雪,

dàmòshārúxuě

燕山月如钩。

yànshānyuèrúgōu

何当金络脑,

hédāngjīnluònǎo

快走踏清秋。

kuàizǒutàqīngqiū

注释:

[1]大漠:沙漠。此指西北沙漠地带。

[2]钩。一种弯形的兵器。

[3]络脑:即络头。

【赏析】

《马诗》同题二十三首。这组诗,虽寄托不

同。但基本精神都是写渴望建功立业的怀

抱。

“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自汉迄唐,

这些地方,曾经有过无数次的鏖战,历来成

为热血男儿显身手的处所,造就了无数叱咤

风云的英雄。前两句的后三个字“沙如雪”、

“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

的典型环境。平沙漠漠,朔风浩浩,塞外恶

劣的气候条件。更加浓悲壮的气氛。如果说

战争是威武雄壮的正剧。那么,这景象就是

其舞台背景。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正是连同

这背景一并摄入彩笔下,写出许多豪壮的诗

章的。此诗说砂砾飞扬如雪,突出其酷烈,

说峰巔残月似徇,烘托其惨澹,可谓传神之

笔。这两句写边塞,境界阔大,气势磅礴。

后二句借骏马喻怀抱。边塞为骏马驰骋的广

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机会一效千里之足,

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诗人说自己就如这千

里马,一旦得展骥足,即可万里腾骧。主人

饰马以“金络脑”,表明特见赏爱。诗人借此

以憧憬身当恩遇的荣宠。但这不过是诗人一

己的愿望,所以说“何当”。“何当”一语承上

启下,既写出对建立勋业的向往之情,又表

现出对自己能够见用于时的渴念,以千钧之

力逼出结尾这一句:“快走踏清秋。”这十个

字,感慨奋发,是诗人火一样的热情所化成。

全诗雄健,豪迈,一气贯接。

10.元日

yuánrì

【宋】·王安石·

【sòng】?wángānshí?

爆竹声中一岁除,

bàozhúshēngzhōngyīsuìchú

春风送暖入屠苏。

chūnfēngsòngnuǎnrùtúsū

千门万户曈曈日,

qiānménwànhùtóngtóngrì

总把新桃换旧符。

zǒngbǎxīntáohuànjiùfú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

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店。古代习俗,驱邪避瘟以

求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风俗用桃木板写上两个

门神的名字,分挂大门左右驱鬼镇邪,每年

一换。

古诗今译

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

苏避祸求福。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

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名句赏析——“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

旧符。”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

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

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

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

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

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

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

王安石此是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

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

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

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11.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tiānzhúsìbāyuèshíwǔrìyèguìzǐ

【唐】·皮日休·

【táng】?pírìxiū?

玉颗珊珊下月轮,

yùkēshānshānxiàyuèlún

殿前拾得露华新。

diànqiánshídélùhuáxīn

至今不会天中事,

zhìjīnbúhuìtiānzhōngshì

应是嫦娥掷与人。

yīngshìchángézhìyǔrén

古诗今译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的玉珠似的

从月亮下边散落下来,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

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凝结起来

的露华。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

了什么事,想来想去,这些桂花和雨露,应

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抛掷下来送给我们的

吧?

赏析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

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

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

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

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文言文两则

1、两小儿辩日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注解】东:到东方;辩斗:争辩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路上)遇见两

个小孩在争论,

【原文】问其故。

【注解】其:他们;故:原因

【译文】(孔子)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原文】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注解】以:认为;去:距离

【译文】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

来时距离人近,

【原文】而日中时远也。”

【注解】而:连词,表并列

【译文】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原文】一儿以日初远,

【译文】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离人)

远,

【原文】而日中时近也。

【注解】日中:正午

【译文】而正午时(离人)近。

【原文】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译文】(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

大得像车子上的伞盖,

【原文】及日中则如盘盂,

【注解】及:到,至;则:就

【译文】到了正午时就像盘子、钵盂(那么

大),

【原文】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乎?”

【注解】为……者:是……的东西;而:连

词,表并列

【译文】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

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原文】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注解】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译文】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时清

凉寒冷,

【原文】及其日中如探汤,

【注解】其:它,指太阳;日中:正午;汤:

热水

【译文】到了正午时(感到它热得)像把手

伸到热水里(一样)。

【原文】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注解】为:是;而:连词,表并列

【译文】这不是近的东西(感觉)热,远的

东西(感觉)凉吗?

【原文】孔子不能决也。

【注解】决:判定

【译文】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是

谁非)。

【原文】两小儿笑曰:“孰为汝

多知乎!”

【注解】孰:谁;为:同“谓”,说;汝:

你;知:同“智”,智慧

【译文】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

呢!”

2、学弈《孟子》

【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

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

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

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有一个人

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认真听,

细细琢磨,认真领悟;另一个人表面上也在

听弈秋的教导,可是心里却认为天鹅要来

了,想着如何拉弓搭箭把天鹅射下来。他们

虽然一起学习围棋,可是后者不如前者。是

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注解】

弈:下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

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

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为:谓,说.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其:他,指后一个人.

然:这样.

名词解释

1、语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

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

语。

394140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目录

【小学一年级】上册:

1、一去二三里1

2、画1

3、静夜思2

下册:

4、春晓2

5、村居3

6、所见3

7、小池4

【小学二年级】上册:

8、赠刘景文4

9、山行5

10、回乡偶书6

11、赠汪伦6

下册:

12、赋得古原草送别《草》7

13、宿新市徐公店7

14.望庐山瀑布8

15、绝句8

【小学三年级】上册:

16、夜书所见9

1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0

18、望天门山10

19、饮湖上初晴后雨11

下册:

20、咏柳11

21、春日12

22、乞巧12

23、嫦娥13

【小学四年级】上册:

24、题西林壁13

25、游山西村14

26、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5

27、送元二使安西15

下册:

28、独坐敬亭山16

29、望洞庭16

30、忆江南17

31、乡村四月17

32、四时田园杂兴18

33、渔歌子18

【小学五年级】上册:

34、泊船瓜洲19

35、秋思19

36、长相思20

下册:

37、牧童21

38、舟过安仁22

39、清平乐·村居23

【小学六年级】上册:

40、诗经采薇(节选)24

41、春夜喜雨24

4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4

43、天净沙秋26

下册:

44、七步诗27

45、鸟鸣涧27

46、芙蓉楼送辛渐28

47、江畔独步寻花28

48、石灰吟29

49、竹石29

5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0

51、已亥杂诗30

52、浣溪沙31

5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32

其他:

1、鹅33

2、画鸡33

3、悯农二首34

4.敕勒歌35

5.小儿垂钓36

6.游子吟37

7.过故人庄37

8.浪淘沙39

9.马诗39

10.元日40

11.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40

文言文两则

1、两小儿辩日41

2、学弈《孟子》41

名词解释

1、语文42

2、普通话42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目录

【小学一年级】上册:

1、一去二三里1

2、画1

3、静夜思2

下册:

4、春晓2

5、村居3

6、所见3

7、小池4

【小学二年级】上册:

8、赠刘景文4

9、山行5

10、回乡偶书6

11、赠汪伦6

下册:

12、赋得古原草送别《草》7

13、宿新市徐公店7

14.望庐山瀑布8

15、绝句8

【小学三年级】上册:

16、夜书所见9

1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0

18、望天门山10

19、饮湖上初晴后雨11

下册:

20、咏柳11

21、春日12

22、乞巧12

23、嫦娥13

【小学四年级】上册:

24、题西林壁13

25、游山西村14

26、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5

27、送元二使安西15

下册:

28、独坐敬亭山16

29、望洞庭16

30、忆江南17

31、乡村四月17

32、四时田园杂兴18

33、渔歌子18

【小学五年级】上册:

34、泊船瓜洲19

35、秋思19

36、长相思20

下册:

37、牧童21

38、舟过安仁22

39、清平乐·村居23

【小学六年级】上册:

40、诗经采薇(节选)24

41、春夜喜雨24

4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4

43、天净沙秋26

下册:

44、七步诗27

45、鸟鸣涧27

46、芙蓉楼送辛渐28

47、江畔独步寻花28

48、石灰吟29

49、竹石29

5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0

51、已亥杂诗30

52、浣溪沙31

5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32

其他:

1、鹅33

2、画鸡33

3、悯农二首34

4.敕勒歌35

5.小儿垂钓36

6.游子吟37

7.过故人庄37

8.浪淘沙39

9.马诗39

10.元日40

11.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40

文言文两则

1、两小儿辩日41

2、学弈《孟子》41

名词解释

1、语文42

2、普通话42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目录

【小学一年级】上册:

1、一去二三里1

2、画1

3、静夜思2

下册:

4、春晓2

5、村居3

6、所见3

7、小池4

【小学二年级】上册:

8、赠刘景文4

9、山行5

10、回乡偶书6

11、赠汪伦6

下册:

12、赋得古原草送别《草》7

13、宿新市徐公店7

14.望庐山瀑布8

15、绝句8

【小学三年级】上册:

16、夜书所见9

1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0

18、望天门山10

19、饮湖上初晴后雨11

下册:

20、咏柳11

21、春日12

22、乞巧12

23、嫦娥13

【小学四年级】上册:

24、题西林壁13

25、游山西村14

26、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5

27、送元二使安西15

下册:

28、独坐敬亭山16

29、望洞庭16

30、忆江南17

31、乡村四月17

32、四时田园杂兴18

33、渔歌子18

【小学五年级】上册:

34、泊船瓜洲19

35、秋思19

36、长相思20

下册:

37、牧童21

38、舟过安仁22

39、清平乐·村居23

【小学六年级】上册:

40、诗经采薇(节选)24

41、春夜喜雨24

4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4

43、天净沙秋26

下册:

44、七步诗27

45、鸟鸣涧27

46、芙蓉楼送辛渐28

47、江畔独步寻花28

48、石灰吟29

49、竹石29

5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0

51、已亥杂诗30

52、浣溪沙31

5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32

其他:

1、鹅33

2、画鸡33

3、悯农二首34

4.敕勒歌35

5.小儿垂钓36

6.游子吟37

7.过故人庄37

8.浪淘沙39

9.马诗39

10.元日40

11.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40

文言文两则

1、两小儿辩日41

2、学弈《孟子》41

名词解释

1、语文42

2、普通话42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目录

【小学一年级】上册:

1、一去二三里1

2、画1

3、静夜思2

下册:

4、春晓2

5、村居3

6、所见3

7、小池4

【小学二年级】上册:

8、赠刘景文4

9、山行5

10、回乡偶书6

11、赠汪伦6

下册:

12、赋得古原草送别《草》7

13、宿新市徐公店7

14.望庐山瀑布8

15、绝句8

【小学三年级】上册:

16、夜书所见9

1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0

18、望天门山10

19、饮湖上初晴后雨11

下册:

20、咏柳11

21、春日12

22、乞巧12

23、嫦娥13

【小学四年级】上册:

24、题西林壁13

25、游山西村14

26、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5

42

27、送元二使安西15

下册:

28、独坐敬亭山16

29、望洞庭16

30、忆江南17

31、乡村四月17

32、四时田园杂兴18

33、渔歌子18

【小学五年级】上册:

34、泊船瓜洲19

35、秋思19

36、长相思20

下册:

37、牧童21

38、舟过安仁22

39、清平乐·村居23

【小学六年级】上册:

40、诗经采薇(节选)24

41、春夜喜雨24

4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4

43、天净沙秋26

下册:

44、七步诗27

45、鸟鸣涧27

46、芙蓉楼送辛渐28

47、江畔独步寻花28

48、石灰吟29

49、竹石29

5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0

51、已亥杂诗30

52、浣溪沙31

5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32

其他:

1、鹅33

2、画鸡33

3、悯农二首34

4.敕勒歌35

5.小儿垂钓36

6.游子吟37

7.过故人庄37

8.浪淘沙39

9.马诗39

10.元日40

11.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40

文言文两则

1、两小儿辩日41

2、学弈《孟子》41

名词解释

1、语文42

2、普通话42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00:4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62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