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翻译: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
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
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
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
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
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
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
翁告别。
赏析: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48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
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
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
作。《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
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
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
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
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
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
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
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
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
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
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00:34: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62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