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粤教版教案
初一地理粤教版教案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
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
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
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
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
“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
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
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
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
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
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
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评价点拨
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
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
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
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
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小结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
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
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
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
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评价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评价后小结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
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
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
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
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
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
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
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
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
讨论引导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己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
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
好习惯。
2.运用地图的步骤:
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
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
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习。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
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
念。
反馈练习
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
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小结]
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
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
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方案;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
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
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准
确、最美观。
初一地理粤教版教案2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
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
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
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
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
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
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
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
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
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
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
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
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
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
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
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
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
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初一地理粤教版教案3
《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
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
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
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
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
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初一地理粤教版教案4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有代
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
—资源——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
础。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2.
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
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
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
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
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
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
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
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
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
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
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
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
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
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
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
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
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
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
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
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
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
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
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
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
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
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
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
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
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
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
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晓答案—-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
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
题:1.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2.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
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ge)海相望的国家斯里
兰卡)3.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
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
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
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从1951年到2000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2.读图分析印度人口
每隔10年的增长速度.3.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
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
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
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
待自然。
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是
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
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38为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2.比较
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38
页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
晰,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
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绿色革命"2、印度
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是次重点,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
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
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
解决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自己
观察得出结论,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引导
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
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
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
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
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
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
习,1.你学了什么?2.你的体验是什么?3.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
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
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
整。
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至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初一地理粤教版教案5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
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
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
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教材在举例
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
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
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
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
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
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人口最多的国家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
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分析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
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
二、说学生
巴西是足球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
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
有浓厚的感_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
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的组合
a.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习竞赛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本节又采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
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b.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
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
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
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
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具选择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依据教学目标,快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重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p.89—9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两
节。
教学目标:1、了解巴西的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了解巴西的人种文化、工业农业。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教学。难点: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
系。
②巴西的经济、文化、人种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1、引课设计
根据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音乐,引出课题: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版书),之后,
介绍胡_出访巴西,让学生认识到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突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整体感知,重点把握。
自学3分钟,学习方式自由,要求学生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
题,找出答案,准备竞答与竞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
神等。
3、教师主持,问题竞答与竞提。
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学生比赛提问题,教师从量和质两方面为学生所提问题
打分,分组比赛,决出胜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及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
活动中,教师可寻机插入点拨讲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教师尽情发挥自己
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4、总结巩固,随堂练习。
总结重在综合概括,使知识条理系统。随堂练习意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与技
能。
七、设计的理论依托: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
方式地理课程""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书设计:
粉笔板书与电子板书相结合。粉笔板书采用词语式板书;电子板书采用结构
式。粉笔板书如下图。"咖啡之国""文明古国""足球王国""狂欢之国"四个关键性词
语,基本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00:22: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61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