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对语文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2-12-06 23:34:11 阅读: 评论:0

青春季阅读阅读理解答案-拜成语


2022年12月6日发(作者:直播 东京奥运会)

.

.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吴永军教授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和“主张”,有

的是业已存在并得到大家关注的,有的则是为了“标新立异”而特别提出的。就笔

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至少有“简单语文”与“深度语文”之说(与论争),有情

境语文、情智语文、诗意(化)语文、智慧语文、本色语文等等主张,不一而足。

其实,这些种种主张背后的实质是从不同角度对“语文”性质所做的独特解读。而

这种独特的解读背后又是对“我们究竟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认识;而“我

们究竟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背后又涉及到整个基础教育必须要回答的

“我们究竟要给学生什么样的基础”这一根本问题。本讲座就将围绕这些问题来逐

一展开。先看看各种主张和观点:有些观点似乎更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如:“简

单语文”主张“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倡简”强调从本质上把握语文教育的特

点,简化头绪,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就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

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多读多写。“务本”就是紧紧抓住语文

的本体及文本。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老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

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讲得具体点,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

际、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文本”就是教师要钻研文本,

还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求实就是上课、教学研究都要倡导“三实”——真实、朴

实、扎实;有度就是学习文本,适当地作一些拓展是必要的。另外,多媒体、表

演的使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表

演、多媒体助读。

当然,“简单语文”也很强调人文性,如国标本苏教版的选文很多都是散发出

浓郁“人文性”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例如:它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

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它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

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它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

.

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难易适度,符合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贴近儿

童生活实际。另外,他们认为,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

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

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

过程。有些又似乎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如深度语文、情智语文、诗意语文等。

就“深度语文”而言,强调对于文本多角度、多元化、创新化的深度解读与挖掘,

强调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思想力量)

和“思维含量”(思维深度),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力求“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

的底子”(钱理群语)。窦桂梅的教学案例《秋天的怀念》、《晏子使楚》、《游

园不值》、《清平乐村居》《珍珠鸟》等充分反映了这一主张。当然,“深度语

文”也很重视“工具性”,如窦桂梅的教学案例中的引导学生读书,换词训练,从“古

文”中概括成语,古文、现代文对照帮学生积累等无一不是“工具性”的体现。情

智语文、诗意(化)语文、智慧语文等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主张,也都试图关注语

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但似乎更偏重人文性。如“诗意语文”强调通过对文学作品

(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涵咏浸润,感悟熏陶,提升自我的精神境

界和生命质量,这似乎在更深层面上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今天常讲的“诗

意”、“诗意地栖居”可能来源于德国宗教诗人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海德格尔在阐述这一观点时认为,诗意地栖居就是保持慈爱与人心的同在。“诗”

一词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来使用(所谓“本体论”是指就“诗本身”而言或就其本质

而言,即“诗”原本用来干什么的),指人通过语言的诗化活动来显示意义的目的

行为。通俗讲,世界本身是荒芜的,诗的活动就是一种赋予世界予意义的活动。

l也就是说,“诗”表达了人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对于可能生活、理想世界的不

懈追求,对于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它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又超越给定的现实、

永远向着可能性迈进的创造性活动。因此,诗意语文就其实质是强调语文教学的

创造、灵性(灵动)、美、德性,由此为儿童“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上述种种

主张,其实质除了对语文性质的不同理解以外,同时,又是对“语文究竟应当教

给孩子们些什么”,也即“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不同看法(小学教

育是奠基教育、打基础的教育——但给孩子们什么样的基础,却历来有争论)。

笔者认为,上述种种主张并不必然构成矛盾,完全可视为语文教学的不同特色或

.

.

风格,关键看学生的发展。语文课标关于语文性质的表述以及笔者关于“语文基

础”的看法似乎可以消解这些争论。

二、如何理解语文的实质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历来有争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语文的工具

性与人文性问题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并且还将继续争论下去的重大问题,它决

定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及对许多基本问题的看法。因此,有必要对此有明确的

认识。l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目前指导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最权威、最具法

规性的观点,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执行。问题是: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

文性”及其统一,这是问题的关键。

(一)关于工具性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性质的问题上,“工具论”占有主导地位。“三老”——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是“工具论”的代表人物。叶老认为“语文是工具”,这个

“工具”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他学科的工具(基础),

还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工具(终级目标)。叶老认为:国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

养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他一直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调全面培

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基于“三老”的工具论,语文本质上不是一门知识课,而是

一门技能课,一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课。在“工具论”基础上,“三老”强调,语

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听说读写方面培养技能,形成习惯,使技能训练形成习惯,

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吕老强调,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

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应当“讲为练服务,不能练为讲服务”。基

于“工具论”,许多人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学科,它虽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

性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况且,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等是所有人

文学科的共同属性,而不是语文赖以同这些学科区别开来的属性。语文学科性质

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

力,也就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

.

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都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为归宿。关于“工具论”也有不同

理解,一种意见认为,语文是交际工具,语文课要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培养训练

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种意见认为,语文既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必须指出:语文这个工具在用来交流思想感情时,是负载文化知识的,这

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由此决定语文的基本教学目的,即在培养听

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进行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关于人文性

关于“人文性”,学界也存有很多争论。就哲学意义上讲,一般认为,“人文”

包含“人”和“文”,前者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涉及我们究竟

给学生什么样的基础),后者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

程(往往是“人文学科”)。由于作为人文的第一方面的“人”的理念是更重要、更

基本的方面,因此,为了强调这更重要的方面,人们有了“人文精神”的说法,所

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

种自由的精神。l那么,语文的“人文性”又指的是什么呢?语文课程中的“人

文性”至少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体现人文之“文”(教化之义),

即强调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

化学生的精神领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具体讲就是引导学生开掘汉

语汉字人文价值,即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

注意体验中国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简言之,培养“民

族的认同”;

第二,追求自由的精神,

即强调个人(特别是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及

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

的精神;

.

.

第三,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

在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

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人文性的含义,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比较

好理解。笔者认为,所谓“统一”即两者内在地融合于“语文”一体,是语文根本

性质的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两方,我们不能机械地脱离了一方去谈另一方,因

为没有脱离了人文性的单纯的工具性,也没有脱离了工具性的抽象的人文性,工

具性与人文性也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以这样的观点来观照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存在着脱离人文性来追求工具性和脱离工具性来追求人文性的倾

向。前者主要表现在狭隘的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上,这是过去很长时期乃至现

在语文教学的“固疾”。作为“工具”来讲,适当的语言文字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否

则何来“出口成章”、“下笔如神”?但是,我们反对的是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

缺乏人文性的训练,即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它是毫无价值的。后者则是近几年

来在语文新理念指导下出现的“偏差”(不是理念本身问题,而是实践问题)。由

于要体现人文性,特别是体现对学生自由以及独特性、差异性的尊重,课堂上“你

好、他好、大家好”的“随意性”比较突出,没有了适度的规范化训练,学生们的

语文能力受到影响。l实际上,套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们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而“有价值的语言文字

的训练”是“有价值的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有价值”必须体现“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

本文发布于:2022-12-06 23:34: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59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情不自禁造句
下一篇:断章取义造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