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史话论文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对银河系的结构、年龄、基本特征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过程和主要成就。
正文:
1.对银河系的认识
(1)银河系概况
银河系是地球和太阳所属的星系。因其主体部分投影在天球上的亮带被我国
称为银河而得名。银河系是一个由2000多亿颗恒星、数千个星团和星云组成的
盘状恒星系统。银河系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整个圆盘的直径约为10
万光年。
银河系银河系呈旋涡状,是由4条螺
旋状的旋臂从银河系中心均匀对称地延伸
出来而形成的。银河系中心和4条旋臂是
恒星最密集的地方,有9460800000亿公
里。中间最厚的部分约12000光年。太阳
位于一条叫做猎户臂的旋臂上,距离银河
系中心约2.3万光年。
银河系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望
远镜发明后,伽利略首先用望远镜观测银
河,发现银河由恒星组成。而后,T.赖特、I.康德、J.H.朗伯等认为,银河和全
部恒星可能集合成一个巨大的恒星系统。18世纪后期,F.W.赫歇尔用自制的反
射望远镜开始恒星计数的观测,以确定恒星系统的结构和大小,他断言恒星系统
呈扁盘状,太阳离盘中心不远。他去世后,其子J.F.赫歇尔继承父业,继续进
行深入研究,把恒星计数的工作扩展到南天。20世纪初,天文学家把以银河为
表观现象的恒星系统称为银河系。J.C.卡普坦应用统计视差的方法测定恒星的平
均距离,结合恒星计数,得出了一个银河系模型。在这个模型里,太阳居中,银
河系呈圆盘状,直径8千秒差距,厚2千秒差距。H.沙普利应用造父变星的周光
关系,测定球状星团的距离,从球状星团的分布来研究银河系的结构和大小。他
提出的模型是:银河系是一个透镜状的恒星系统,太阳不在中心。沙普利得出,
银河系直径80千秒差距,太阳离银心20千秒差距。这些数值太大,因为沙普利
在计算距离时未计入星际消光。20世纪20年代,银河系自转被发现以后,沙普
利的银河系模型得到公认。
(2)银河系的年龄
依据欧洲南天天文台(ESO)的研究报告,估计银河系的年龄约为136亿岁,
几乎与宇宙一样老。
由天文学家LucaPasquini,PiercarloBonifacio,SofiaRandich,
DanieleGalli,n.所组成的团队在2004年使用甚大望
远镜(VLT)的紫外线视觉矩阵光谱仪进行的研究,首度在球状星团NGC6397的两
颗恒星内发现了铍元素。这个发现让他们将第一代恒星与第二代恒星交替的时间
往前推进了2至3亿年,因而估计球状星团的年龄在134±8亿岁,因此银河系
的年龄不会低于136±8亿岁。
(3)银河系的结构
银河系的总体结构是:银河系物质的主要部分组成一个薄薄的圆盘,叫做
银盘,银盘中心隆起的近似于球形的部分叫核球。在核球区域恒星高度密集,其
中心有一个很小的致密区,称银核。银盘外面是一个范围更大、近于球状分布的
系统,其中物质密度比银盘中低得多,叫作银晕。银晕外面还有银冕,它的物质
分布大致也呈球形。银河的盘面估计直径为100,000光年,太阳至银河中心的距
离大约是26,000光年,盘面在中心向外凸起。银河系整体作较差自转,太阳处
自转速度约220千米/秒,太阳绕银心运转一周约2.5亿年。银河系的目视绝对
星等为-20.5等,银河系的总质量大约是我们太阳质量的1万亿倍,大致10倍
于银河系全部恒星质量的总和。这是我们银河系中存在范围远远超出明亮恒星盘
的暗物质的强有力证据。
银盘是在旋涡星系中,由恒星、尘埃和气体组成的扁平盘.银盘直径约25
千秒差距,厚1~2秒差距,自中心向边缘逐渐变薄,银盘内有旋臂,这是气体、
尘埃和年轻恒星集中的地方。核球是银河系中心恒星密集的区域,近似于球形,
直径约4千秒差距,结构复杂。核球主要由星族Ⅱ天体
组成,也有少量星族Ⅰ天体。核球的中心部分是银
核。它发出很强的射电、红外、X射线和γ射线。其
性质尚不清楚,可能包含一个黑洞。银晕主要由晕星族
天体,如亚矮星、贫金属星、球状星团等组成,没有年
轻的O、B型星,有少量气体。
银心是星系中心凸出的部分,是一个很亮的球状,
直径约为两万光年,厚一万光年,这个区域由高密度的
恒星组成,主要是年龄大约在一百亿年以上老年的红色
恒星,很多证据表明,在中心区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黑
洞,星系核的活动十分剧烈。银河系的中心﹐即银河系
的自转轴与银道面的交点。
银河晕轮,又称银晕,弥散在银盘周围的一个球形
区域内,银晕直径约为九万八千光年,这里恒星的密度很低,分布着一些由老年
恒星组成的球状星团,有人认为,在银晕外面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呈球状的射电
辐射区,称为银冕,银冕至少延伸到距银心一百千秒差距或三十二万光年远。
2.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认识
中国古人在天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天文学起步
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天文学上有精确的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
创造、卓越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
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
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
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
我国古代对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狮子座等流星雨,各
有好多次记录,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
次。狮子座流星雨由于1833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别出名。从公元902~1833
年,我国以及欧洲和阿拉伯等国家,总共记录了13次狮子座流星雨的出现,
其中我国占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年10月21日,是世界上的第
二次纪事。从公元前7世纪算起,我国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这类流星
雨纪事。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
哪个国家可比。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
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
此外,我国还有不少太阳黑子记录,如公元前约140年成书的《淮南
子》中说:“日中有踆乌。”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记载中说:“日中有王字。”
战国时期的一次记录描述为“日中有立人之像”。更早的观察和记录,可以上
溯到甲骨文字中有关太阳黑子的记载,离现在已有3000多年。从公元前
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当中,我国共有100多次翔实可靠的太阳黑
子记录,这些记录不仅有确切日期,而且对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乃至
分裂、变化等,也都有很详细和认真的描述。这是我国和世界人民一份十
分宝贵的科学遗产,对研究太阳物理和太阳的活动规律,以及地球上的气
候变迁等,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
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主要有三种:浑仪、漏壶和圭表。
这些仪器都有很高的精确度,用它们计算出的回归年为365.2425日,这个
数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而这个数值是我国在六七百年前测
得的,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是非常高的。
3.对课程的意见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关于天体运行以及星系结构的相关知识,
知道了天文学从古代天文学发展到现代天文学的过程,明白了人与宇宙的联系和
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原因,有很大的收获,但是在课上关于天文学新进展的介绍
很少,希望老师以后能多讲一些关于天文学前沿动态的知识。
本文发布于:2022-12-06 23:09: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58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