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阡陌交通

更新时间:2022-12-06 22:22:11 阅读: 评论:0

兰州理工中专招生简章-忽什么忽什么


2022年12月6日发(作者:一片绿草地)

《陋室铭》学习要点

关于“铭”

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面记述事实、

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

时也用来警戒或勉励。刘禹锡的这篇铭是用来自述志

趣的,文章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描写,表达了

要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铭文一般都押韵,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

对偶句。

关于作者

刘禹锡,唐朝著名诗人,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进步思想家。刘禹锡著有《刘宾客集》。《陋室铭》

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使任上写的。刘禹锡的

这篇铭是用来自述志趣的。文章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

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要保

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学习课文:

要流畅地朗读,掌握短文的层次结构。

《陋室铭》分为四层:

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设喻引题,

颂扬陋室,表达屋主人对自己品格高洁的自信,点明

文章主旨。

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着力

写陋室环境及主人的活动情况,进一步突出“惟吾德

馨”。

三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诸葛亮、

杨雄的古贤名居来与陋室相比。

四层(最后一句):引孔子话作结:含蓄地表明

自己傲岸的性格和高洁的志趣。

思考:

1、文章开头部分,文字不长,但写了“山”、“仙”、

“水”、“龙”、“室”等,试说明写这些人和物对突出全

文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本文以“陋室”为题,行文中处处强调其陋而不陋

的特点。开头写山写水,在于以同类事物设喻,引出

文章的文体形象“陋室”来。写山,说它不高;写水,

说它不深,都是在揭示其可贵的内蕴,并由“名”、“灵”

二字,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通过这两句,告诫

人们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观察评价事物的正

确标准是什么,使下边正面写陋室有了基础。第三句,

首先用一个简明的判断句,指出自己的屋子正像那不

高的山、不深的水一样,是一外观简陋的屋室。紧接

一个“惟”字,由写环境到写人,引出陋室的可爱可贵

之处——由于主人(即作者)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

陋了。作者以此初步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品格和安贫

乐道的情趣,突出了全文的主旨。

2、作者在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

不在深,有龙则灵”,意在表明什么?

居室不在简陋与否,只要居住的人品德高尚,陋

室就不陋了。(或“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请找出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的语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陋室的主人身居陋室,却自得其乐,这是为

什么?

陋室主人身居陋室却自得其乐的原因是“惟吾德

馨”。他为陋室中恬静、充实、脱俗的生活而满足,为

自己也如古代贤者一样居陋室而自豪。

5、孔子说的“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句话?作

者引用这句话有何作用?

惟吾德馨。表明作者观点、志向,点化文章主题。

深入探求:

1、这篇短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

这篇短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志趣的。文章通过对自

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描写,表明了自己要保持高尚节操

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这篇短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这种写法有

什么好处?

这篇短文在写法上借物喻理,托物抒情,具体而

言,是借“陋室”扬“德馨”,表现了作者追求高尚道德

情操的愿望。这样写的好处是:把要阐述的比较抽象

的道理或抒发的比较含蓄的感情形象化,含义深刻并

很有趣味,在人们有了共识的前提下,论理自然,易

于实现读者与作者的感情的沟通。

3、作者身居陋室,但生活充实、脱俗,概括实

写这种生活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

谈笑往来有鸿儒,调素琴,阅金经。

积累:

1、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倒装句。为了强调宾语“何陋”,用“之”

将其提到动词谓语“有”之前,翻译时的语序应为“有何

陋”。)

2、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

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活用为动

词,显出灵异。

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

此指居室主人品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芳馨。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使动词,

使……感到混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动词作使动词,

使……感到劳累。

《桃花源记》学习要

点与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课文内容讲析: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一文中,刻

画了一个环境优美,而且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

压迫,人人平等劳作、和睦相处、怡然自得的理想社

会。文章通过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

的批判和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桃花源记》一文充满离

奇色彩,无论是景物描绘,情节设计,还是人物塑造,

都颇耐人寻味。对文章品味越深,咀嚼越细,读者就

越能透彻明了这位辞官归隐的文人的苦闷与哀伤,这

种苦闷与哀伤是理想与现实难以协调时,作者思想深

处积淀最浓的伤痛,因此,作者靠虚构一个渔人离奇

的遭遇,来排解自己的隐痛。可以说《桃花源记》的

离奇色彩就是作者苦闷与哀伤的写照。

《桃花源记》的离奇之处,首先是人物的塑造。课

文开篇即交代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晋太元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内容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为全文的离奇色

彩张本,因为主人公“捕鱼为业”才有后文“缘溪行”的

情节,但结合文中“林尽水源”的内容看,他划船出行

竟是逆水行船,不免让人费解,这个渔人行为处事怎

么这么与众不同,何以他不顺水而下,反逆流而上?

及至文章交代他“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我们才幡然醒悟,原来

渔人是被随水漂流的缤纷“落英”勾起了好奇心,才会

“缘溪”逆行。如果说渔人的离奇之处在于他的好奇,

那么,后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的内容,更

是让我们见识到这位“捕鱼为业”的渔者的胆识非同一

般。见到林子尽头是山了,不但不反棹而归,竟丢弃

船只,从洞口进入,对于这么一个起初狭窄得仅容一

人通过的山洞,也不管洞内等待他的是怎样的危险,

还继续“前行数十步”,其勇敢个性不能不堪称一奇也。

陶渊明塑造这样一个好奇而又勇敢的人,某种意义上

看,正是因为他本人个性不可企及,所以而为,想以

此表明自己对理想追逐的狂热正如渔人探寻的好奇之

重。由此,不难看出,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生活,抱持“但使愿

无违”理念的陶渊明内心的苦闷与哀伤是多么的深重。

《桃花源记》的离奇之处,其次是对环境的描绘。

文中两次刻画了非比寻常的景物特色。一处是渔人“忽

逢”的桃林,那一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的景致,简直美到了极致:清一色桃树

林立,覆盖数百步,毫无杂物,花草芳香馥郁,色彩

缤纷。让人置身其中,可以忘却尘世的烦扰与纷争。

另一处是渔人进到洞中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派和

平、宁静、安逸之所,这是当时东晋社会人人心笙向

往的人间仙境。陶渊明所以刻画出这样奇异的美景,

是因为这正是他所渴慕并追逐的理想社会图景——毫

无瑕疵、宁静、安逸而又和谐。但在当时的社会,统

治者争权夺利、战乱迭起、民不聊生的情况下,这种

社会理想只能是可遇不可求的,作者也只能把自己的

理想寄予环境的刻画,聊以自慰。由此,陶渊明的苦

闷与哀伤也可见一般。

《桃花源记》的离奇之处,还表现在情节设置上。

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过为线索,贯穿了渔人偶

遇桃花林、进入桃花源村、在桃花源村里所见及做客

所闻的内容和出了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内容。每一个

情节都给人留下离奇万分的感受,尤其渔人在桃花源

中所见所闻的情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见渔人,乃大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无不

透着一种奇特,居于此种隐蔽、土地丰饶、环境优美

之地的人,当是与众不同的隐者或凡人不可琢磨的仙

人,何以穿着打扮竟“悉如外人”?虽然能够理解他们

是秦朝避世到此的秦人后裔,可是几百年过去了,他

们竟能隔着一洞而与外界毫无联系,“遂与外人间隔”,

过着“鸡犬相闻”的生活,实在是离奇之至。更为离奇

的情节是,渔人从桃花源出来以后,“得其船,便扶向

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的内容,

明明在路上标了记号,怎么沿记号复寻,竟迷失了方

向,再也找不到了呢?仿佛渔人所见的一切美景和理

想生活都凭空消失了,不复存在,真是奇哉,怪哉!

陶渊明设计了这样的情节,也可谓匠心独运、构思奇

巧了,像桃花源这样的理想之地,比较当时的社会现

实,它只能是人们脑中虚构的图景,因此作者在文中

虚化了桃花源的存在,但又让人对他的存在心中留有

一份不疑的信念,“南阳刘子骥”的“欣然归往,未果,

寻病终”即是人们心中深信不疑的反映,只是作者又借

“未果,寻病终”深化了桃花源可遇而不可求的意思,

也传达了自己的些许无奈、失落和哀叹。

总而言之,《桃花源记》一文带给读者的是一份

情节离奇、引人入胜的精美文章,透过文章我们不仅

能看到世人对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人和睦相处、

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也能透过颇具离奇色彩

的内容感受陶渊明的愁苦与哀伤,正如他在《桃花源

诗》所写的那样:“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怅

惘之情溢于言表。

二、能力训练、检测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夹岸数百步()便舍船()

屋舍俨然()()土地平旷()

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率妻子邑人()与外人间隔()

此中人语云()诣太守()

刘子骥()

2、解释下列红色词语

缘溪行()欲穷其林()

才通人()屋舍俨然()

鸡犬相闻()便要还家()

皆叹惋()及郡下()

诣太守()欣然规往()

后遂无问津者()阡陌交通()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1)之: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处处志之()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2)其:复前行,欲穷其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3)舍: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4、文言文中常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里的不

同,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现象。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

词的意思,并指出它们的今义。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足为外人道也()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句中的“悉”的含

义,并从文中找出具有同一义项的其他词语。

“悉”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其他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7、《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他是

__________(填朝代)的著名诗人。我们学过的他的古

诗是《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及简析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夹岸数百步(jiā)便舍船(shě)屋舍俨

然(shè)(yǎn)

土地平旷(kuàng)桑竹之属(shǔ)阡陌

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0)便要还家(yāo)率妻子

邑人(yì)与外人

间隔(jiàn)此中人语云(yù)诣太守

(yì)刘子骥(jì)

2、解释下列红色词语

缘溪行(顺着、沿着)欲穷其林(穷尽)

才通人(仅仅、只)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鸡犬相闻(互相听到)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皆叹惋(惊奇、惊讶)及郡下(到了)

诣太守(到)欣然规往(计划)

后遂无问津者(访求、探求)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

(1)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桃花林奇异的景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代

词“他,他们”,指村人)

处处志之(路途)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这件事)

(2)其: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这”)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指村人)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指渔人)

(3)舍:便舍船,从口入(丢弃)

屋舍俨然(房屋)

4、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互相连通,四通八达)

今义:运输业和邮电业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与人世隔绝的

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的连词

(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

今义:不够

(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好

5、“悉”的含义是全、都,其他词语有:“并怡

然自乐”的“并”,“咸来问讯”的“咸”,“皆出酒食”的“皆”

6、

(1)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

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2)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

美丽的池沼、桑树、竹子之类。

(3)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

酒饭(来款待他)。

(4)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

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7、《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他是东晋(填

朝代)的著名诗人。我们学过的他的古诗是《归园田

居》。

精彩瞬间

初二(1)谭乃佳

刚下过雪的早晨,空气特别清爽冰凉,吸一口气,

就像冷到了心底,小城市里显得特别地寂静。

一队保洁员打破了这寂静。差不多十来个保洁员

手提冒热气的水桶,拿着板刷奉命来清除城市污垢

——小广告。

洁白无痕的雪地一下子踏满了脚印。别看他们人

不多,干起活来真不含糊。严冬腊月的,光着手用刷

子刷拉刷拉地清除着站牌、墙、大门上的小广告。

瞧,那位中年女清洁工用手使劲地撕了撕,又用

沾了水的刷子刷了又刷。清洁队走过的地方所向无敌,

小广告被一网打尽,无论是征婚的,还是药品广告,

无一幸免。

可是,当那个女清洁工走到另一堵大墙边时,我

看到她那只举起来准备撕墙上非法粘贴物的手,举在

头顶,停了半晌,像被抛落的物体,划了个弧线竟颓

然放下,摇了摇头,离开了。

我不禁满脸狐疑,她怎么了,是因为手凉了,不

想?

又一个清洁工走过去,只见他也是手举起,停顿,

又划着个弧线放下,摇摇头离开了。

他们怎么了?我倍感疑惑,莫非那纸有什么魔

咒?一个个不撕,反倒做出一些怪异的举动,我走上

前去,想探个究竟,也想帮着做点好事,撕了那纸。

走到纸跟前,只见上面写道:“张××,十六岁,女,

身高……她在十几天前走失了,望见到她的人速与我

们联系……”我那早已举起,意欲学雷锋,撕去讨厌的

张贴物的手,木然地停在半空,半晌才想到放下,人

竟不由自主地也跟着摇了摇头。

此时,再望望眼前这些忙忙碌碌的身影,竟显得

那么可亲可敬,连那瞬间的举动也变得那么优美,好

似曼妙的芭蕾舞动作,又好似太极舒缓、柔和的招式,

我想这短暂的一瞬间的所见,是我今生最精彩的阅历

之一。

[评语]本文选材很棒,可见该生很关注生活。我们

周围类似的场景很多,但这位同学能紧紧抓住一个清

洁工刷小广告的细节,展开刻画和表达主题,让我们

对善意之举深表敬意。有些语言,如“清洁队走过的地

方所向无敌,小广告被一网打尽,无论是征婚的,还

是药品广告,无一幸免”用语精辟,表达生动,如能在

开端加入一段统领全文的段落,结构会更显紧凑。(指

导教师:金丽)

爱莲说

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

人们的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

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

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

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

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现在我们来学习宋朝

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看他是怎样赞美

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说——古文的一种文体。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

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特点是:

一.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

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

以小见大的特点。

二.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

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

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学习课文:

要对照课文注释,疏通课文理解内容。

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

点?

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请在课文中找出作者写莲的可爱形状的句子,

并说明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反映了作者洁身自好的品德和情操。

3.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文章通过对菊、牡丹、莲花这三种花的德性品格

的描写,是以牡丹从反面映衬,以菊花作正面映衬,

突出了莲花高洁可爱的美好形象。

4.用现代文写出“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的语意。

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

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5.作者为什么要把莲花赞为“花之君子”?“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洁白、正直、不妖冶,

又清香可人,所以作者把它赞为君子。“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崇尚高洁、正直、清廉、脱俗

的思想感情。

关于本文的修辞手法:

为使文章含蓄而不隐晦,言简而意自明,《爱莲

说》充分调动了排比、对比、烘托、设问、比喻、拟

人等修辞手段。如结尾时,作者以“噫”这个感叹词领

起,引出三个排比句:“菊之爱……宜乎众矣!”这三

句,一陈述,一设问,一感叹,句式同中见异,变化

有致,感情起伏强烈。文章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

正体现了这篇文章在篇章语言上的鲜明特点:简洁洗

炼中寄寓着丰富的感情,平稳恬静中蕴藏着深厚的功

力。

《核舟记》知识讲解

编稿:王胜华审稿:徐冬杰责编:陈为

许多同学在写作时“只见舆薪,不见毫末”,对

于一些细小之处总是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其实,

就像雕塑、绘画等其它艺术一样,写作也是“细微之

处见功夫”。学过本文,相信你一定会认识到这一点。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字、词、句,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并学习课文是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

说明的。

3、感受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和劳动人民

的艺术创造力。

知识汇总

1、注意红色字的音。

mǐnwǎngyíyîujī

shǔruî

器皿罔贻有奇高可

二黍许箬篷

sǎnránzhě

shǔqū

青糁髯各隐卷底衣褶中

不属诎

shǔjícéng

可历历数楫而计其长曾不盈

寸椎髻

2、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横”,横着)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拣”挑选)

约八分有奇(有——“又”,用在整

数和零数之间)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父”,男子的

美称)

3、古今词义不同

奇今义:奇数,跟偶数相对。古义:

零数

比今义:比古义:

挨着

4、作者简介

魏学洢,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他生活在明朝

晚期阉党横行的年代,其父魏大中因上疏(注:“上

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指

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朋奸,因此被诬下狱。魏学洢由家

乡入京都,想营救他的父亲,可是他的父亲终被暗害

于狱中。他扶柩归乡,因父亲冤案,成天号泣,不久

也悲愤而死,大约只活了30岁。明崇桢初年曾诏旌他

为孝子。他一生未做过官,但极好学而且善文,著有

《茅檐集》。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这篇文言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

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

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

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

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

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

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

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

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

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

开头,概述雕刻家王叔远

的精湛技艺,点出“核舟”所

雕刻的内容。第一句就介绍这

位“奇巧人”及其“奇巧”的

所在——在很小的木头上能雕

出各色各样的景物,而且形神

毕肖,第二句点明“核舟”所

雕刻的内容是“大苏泛赤壁”,

为下文张本。

中间,具体介绍“核舟”

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

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

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

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

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

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

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

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

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

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

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

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

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

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

各部分。抓住各部分的特点,

且层次井然有序。

第2段,介绍“核舟”的

体积和“核舟”的中间部分。

重点是放在舱旁的“小窗”上。

小窗“左右各四”,可以启闭:

“启窗”,“雕栏相望”;“闭”

窗,右边左边分别刻有《后赤

壁赋》和《赤壁赋》的名句,

借以展示“泛赤壁”的构思主

旨。

第3段,介绍“船头”部

分,描摹所坐三人的位置、装

束、形貌、神情。从这些描述

中不难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

要表现他们豁达、开朗的襟怀,

雕刻家的非凡技艺也是可想而

知的。

第4段,介绍“舟尾”部

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

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

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

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

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

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

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

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

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

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

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

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

亦灵怪矣哉!

分,描述舟子的表情动作。雕

刻家在“舟尾”这样塑造舟子

的形象,亦是为了突出“泛赤

壁”的主旨。

第5段,介绍“船背”部

分。船背刻有“题名”和“篆

章”,虽是略写,但仍突出其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的高

超技巧。

结尾,阐述作者对雕刻家

技巧的赞美。先将“核舟”上

所刻的人物、窗、篷及其他物

类作出“通计”,以显示“核

舟”容量之大;继而与开头呼

应,强调“长曾不盈寸”,表

明“核舟”体积之小。如此小

的体积,如此大的容量,自然

导出“技亦灵怪矣哉”的结句,

极表赞美之情。

深入探究

本文的主要有哪些写作特点?

(1)思路清晰,结构采用“总——分——总”的

形式。开头总领,结尾归结,不仅首尾呼应,而且都

夹有评论。

(2)说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就“核舟”的整

体而言,详写船头、船舱两侧、船尾,略写船背;就

正面而言,详写“船头”所坐的三人,略写船舱、船

尾。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系由“大苏泛赤壁”这一

主旨决定的。

(3)说明语言简洁、生动。如介绍“核舟”上的

五个人,运用的语言不仅简洁,而且生动。介绍“船

头”三人是详写,既描述其形貌,如“峨冠”“多髯”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等,又描述其行动,如描述

他们的手、足、膝、臂展现其不同的姿态。介绍“舟

尾”是略写,文字不多,但很具体、生动,把两个船

夫的不同特点鲜明地介绍出来。

研究性学习

我们曾学过《口技》一文。《口技》是对“声音”

的描述,《核舟记》是对微雕“核舟”的解说。一述

其声,一说其状,二者描摹的同样精彩。比较一下这

两篇文章,试鉴赏二者在语言、内容、艺术特色等各

方面的异同。

参考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

(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

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

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

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

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

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

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

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

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

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

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

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

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

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

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

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

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

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

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

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

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

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

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

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

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

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

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

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本文发布于:2022-12-06 22:22: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56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浇灌的近义词
下一篇:安乐死的好处
标签:阡陌交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