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征蓬

更新时间:2022-11-12 17:01:31 阅读: 评论:0

初中用哪个教材解析好-异养生物


2022年11月12日发(作者:lolly justin bieber)

有关王维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王维《使至塞上》异解辨正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

和分享。

王维的边塞诗名作《使至塞上》,以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的雄浑景象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但关于此诗的评注,却异说纷纭。

下面一起来看下!

一出塞者何人

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认为,出塞者不是王维本人:“《使至

塞上》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景色。有人认为这

个‘使'是王维自己。因为王维曾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出使塞上,在

凉州节度使崔希逸幕府中任判官。如果这样,题目就应当写作《奉使

至塞上》。现在没有‘奉'字,可见这个‘使'字是指一般的使者。再看

此诗的内容,完全是客观的写法,没有表现作者自己的语气,也可知

此诗不能理解为王维自述。”

按:此怀疑牵强。其一,唐诗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长期传抄过

程中有漏掉“奉”字的可能;而且即使没有“奉”字,也可以得出王

维亲自出使塞上的结论。其二,至于诗的写法属于客观还是主观,更

是见仁见智的事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因景生情,自然灵妙,

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

则禅家所谓现量也。”可见,理解为诗人亲见之景亦通。《唐诗百话》

既已肯定王维曾于开元二十五年亲自出使塞上,那么写自己旅途所见

有关王维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所闻便是很自然的事,似乎不必因为一个“奉”字,就怀疑这个“使”

不是王维自己。

大部分唐诗选本都认为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当时河西节度副

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分出塞宣慰,察访军

情。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首先,王维担任过监察御史,《旧唐书・王维传》曰:“历右拾

遗,监察御史。”(卷一百九十)而且担任监察御史正是在开元二十五

年。其次,关于“开元二十五年三月,崔希逸战胜吐蕃事”,见《旧

唐书》卷九:“三月乙卯,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入吐蕃界

二千余里。己亥,希逸至青海西郎佐素文子觜与贼相遇,大破之,斩

首二千余级。”《新唐书》卷五、《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四皆有类似

记载。再次,《唐六典》曰:“御史台:监察御史十人,正八品上,

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凡将帅战伐大克杀获,

数其俘馘,审其功赏,辨其真伪,若诸道屯田及铸钱,其审功纠过亦

如之。”(卷十三)《新唐书・百官志》与《唐会要》卷六十二“出使”

条也有相关记载。可见,唐代监察御史确有在边关打胜仗后进行查点,

审其功赏的职责。既有战争胜事,又担任过监察御史,那么此次出使

是王维本人,当无疑义。何况在王维另一首诗《出塞作》中,自注曰:

“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亦可见王维确实到过塞上。另据王维《为

崔常侍祭牙门姜将军文》首题:“维大唐开元二十五年岁次丁丑十一

月辛未朔四日甲戌左散骑常侍河西节度副大使摄御史中丞崔公”云

云,知王维开元二十五年十一月已到河西节度副史崔公幕。所以王维

有关王维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于开元二十五年曾出塞事是肯定的,用诗记述此次出塞行程,亦合情

合理。

二“属国”如何解

《唐诗百话》认为,第一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中的“单

车”、“属国”都是使者的代词。并引李陵《答苏武书》“足下昔以

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为证,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

一辆车就够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

使者的代称。“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

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从而认为

两句只讲一个意思,即是说使者要到边塞上去,已经行过居延,进入

胡地。所以上下二句,意思是重复的。在诗学上,算是犯了“合掌”

之病。施先生关于单车的解释是正确的,有些选本注为“一辆车”或

“轻车简从”未免泥于字面意思。但关于属国的解释却有待商榷。

经查其他注本,除了明唐汝洵《唐诗解》、王友怀《王维诗选注》

等将“属国”解为“典属国”,认为指代人外,还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指归附朝廷以后仍旧保留其原有国号的附属国,简称“属

国”。如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言:“属国:《汉书・武帝纪》曰:

‘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

置五属国以处之。’颜注曰:‘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

曰属国。’《续汉书・郡国志》:‘凉州有张掖、居延属国。’”陈

贻�选注《王维诗选》:“属国:汉代称那些仍旧保留其原有国号的

附属国为属国。”另有吕振邦等《律诗三百首今译》、王洪主编《唐

有关王维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诗精华分卷》、王福耀选注《王维诗选》、武汉大学中文系编《新选唐

诗三百首》等书,也都作如此解释。

(二)特指“居延属国”,持此论者一般认为“属国过居延”是

“过居延属国”的倒装,如韩兆琦《唐诗选注集评》:“属国过居延:

即过居延属国。”马茂元《唐诗三百首新编》等也都认为此句是倒装。

(三)既可指人,又可指地。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认

为,“属国”一说指地名,即汉武帝时“五属国”中的居延属国;一

说指官名,即苏武归汉所任“典属国”之职。和单车联系,便知后说

胜于前说。所以这里的“属国”很有可能以苏武“典属国”之职代指

使者。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同意并引用此说。霍松林《唐诗精选》

说“属国”句一可谓是“过居延属国”的倒装;或谓“属国”是“典

属国”的简称,代指使臣,是王维自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所编《唐诗选》认为此诗“属国”指人指地均可通,但指人句法比较

顺。

由以上材料可见,即便是持两可之说者,多数也认为指人胜于指

地。那么哪种说法比较正确?如果指地是附属国的通称,还是“居延

属国”的特指?要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先弄清楚“居延”的意思。

各家对“居延”解释大体有以下几种:

其一,认为居延是泽名,在凉州以北,今内蒙古境内。高步瀛《唐

宋诗举要》引《续汉书・郡国志》言:“居延,有居延泽,古流沙。”

又引《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篇》曰:“‘流沙地在居延县东北。’

郦注曰:‘泽在故城东北,《尚书》所谓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

有关王维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弱水入流沙,沙与水流行也。’”

其二,认为居延是古地名。如施蛰存《唐诗百话》认为,汉代此

地与匈奴接境,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

其三,认为居延是古行政区名,即居延属国。如陈贻�《王维诗

选》引《后汉书・郡国志》的“张掖居延属国”,并由此认为此句是

说经过居延属国。韩兆琦《唐诗选注集评》也认为居延属国是汉代的

行政区名,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甘肃武威西北,是王维这次要出

使的地方。(按:此处“居延”解为王维要出使的地方是不对的。因

为“过居延”无论是讲成经过居延,还是超过居延,都说明不是王维

的目的地。)

其四,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认为是居延古塞,匈奴

南下凉州的要道,在汉张掖县西北,后置县。并言其地远在凉州之西,

“属国过居延”,如果从实处理解,便差以千里了。“居延”充其量

只能说是诗人用以代指凉州。(按:代指凉州之说并无依据,何况居

延距凉州不远,实在无必要代指。)

综上可见,“居延”的解释共有古泽名、古地名、古行政区名、

古塞名四种说法。但在此诗中,它只可能有一个确指。笔者认为,此

处当指古地名,即居延故城,施蛰存先生的解释是对的。古泽名之说

当源于《尚书・禹贡》,是居延一词的最早出处。汉代曾因抵御匈奴

而建居延属国,并在城附近筑塞,所以有古行政区名和古塞名之说,

实际只是同一地方的不同称谓。

经查《读史方舆纪要》(六三)有《居延城》,亦言汉初,居延为

有关王维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匈奴南下凉州的要道。太初三年,使路博德于此筑塞,以防匈奴入侵,

故名曰遮虏障。由此可见,在汉代,居延城外即外族之地,汉代曾在

城附近筑塞,因此可以称居延为汉塞。这样,第三句“征蓬出汉塞”

就有了着落。况且王维在另一诗《出塞作》中也提到“居延城外猎天

骄”,此处之居延城和《使至塞上》所说的“居延”应当是同一地方。

《新唐书》卷四十三《地理志》中有“居延州”的记载,可见唐

代已将此地完全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因此“征蓬出汉塞”,就不仅是

对出塞途中地理位置的真实记载,更显示了作者对祖国疆域辽阔的自

豪欣喜之感。

弄清居延的涵义,我们再看“属国”的解释。

“属国”在唐诗中的确大部分时候指人,但也有指附属国的。经

查《全唐诗》除《使至塞上》外,还有以下几首诗用到“属国”一词,

如《陇头吟》(王维):“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陇头

水》(鲍溶):“生归苏属国,死别李将军”;《吟马长城窟行》(袁朗):

“属国拥节归,单于款关入”;《胡无人行》(聂夷中):“自然胡无人,

虽有无战争。悠哉典属国,驱羊老一生”;《秦州杂诗》(杜甫):“属

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

作》(戴叔伦):“名亚典属国,良选谏大夫”;《送浑大夫赴丰州》(刘

禹锡):“故吏来辞苏属国,精兵愿逐李轻车”;《送从翁中丞奉使黠

戛斯六首》之一(赵嘏):“虽言穷北海云中,属国当时事不同”;《武

源行赠邱卿岑》(皎然):“灞亭不重李将军,汉节犹轻苏属国";《奉

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徐知仁):“问皋阴山下,安人属国前。”

有关王维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从以上列举看,除最后一首“安人属国前”指附属国以外,其他

都是用苏武典故。但是这些用典或用“典属国”,或用“苏属国”,

有非常明确的指向,不会引起歧义。赵嘏和杜甫诗中,虽然直接用“属

国”,根据诗意也只能解释为人。可见,“属国”在唐代有两种意思。

笔者认为王维此诗中应当作附属国讲。因为如果当人讲,按《唐

诗百话》的说法:“前两句既用‘单车’,又用‘属国’,‘过居延’

是‘向边’。二句只有一个概念。在诗学上,算是犯了‘合掌’之病。”

其实诗的第三句“征蓬出汉塞”也是“向边”的意思。五言律诗以精

到为要妙,如果连用三句来说明“我要出塞”,似乎不太合理。如当

附属国讲,则是指唐代的附属国超过了当年汉代的居延边塞。不仅文

从字顺,而且显示了作者是在唐王朝打了胜仗之后去察看边防,感受

到疆域广阔,国力强大的自豪感,极具“盛唐气象”。不仅为“出汉

塞”作了说明,而且为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作了铺垫,

也没有了“合掌”之病(虽然盛唐人作诗尚不太讲究“合掌”)。

从王维诗“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亦可见他是把

“典属国”和“属国”作为两个概念来用的。“典属国”指人,“属

国”指地。

那么指地是特指“居延属国”,还是统指“附属国”呢?既然我

们前面已经确认“居延”是“居延城”,自然不能再说是“居延属

国”。那么“过居延属国”的倒装也就不能成立。因此,这首诗中“属

国”指附属国的说法应该是正确的。

三出塞为何时

有关王维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此诗是作于春天,还是秋天?

既然此诗是出塞途中所作,这就涉及到王维是何时出塞的。大多

数论者认为是秋天,如《唐才子传校笺》《唐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

版社)都持此论,但并没有说明理由。

我们可以根据诗中所反映的物候判断一下它的季节,这就必须弄

清楚“征蓬”和“归雁”的涵义。各选本对“征蓬”和“归雁”有以

下几种说法:

首先说“征蓬”。施蛰存《唐诗百话》:“颔联是说使者过了居

延,就像滚滚尘沙一样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

天的上空。‘征蓬’是地上飞卷的尘沙,现在江南人还把随风卷地而

来的尘土叫做‘蓬尘’。”陈贻�《王维诗选》:“征蓬:形容行旅

的漂泊。”(并认为是“张九龄贬官的同年秋天,因所守监察御史职

内的任务,奉命出使塞上”)王洪主编《唐诗精华分卷》:“蓬:草名。

此处以随风远飞的蓬草,比喻征人的漂泊不定。”(并认为以天高气

清的秋天作背景)霍松林《唐诗精选》等选本,大多作此解。

从以上资料可见,“征蓬”有两种解释,大部分选者认为是随风

飘飞的蓬草,以象征旅人的漂泊,而蓬草飘飞则应该在秋季,因此诗

作于秋天。惟有施蛰存先生认为“征蓬”是地上飞卷的尘沙,也即江

南人所说的“蓬尘”。但这种解释有点想当然。首先王维不是江南人,

未必知道随风卷起的尘沙叫“蓬尘”;其次,“蓬”字并没有作“尘

土”这一义项,不能作这样的引申。

那么“征蓬”在此诗中到底如何理解?经查《全唐诗》中还有四

有关王维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首诗用到“征蓬”。《从军行》(虞世南):“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

雪”;《边夜有怀》(骆宾王):“旅魂劳泛梗,离恨断征蓬”;《西使兼

送孟学士南游》(卢照邻):“相看万余里,共倚一征蓬”;《南中别陈

十李七》(张说):“请君聊驻马,看我转征蓬”。从这四首诗来看,

只有第一首诗可以特指“随风飘转的蓬草”并有明显的季节指向,而

其他三首则根本无法判定其时间,“征蓬”已经成了“旅途漂泊”的

代称。那么“征蓬出汉塞”就仅指作者已走出汉塞,而不能据此判定

是秋天。

再说“归雁”。霍松林选注《唐诗精选》“归雁:乃春暖后从南

方飞回的大雁。”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彭庆生、张仁健主编的

《唐诗精品》、吕振邦等《律诗三百首今译》、张风波《王维诗选注》

也都认为“归雁”指“北飞的大雁”。

韩兆琦《唐诗选注集评》:“归雁:秋天向南归去的雁行。这句

是说:天上的雁行都向南去,而我却逆着方向到胡人的北方来了。”

由此可见,“归雁”大部分解释成“北归的大雁”,惟有韩兆琦

《唐诗选注集评》认为是秋天向南归去的雁行。

如果将“征蓬”、“归雁”解释成“蓬草”和“南归之雁”,则

物候都可以指向秋天。但是,如果说成南归之雁,“入胡天”的“入”

字就不易理解了。诗人前句说“出汉塞”,此句用“入胡天”,如果

是诗人感受的“入”,则雁行和诗人应该是同一方向。而如果按“雁

行南去,而我来北方”的解释,那么在诗人的眼里,雁行应该是“出

胡天”而不是“入胡天”了,所以雁行不应该是南归。

有关王维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如果解释成蓬草和北归之雁,则蓬草飘转在秋天,鸿雁北归在春

天,二物的时地就相悖了。因此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据

此认为是实物虚写,只是起到一种象征作用。如“征蓬,又叫飞蓬,

是一种草,秋来断根,随风飘转;雁是候鸟,寒时南飞,暖时北归。

蓬和雁在塞外是可以看得到的,是塞上的景物,诗中所写可以理解为

作者眼前所见实物。但是我疑心诗人未必真见到这两样实物,其主要

用意乃在虚处。否则,二物的时地相悖便无法解释了。蓬草飘转在秋

天,鸿雁北归在春天,二者实不可得兼。实物虚写则不受时空限制,

因为它只是起到一种象征作用。征蓬和孤雁,常用以比喻在外漂泊的

旅人,这里都是暗拟诗人自己,意在寄寓诗人奉命(或许是被迫)出使

漂泊在外的悲壮情怀”。这种解法也较牵强,属于从诗意本身无法解

释,便找别的理由加以疏通。而实际情况应为两句都是写实,第一句

直接说行程已出汉塞,第二句写看到的实景,归雁飞入胡天。

那么整首诗中可以判断物候的就只有归雁的去向了。雁北归在春

天,王维作此诗也当是在春天。又据《新唐书・玄宗本纪》载:“开

元二十五年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及吐蕃战于青海,败

之。”(卷五)可知“崔希逸战胜吐蕃事”是在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三

月闻捷,四月遣使也是可能的。似乎不必一定要等到八、九月。因此

依据诗意和现有资料,判定出塞事在春天是合理的。

四地名的虚实

诗中的地名到底是实指,还是用典?诗中共涉及到三个地名,“居

延”、“萧关”、“燕然”,唐有“居延州”,因此居延为实指,前

有关王维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已辨析。“萧关”和“燕然”是实指还是用典,我们可从诸家的解释

来作一判断。

关于萧关的解释大多选本是一致的,如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

引《史记正义》,并言:“萧关,今古陇山关,在原州平凉县界。”

又引《汉书》:“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杀北地都尉是也。”高

步瀛《唐宋诗举要》解萧关:“《元和郡县志》曰:‘关内道原州平

高县:萧关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清一统志》曰:‘甘肃平凉府:

萧关在固原县东南。’”陈贻�《王维诗选》、陶文鹏《王维诗歌赏

析》的解释基本未出此说。

但袁行霈《历代名篇赏析集成》认为:“末二句也是借古喻今。

萧关并非指唐神龙三年以后在原州白草军城所置的萧关县,而是指原

州高平县西南四十里的萧关故城,即汉文帝十四年,匈奴杀北地都尉

所入之萧关。在汉朝和匈奴对抗时,萧关是要塞,常有候骑出入。所

谓‘萧关逢候骑’,从字面看,乃是虚写,只是为了借匈奴与汉朝的

对抗,喻吐蕃与唐朝的对抗,才提起这个与实际路途了不相及的萧关。”

综上可见,萧关的异解不是太大。应该就是指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固原县东南,匈奴杀北地都尉所入之萧关,是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

冲,也是唐代防御吐蕃的重地。既然是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就

应是王维出塞的必经之路,那么“萧关逢候骑”就应该是实指了。意

为“行至萧关,遇到了侦察巡逻的骑兵”。

而《历代名篇赏析集成》(袁行霈主编)认为“萧关逢候骑"是用汉

代典故,是虚写,只是为了借匈奴与汉朝的对抗,喻吐蕃与唐朝的对

有关王维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抗,才提起与实际路途不相关的萧关,显然有误。

关于燕然的解释有两种。

一种认为是用窦宪勒铭典,而不是实指。如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引:“《后汉书・窦宪传》曰:‘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为车骑将

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出塞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

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记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清通志》曰:‘喀尔喀杭爱山在鄂尔浑河源之北,直陕西、宁夏北

两千里许,翁金西北五百余里,当即古之燕然山。’”倪木兴《王维

诗选》、王福耀《王维诗选注》、张风波《王维诗选注》也都认为燕

然代指最前线。

一种则认为是唐都护府名,是实指。如《唐诗选注》(上册):

“燕然:唐都护府名。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

可见,除了《唐诗选注》认为是唐都护府名外,其他各家都认为

是燕然山,也即当年后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单于,刻石纪功处,此

处虚指最前线。这一解释是合理的。此次出使之由,本来就是因为对

吐蕃作战取得胜利而去视察军情,这里用汉代窦宪燕然勒铭事,既可

赞颂此次胜利,又和前面的“单车”、“汉塞”相呼应,将全诗的格

调统一了起来,可谓浑化无痕。

因此,“萧关”是实指出塞途中所经之地,而“燕然”则是用

“窦宪勒铭”典,喻指崔希逸大破吐蕃事。

施蛰存《唐诗百话》说:“至于燕然山,更不是西域节度使的开

府之地,王维用这个地名,恐怕只是对当时的节度使恭维一下,比之

有关王维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为窦宪。这最后一联,非但用燕然山,使人不解,而且这两句诗,根

本不是王维的创作,他是抄袭虞世南的。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诗

云:‘前逢锦衣使,都护在楼兰。’在楼兰倒是符合地理形势的。王

维此诗本来可以完全借用虞世南这一句,兰字也正好和延、天协韵。

可是他大约不愿意被讥为抄袭,改楼兰为燕然,这一改却改坏了。”

这一解释并没有明白“燕然”在这首诗的作用。而且“楼兰”也未必

符合地理形势,还失去了“燕然”典的自豪感。况且化用前人成句,

只要能出新,达到青出于蓝的地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后世点化前

人成句而成文坛佳话的并不少见,以此讥为抄袭,未免过于苛求。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7:01: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5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poes
下一篇:加油站英文
标签:征蓬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