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励志故事篇1
颠沛磨难初长成,投身学农志坚定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
的艰辛。火光冲天、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让袁隆平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
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
因为兴趣所在,他在大学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学农。面对贫穷落后的农村,他更加坚定
了信心,立志改造农村,为农民做实事。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国内外多种中外文农业
科技杂志,对学术孜孜以求。年轻学子袁隆平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他常把搜罗到的
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吸收科
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这在当时已显出一个青年人的大胆思辨和成
年人思维的缜密老练。
躬身田畴心不改,杂交情缘定终身
大学毕业,踌躇满志的他远离了繁华的都市,选择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在农校教书的
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
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
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
念头。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
蜉撼树,周围充斥着反对声甚至嘲笑声。但他在反复思考、探索之后,更加坚信自己
的想法。
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
才回。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
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
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
索、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引起国内外科技界高度重视的“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
不孕性》。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
事业。
动荡年岁经风雨,于无声处听惊雷
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袁隆平正式走进了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但在那个年代,它无疑被视
为反动学说。随后,“黑五类”、“现行反革命”等那个年月里最触目惊心的罪名一一加在
了他身上。几十个实验用的瓶瓶罐罐被砸碎后,杂交水稻研究也跟着他一起变得岌岌
可危……
袁隆平饱尝被孤立的痛苦,但“让所有人都吃饱饭不再挨饿”的诺言却让他意志异常坚
定,每当遇到阻力的时候,他都告诫自己戒骄戒躁,为长远打算。试验器材被捣毁,
他就偷偷拿着手电筒,将残存的秧苗一株株收拾好带回家中,藏在臭水沟里;700多株
试验材料再次被毁,他忍住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为躲避政治斗
争,他带助手到海南开展试验,连续7年春节都在外面度过,遇到台风暴雨天气,就
卸下门板,将秧苗抱到门板上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即便是在大地震来临时,也不顾生命
安危保护种子,因为余震不断,为了把试验继续进行下去,他们就在操场草席上睡了
整整三个月……
寒来暑往,草木枯荣,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韧
性,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在潜心研究的过程中,海南“野
败”的发现让他欣喜不已,多年来天南地北的长途跋涉、不眠不休,从那一刻起有了重
大收获。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稻亩产628公斤,与常规
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是天壤之别。
1976年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一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勤劳和勇敢揭开了我
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推广的序幕。
苦尽甘来人依旧,淡泊名利爱无疆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杂交水稻之父”、
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田畴的农业科学家成了身价千亿的“富
翁”、两院院士、集团董事。面对荣誉,袁隆平有着清醒的认识。社稷黎民,苍生天
下,他一直以此为念。“我今生最大的心愿是让杂交水稻更多地造福世界。我希望杂交
稻不仅对建设中国的和谐社会做贡献,也希望为建立世界和平做贡献,我认为这应该
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袁隆平说。
2004年,袁隆平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大会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是一
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
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
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正
是袁隆平一生的写照,他用他的人生诠释了胸怀天下、无私奉献的精神。
如今,八旬老人袁隆平仍然精神矍铄,昼夜躬耕于稻田,身价千亿的他身着35元的衣
服,做着“禾下乘凉”的超级水稻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袁隆平是一个真正的探索者,一
个真正的耕耘者,更是一个大爱无疆的仁者。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杂交水稻,他给整
个民族留下了一笔绵延世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他
以他的执着和真诚征服了全世界,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在浩瀚的宇宙中,闪
耀着一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而袁隆平则是我们仰望苍穹时去追寻的一个在科
学和自然的天空中发出耀眼光芒的明星。
袁隆平励志故事篇2
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
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他编的考分歌
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
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
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20xx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
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
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
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
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
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
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
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
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
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
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等到第二年6月,他又被派往100公里外的溆浦县低庄煤矿"宣传毛泽东思想"。两个
月后,因为两个助手写信向上面反映,引起省科委和农业厅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科
研协作组,才把他调往长沙工作。
开放的科研
从这年10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
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
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
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
们要找的野生稻。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
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
的稻穗。
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3月下旬,全国18个科
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
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
是1970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
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
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
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
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稻田边的广播里,不时播出周恩来逝世、唐山大地震、毛泽
东逝世等大事件。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杂交水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这年,
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
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
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自在随意的老头
现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
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
你年轻人还快当!"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
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
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作报告,他就扎了
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1998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
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
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他后来跟助手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还在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给他1。5万美元奖金,他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一个杂
交水稻基金,专门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
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
刚开始,周围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他把身边英
语好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出国去深造,为的是他的第二个理想:要让杂交水稻推广出
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说,"袁老师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个幸福的人。"
袁隆平励志故事篇3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
了……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
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
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
产过800斤、1000斤、20xx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
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
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
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
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
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
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
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
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
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
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
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
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
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
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
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
系、保持系(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
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
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
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
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
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
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
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
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
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20xx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
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
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
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
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
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
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
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
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
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
史和20xx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
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
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
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
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
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
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
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关于水稻“无融合
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对杂
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近年来,
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
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
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
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
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
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
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
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
着袁隆平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
袁隆平励志故事篇4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
“+”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
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
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
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
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
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
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
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
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
东西。
本文发布于:2022-12-06 21:06: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52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