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过载对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_徐春雨
研究结果表明:(1)信息过载、社交过载及系统功能过载对社交媒体倦怠有显著正向影
响;(2)信息过载、社交过载及系统功能过载对个体的线上控制感有显著负向影响;(3)线上控制
感对社交媒体倦怠有显著负向影响;(4)线上控制感在社交过载与社交媒体倦怠关系之间起完
全中介作用,在信息过载和系统过程过载与社交媒体倦怠关系之间中起部分中介作用;(5)心
理弹性调节了线上控制感与社交媒体倦怠的关系,即心理弹性越高,线上控制感与社交媒体
倦怠之间的关系就越弱;反之,则越强。
随着智能移动设备和高速移动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己经向我们走来,社交媒体
在这一趋势下出现了一个移民潮,大量的社交媒体从PC端迁徙至手机、Pad等移动端,这
进一步加速了移动社交媒体的扩散和传播。21世纪以来,我们见证了社交媒体的井喷式发
展,诸如:国外的MySpace,Facebook,LinkedIn,YouTube,Twitter,Google+,Snapchat等,国内的
QQ"QQ空间、饭否、豆瓣、校内网(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薄、陌陌、微信、Blued、知
乎、足记、脉脉、王者荣耀等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体,并且这些社交App在不断的迭代更新,
在世界范围内呈现病毒式传播。
论社交媒体的重新界定
谭天和张子俊将“社交媒体”分为平台型、社群型、工具型和泛在型。平台型社交媒体,
指为人们提供信息交流和获取的网络平台,交流形式是开放的、互动的。微博和微信就可以
划分到这类社交媒体。社群型社交媒体,更强调的是社交媒体经由使用者信息传播的自由选
择和互动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可以说,社群型社交媒体是帮助人们以自己的主动
选择为基础,构建社会关系的工具。最典型的社群型社交媒体是微信。工具型社交媒体并不
是以使用者的信息传递和接受为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体现在工具本身。比如滴滴出行作为
一种工具型社交媒体,其本身目的是帮助使用者选择出行方式,但是在辅助主要目的达成的
过程中融入了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互动,也就是融入社交元素,也被看作一个社交媒体的类型。
除此之外,泛在型社交媒体已经可以不是独立的媒体形式了。只要其内涵为信息的互动和交
流,并依附于一定的媒体之中,就可以被划分为泛在型社交媒体。比如,传统媒体使用二维
码,扫码者进入信息互动和交流中,就可以看作社交媒体。
谭天,张子俊.我国社交媒体的现状、发展与趋势
他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系列在线媒体的总称,这些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
社区化、连通性的特点,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
社交网络环境下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个性化推荐服务研究王刚,郭雪梅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各类社交网络服务(SocialNetwork
ServicesSNS)软件诸如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出现并得到广泛使用。这些SNS软件
为具有共同兴趣爱好以及活动的使用者构成一种在线虚拟社区,在这个虚拟社区中使用者通
过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很多SNS软件为用户提供多种沟通交流的方式,如在线聊天、发
送离线信息、视频交流以及文件共享。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变革与规律探讨颜海
信息网络环境的特征信息网络是指组织间用以建立及共享信息的一种结构,其突出特点
表现为信息资源的分布与获取通过异地共享和远程调用而突破时空的限制。信息网络环境的
特征表现为:a.交互性。用户在接受信息时是终端,同时又是输出信息的始端;既是信息的接
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传统的信息环境不具有这种交互性,用户处于被动的地位。在交
互性的网络环境中,用户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的角色,从消极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b.
开放性。网络是开放的,这是网络的内在要求,因为开放是网络的生命所在。网络是越大越
好,越大越有价值。封闭的网络没有价值,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网络的开放不仅在一个国家
内开放,而且是在世界范围内开放。网络开放是全方位的,对用户开放,对提供服务者开放,
对提供网络者开放,对未来开放。开放性决定了网上信息资源共享,用户共同享有全部网络
资源信息。c.平等性。相对于传统的信息媒介如报纸和电视,网络是有利于普通民众的平民
媒介。由于网络中的信息的载体是比特(b}c)。比特的流通比物质载体的流通快捷和容易,这
使网络用户表达自己意见的成本降到了最低限度。理论上,网络用户没有等级之分,正如所
有的电脑是平等的一样,所有的网络用户是平等的。d.自主性。用户可以自主选择网络信息
内容,自主选择信息服务手段和方式等。网络能带给用户充分、自由的个性化空间。
用户信息需求类型的多样化用户信息需求类型的多样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用户需
求信息形式类型的多样化;二是信息需求用户类型的多元化。由于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网络化
进程的推进,“信息’概念几乎被引进所有的领域,信息对社会中的所有人均起着重要的作
用。出于职业工作载个人发展的需要,用户需求信息的形式以过去的文献信息为主转向多种
形式信息需求并重。在网络环境中,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无
纸图书馆的出现,文献类型更加丰富多彩。从印刷型到缩微型,从图书和期刊转向科技报告、
产品样本、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从文字型转向声像
l用户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与层次性
用户信息需求的多样性是由他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在社会生活中,任
何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从而构成一个“角色丛’。
对于“角色丛’中的每一种角色,承担者都需要相应的知识载信息才能胜任,这正是信息需
求多样性产生的动因。社会个体在社会中所承担的每一种角色都是与他的某一特征相对应的,
我们可以把社会个体的特征分为个人特征、组织特征和社会特征三部分,它们作为整体决定
着个人的信息需求层次。用户个人特征包括用户与生俱来的自然特征和用户后天发展的社会
特征。它们不仅决定着用户信息需求的类型和范围,而且决定着用户信息需求的性质和数量。
用户组织特征反映用户所从属的社会组织的数量及其性质;用户社会特征从宏观上反映用户
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用户个人特征的多样性决定了用户信息需求的多样性,而根据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用户的多种信息需求又可以划分为一定的层次,其层次级别呈上
升态势。
2用户信息需求的全面性与集中性
如前所述,每个用户都具有个人的、组织的、社会的多方面特征,而每一个特征都能够激发
相应的信息需求,若条件允许,人们会将每一特征所激发的信息需求都转化为实际的信息行
为。在当代中国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士呼叮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家长们则不仅希
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良,更希望他们能够全面发展来应对未来社会越来越大的生存
压力。可见,用户信息需求的全面性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全面性仅靠传统信息服务是很难
实现的,但在网络环境下,这种需求是容易满足的。虽然用户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心理和社
会特征,但并非这些特征都是同等重要的。通常,只有当某一特征}'c某些特征在经常性的
人际互动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时,它们才能在用户信息需求方面起到经常性和
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认为,由血缘关系决定的家庭、性别、年龄等特征,由地缘关系决定的
地域环境、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特征,由业缘关系决定的职业、职位、职称等特征,以及
由上述三种关系综合决定的兴趣、爱好、朋友群体等特征,共同构成了用户信息需求最主要
的决定因素,它们充分体现了用户信息需求的集中性。
3.3用户信息需求的叠加性和节律性
用户信息需求的益加性是用户信息需求在空间特性方面所展示的规律性。每个用户都生活在
特定的空间之中,而所有这些空间及这些空间有关的人物益加起来.我们称之为“生命空间’。
用户的生命空间对其信息需求有重要的影晌。生命空间也可以理解为人们的经睑、知识、观
念及思想等的叠加,这些经验、如识等本身是信息需求的产物,但它们作为一种存在同时又
是新的信息需求产生的源泉。用户信息黯求的节律性是用户信息需求在时间维度上所呈现的
规律性。人的生命是一个单向的不可逆过程,该过程呈现出强烈的阶段性。从大的万面讲,
该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仅就青年期而言,又可分为中
学阶段、大学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就大学阶段又可分为不同的年级;就年级而言还可以细
分,„„这种生命的规律性运动现象我们称之为“生命周期’。这是影晌个体用户信息需求
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用户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就是信息
需求产生的强有力的刺激源。网络中各种信息资源十分丰富,用户通过自主选择,完全可以
满足其信息赔求的叠加性和不同‘生命周期’所呈现出的节律性。
3.4用户信息需求的综合性和专业性
用户信息能求的综合性一方面表现为信息需求内容的综合,另一方面是信息黑求的全方位发
展。这两方面的需求集中体现在现代社会网络化环境中用户愈来愈需要为其提供内容全面、
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必须与用户职业工作的各方面相适应,
其形式和内容必须随着工作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其需求又是全方位的。现代社会,专业
门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增多和社会职业活动的知识化,各类用户的信
息需求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深化、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
3.5用户信息需求的集成性和高效性
专业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利用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增强而不断加深,尤其
是从事高科技领域研究与开发的用户已不再满足于为其提供一般服务.而要求通过信息资源
共享将分散在本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信息加以集中组织,进行文献信息的内涵知识
二次开发,进行知识重组。同时,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采集、组织、传递、提供和使用后的反
馈必须系统、及时,以适应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运行节奏。用户信息需求的高效性是长期以
来追求的目标。在网络环境中,随着社会信息量指数剧增,想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源中找到所
需要的信息难于大海捞针,而社会节奏的加快,要求尽快实现信息的价值。以因特网为基础
的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信息需求的高效性创造了条件并以此构成了网络信息需求的新机
制。
3.6用户信息需求的马太效应和罗宾汉效应马太效应是指用户信息聆求及其累积信息通之
间的相关性。即由于用户经历、学历、职业活动、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用户所累积的信
息里不等,导致信息需求最大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累积的信息最越来越多,其信息需
求也越来越高于平均水平。而信息需求最小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累积的信息总最出
现停滞的态势,其信息需求最也越来越低于平均水平。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信息的获取
不仅要求用户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同时要求用户要有一定的信息能力、网络技术能力和
经济能力。然而,用户在这方面的差异越大,其马太效应越明显。另一方面,大多数用户的
信息需求水平总是比较平衡的,载者说,大多数用户的信息肥求总盆趋于平均值,这就是用
户信息需求的罗宾汉效应。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信息网络化的今天,由于网络环境特有的
平等性,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网络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规律研究周维彬
网络信息用户需求的特点与利用特征及规律浅析
用户信息需求的多样化有两方而的含义:一是用户需求形式的多样化,二是信息需求用
户类型的多样化。用户信息需求不仅随用户的知识结构变化而改变,而且随社会环境的变迁
而改变。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的、信息的社会,其主要特征是知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
力量,作为个体的每一个用户对信息的渴望和追求就更加强烈。知识信息社会使学科之间的
联系将日益紧密,综合性、边缘性、横断性、多样性的信息将不断发展。在信息经济社会,
信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各个领域日趋社会化。信息经济社会是一个网络化的
社会,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需要通过横向、纵向的大量联系,从而实现本身与外部之间以及
自己内部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协作,每项活动都需要大量的、准确的、及时的、多样的、综合
的、社会化的信息。
本文发布于:2022-12-06 18:21: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45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