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蝉和狐狸

更新时间:2022-12-06 15:31:47 阅读: 评论:0

教育机构招生标语大全-拂组词


2022年12月6日发(作者:闺蜜结婚祝福语朋友圈)

12伊索寓言

教材解读调整

寓言,本来指有所寄托的话,后来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它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来说明一个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伊索寓言》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寓言之一,也

是全世界读者阅读率最高的文学作品之一。相传为伊索所作,故以《伊索寓言》名之。作品大部分以

动物为主,也有写人与神的。它们广泛地概括了社会斗争经验和人生教训,闪耀着

人民群众智慧的光辉。

《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个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拉•封丹说:

“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

好比是灵魂。”《狐狸和葡萄》先写狐狸想吃成熟了的葡萄,但用尽办法够不着,于是说葡萄是酸的,

不好吃。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

机还没有成熟。”讽刺自欺欺人。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牧童和

狼》是一篇流传广泛的寓言故事,也有以《儿戏的牧人》为题的。它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先讲了一个

牧童好几次说谎,大喊狼来了,当狼真来时,他再喊也无人前去帮忙。接着点明寓

意:针砭说谎的害处。《蝉和狐狸》先写设下圈套,诱骗蝉儿上钩;然后写蝉儿识破欺诈,使狐狸凶

相毕露;接着写蝉儿聪明机智的缘由;最后紧承故事点明寓意:启发人们要善于吸

取教训。结构也与前两篇类似。

这三个故事篇幅短小,但以浅近的语言,用多种手法把角色刻画得生动传神。

1、情态描写:狐狸想吃葡萄“谗得口水直流”,夸张又逼真;牧童撒谎,众人“惊慌失措”,

他却“哈哈大笑”,狼真来时他“慌忙大叫”,可无人帮忙,形象切境切情,有感染力。

2、语言描写:狐狸吃不到葡萄自说自话:“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正好揭露了它

以此掩盖自己无能为力的本质。而狐狸对蝉大唱赞歌,其狡猾奸诈昭然若揭。蝉的冷静分析,足见

它的聪明机智。

3、动作描写:狐狸的“转身离去”,人们的闻讯“赶来”,蝉的“扔下”树叶等等动作恰到好

处,体现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表意很准。

教学本篇课文,可以依循下面的思路展开:介绍常识---感知大意---感受形象---感悟寓意。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感悟故事所寄托的寓意。

教学难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资源利用调整

1、发挥学校图书馆、多媒体机房以及班级图书角的功能,布置学生课前阅读《伊索寓言》,

听伊索寓言故事,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2、《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牧童和狼》这些来自《伊索寓言》的故事学生

早已耳熟能详。教师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发挥他们已有的学习寓言的经验,达到事

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利用课文精美的插图,吸引学生,帮助学生想象、理解故事内容。

4、与《我读书我快乐》阅读活动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让学生体

验读书的快乐。

课时分配调整:

两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了解《伊索寓言》在世界文学史上的

地位、意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

2

只识不写。理解“白费劲、无能为力、戒心、惊慌失措、诈、圈套”等词语。知道第一则寓言的故事,

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第二课时知道第二、第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这两则寓意中获得教益。课程实施调整

第一课时

一、第一部分

增加对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的补充。

片段设计:

1、说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你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

2、看得出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

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3、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多寓言故事都来自一本书,那就是《伊索寓言》。简介《伊索

寓言》及其作者。

(1)指名交流

(2)师生共同阅读《新补充读本》163页的内容。

二、第二部分不变。

三、第三部分学习《狐狸和葡萄》

1、首先应该是对《狐狸和葡萄》这个故事主要内容的了解。

2、在指名描述成熟的葡萄诱人的姿态时,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词句,女口:“晶莹透亮”

“那颗颗葡萄像硕大的夜明珠。”

3、狐狸想了哪些办法?把它是怎么做的说具体。「

4、理解重点句:“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四、作业布置

增加:

1、写话:你想对狐狸、对生活中的这些人说写什么呢?(课作)

2、完成练习册展示台中第一题以及缤纷园。

第二课时

一、不变

二、学习《牧童和狼》不变

三、学习《蝉和狐狸》提供一个教学方案供参考。

(一)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

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结果怎样呢?

(二)初读寓言。

1、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交流。

(1)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哪些词语突出表现了狐狸会

骗?

(引导抓住“故意”“赞叹”“多么美好”“天才”“您”“动听”等词语感受狐狸的甜言蜜

3

语和狡猾本性。)

(2)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它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找出相关语句。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四、作业布置

1、抄写并背诵故事中揭示寓意的句子。(课作)

2、完成练习册收藏夹部分。(家作)

3、模仿写寓言。(家作提高)

4、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

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一周作业,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本文发布于:2022-12-06 15:31: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37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忏悔书怎么写
下一篇:门卫老宋
标签:蝉和狐狸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