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汝璧年表
(1546~1607)
引论
郑汝璧字邦章,号昆岩,又自称“愚公”,浙江缙云人。他的家乡缙云有以“峰岩奇绝、
山水神秀”为特征、集田园风光与黄帝文化为一体的风景名胜——仙都。他的祖先是淮安人,
宋绍兴间进士,因任缙云县令留居缙云。他的祖父郑文、父亲郑重皆不仕,但郑汝璧却八岁
能文,九岁明经,十三为郡诸生,二十二岁举于乡,二十三岁就以弱冠登进士。
郑汝璧是一个生活在晚明时期,却能积极入世的文人。他二十三岁登进士后,就任刑部
江西司主事,开始了他一生的官场生活。他当了一段时间的文职官员后,弃官居家十二年,
万历十九年起为井陉兵备副使后,开始他人生后期的“从军”生涯,直至去世。
在为官过程中,他为人正直,讲究原则,不畏强权,以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去关心民
生疾苦,积极为国为民办事,留下了足以让后人所称道的政绩。在生活中,他广结官场、社
会上的各种朋友,他还喜爱游山玩水,不仅与家乡的“仙都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还经常
游历家乡及任所附近的山水名胜,在缙云仙都风景区、山东曲阜孔林,至今还有郑汝璧留下
的多处摩崖石刻。
作为一个进士出身的文人,他一生好学,饱读经史、律例、军事等,勤于用自己的笔记
录自己在官场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内容。著有《皇明帝后纪略》、《皇明同姓诸王表》、《皇
明功臣封爵考》、《大明律解附例》、《臣谥类钞》、《抚东疏略》、《五经旁训》、《延绥镇志》、
《由庚堂集》等书籍。
《由庚堂集》是郑汝璧的家刻诗文集,在他逝世的前两年(万历三十三年)选编成功,
收集了郑汝璧的诗文作品共三十八卷,其内容有:赋一卷、乐府一卷、五言古诗一卷、七言
古诗一卷、五言律诗二卷、七言律诗三卷、五言排律一卷、七言排律一卷、五言绝句一卷、
七言绝句一卷、六言诗及诗余一卷、序四卷、记二卷、传一卷、祭文一卷、奏疏七卷、书牍
四卷、杂著一卷、塞得一卷、睹记三卷。
从《由庚堂集》所收的诗文作品可以看出,郑汝璧具有深厚的诗文创作水平,他的创作
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涉及了自己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他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诗文体裁
的创作方法,能根据创作主题的需要,灵活地选用合适的体裁进行诗文创作。这就构成了郑
汝璧诗文作品题材的广泛性和体裁的多样性特点。
《由庚堂集》中共收录了郑汝璧的426首诗词作品,这些诗词作品以写“景”为主要载
体,记录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游览活动”、“为官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并在这些
作品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郑汝璧的人品、文品、政绩都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极高的评价,时人认为他德行、政事、
文学“三不朽”。当时的社会名人李维桢、叶向高、焦竑、刘余泽、王穉登等人都为《由庚
堂集》作了序,并作出了极高的评价。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郑汝璧的诗文作品并没有在
后世得到广泛地流传,以至于到四百零二年后的今天,已较少有人了解郑汝璧的诗文作品了。
为更好地研究郑汝璧及其诗文创作情况,特整理、编制“郑汝璧年谱”如下:
明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一岁
郑汝璧正月十九日出生。
《缙云文献》载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
御史郑公(汝璧)墓志铭》云:“公讳汝璧,字邦章,号昆岩,生嘉靖丙午正月十九
日”,“父讳重,祖父讳文,皆不仕,俱赠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又上,处士讳因,
邵武丞讳銮,祀闽名宦祠。始祖讳桂,山阳人,宋绍兴中进士,仕缙云令,卒因家焉。
至邵武公十一世也。”
2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六十六载《郑少司马家传》云:“郑公名汝璧,字邦章。其
先淮安人也,宋绍兴间进士,桂令缙云,民德之,因留家焉。十二传,为邵武丞銮,
銮生因,因生文,文生重,文重皆赠如公官。”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八岁
八岁能文。
郑春奎、王达钦《明兵部右侍郎郑汝璧述略》云:“郑汝璧„„八岁能文,宗濂洛正
脉。”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九岁
九岁明经。
《大泌山房集》卷六十六载《郑少司马家传》云:“公少聪悟,九岁明经,善属文„„”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十三岁
十三为郡诸生。
《大泌山房集》卷六十六载《郑少司马家传》云:“十三为郡诸生,寻升米廪,郡守
督学使试,冠诸生”。
隆庆一年丁卯(1567)二十二岁
举于乡。
《大泌山房集》卷六十六载《郑少司马家传》云:“隆庆丁卯举于乡。”
隆庆二年戊辰(1568)二十三岁
以弱冠登居士,初授刑部江西司主事,不久升云南司郎中。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
墓志铭》云:“公隆庆戊辰进士,初授刑部江西司主事,累升云南司郎中、云南司典
畿内。京师人颂公明断,咸愿就质,爰书成于手,受罚者自以不冤。锦衣主缉诸不
法,健役贪功,以鹰击毛茶;挚师相狱,词多诬。公一一反之。且命卫役不得入暑
门,宿猾无所其尽辞,持卫篆者亦心折焉。”
谈迁《国榷》卷八十·万历三十五年七月载:“汝璧字邦章,缙云人,隆庆戊辰进士,
受刑部主事,历郎中。”
隆庆六年壬申(1572)二十七岁
任礼部仪制司员外郎。
《明兵部右侍郎郑汝璧述略》云:“隆庆六年六月十日,万历即位。„„七月,南京
兵部尚书王之浩与张居正有旧,改任刑部尚书。王之浩精于察狱,诸司属莫当。他对
云南司主事郑汝璧十分满意,称其才,谓可大用。张居正闻报,锐于求才,欲调郑汝
璧到吏部任职。时恰礼部仪制司缺额,忌才的人立即下文急调,于是任仪制司员外
郎。”
万历二年甲戌(1574)二十九岁
与孙鑛等人同在礼部为官,共读《汉书》。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
墓志铭》云:“余甲戌登第,入礼部,见一衣冠者自堂皇而下。问之堂吏云:‘新仪制
郑公也。’倏然鹤举,望之如餐霞人。无何,余自职方主事调主客,则为僚友矣。时
署中诸公,方共读《汉书》。公即订约期,十日各携所读帙来,直会者朗诵,众生听
之,有疑义,共相与析,皆焕然冰释。盖公每遇事,辄立一法,皆力简而事集。后人
享其益莫能改。不独读书然也。仪制胥徒,多吾郡人,尝私谓所知曰:‘缙云公甚能
于官,聪察无与比,我等每闻传呼声,辄汗出浃背,谨思而对,无醮诃乃巳。”
万历三年乙亥(1575)三十岁
调任吏部验封司郎中。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
墓志铭》云:“乙亥,竞调验封,余自马上闻之,以告王尚宝敬美,敬美曰:“此兄竟
用耶!于今,事皆首揆主之,今昆岩兄可谓知最深者矣,然竟作得何事?”此语近似
然,亦未然。公在验封可半年,始为陆沉状,亦阴有所推毂。”
万历四年丙子(1576)三十一岁
考察外官。
3
《明兵部右侍郎郑汝璧述略》云:“日近丑年,照例要考察外官。考察中对贪、酷、
浮躁、不及、老、病、罢软、不谨八种不正常情况,均需追究。五品以下由吏部会同
都察院进行考察,老病者致仕,浮躁、不及者降调,罢软、不谨者闲住,贪、酷者贬
为民。大计中被罢官者,不复叙用。”
万历五年丁丑(1577)三十二岁
大计外吏,黜退不合格官员,保护好人。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
墓志铭》云:“丁丑,大计外吏,则矢心以黜不肖。有一二犯公议者,共人方走首揆
门下,踪迹甚暱,自谓立致开府,闾卷亦哄然谓。然榜出,竟俱黜。闻者且骇、且快、
且服。又有一贤者,时相衔之,必欲黜。公力持再三未能得。时冬月已行尽,会有巨
寇自其境发觉,旨下削籍。次日,公往见,则曰:‘某者,昨已处矣。若谓我亦能予
夺,无俟汝也。’”
春闱考核,“称病求退”,得罪张居正。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
墓志铭》云:“考功例入春闱分校。而江陵长君方入试,与公同经。公竣事即疾移,
则以验封员外郎徐公元太代,长君果在徐房不第,乃大怨。”
一月后转为文选司郎中。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
墓志铭》云:“逾月,转文选。履任日,即提推典史故给事中赵公参鲁,以推官超
擢福建提学佥事。同署皆谓陟太奇,乃公作用固此。公尝谓‘事机不可失,一见端即
断。当行之稍迟,恐生他说’。又谓‘天下才不足供天下用,特秉者未能无私,慎勿
以私待之,参互事势,以资与才、与地,相提衡焉。私无所容矣。果其人宜私无害也。
慎无逢迎,顾逆鳞亦当避,因指科场事云,此亦一逆鳞。’江陵有私人在留都,其人
急欲入都,资亦适及,而公力持之。”
祖父死,回家奔丧,被“楚人”趁机找短。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
墓志铭》云:“至此,公奔父丧,而大防始决裂矣。公力裁抑楚人,所求多不遂。彼
党憾公刻骨云。‘此自我户内短长,何容汝外人持之’。前此无由生隙,故默默相安。
至此则藉藉谈公短矣。相君虽内弗能堪,然自谓已所独拔,恐见短于彼党,又恐盛推
之名反归公,故但贬公俸,犹委以选事。
万历六年戊寅(1578)三十三岁
升太常寺少卿。不几天,即被外调出京,降为福建布政使右参议一年。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
墓志铭》云:“逾年,乃陟公太常少卿。然不数日,即谪外,痈已溃不得复留也。任
福建右参议一年,持大体,孜孜以抚民为念,案牍必清。”
万历七年己卯(1579)三十四岁
七月,调广东任按察使兼提督学校副使,远辖琼州,心中不快,抗疏回家,开始长达12
年的家居生活。
《明兵部右侍郎郑汝璧述略》云:“万历七年(1579)七月,又调广东任按察使兼提
督学校副使,远辖琼州。”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
璧)墓志铭》云:“无何迁广东副使,辖琼州。是初,权贵多衔公。自列卿出,又尝
典选,乃远摩海外,怏怏不乐,遂抗疏归。二尊人俱在堂,深以得侍养为欢。公素
潜心理学,在西署时,盛有讲学名,兼习文艺,又研求经世之学,捃摭往籍,类分
之仿佛如通典、通考、大学衍义补诸书。然皆撮其精要,不支不蔓,约有二十余帙。
余同署时,曾及见焉。即闲居,则立为程。盖日率静坐者二时余,则仍勤勤著述事,
间从邑中耆德李参知键等为杯酒欢,或相约登临,搜奇探幽,寓目于鼎湖、芙蓉峡
间。其持家甚严。凡接见宾客、会计家务皆有时、传语各有人。家人遵之,不敢违,
肃然如官府。已遘母樊淑人忧,哀毁如礼。盖家食者十二年。”
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三十九岁
用石室“昆岩洞天”收留张居正之子张懋修。
4
吴越《九死还魂草》第一章云:“万历十二年,张懋修打扮成道家模样,突然到景云
来投奔郑汝璧。郑汝璧当时不过是个赋闲的四品官,面对张居正死后抄家、张懋修
正被通缉这样大的政治变故,也不敢公开羽翼“钦犯”,于是就把自己的“昆岩洞
天”让给张懋修作为“丹室”,由郑汝璧题写了“超妙”的匾额,而且还在凸出岩
壁的栏杆上安装一个辘轳,通过系有长绳的吊桶,可以从下面的清溪中汲水,为饮
食提供了方便。”
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四十三岁
与长芦醅使李键、福建布政都司都事樊向辨、辽州同知李逢雷结庐仙都芙蓉峡紫芝山房。
《明兵部右侍郎郑汝璧述略》云:“万历十六年(1588)春,长芦醅使李键约郑汝璧、
樊向辨(福建布政都司都事)、李逢雷(辽州同知)三人,结庐仙都芙蓉峡紫芝山房
内,郑汝璧化名谷潭逸客,李键化名小仙山人、铁城,樊向辨化名宾阳道人,李逢
雷化名禹门子,击节唱和,议论趣生,写了许多委婉动人的山水篇章。”
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四十四岁
陪龚勉游仙都。
《明兵部右侍郎郑汝璧述略》云:“十七年(1589)春,陪浙江右布政无锡龚勉游仙
都。”
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四十五岁
与李键、樊向辨等人结伴游仙都,作《游仙都山记》。
《由庚堂集》卷之十九录《游仙都山记》云:“仙都山,志称三百里„„万历庚寅夏
五月,李参知铁城先生约余游,问谁哉能主者,而得余内弟樊季思甫请持数日粮以从,
拉李友子敬会他妨,遂以是月九日,先发肩舆,抵下洋,主人挐舟以待,小酌溪头大
树下,而后入舟。时过雨新涨,水光浮天如蔚蓝„„”
作《仙都赋》。
《明兵部右侍郎郑汝璧述略》云:“万历十八年(1590)五月九日,与李键、樊向辨、
李逢雷游仙都,作《仙都赋》。
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四十六岁
郑汝璧复出,官山西省按察副使井陉兵备副使。不久,即迁任赤城参政。这年冬天,改
任河南左参政。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
璧)墓志铭》云:“辛卯,起井陉兵备副使。会先任者迁赤城参政。赤城乃在上谷最
北,直悬出塞外,三面皆虏,虏城最剧。其人畏往,乃督抚为奏,留铨部,遂以公
补其缺。公不以边地为苦,不以远徙为愤,坦然就官。至则以军容肃下,略去内地
苛礼。时衣袴褶与诸将驰走郊原,校武技,讲战略。赴阳谒制府,皆以马不以舆。
时虏塞称臣久,边酋少事。然夷性难驯,时时少为劫。前此者恐开边隙,多委蛇忍
之。公则纵乃骑兵斩其首虏,为辞曰:‘汝为逆,安得容汝,且我中国人为盗者,皆
杀无赦。况尔丑虏。’虏慑服去。钟给事羽正阅边报疏云:‘臣遍历诸边。明目张胆
敢战守者惟郑汝璧一人而已。’赐白金、文绮。”“是冬,晋河南左参政。”
谈迁《国榷》卷八十·万历三十五年七月载:“辛卯起井陉兵备,寻改赤城。”
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四十七岁
任榆林中路按察使。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
墓志铭》云:“„„明年,迁榆林中路按察使。西虏不款,公风励诸将,勤训练,戒
务改观。
谈迁《国榷》卷八十·万历三十五年七月载:“„„明年,迁榆林中路按察使。”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四十八岁
升任山东右布政,又擢右佥都御使。代孙鑛巡抚山东。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
墓志铭》云:“迁山东右布政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实代余(孙鑛)。是岁,
河南、山东皆大饥。公加意轸恤,谕郡邑权宜有无,给金给米。又命诸市集具□粥待
饿者,委任得人,分给有等。饥民咸饱无争竞所活六百三十三万有奇。士人勒石记之。
5
青州贼寇魏邦齐倡乱,歼之,赐白金。”
谈迁《国榷》卷八十(万历三十五年)云:“七月„„明年调山东右布政,寻进右佥
都卸史,巡抚山东,赈饥。”
谈迁《国榷》卷七十六(万历二十一年)云:“八月„„乙未„„郑汝璧为右佥都御
史,巡抚山东。
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四十九岁
与巡按连标修建孔林。
《中华遗产》2004年第1期载《孔林修建历史渊源》云:“万历二十二年(1594),
巡按连标、巡抚郑汝璧除修葺享殿斋室外,又在大林门之南神道上添建“万古长春”
石坊和两侧碑亭.栽植神道桧柏数百株,最终完成了孔林神道。”
户部批准郑汝璧的“积粟”建议。
谈迁《国榷》卷七十六(万历二十二年十一月乙亥朔)云:“壬午,户部覆,山东巡抚
郑汝璧所议积粟。青、莱、登军屯不赡,民屯多负,宜听民三分之二纳杂粮糁谷豆黍
之类。又议开岛、登州、长山诸岛,以登州营军耕之。作辽船十六只利涉。从之。”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五十二岁
为防日本入侵,慕标兵,调浙兵。
《明兵部右侍郎郑汝璧述略》云:“为防日本入侵,万历二十五年(1597)郑汝璧,
慕标兵,调浙兵,以束伍法饬之,守备森严,而民不受惊。”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
墓志铭》云:“倭奴破朝鲜、驻釜山者二年,人谓东土隔一水,扬帆即至。公募标兵,
调浙兵,以束五法整齐之士,皆不用备严,而民不惊。”
改南京衙门别用。不久,其父亡,回家守制。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
墓志铭》云:“„„会有旧恨公者,在南都中公飞语,南台不察,遂入胄滥疏,中旨
下,改南京衙门别用„„居无何,父石舟公捐馆。公性至孝,在西曹、山东,皆迎养。
而两次归兼获襄大事。若有天意,遂其孝者„„余忝总督蓟辽,特荐公经理朝鲜。以
守制不果用。”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五十三岁
结交温州永嘉布衣诗人何白
《何白集》载沈洪保《何白年谱》云:“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三十七岁。结交
郑汝璧。
夏季五月,从缙云至永嘉与何白、陈茂夫游,作《游雁荡山记》。
《明兵部右侍郎郑汝璧述略》云:“万历二十六年(1598)夏五月,从缙云至永嘉与
何白、陈荗夫游,作《游雁荡山记》。”
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五十四岁
付天台僧人手札。
《明兵部右侍郎郑汝璧述略》云:“„„二十七年(1599)八月十四日,付天台僧人
手札„„十一月二日,又付天台山僧手书。”
在留都南京任太常寺少卿,研读《资治通鉴》。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
墓志铭》云:“己亥,起南京太常寺少卿。南都多暇。今亚辅福清叶公为南小宗伯。
公与约,同读司马通鉴,究理论兴亡之迹。所评驳皆疏于上。方以互相质其得失,每
以今验之非,徒以炫博焉。”
谈迁《国榷》卷八十·万历三十五年七月载:“己亥,起南京太常少卿。”
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五十七岁
任右佥都御使巡抚延绥旧地,指挥部将取得显赫战功,受到朝庭的奖赏。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
墓志铭》云:“壬寅,仍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延绥公旧官地,悉谙其形势要害。
兵为天下雄,诸禆将多公旧材官,指使如意,虏酋炒儿忽,明爱等寇孤山红崖墩,大
师李如樟击败之。火落赤犯安边。大帅杜松破走之。复窥怀远,游击沈应蛟战却之。
皆公发纵指示功也。赐白金、文倚。”
6
谈迁《国榷》卷八十·万历三十五年七月载:“壬寅,巡抚延绥,屡却虏。”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604)五十九岁
聘请温州永嘉何白校《由庚堂集》,助修《榆林志》。
《何白集》载沈洪保《何白年谱》云:“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四十三岁。因郑
汝璧聘请,上元(正月十五日)后一日赴西北榆林。俞羡长、范东山二君饯何白于吴
门(苏州)舟中。作《游榆塞,江上临发,别社中诸子》诗。时郑昆岩任榆林中路按
察使。何白从洛入陕陇,纵观过塞沙漠诸名迹。何白客榆林郑昆岩幕中,校郑昆岩《由
庚堂全集》,助修《榆林志》,暇则校猎大碛中。”
万历三十三年乙巳(1605)六十岁
个人诗文集《由庚堂集》编修成功。
《由庚堂集》卷之一载叶向高《由庚堂集叙》、焦竑《由庚堂集序》、刘余泽《由庚堂
集后序》题写时间均为“万历乙巳年。”
任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
墓志铭》云:“乙巳,迁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皇生孙,
祖考妣,考妣锡诰命,荫一子入胄监侯代久。”
谈迁《国榷》卷八十(万历三十五年七月)云:“乙巳,进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
谈迁《国榷》卷八十(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云:“乙卯„„巡抚延绥郑汝璧为兵部
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兼理粮饷。”
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六十一岁
正式开始到任“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之职。
但第二天就开始生病了。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
墓志铭》云:“丙午夏,始莅任。明日,疾作,时虏王死,应嗣封者,方远牧西海上,
未来。诸部落观望莫敢动。亦有垂涎越封者,故诡其迹,东西跳梁。众情脉脉怀疑,
诸将吏皆缄口待公。公至,则惟请战守,檄行诸道,修城堡,练士卒,治器械。间召
故大将麻贵、董一元等,议用奇出剿之路,置封贡事不问。虏诸酋失志计穷,又未即
甘摇尾,然公疾则日增。”
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六十二岁
七月二十日卒。
孙鑛《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
墓志铭》云:“„„乞骸骨者三。最后得准回籍调理。至山东荆门驿,卒于舟中。寻
以延绥军功,荫一子锦衣卫百户世袭。又得旨从优恤赠„„卒万历丁未七月二十日,
得年六十。”
谈迁《国榷》卷八十·万历三十五年七月载:“七月„„丁未„„前总督宣大兵部右
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郑汝璧卒。”
本文发布于:2022-12-06 14:54: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36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