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大放送(2)
班级:姓名:学号:
一、(一)(10分)【甲】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①,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②,遇用事者③得罪,
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水州司马。居闲⑤,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⑤停蓄⑦,
为深博无涯溪。而自肆⑧于山水间。(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基志铭》)
【注】①监察御史:御史台的属官,②礼部员外郎:官名,掌管辨别和拟定礼制之事及学校
贡举之法,③用事者:掌权者,指王叔文,④例出:按规定遗出,⑤居闲:指公事清闲,⑤
泛滥:文笔汪洋恣肆。⑦停蓄:文笔雄厚凝练。⑧肆:纵情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日光下澈
.
(2)俶尔
..
远去(3)益
.
自刻苦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为深博无涯溴。
8.甲文中第二段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式描写水?体现出怎样的特点?(3分
(二)景清借书(9分)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①,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
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
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②生退。
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注释】①领乡荐:古代称乡试中试为领乡荐。②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9.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求而不与
.
(给)B.生旦
.
往索(早晨)
C清即持所假
.
书(假的)D.祭酒叱
.
生退(大声斥责)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
11.古人读书的这则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12.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1)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顺流而下)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表示
数目不确定)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然)D.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穿过,透)
(2)【甲】文段中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文: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
2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但特点不同,【甲】文段水的特点是:;【乙】
文段水的特点是:
二、【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
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
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
默叹,以为妙绝。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似与游者相乐。
(1)两文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
:________②潭中鱼可
.
百许头: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译文:________
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译文:________
(4)与“于厅事之东北角”中“于”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A.能谤讥于市朝B.相与步于中庭C.所欲有甚于生者D.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5)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甲】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6)【甲】文为了表现口技者技艺之善,【乙】文为了表现潭水之清,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
法?
三、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16分)
【甲】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
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④,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
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
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⑦刺泼⑧,
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⑨静燥关其老
少耶?(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
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
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
样子。⑧刺泼:鱼击水声。⑨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5.给文中划线的句子用“/”划分停顿,共三处。(3分)
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⑴往来翕忽()⑵悄怆幽邃()
⑶清慧可怜()⑷或投饼于左()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以
.
其境过清②界以
.
石梁B.①潭中鱼可百许
.
头②不里许
.
C.①安
.
闲宁寂②安
.
求其能千里也D.①为
.
坻②不足为
.
外人道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被拂。
(2)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3
9.【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18分)
【甲】《小石潭记》
【乙】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
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
怒,可喜可畏。水崖④有巨人迹⑤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
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⑥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⑦煮菜,顾影
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磓(duī)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
石投入水中,是测水深的方法。④崖:边。⑤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⑥掬(jū):捧。⑦馀甘:
橄榄。
7.下列句子断句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B.其岸势/犬牙差互
C.折处/辄/为潭D.复/与过/饮酒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心乐
.
之___________(2)以其境过清
.
___________
(3)度
.
数谷___________(4)顾
.
影颓然___________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为
.
坻,为屿不足为
.
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
.
停数日,辞去
.
c.其源殆可
.
熟物高可
.
二黍许D.书
.
以付过家书
.
十二卷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11.【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分别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五、【甲】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③嵌④盘曲,
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已
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①道州:在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q
ī):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可:(2)俶尔远逝俶尔:
(3)乃记之而去乃:(4)南流数十步南:(5)不可名状名: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7.【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2分)
4
18.【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请具体说明。(4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7分)
【甲】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山无麓,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①。
水声锵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环而卫者。嘉木奇
卉被之,葱茜醲②郁。风自木杪起,纷披震荡,山与木若相顾而坠者,使人神骇目眩。又行
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洑出石罅,激而为迅流者焉。阴木荫其颠③,幽草缭其趾。宾
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④以进。酒数行,客有指其西大
石曰:“此可识。”因命余。余乃援笔,书凡游者名氏及游之岁月而去。
(节选自麻革《游龙山记》)
[注]①芒角:形容山峰突出。②醲:浓,重。③颠:本指人的头顶,此处指溪水的上面。④
瀹yuè觞:把酒烫热。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日光下澈澈:(2)不可久居居:
(3)山竦出竦:(4)书凡游者名氏及游之岁月而去去: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B.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
C.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D.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2)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3分)
9.甲乙两文段中,作者在游览过程中心理各自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简要梳理。(5分)
七、【甲】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
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
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②岚:
林中雾气。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⑤拊(fǔ):抚摩。
1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潭中直可
.
百许头_______________(2)斗折
..
蛇行_________________
(3)独于
.
碧不甚了然________________(4)乃悟
.
世间真有碧色___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13.在语段【甲】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
1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语段【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大放送(2)参考答案
一、
6.(1)穿透(2)忽然(3)更加
7.(1)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
8.主要采用了侧面(间接描写方式描写水,体现出水清(清澈)的特点。
9.C
10.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
11.书的价值在于阅读与使用,而不仅仅在于把它当宝贝样的珍藏与炫耀。
【乙文翻译】贞元十九年,他由蓝田县尉晋升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出任
礼部员外郎。这时遇上当权的人获罪,他被视为一党,同被遣出京城做州刺史。
还未到任,又一道被贬为州司马。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
写作诗文,如江河泛滥,湖海蓄积,其造诣可谓精深博大无有止境,但只能恣
意寄情于山水之间罢了。
【乙文翻译】(二)景清洒脱注重气节,乡试中举,到京城国子监从师求学.当
时跟他同住的一个书生收藏有一本书,景清向他借,他不肯.再一次向他请求
借书,并相约明天早上就立即还书.第二天早上,那个书生向他要书,景清说:
“我不知道什么书,也没有借你的书.”那个书生很生气,向国子监的官员诉
讼.景清就拿着所借的书,去公堂,说:“这是我灯下辛苦所学之书.”说完将
书整篇背了出来.官员问那个书生,他却一个字都背不出来.于是官员将那个
书生赶了出来.景清跟着出来,把书还给了那个书生,说道:“我因为你太过珍
惜这本书了,所以特意用这个方法与你开个玩笑罢了.”
12.(1)C;
(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①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②忽
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4)水势大、水流急;清澈。
二、9.(1)林嗣环,柳宗元
(2)打哈欠,伸懒腰,大约
(3)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
凉。(4)C
(5)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6)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乙文翻译】京城中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正赶上有家人大摆酒席请客,在
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了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中,里面只有一
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绕而坐,过了一会,
只听到屏风中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听到远远的巷子里一阵狗叫声,随即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
她丈夫说着梦话。紧接着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
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啼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
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
6
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
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
演得惟妙惟肖。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
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三、5.(3分)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
6.(4分)(1)轻快迅疾的样子(2)凄凉(3)可爱
7.(3分)B(A.因为用;B.约数;C.安适怎么D.成为向,对)
8.(4分)(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
风飘拂。(2)用石梁隔开,有几丈深,看上去好像只有几寸深的样子。
9.(2分)【甲】文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的忧伤感情。【乙】文
表现作者西山游玩的欢愉心情。
【乙文翻译】从香山寺沿着石磴俯阶而下,行走在柳林路中,大约不到一里路,
便到了碧云寺。寺后有泉,泉水从山脚下的石缝中喷涌而出,如冰似雪,水波
荡漾。一棵老树因雷击起火,树心空洞倾斜,将泉水导入寺中,泉水绕寺廊周
围流淌,喧闹着流进石渠,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石渠通到
殿前成为方池,周围以石块砌成,水深大约有一丈,但池水清澈,好像只有一
寸深。池中有金鱼万尾,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一池的鱼红得耀人眼目。阳光
照射着清清的池水,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
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鱼群便蜂拥向左边;把饼投向池子的右边,鱼群便
争先向右,一片吞服之声。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
长只有几寸的鱼儿。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则潜泳在潭底,见到食物也不去争
抢,十分安闲宁寂。难道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
四、7.(3分)A(潭中鱼/可百许头)
8.(4分)(1)以……为乐;(2)凄清;(3)越过;(4)回头看。
9.(3分)B(A成为;对、向;B“离开”;C可以,能够;大约;D写文字;书
信。)
10.(4分)
(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分)
(2)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2分)
(3)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是所谓佛的痕迹。(2分)
11.(2分)【甲】文主要表达了作者的孤凄悲凉之情;【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
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
【乙文翻译】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
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
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
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
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
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
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
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
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7
五、15.(1)大约(2)忽然(3)于是(4)向南(5)说出
16.(1)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2
分)
(2)秀丽的树木与奇异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2分)
17.
【甲】文从侧面(间接)描写水的清澈透明。(1分)【乙】文从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1分)
18.
【甲】文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
伤、凄苦的感情。(2分)【乙】文作者借写右溪美好的景色无人欣赏,抒发自己
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2分)
【乙文翻译】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
汇入营溪。水流拍打着两岸,(两岸的岩石)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
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
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秀丽的树木和奇异的青
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
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
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
然惋惜!
六、答案:
(二)(17分)
6.(4分)(1)透,穿过(2)停留(3)高耸(4)离开
7.(3分)D
8.(5分)(1)(2分)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
头。
评分说明:“犬牙”1分,句意正确1分。
(2)(3分)宾客们想休息一下,大家都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地方了。”
评分说明:“咸”“莫”各1分,句意正确1分。
9.(5分)甲:从“心乐之”到“凄神”“悄怆”。(2分)乙:从“未有奇”到“心
始异之”再到“神骇目眩”。(3分)
评分说明:答题要点:“心乐之”、“凄神”“悄怆”、“未有奇”、“心始异之”、“神
骇目眩”。
【乙文翻译】龙山无山脚,刚进入山谷,觉得没有什么奇异的东西。沿着溪流
曲折前行数里,草木逐渐秀丽丰润起来,山高高地挺出,高峻如植物初生的尖
叶。流动的溪水之声锵然鸣响于两边的山峰间,心里开始觉察到龙山的奇异。
又回旋地绕着山前行了十几里,四周的山峰忽然聚合起来,好像拱手相迎,环
绕着护卫的样子。上好的树木和奇异的花卉覆盖着山坡,翠绿繁茂,花香浓烈。
风从树尖上刮起,树林摇荡,山峰与树木好像相随着都将坠下,使人惊异得眼
花缭乱。又行几里,发现有深不见底的、清澈照人的、水积聚不流动的、水四
处流动的山泉,也有泉水伏流从石缝中冒出来,相互冲激着成为快速流动的溪
流。茂盛的树木遮盖在溪水的上面,幽暗的花草缭绕在溪水的下面。宾客们想
休息一下,大家都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地方了。”随即下马,分开草丛,
8
分布着蹲坐在石头上,年轻人把酒烧热了献上来。喝了几杯酒,有客人指着西
边的大石头说:“可以在这上面做记号。”并请我撰写。我便将一同游览者的姓
名及游览日期写在石头上面了,然后大家离开了。
七、答案:
11.共4分,每小题1分
(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3)对(4)明白
12.共4分,每句2分
(1)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
个地方)后就离开了。
(2)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
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抓住关键词:以乃跳珠溅雪诸)
13.共3分,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
14.共4分,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
语段甲: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语段乙:用“秋天”“晚
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
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
【乙文翻译】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
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
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
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
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
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
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本文发布于:2022-12-06 13:48: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33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