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1
笃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笃信实验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焦小春
笃,其本义,《说文》曰:“笃,马行顿迟也。”《尔雅》称:“笃,困也。”《释
诂》曰:“笃,固也。”而东吴陆玑《疏》统而论之:“物厚者牢固。純也。”孔
子学说则把它上升至精神状态,如:“笃是与,君子者乎?”、“慎思之,明辨之,笃
行之。”研究这个“笃”字,我们不难发现“笃”实在是中国古人一个最高的境
界——厚重博物、宽厚兼仁、厚爱慈祥、功高德厚、敦厚诚挚、厚德载物。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
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
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不是指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
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
当我们把“笃”和“文化”结合在一起时,就是让“固”和“纯”在儒家
经典中找到最好的归宿,并在现实生活中演变出艰苦奋斗、团结博爱、兼容并
蓄、奋发图强的一种精神实质,演变成一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
动。归而言之,就是厚(宽厚)、实(笃实)二字(词),如果,我们具有了这种实质,
我们必然会走向兴旺。
一、笃文化的继承
1、可继承的依据,笃公刘——笃文化。
笃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文化形式,我们的祖先后稷以
“生文化”出发,为我们成为农业大国奠定了基础,而公刘就是以笃文化开辟
了周王朝的一片疆土。《诗经·公刘》第六章《大雅-生民之什-公刘》记载,
“笃公刘”中叙述了周祖先公刘带领周氏族以及归顺者由邰迁豳的经过。汉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2
族的远祖在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前就演绎过这种“笃文化”的蕴意,当公刘带领
那些从已经衰落的部落迁移到“岐”地时,他找到了让周文化最后崛起的根据
地,当他把些“归顺”来到部落民众整合起来,他“艰苦卓绝,带领部众造田
垦荒,丰收的稻子堆积,谷子囤滿粮仓。”他“打起行囊装满干粮,装备精良士
气昂扬,驾驶战车驱逐蛮狄,光被四方”他让“这辽阔的平原,如此富庶、如
此繁荣,河渠流畅、道路通达。”历史给了他一个最简捷的评价那就是“笃”—
—“笃公刘”,他用踏踏实实地工作、全心全意地服务、一心一意地追求,让一
个部落复兴、一个民族复兴。我们以此找到了“笃”的文化依据。
2、不同的层次,但我们却走上相同的路
1)铁人精神的种子。
石油人流淌着铁人的血。当几十年前那群汉子从玉门到大庆时,风沙的粗
犷让所有人都成了具有丰富感情的飘动的旗帜。当人们把一面旗子插到大庆那
块荒芜得似乎只剩下黄沙的土地上时,那一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
件也要上”的口号,那一幕幕人挑肩扛战天斗地的场面,在奋斗中汇集成铁人
的精神。他们要摆脱一顶帽子——那顶“贫油国”的帽子,用战天斗地的精神,
抒发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豪情。于是,这种精神和豪情就汇成一道鲜
红的血液,一道在笃公刘身上也流淌过的血液,流入石油人的血管里,也流入
我们这些曾经以石油人自豪的人血管里。尽管我们现在已经离开了那条战线,
但种子已经种下,也让我们在开放出了血色的花。
2)三老四严是一条河。
公刘之所以谓“笃”,《诗·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诗·大
雅·大明》:“长子维行,笃生武王。”《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3
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先进》:“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
庄者乎?”《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孟子·梁惠王下》:“王
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荀子·修身》:“笃志而体,君子
也。”《吕氏春秋·孝行》:“朋友不笃,非孝也。”《史记·五帝纪》:“尧九男,
皆益笃。”“笃”,即忠实笃厚之意。这就是笃文化这条河的真正源头。“三老四
严”是条河,从上一辈身上漫过,浸透了我们的灵魂。“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
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
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
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
这一作风最后成了石油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科学求实精神的具体体现。我
们在这条河中浸泡过的人们,正孕育着这种作风的种子,才让我们一次一次迎
难而上,取得佳绩。如此看来,我们有力继承笃文化的先天依据。
3)公刘的精神标杆。
每当我们把一个学校与公刘的一个部落和一个民族相提并论时,当然是让
人汗颜不止。但精神的标杆,却让我们有了奋斗的方向。从另外一个角度说,
我们应该是不同层次上,走过了一条相同的路。我们学校也曾经有过迁移“归
顺”的过程。想当年,也是一个在迁移、合并、在迁移中生存下来的“部落”
——从沙坪到两路,再从云台、沙坪到渝北,最后又从石油子弟校到笃信实验
学校,就像一个部落的迁移一样,其间我们送走过我们的老师,也“归顺”其
他“部落”的干将。就这样我们从今有400多名学生的破败学校,经过近年的打
拼,终于有了今天1500多名学生的学校。从表面上看这是仅仅一个迁移和组合,
但从根本上看这是一个寻求最好的生路、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始、是一个适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4
生存的过程;而组合更是一个重新审视、重新整合的过程,让人重新经历了一次
生存与毁灭的考验,也让人真正领悟了奋斗永远是冲向目标的最有力的武器。然
而这个在不断的迁移到包围中能突围出来,在不断地分解和组合中能生存下来,
并发展到今天的过程,笃文化无意已经成了我们的标杆。
二、笃文化的本质
什么是笃文化?从上述引用的古籍中我们不难看出首先是个“厚”字,就
是那种厚重博物、宽厚兼仁、厚爱慈祥、功高德厚、敦厚诚挚、厚德载物的“厚”。
公刘因为“厚”,让迁移成为寻求生路、与时俱进、适者生存的开始;让“归顺”
成为重新审视、重新整合的过程,让人们重新经历了一次生存与毁灭的考验,也
让人们真正领悟了奋斗永远是冲向目标的最有力的武器,冲破不断迁移而形成
的不安定的包围,在不断地分解和组合中能生存下来。其次就是一个“实”字。
实就是笃实,所谓笃实,即忠厚老实;就是踏实,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公刘如
是,给一个部落、一个民族奠定了辉煌的基础,一个学校这样做,也让我们渡
过了难关,当我们把它当作一种文化来发扬是,相信,迎来的肯定是辉煌。我
们这需要牢记的就是笃文化的“厚”“实”。
1、精神的皈依。
事实上,我们在无意之中已经实现了对笃文化进行的精神的皈依。从学校
组合第一天开始,学校就开始忍辱负重承担起原石油公司的经济重负和政策亏
损,在“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精神指导下,我们仍然笃实的工作着,从第
一次分散和组合开始,我们就以山纳细壤海纳百川的宽厚态度来勉励自己。为
了让自己做得更好,我们还制定出来各种制度好督促自己建立“和谐校园”。我
们提倡艰苦风斗,提倡以身作则,提倡无私的奉献,提出早到晚归、不计报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5
兢兢业业,提倡“六认真”“十不准”等等,就是在无意中对笃文化的一种精神
皈依。
2、“厚”和“实”的笃文化是流向未来的一条河。
在这条文化河流中,我们也许只是一条鱼,而且是一条并不很大的鱼,我
们是吸吮着文明的营养得以生存和发展起来,在我们的骨子里也流淌着这条文
明之和滋养出的血液。因而我们发现其实我们得到的一切都离不开这条文明之
河流的养育。当文明的学生人数从400多人发展到1500多名学生时,当我们发
现一道文明墙在有意无意中规划出我们心中的蓝图时,当我们在拥挤的办公室
里创造出各种荣誉称号时,当我们在一些不公平的安置和处置中仍然捧出一系
列令学校令家长满意的答卷时……,这都离不开我们承继而来的宽厚和笃实的
工作作风,这足以说明我们在这条文明的河流里吸收到了足以滋养我们的养分,
如果得以光大,也足以让我们得更宽阔的空间。事实已证明,只有坚守、坚持
拓展“厚”和“实”的笃文化这条河,才能真正把祖先们对厚德载物、忠厚诚
实,铁人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与党中央艰苦奋斗的号召、新时期的全面协调
(宽厚)可持续(笃实)很好的结合起来。尤其我们学校形成笃文化更是当务
之急。
三、发扬是现实的需要
1)发展中的学校
我校在近几年的努力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就其与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相应对,也不过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从硬件角度来看,我们还只有一幢
新旧楼相连的初中小学合用的教学楼,由于建楼时间的关系,建筑设施已开始
出现陈旧和老化,我们还没有像城区其他学校都已有的塑胶场所,尽管我们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6
在大力推进“六大校园”的建设,但场地的限制、功能化的专用场所还不具备、
初中小学暂时还合办甚至没有一套过硬的开展校园活动的音响设备。从软件角
度看,尽管我们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制度和规划,但离真正的落实要有较大的差
距;因为绩效工资分配、政策性的偏失漏洞等引出的矛盾,使教职工的责任心、
工作热情,明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的差异,一部分
教职工要胜任工作还有待与进一步提高自己,诸如此类,挂一漏万。这充分说
明了我们学校与大发展还有相当大差距,政府和教委明显有着他们的自身的难
处,我们还不能完全凭借政府和教委来解决那些矛盾,因此,下一步的工作我
们还必须发挥我们曾经在艰难的条件下发挥出的长处。因此,我们必须把我们
骨子有力地精神种子与现实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把宽厚和笃实结合起来。
2)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校移交地方不久就被自定为农民工子女指派学校,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
了严厉的挑战。宽厚的品行让我们勇于承担下了这份重任,然而任重而道远。
首先,农民工子女本身养成教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让我们学校的教育又
重新回到启蒙与养成相矛盾的时期。在规范的教育形式下出来的小孩,学校应
该是启蒙为主,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寻求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农民工子
女大多不是在规范的教育形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校就必须从纠错开始,用
养成教育去引导学生,去掉或部分去掉他们原来那种不规范的“启蒙”所灌输
的意识,再形成新的人生观,寻求一个从有到无再到有的过程。这大大加大了
教育的难度,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可见,这需要多少笃实的工作去
做。加上农民工子女中平困生比例较大,一种宽厚的关爱自然就落到了我们的
肩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7
其次,农民工本人的因素,让我们学校的教育又回到“生存与毁灭”相矛
盾的时期。大多数真正的农民工第一要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其次才是生存得
好一点的问题,于是他们就不得不整日忙碌着他们的生计,而缺乏一老师的沟
通,缺乏与学生的沟通,甚至缺乏对学生付出的必要的学习上的关爱。同时,
大多数农民工自身素质较差,对子女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教师对子女的
教育方式理解不足,对现代化校园建设要求的准备不足,这必然给学校的教学
带来诸多的不适和冲突,不具备宽厚和笃实的精神,我们的任务将很难完成,“和
谐校园”就可能成为一个画饼充饥的空谈。
3)发扬是现实的需要
综上所述,当我们的社会环境还较多地存在虚华泡沫的诱惑,当我们还存
在发展中学校所固有的差距,在肩负着某种社会义务在履行教育职责时,笃文
化就是真正让我们走向成功的文化模式,因为只有“宽厚”和“笃实”才是我
们继续前进的助力器。教育要面对社会、更要面对现实,我们的现实是什么?
我们的现实就是:尽管我们是教委直属学校,然而从硬件上看我们的学校只能
算包括托管学校在内的排名最后的学校,甚至比不上一些乡镇学校,我们必须
重新审视我们面对的一切。
我们应该以宽厚和笃实的态度重新强调甚至修正我们的办学方针。所谓宽
厚和笃实,就是在我们本身已具有的厚实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地构拟切实可行
的办学规划。
我们必须以宽厚和笃实的态度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我们对自身特色
的构建,所谓宽厚和笃实,就是去掉那些纯粹的表面文章和信口开河的所谓“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百度文库
8
念”,切实办出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校园文化,建立适应自己的教育阵地。
我们必须以宽厚和笃实的态度办好我们的教育事业,所谓宽厚和笃实,就
是不仅仅在应试考试上做文章,而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必须以宽厚和笃实的态度激发所有教职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所谓宽
厚和笃实,就是一宽厚的态度和宽厚的心胸去对待每一个人,去挖掘为一个人
的潜能,察纳雅言;又以笃实的态度去亲君子、远小人,奖优罚劣。如此这番,
我们的事业就没有不成功的。
是现实的需要,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笃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是“宽厚”和“笃
实”相结合的文化,因为这是我们的成功之路,我们必须走。
2008年6月18日
本文发布于:2022-12-06 12:46: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30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