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熔点的⽐较
物质熔点的⽐较
化学的是主要研究内容之⼀,便是探讨物质的组成与性质间关系。物质熔点和其化学组成间的关系,⼀直也是它试图解释
的⼀个问题。
近代化学理论对物质熔点的⾼低已有相当可信、并⽐较完美的解释。但由于化学物质的种类繁多,在⽐较不同物质熔点时
有可能会涉及诸多理论,需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能⼒,所以物质熔点⽐较⼀直还是化学教学中的⼀个难点。
本⽂主要针对化学物质熔点⽐较的问题,讨论如何灵活运⽤⼀般的结构理论来分析化学问题,以期使⼤家对所学过的化学
结构理论有更深刻地理解。
⼀、晶体类型对熔点的影响
固态化学物质都是由⼀些诸如分⼦、离⼦或原⼦之类的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间结合⼒属性与⼤⼩的不同,是造成物质熔
点有差别的主要原因。
所以晶体类型的划分,是⽐较物质熔点时要⾸先考虑的问题。⼀般情况下有:原⼦晶体的熔点⼤于离⼦晶体,离⼦晶体的
熔点⼜⼤于分⼦晶体,这样的简单变化规律。
如SiO
2
和CO
2
熔点的不同,可以很简单地由SiO
2
属于原⼦晶体,⽽CO
2
属于分⼦晶体来加以判别。SiO
2
的熔点要远⾼
于CO
2
的熔点。
在原⼦晶体、离⼦晶体、分⼦晶体这三类晶体分别与⾦属晶体进⾏熔点⽐较时,可能会有⼀定的困难。这是因为⾦属晶体
微粒间结合⼒的强度可以在很⼤的范围内变化,不同⾦属的熔点相差悬殊。如⾦属W的熔点⾼达3000℃以上,⽽⾦属汞常温
下为液态。
但是把典型的⾼熔点⾦属(如W)与典型的离⼦晶体、或分⼦晶体的熔点的⽐较;或是把典型的低熔点⾦属(如Hg)与
原⼦晶体、或离⼦晶体的熔点的⽐较;在教学中还是存在的。这是为了通过练习,使学⽣加深对这些有特殊⾼(或低)熔点⾦
属的印象。
总之,最好不要随意进⾏⾦属晶体与其它⼏类晶体间,物质熔点的⽐较。这种⽐较,即使是给出了熔点的具体数值,只是
让学⽣来解释,也⽆更多的理论意义。其收效充其量也仅是使学⽣多了解了⼀些个别的性质⽽已。
⼆、⾦属晶体熔的点⽐较
⾦属晶体的熔点是⾦属内聚⼒的反映,是物质内部质点间的作⽤⼒⼤⼩的度量,是⾦属键强度的标志。
对同主族⾦属元素来说,熔点主要取决于⾦属原⼦的半径⼤⼩和价电⼦的数⽬。如第ⅠA族碱⾦属元素
的Li、Na、K、Rb(价电⼦数都是1),随原⼦半径的递增,质点间的作⽤⼒减弱,有熔点会逐渐降低的规律。碱⼟⾦属的熔
点也有随原⼦序数增加,熔点降低的总趋势。但变化有些许的“不规则”,这是由于碱⼟⾦属的⾦属晶格类型不是完全相同⽽造
成的。⾦属Be、Mg为六⽅晶格,Ca、Sr为⾯⼼⽴⽅晶格,Ba为体⼼⽴⽅晶格。
对同周期的主族元素来说,有从左到右,随价电⼦数依次增加、原⼦半径同时减⼩,⾦属键强度增⼤,熔点逐渐升⾼的规
律。如第三周期的Na、Mg、Al就符合熔点逐渐升⾼的规律。
过渡元素⾦属的熔点则由原⼦的未成对电⼦数来决定。由于ⅥB族的Cr、Mo、W有(n-1)d
5
、ns
1
的价电⼦构型,因⽽它
们在其所处的各过渡系中都有最多的未成对电⼦数,所以有较⾼、或最⾼的熔点。
BⅡ族(锌族)的Zn、Cd、Hg的熔点不但远低于AⅡ族(碱⼟⾦属)相应⾦属的熔点,⽽且还低于BⅠ族(铜族)相应⾦属
的熔点。⼀般认为这是由于该族元素原⼦的最外层电⼦,成对后的特殊的稳定性造成的。在汞原⼦⾥,其6s
2
电⼦最稳定(即
通常所说的惰性电⼦对效应),不易参与⾦属键的形成,所以⾦属键最弱,在室温时仍为液体。Zn、Cd的s
2
电⼦对也有⼀定
的稳定性,所以也有较低的熔点。
合⾦通常都具有,熔点要低于纯组分⾦属熔点的性质。如Na和K的熔点分别为370.8K和336.6K。但它们的⼀种合⾦
(Na占22.8%、K占77.2%)的熔点仅为260.7K。
三、典型离⼦晶体熔点的⽐较
对典型的离⼦晶体来说,离⼦晶体中阴阳离⼦间的作⽤⼒只是静电⼒,熔点的⾼低只与离⼦间的静电作⽤⼒的强弱有关。
离⼦间静电⼒的强弱可以⽤晶格能、或简化为物理学中的点电荷的作⽤⼒公式(Z为离⼦所带电荷、r为离⼦的半径),来加以
讨论。
由该式可以看出,当离⼦所带电荷不同时,可以直接⽤离⼦电荷多少来判断离⼦间作⽤⼒⼤⼩、即判断离⼦晶体熔点⾼
低。这是因为在与静电⼒成正⽐的右端分数项中,分⼦的数值间可以有倍数的差别,要远远⼤于分母的变化幅度。也就是说,
⼦通常的情况下,如果两离⼦化合物的离⼦所带电荷不同,就可以直接根据电荷的多少,来判断熔点的⾼低。只有在电荷相同
时,才有必要去⽐较离⼦半径⼤⼩的影响。由此可以导出如下的规律:
在同⼀周期的主族元素的离⼦化合物中,随着阳离⼦的电荷数的增加,其熔点也要增加。如NaF与MgF
2
的熔点分别
为992和1399℃。可以认为,主要是由于后者MgF
2
的阳离⼦Mg
2+
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Na
+
的电荷数要⼤1倍,⽽造成
的。
在同⼀主族的元素中,有随着阳离⼦的半径变⼤,晶格能降低,相应的离⼦化合物的熔点也要变⼩的趋势。
如NaF、KF、RbF随阳离⼦的半径增⼤⽽熔点降低。
在同⼀主族的元素中,还有随阴离⼦的半径变⼤,相应的离⼦化合物的熔点也要变⼩的趋势。如KF、KCl、KBr随阴离⼦
的半径增⼤⽽熔点降低。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典型的离⼦晶体(即有不可忽略的共价性成分的离⼦化合物),则必须要考虑离⼦极化等因素的
影响。
四、典型分⼦晶体的熔点
在分⼦晶体中,把分⼦约束起来的通常是范德华⼒(或称为分⼦间作⽤⼒)。⽽在构成分⼦间作⽤⼒的取向⼒、诱导⼒、
⾊散⼒这三者中,⾊散⼒⼀般⼜是最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的因素。并且对同类物质来说,⾊散⼒的⼤⼩,只取决于分⼦量。
这就使我们可以⽅便地⽤分⼦量来⽐较⼏类物质的熔点。
对同⼀主族元素的相应物质,随着原⼦序数的增加,分⼦量的增加,分⼦间作⽤⼒的增加,有物质熔点逐步增加的变化趋
势。如单质F
2
、Cl
2
、Br
2
、I
2
熔点的依次升⾼;氢化物HCl、HBr、HI熔点的依次升⾼;卤化物CF
4
、CCl
4
、CBr
4
熔点的依次
升⾼,都是很典型的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氢键是分⼦间较强的作⽤⼒,它可以使物质的熔点有很⼤程度的增加。在讨论HF、含有OH、NH这
些基团的化合物熔点时,⼀定要特别考虑到氢键⽣成的影响。如H
2
O的熔点远⾼于H
2
S的熔点(可以完全抵消掉⾊散⼒的影
响),就完全是氢键的作⽤的结果。HF的熔点⾼于HCl,NH
3
的熔点⾼于PH
3
,也是因为前者属于第⼆周期后⼏个元素的氢
化物,在它们的分⼦间能⽣成氢键。
像第⼆周期的能⽣成氢键的三种氢化物,有熔点H
2
O>NH
3
>HF的序列(分别为0、-78、-83℃)。可⽤每个分⼦平均⽣
成的氢键数⽬不同⽽加以解释,⼀个⽔分⼦平均有两个氢键,⽽每个NH
3
或HF分⼦平均都只有⼀个氢键。NH
3
与HF的熔点区
别,也正好与据分⼦量判断的结果相吻合。
五、离⼦极化对化合物熔点的影响
离⼦极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从物质是由离⼦组成、这⼀模型的⾓度来看问题;阴阳离⼦相互间有作⽤,主要表现为阳离
⼦吸引阴离⼦的电⼦云(有极化能⼒),及阴离⼦的电⼦云发⽣形变(⽤变形性来描述);阳离⼦的极化能⼒及阴离⼦的变形
性都与离⼦所带的电荷及半径有关;极化的结果之⼀便是使原有的离⼦键向共价键过渡。
但这⼀键型的过渡,可能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晶体类型改变结果。因为原⼦可以靠共价键结合成原⼦晶体;原⼦也可以靠
共价键结合成⼩分⼦,⼩分⼦再靠分⼦间作⽤⼒结合成分⼦晶体。我们知道原⼦晶体的熔点⼀般要⾼于分⼦晶体,⽽分⼦晶体
的熔点⼀般要低于离⼦晶体,所以讨论时必须要把握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过渡⽅向。
当卤族元素的离⼦X
-
为阴离⼦时,即使在很强的极化作⽤下,卤原⼦(只有⼀个成单电⼦)也只能以单键的形式与电负性
⼩的原⼦结合成⼩分⼦的MX、MX
2
、MX
3
。如对应1、2、3价的同周期的阳离⼦Na
+
、Mg
2+
、Al
3+
,也只是⽣
成NaCl、MgCl
2
、AlCl
3
这些⼩分⼦或。离⼦晶体只能向分⼦晶体过渡,熔点逐渐降低。
其中的NaCl基本还是离⼦晶体。⽽MgCl
2
已有相当部分的分⼦晶体成分,熔点要⽐纯离⼦晶体低些。像以与双聚分析形
式存在的AlCl
3
,已经可以算得上是标准的分⼦晶体,当然熔点会最低。。
对同周期的某元素化合物进⾏熔点⽐较时,⼀定要会综合地看问题。如对NaCl、MgCl
2
、AlCl
3
、SiCl
4
、PCl
5
这⼀系列,
就有熔点逐渐降级、然后再升⾼的变化(对应的熔点为801、712、193、-68、146)。前四个的熔点降低,反映的是由于极
化作⽤增强,导致晶体类型由离⼦晶体向分⼦晶体转变。后两个间的熔点升⾼,是因为对典型的分⼦晶体来说,应根据分⼦量
⼤⼩来⽐较熔点的⾼低(后者的分⼦量⼤)。
对氧族元素的阴离⼦,在阳离⼦的极化作⽤下,其有2个成单电⼦的原⼦能以不⽌⼀个单键的形式与电负性⼩的原⼦结合
成具有空间的⽹状结构的原⼦晶体,使离⼦晶体向原⼦晶体过渡。如Na
2
O、MgO、Al
2
O
3
、SiO
2
序列,就是典型的离⼦晶体
向原⼦晶体过渡的例⼦,这⼀过渡,有熔点的逐渐升⾼的趋势。
对同⼀主族元素的相应的化合物来说,有⽐较阳离⼦的极化能⼒和⽐较阴离⼦的变形性这样的两个序列:
阳离⼦不同、阴离⼦相同时,随阳离⼦离⼦半径的增加,阳离⼦的极化能⼒减弱。极化作⽤由强到弱。
如BeCl
2
、MgCl
2
、CaCl
2
这⼀系列,有熔点由低到⾼的变化(这⼀变化趋势,是⽤晶格能⽆法解释的)。
阳离⼦相同、阴离⼦不同时,随离⼦半径的增加,阴离⼦的变形性增⼤,极化增强,熔点逐渐降低。如AlF
3
、AlCl
3
这⼀
系列的熔点的变化(这⼀变化趋势虽然与晶格能的逐渐减⼩的趋势相同,但这种熔点的⼤幅度降低最好还是⽤离⼦极化来加以
解释)。
六、.其他⼀些影响物质熔点的因素
外界条件对物质的熔点也有明显的影响。
由⽔的相图可以知道,增⼤压强会使冰的熔点降低。由稀溶液的蒸⽓压下降可以知道,冰在海⽔中的熔点也会降低。后者
是实验室中⽤冰盐浴来制冷的理论依据。
都是由S
8
分⼦构成的斜⽅硫与单斜硫也有不同的熔点(分别是386K及392K)。可以⽤其晶型不同,反映出分⼦的排列⽅
式有⼀些差别,分⼦间作⽤⼒也会有差别来解释。
参考⽂献
[1]周宁怀译.[澳]G·H·艾尔沃德.T·J·V·芬德利编.SI化学数据⼿册.⾼等教育出版社.1985
[2]北京师范⼤学等校编.⽆机化学(第三版).⾼等教育出版社.1992
本文发布于:2022-12-06 12:00: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28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