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王冕者诸暨人全文翻译

更新时间:2022-12-06 11:22:01 阅读: 评论:0

英语中考试卷及答案解析-关于画的诗句


2022年12月6日发(作者:肝脏代谢不好的症状)

简短⽂⾔⽂译⽂及原⽂对照

简短⽂⾔⽂译⽂及原⽂对照(1-4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岁的时候死了⽗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的朱家。(范仲淹)长⼤以后,知道了⾃⼰的⽣世,含着

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服上床睡觉。有

时夜⾥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头偏西才吃⼀点东西。就这样,

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讲道:“当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

原⽂:

范仲淹⼆岁⽽孤,母贫⽆靠,再适常⼭朱⽒。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沃⾯。往往糜粥不充,⽇昃始⾷,遂⼤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诵⽈:当先天下之忧⽽忧,后天

下之乐⽽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五岁的时候,曾经独⾃住在⼀处,庭院以及屋舍⼗分杂乱。他⽗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伙⼦你为什

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陈藩说:“⼤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任。不能在乎⼀间屋⼦的事情。”薛勤

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

藩年⼗五,尝闲处⼀室,⽽庭宇芜岁。⽗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孺⼦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丈夫处世,当扫除

天下,安事⼀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有远⼤的志向,不计较⼀些⼩事情。然⽽在家中孝顺勤谨,过⽇⼦常常⾟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善辩,粗

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

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次,他停下的⼿中的活⼉,扔了笔感叹道:“⼤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

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下⼤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

忙忙碌碌呢?”旁边的⼈都嘲笑他,班超说:“⼩⼦怎么能了解壮⼠的志向呢!”

原⽂: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徐令彪之少⼦也。为⼈有⼤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辩,⽽涉猎

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丈夫⽆它

志略,犹当效傅介⼦、张骞⽴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安知壮⼠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是南阳涅阳⼈。他的叔⽗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后志向是什么?他回

答:“希望驾着⼤风刮散绵延万⾥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富⼤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次宗悫的哥哥宗泌

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出与强盗打⽃,把⼗⼏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

屋。当时天下太平,

有点名望的⼈都认为习⽂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宗悫因为任性⽽且爱好武艺,

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

宗悫字元⼲,南阳涅阳⼈也。叔⽗炳⾼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愿乘长风破万⾥浪。”炳⽈:“汝若不富贵,必破

我门户。”兄泌娶妻,始⼊门,夜被劫,悫年⼗四,挺⾝与拒贼,⼗余⼈皆披散,不得⼊室。时天下⽆事,⼠⼈并以⽂艺为

业,炳素⾼节,诸⼦群从皆好学,⽽悫任⽓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祖逖,年轻时就有⼤志向,曾与刘琨⼀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

说:“这不是令⼈厌恶的声⾳。”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聚集起骁勇强健的

壮⼠,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道⽽使⾂下怨恨叛乱,⽽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相残杀,这样就使

戎狄之⼈钻了空⼦,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家都想着⾃强奋发,⼤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

师,使像我⼀样的⼈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定会有闻风响应的⼈!”司马睿⼀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

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的⼝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想办法募

集。祖逖带领⾃⼰私家的军队共⼀百多户⼈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光复成功,就像

⼤江⼀样有去⽆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招募了⼆千多⼈然后继续前进。

原⽂:

范阳祖逖,少有⼤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此⾮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

军谘祭酒。逖居京⼝,纠合骁健,⾔于睿⽈:“晋室之乱,⾮上⽆道⽽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相鱼⾁,遂使戎狄乘隙,毒

流中⼟。今遗民既遭残贼,⼈思⾃奋,⼤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

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

誓⽈:“祖逖不能清中原⽽复济者,有如⼤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千余⼈⽽后进。

6、画家赵⼴不屈

赵⼴是合肥⼈,本来是李伯时家⾥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乎和

李伯时所作的⼀样。建炎年间,他落在⾦兵⼿⾥。⾦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赵⼴毅然推辞作画,⾦兵⽤⼑

⼦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拇指砍去。⽽赵⼴其实是⽤左⼿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只画观⾳⼤⼠。⼜过了⼏年,赵

⼴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所藏的李伯时的观⾳画,⼤多是赵⼴的⼿笔。

原⽂:

赵⼴,合肥⼈。本李伯时家⼩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画马。⼏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

图所虏妇⼈,⼴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刃,不从遂断右⼿拇指遣去,⽽⼴平⽣适⽤左⼿。乱定,惟画观⾳⼤⼠⽽已。⼜数

年,乃死,今⼠⼤夫所藏伯时观⾳,多⼴笔也。

7、苏武牧⽺北海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地窖⾥⾯,不给他喝的吃

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起吞下充饥,⼏天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的地⽅,让他放

牧公⽺,说等到公⽺⽣了⼩⽺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

运不到,只能掘取野⿏所储藏的野⽣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尾⽑全部脱

尽。

原⽂:

律知武终不可胁,⽩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窖中,绝不饮⾷。天⾬雪。武卧啮雪,与毡⽑并咽之,数⽇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海上,廪⾷不⾄,掘野⿏去草

实⽽⾷之。杖汉节牧⽺,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耕⽥种地,有⼀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来,⾛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

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的,哪⾥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

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原⽂:

陈涉少时,尝与⼈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苟富贵,⽆相忘。”佣者笑⽽应⽈:“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项⽻志⼤才疏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所成。项梁对他很⽣⽓。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记住姓名⽽已。学

剑,⼜只可以战胜⼀个⼈,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兴;可是

刚刚懂得了⼀点⼉兵法的⼤意,⼜不肯学到底了。

原⽂: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不成。项梁怒之。籍⽈:“书,⾜以记名姓⽽已。剑,⼀⼈敌,不⾜学。学万⼈敌。”于是项

梁乃教籍兵法,籍⼤喜;略知其意,⼜不肯竟学。

10、孔门师徒各⾔志

颜渊、⼦路侍奉在孔⼦⾝边。孔⼦对他们说:“何不各⾃说你们的志向呢?”⼦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服⽪袍等都和朋友⼀起

分享共⽤,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的长处,也不表⽩⾃⼰的功劳。”⼦路对孔⼦

说:“愿意听您的志向。”孔⼦说:“(希望我)能让⽼⼈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怀念。”

原⽂:

颜渊、季路伺。⼦⽈:“盍各⾔尔志?”⼦路⽈:“愿车马⾐裘,与朋友共,敝之⽽⽆。”颜渊⽈:“愿⽆伐善,⽆施劳。”⼦路

⽈:“愿闻⼦之志。”⼦⽈:“⽼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1、顾炎武⼿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都⽤马、骡⼦载着书跟随⾃⼰。到了险要的地⽅,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

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知道的不相符,就⾛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地平坦的⼤

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

认真地复习。

原⽂:

凡先⽣之游,以⼆马三骡载书⾃随。所⾄厄塞,即呼⽼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对勘之。或径

⾏平原⼤野,⽆⾜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熟复之。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多远,他⼜返回碑

前,下了马伫⽴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铺在地上,坐下来细⼼揣摩。⼜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

留宿⽯碑旁。就这样⼀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原⽂:

欧阳询尝⾏,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

去。

13、⽂徵明习字

⽂徵明贴写《⽂字⽂》,每天以写⼗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回

信,稍微有⼀点不满意,⼀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年,越发精致美好。

原⽂:

⽂徵明临写《千字⽂》,⽇以⼗本为率,书遂⼤进。平⽣于书,未尝苟且,或答⼈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

⽽愈益精妙。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七⼋岁时,⽗亲叫他在⽥埂上放⽜,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

回家,他把放牧的⽜都忘记了。王冕的⽗亲⼤怒,打了王冕⼀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想读书这样⼊

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到夜⾥,他就暗暗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

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个个⾯⽬狰狞凶恶,令⼈害怕。王冕虽是⼩

孩,却神⾊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

⽣。

原⽂:

王冕者,诸暨⼈。七⼋岁时,⽗命牧⽜陇上,窃⼊学舍,听诸⽣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怒挞之。已⽽复如

初。母⽈:“⼉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

偶,狞恶可怖;冕⼩⼉,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异之,录为弟⼦,遂为通儒。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

成为博⼠吗?只要您⼴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觉得有很⼤的收

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道议论军事,⾮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

的阿蒙!”吕蒙说:“读书⼈离别三⽇,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

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原⽂:

初,权谓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卿⾔

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以为⼤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惊⽈:“卿今者才略,⾮复吴下阿

蒙!”蒙⽈:“⼠别三⽇,即便刮⽬相待,⼤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别。

16、陆游筑书巢

我的屋⼦⾥,有的书堆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起

居,⽣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起的。客⼈不来拜访,妻⼦⼦⼥不相见,⽽刮风,下⾬,打

雷,落冰雹等(天⽓)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的

地步),于是就⾃⼰笑⾃⼰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近看。客⼈开始不能够进⼊,已进屋的,也不能出

来,于是(客⼈)也⼤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原⽂: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书者。吾饮⾷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

不⾄,妻⼦不觌,⽽风⾬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不得⾏,则辄⾃笑⽈:此⾮吾所谓巢

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既⼊⼜不能出,乃亦⼤笑⽈:信乎,其似巢也!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百遍,它的意思⾃然显现出来了。

”求教的⼈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三余’。”有⼈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

夜晚是⽩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的⽇⼦⼀年四季都有余。”

原⽂:

有⼈从学者,遇不肯教,⽽云:“必当先读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见。”从学者云:“苦渴⽆⽇。”遇⾔:“当以三余。”或

问“三余”之意。遇⾔:“冬者岁之余,夜者⽇之余,阴⾬者时之余也。”

18、智永与“退笔冢”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瓮(缸)写坏的⽑笔头,每瓮都有⼏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

⼈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铁⽪包裹门槛,⼈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

笔冢”。

原⽂: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瓮,每瓮皆数⽯。⼈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乃⽤铁叶裹

之。⼈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坟)”。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个洞⽤来引进烛光,⽤书映着光来读

书。当地有⼀⼤户⼈家叫⽂不识,家⾥⼗分富有,书⼜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苦劳动⽽不要求报酬,主⼈感到奇怪,

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的书。”主⼈感叹,

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学问家。

原⽂:

匡衡勤学⽽烛,邻居有烛⽽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读之。⾢⼈⼤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不求偿。

主⼈怪问衡,衡⽈:“愿得主⼈书遍读之。”主⼈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学。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抄,抄完了,朗诵⼀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右⼿握

笔的地⽅,⼿指和⼿掌都有了茧。冬天⽪肤因受冻⽽开裂,每天⽤热⽔浸好⼏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张溥作诗

和写⽂章⾮常快。各⽅来索取的,(张溥)不⽤起草,在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

⾼。

原⽂: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握管处,指掌成茧。冬⽇⼿皲,⽇

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七录”……溥诗⽂敏捷,四⽅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就,以故名⾼⼀时。

21、晋平公炳烛⽽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岁了,想学习(⾳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

⼦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

欢学习,好像⽇中的阳光;⽼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路⽐,哪⼀个更好

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原⽂:

晋平公问于师旷⽈:“吾年七⼗,欲学,恐已暮矣。”师旷⽈:“何不炳烛乎?”平公⽈:“安有为⼈⾂⽽戏其君乎?”师旷⽈:“盲

⾂安敢戏君乎?⾂闻之:少⽽好学,如⽇出之阳;壮⽽好学,如⽇中之光;⽼⽽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

乎?”平公⽈:“善哉!”

22、⾼凤专⼼致志

⾼凤,字⽂通,家⾥把种⽥作为职业。妻⼦曾到⽥地(劳作),在庭院⾥晒麦,让⾼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凤拿着

⽵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后地上的积⽔使麦⼦流⾛了。妻⼦回来感到惊讶询问,⾼凤才醒悟过来。

原⽂:

⾼凤,字⽂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23、叶廷圭与《海录》

我年轻时⾮常喜欢学习,四⼗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觉得⾹甜,疲倦时⽤它当枕头。⼠⼤夫家有与众不同的

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分出⼏⼗⼤册,选

择其中有⽤的亲⼿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原⽂:

余幼嗜学,四⼗余年未尝释卷,⾷以饴⼝,怠以为枕。⼠⼤夫家有异书,借⽆不读,读⽆不终篇⽽后⽌。常恨⽆资,不能尽传

写,间作数⼗⼤册,择其

可⽤者⼿抄之,名⽈《海录》。

24、为⼈⼤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龄说:“做⼈⾮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

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在殿堂,不能亲⾃拿着书卷,(就)命令别⼈读给我听。做国君,做⾂⼦及做⽗做⼦的道

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古⼈说:‘不学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为,

很是觉得不对。”

原⽂:

(唐)太宗谓房⽞龄⽈:“为⼈⼤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来四海安静,⾝处殿堂,不能⾃执书

卷,使⼈读⽽听之。君⾂⽗⼦,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云:‘不学,墙⾯,莅事惟烦。’不徒⾔也。却思少⼩时⾏事,⼤觉⾮也。”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

靠在林⽊下,编⽩茅为⼩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蒿来⾃⼰照亮。

看得符合⼼意,写在他的⾐服上,来记住这件事。⼀同求学的⼈⼗分喜欢他的勤学,便⽤⼲净的⾐服交换他的脏⾐服。(他)

不是圣⼈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罢了。”

原⽂:

任末年⼗四时,学⽆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

墨。夜则映星望⽉,暗则缕⿇蒿以⾃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易之。⾮圣⼈之⾔不

视。临终诫⽈:“夫⼈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

2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年时死了⽗亲,家乡⼈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

泛,浏览⽽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家所卖的书,看⼀遍就能背诵,于是

(他)⼴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原⽂:

(王)充少孤,乡⾥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不守章句。家贫⽆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后归乡⾥,屏居教授。

27、欧阳修“三上”作⽂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

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厕的时候则读⼩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刻。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

宋公垂⼀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厕⼀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

谢绛说:“我平⽣所作的⽂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

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原⽂:

钱思公虽⽣长富贵,⽽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平⽣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说,上厕则阅⼩辞,盖未尝顷

刻释卷也。谢希深亦⾔:“宋公垂同在史院,每⾛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

⽈:“余平⽣所作⽂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28、林逋论学问

求学的⼈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法;不光要了解⽅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

既能向师长请教、⼜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

的疑难。作为⼀个⼈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原⽂: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必欲知其⽅:不独欲知其⽅,⼜必欲为其事。⽽以既问于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

盖学以学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29、欧阳修诲学

(如果)⽟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

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变化。(因此,

⼈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的⾼尚品德从⽽变成品⾏恶劣的⼩⼈,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原⽂:

⽟不琢,不成器;⼈不学,不知道。然⽟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犹不害为⽟也。⼈之性,因物则迁,不

学,则舍君⼦⽽为⼩⼈,可不念哉?

30、王安⽯伤⽅仲永

⾦溪平民⽅仲永,世代以种⽥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亲对此

感到惊异,从邻近⼈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的名字。这⾸诗以赡养⽗母、团结同宗族的⼈为内

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即写好,诗的⽂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同县的⼈

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把他的⽗亲当作宾客⼀样招待,有的⼈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

四处拜访同县的⼈,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

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

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了。”

原⽂:

⾦溪民⽅仲永,世⾪耕。仲永⽣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为其名。其诗以养⽗

母,收族为意,传⼀乡观之。⾃是指物作诗⽴就,其⽂理皆有可观者。⾢⼈奇之,稍稍宾客其⽗,或以钱币钙之,⽗利其然

也,⽇扳仲永环谒于⾢⼈,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

从先⼈还家,于舅家见之,⼗⼆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七年,还⾃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泯然众⼈矣!”

31、李存审出镞教⼦

李存审出⾝贫穷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们说:“你们的⽗亲年轻时只带⼀柄剑离开家乡,四⼗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

⾼,在这中间经过万死才获得⼀次⽣存的险事绝不⽌⼀件,剖开⾻⾁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百多个。”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

拿出给孩⼦们看,吩咐他们贮藏起来,说:“你们这些⼈都出⽣在富贵之家,应当记得你们的⽗亲当年起家时就是这样艰难

啊。”

原⽂:

(李)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尔⽗少提⼀剑去乡⾥,四⼗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者⾮⼀,破⾻出镞者凡百

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尔曹⽣于膏梁,当知尔⽗起家如此也。”

3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

包孝肃公(包拯谥号)包拯在家训中有这样⼀段话:“后代包家⼦孙做官的⼈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撤职的⼈,都不允许

回归⽼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家族祖坟上。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孙后代。”原⽂共有三⼗七个字。在家训

后⾯签字时⼜写道:“希望包珙把上⾯⼀段⽂字刻在⽯块上,把刻⽯竖⽴在堂屋东⾯的墙壁旁,⽤来晓喻包家后代⼦孙。”原⽂

⼜有⼗四个字。包珙,就是包拯的⼉⼦。

原⽂: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茔之中。不从吾志,⾮吾⼦孙。”共三⼗七字。

其下押字⼜云:“仰珙刊⽯,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四字。珙者,孝肃之⼦也。

33、陶母责⼦退鲊

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鱼⼲交给送来的⼈,反⽽写信责备陶侃说:“你

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增加我的忧虑啊。”

原⽂: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汝为吏,以官物见饷,⾮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34、诸葛亮诫⼦书

有道德修养的⼈,是这样进⾏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尚的品德。不清

⼼寡欲就不能使⾃⼰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理想⽽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在宁静中研究

探讨,⼈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的才⼲;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尚。如果

年华与岁⽉虚度,志愿时⽇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天天衰⽼下去。这样的⼈不会为社会所⽤⽽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

地困守在⾃⼰的穷家破舍⾥,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原⽂:

夫君⼦之⾏,静以修⾝,俭以养德。⾮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以⼴才,⾮志⽆以成

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

35、陆游家训

后辈中锋芒毕露的⼈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做⽗兄的应当引以为忧,⽽不可以⾼兴。⼀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令

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百书,训导他们做⼈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来往和相处。这样经

过⼗多年,志向和情趣⾃然养成。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件。我这是给后⼈防⽌过错的良⾔规戒,各位都要谨慎地对

待,不要留下后悔的遗恨。

原⽂:

后⽣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

游处。如此⼗许年,志趣⾃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端。吾此⾔后⼈之药⽯也,各须谨之,⽏贻后悔。

36、孟母三迁

孟⼦⼩时候,居住的地⽅离墓地很近,孟⼦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不适合孩⼦居住。”就离开了,将

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的地⽅很近,孟⼦⼜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想:“这个地⽅还是不适合孩⼦居

住。”⼜将家搬到学校旁边。夏历每⽉初⼀这⼀天,官员进⼊⽂庙,⾏礼跪拜,揖让进退,孟⼦见了,⼀⼀记住。孟母想:“这

才是孩⼦居住的地⽅。”就在这⾥定居下来了。

原⽂:

孟⼦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此⾮吾所以处⼦也。”遂迁居市旁。孟⼦⼜嬉为贾⼈衒卖之事,母⽈:“此⼜

⾮所以处吾⼦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乃嬉为设俎⾖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此可以处吾⼦矣。”遂居焉。

37、曾⼦杀猪明不欺

曾⼦的妻⼦上街去,他的⼉⼦跟在后⾯哭着要去。曾⼦的妻⼦没有办法,对⼉⼦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

吃。”曾⼦的妻⼦刚从街上回来,曾⼦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

了。”曾⼦说:“⼩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孩⼦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母那⾥学来,需要⽗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

他,这就是教导⼩孩去哄骗他⼈。母亲哄骗⼩孩,⼩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来教育孩⼦成为正⼈君⼦的办法。”说

完,曾⼦便杀了猪给孩⼦吃。

原⽂:

曾⼦之妻之市,其⼦随之⽽泣,其母⽈:“⼥还,顾反为⼥杀彘。”妻适市来,曾⼦欲捕彘杀之,妻⽌之⽈:“特与婴⼉戏⽿。

”曾⼦⽈:“婴⼉⾮与戏也。婴⼉⾮有知也,待⽗母⽽学者也,听⽗母之教。今⼦欺之,是教⼦欺也。母欺⼦,⼦⽽不信其母,

⾮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38、⼦路受教

⼦路拜见孔⼦,孔⼦对⼦路说:“你有什么喜好?”⼦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说:“我不是问这⽅⾯。只是说以你的天

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赶上呢?”……⼦路说:“南⼭有⼀种⽵⼦,不须揉烤加⼯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

的厚⽪。由此说来,⼜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

吗?”⼦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原⽂:

⼦路见孔⼦,⼦⽈:“汝何好乐?”对⽈:“好长剑。”孔⼦⽈:“吾⾮此之问也。徒谓以⼦之所能,⽽加之以学问,岂可及

乎?”……⼦路⽈:“南⼭有⽵,不揉⾃直,斩⽽射之,通于犀⾰。以此⾔之,何学之有?”孔⼦⽈:“括⽽⽻之,镞⽽砺之,其

⼊不益深乎?”⼦路拜⽈:“敬受教。”

39、孔⼦因材施教

⼦路问:“听到什么就⾏动起来吗?”孔⼦说:“有⽗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什么就⾏动

起来吗?”孔⼦说:“听到什么就⾏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什么就⾏动起来吗,您说‘有⽗亲和兄长在世’;冉求问听到

什么就⾏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动起来’。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孔⼦说:“冉求平时做事缩⼿

缩脚,所以我⿎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所以我让他谦退。”

原⽂

⼦路问:“闻斯⾏诸?”⼦⽈:“有⽗兄在,如之何闻斯⾏之?”冉有问:“闻斯⾏诸?”⼦⽈:“闻斯⾏之!”公西华⽈:“由也问闻斯

⾏诸?⼦⽈:‘有⽗兄在’;求也问闻斯⾏诸?⼦⽈‘闻斯⾏之’。⾚也惑,敢问。”⼦⽈: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故退之。

40、墨⼦怒责耕柱⼦

墨⼦对耕柱⼦发怒,耕柱⼦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的地⽅吗?”墨⼦问:“假如我要上太⾏⼭去,⽤⼀匹良马或⼀头⽜来驾

车,你说我将驱赶那⼀匹呢?”耕柱⼦答道:“当然驱赶良马了。”墨⼦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说:“因为良马值得负⽤来

鞭责。”墨⼦说:“我也以为你是值得鞭责的。”

原⽂:

⼦墨⼦怒耕柱⼦。耕柱⼦⽈:“我⽆愈于⼈乎?”⼦墨⼦⽈:“我将上⼤⾏,驾骥与⽜,⼦将谁驱?”耕柱⼦⽈:“将驱骥也。”⼦墨

⼦⽈:“何故驱骥也?”耕柱⼦⽈:“骥⾜以责。”⼦墨⼦⽈:“我亦以⼦为⾜以责。”

本文发布于:2022-12-06 11:22: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26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