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号用法例谈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接触到的引号多是表示直接引用,引用人物说的话,引用名言警句.进入
中高年级后,引号的用法开始多种多样,引来的争议也特别的多。作为一线教师,我对此感受
特别深刻。本文就想以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为例,针对小学阶段中出现的引号作一个例谈,希
望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一、引用用法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明确指出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主要用法有四种: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
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
号。
从以上四种用法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第四种用法实际上是形式上(格式上)的差别,而
不是意义上的差别,因此并不作为我们这次探讨的重点.这样引号的用法主要只有三种:①表
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二、引号用法例谈
(一)、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这是引号最基本的用法,即在行文中直接引用他人的话,包括格言、诗词、歌词等。例如:
1、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
民族危急!”(《卢沟桥烽火》)
2、两个妹妹跟她一样被激怒了,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小
草和大树》)
3、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谈礼貌》)
4、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只拣儿童多处行》)
5、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赶
海》)
在上面五个例子中,第1、2句都是引用他人说的话;第3、4句分别是引用格言、诗词,第5
句则是引用的歌词。
引号直接引用他人的话,包括格言、诗词、歌词,但不会引用单个的词语。不过有一种情况比
较特殊,那就是象声词和音译外来词加引号,也是表示直接引用.例如:
1、“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郑成功》)
2、“嗒嗒嗒……”密集的机关******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卢沟桥烽火》)
3、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天
游峰的扫路人》)
4、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克隆之谜》)
(二)、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突出论述的对象,也需要加上引号。
例如:
1、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学会合作》)
2、“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早》)
3、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早》)
4、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海洋——21世纪的希望》)
5、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海伦·凯勒》)
在这些句子中,“合作"、“三味”、“早”、“能源危机”、“泥土"、“种子"都是这些句
子所着重论述的对象.有的老师认为第5句中的“泥土"、“种子”加上引号是表示引用,引用
海伦学会的单词。实际上前文已经说过,引用是直接引用他人的话,或者是格言、诗词、歌
词等,不会引用单个的词语.
这里也有一种特殊情况,表示节日、纪念日的数字部分和重大历史时间加引号,表示地名加引
号,专用名词加引号,以前的说法引号都是表示特定称谓。例如: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卢沟桥烽火》)
2、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二泉映月》)
3、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早》)
4、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夜晚的实验》)
5、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明天,我们毕业》)
6、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人
类的“老师”》)
现在看来这些都应该归结到“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这种用法中来.因为给这些词语加上
引号就是为了起一个突出、强调的作用。因而判断这种用法的标准就是看是否起强调、突出
的作用.
(三)、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在行文时,有的词语加上引号就不再表示它原来的意思,而是具有了新的含义。
例如:
1、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海伦·凯勒》)
说明:在这里,并不是说手指真的会说话了,而是指海伦学会了摸读盲文和用盲文与他人交
流。
2、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他心中“看”到的世界。(《海伦·凯勒》)
说明:这里的“看"并不是指真的用眼睛看到了什么,而是指海伦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想象。
3、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夜晚的实验》)
说明:“瞎子”本来的意思是指双目失明的人,在这里是指被蒙上眼睛的蝙蝠。
4、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夜晚的实验》)
说明:耳朵怎么能“穿透”黑夜?怎么能“听"到物体呢?在这里是说蝙蝠的耳朵没有“视
线”,却能像视线那样“穿透”黑暗,去发现黑暗中的物体;耳朵只会听声音,在这里蝙蝠却
能像“听"声音一样,感受到前方的物体,所以“穿透"“听”加上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5、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最大的麦穗》)
说明:这里的麦穗不再是田里长出来的麦穗,而是指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6、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理想的风筝》)
说明:“瓦片儿”原来是指一片片的瓦或瓦的碎片,在这里则是指形状像瓦片的风筝。
7、中午15分钟的写字,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明天,我们毕业》)
说明:“必修课”原来是指按照规定必须学习的课程,跟“选修课”相区别。在这里是指我
们每天都要上的15分钟的写字课。
8、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说明:“活菩萨”在这里并不是指活着的菩萨,而是指具有菩萨一样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的
人。“中日友谊的使者"显然也不是指奉命出使中日,缔结友谊的人,而是指聂荣臻将军像使
者一样架起了中日友谊的桥梁,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所以说判断这种用法的标准是看它是否具有了不同于原来意思的新的含义.此外,课本中有几
个例子特别容易引起混淆、争议,因此单独列出来作一个详细的说明。
1、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说明:“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本义是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后来多指
因力量、条件不够而达不到目的,感叹无可奈何。“望洋”是表示抬头仰望的样子。
在这里我觉得“望洋而叹”用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指望着海洋,因为海洋的喜怒无
常而发出感叹。所以加引号是表示特殊的含义.
2、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詹天佑》)
说明:这里的“人”字加引号实际上表示的是摩形格的比喻手法,即形象化地将铁路的形状比
喻成为像个“人”字。
3、因为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埃及的金字塔》)
说明:这里的“金”字加引号实际上也是表示的是摩形格的比喻手法,形象化地将金字塔的轮
廓比喻成像个“金"字。
4、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说明:“水球”在这里并不是指真的水球,也是表示比喻,把地球比作一个蓝色水球,形象
地写出了地球上海洋面积之大。
(四)、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例如:
1、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黄鹤楼送别》)
2、爸爸意味深长地对聪聪说:“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会查有字的词典,
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哪!”(《学会查“无字词典”》)
这两个例子都是属于“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的
情况,外面的双引号都是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直接引用中的引用,为了表明层次,所以要用单引号。“无
字词典”加引号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指生活中的学问。
三、特殊用法举例
前引号与后引号没有成对使用
引号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一般地说,前引号跟后引号要成对使用,但也有例外.即如果引用
的文字连着有好几段,每一段开头都应该只用一个前引号,直到最后一段的末了才用一个后
引号。
例如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高尔基信的内容引用了三段话,第一、二、三段的段首都用
了前引号,但第一、二段段尾不用后引号,只在第三段末用了一个后引号。这就是引号的特
殊用法。
在《天鹅的故事》中,斯杰潘老人讲的故事共有五段话,也使用了引号的这种特殊用法.第一、
二、三、四、五段的段首都用了前引号,但第一、二、三、四段段尾都不用后引号,只在第五
段末用了一个后引号。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5:52: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2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