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山水画落款题目大全

更新时间:2022-12-04 17:14:42 阅读: 评论:0

宿州市十三校联考2019初二-谯怎么读


2022年12月4日发(作者:澳大利亚气候)

以历代名画为例六种⽅法鉴赏⼭⽔画

⼭⽔画是国画门类⾥⾯技法最成熟、取得成就最⾼的画种,也是藏家投资收藏的⾸选画种,因此具备⼀定的⼭⽔画鉴赏

知识,对于做字画的⼈来说,是⼀项很重要的功课。

可以从以下六个⽅⾯来加以识别:

⼀.从构图来看。与风景照⽚相⽐,⼭⽔画的构图是经过画家苦⼼经营的。因此⼀幅好的⼭⽔画,必须有好的构图。好的

构图⼀般要符合以下两个规律:

1、对⽴统⼀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藏露、节韵等关系。

•宾主。构图要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

•呼应。画中⼀切物体(包括题款和印章),都要互相关联,有呼有应。这样才能⽓脉贯通。

↑林风眠秋⼭图

•虚实。传统⼭⽔画常把云和⽔作留⽩处理。⽩与⿊,空与物,⽩与灰,灰与⿊,就是虚实的对⽐。但实处要实⽽不

塞,要透⽓,要有“活眼”。如林风眠《秋⼭图》和张⼤千《⼭⾬欲来图》,如⽆中间的“活眼”,就是⼀盘“死棋”。虚

处要虚⽽不空,即使是空⽩,也要让它表⽰⼀种实体,既所谓“计⽩当⿊”,这样才能“虚实相⽣,⽆画处皆成妙境”。

如宋代赵芾《江⼭万⾥图》,中间⼤⽚的留⽩,通过⼏只⼩船,却表现了迷茫辽阔、江⼭万⾥的意境。

↑赵芾江⼭万⾥图卷局部

•疏密。⼭⽔画构图最忌均匀整齐,古⼈说:“疏处可⾛马,密处不通风。”这样才能变化多姿。

•藏露。画要给⼈留有想象的余地,⼀览⽆余,就没有情趣了。因此作画要善于运⽤“藏”的⽅法。郭熙说:“⼭欲⾼,

尽出之则不⾼,烟霞锁其腰,则⾼矣。”“藏”,使⼈感到⾼深莫测,从⽽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藏”的妙⽤。如张

尽出之则不⾼,烟霞锁其腰,则⾼矣。”“藏”,使⼈感到⾼深莫测,从⽽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藏”的妙⽤。如张

⼤千《巫峡清秋图》和《黄海归来步步云》。

↑张⼤千黄海归来步步云

•开合。开与合是相对的⽭盾。有对⽴,画⾯才⽣动。开⽽不合,就会显得不稳和散乱。有开有合,才能相对稳定。

•节韵。即节奏与韵律。⼀幅好的⼭⽔画,是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这不仅体现在勾、皴、擦、染、点等笔法的运⽤

上,也体现在整体的布局上,既要有变化⼜要有规律。如⽯涛《淮扬洁秋图》,画中的点既有⼤⼩、疏密、浓淡的

变化,整体上⼜有⼀定的规律。

↑⽯涛淮扬洁秋图

2、透视规律。西洋画⼀般采⽤“焦点透视”,中国画采⽤的是“散点透视”,也叫“移动透视”。“焦点透视”就象照相⼀样,观

察者固定在⼀个⽴⾜点上,只能把视域以内的东西拍摄下来。“散点透视”则是移动着⽴⾜点来进⾏观察的,所以不受视

域的限制。宋代郭熙在《林泉⾼致》中,把中国⼭⽔画的透视归纳为“三远”,即“⾼远”、“深远”、“平远”。值得注意的

是,在⼀张⼭⽔画中,往往是“三远”综合运⽤的。

是,在⼀张⼭⽔画中,往往是“三远”综合运⽤的。

•⾼远。“⾃⼭下⽽仰⼭巅,谓之⾼远。”也有⼀种说法叫作“⾍视”,即故意把⾃⼰放在低处,看什么都是⾼⼤雄伟、⽓

势磅礴,这种透视法宜于描绘崇⼭峻岭。如北宋范宽的《溪⼭⾏旅图》和近代黄宾虹的《⼭⽔图》:

↑范宽溪⼭⾏旅图

•深远。“⾃⼭前⽽窥⼭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前或⼭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才能看到的景象。这种透视法宜于表

现幽深的意境。如张⼤千的《⽔阁清凉图》、清代王翚的《万壑千崖图》:

↑王翚万壑千崖图

•平远。“⾃近⼭⽽望远⼭,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宜于表现坦荡开阔的南⽅⼭⽔。如元代倪瓒

•平远。“⾃近⼭⽽望远⼭,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宜于表现坦荡开阔的南⽅⼭⽔。如元代倪瓒

的《秋⾊图》和《容膝斋图》:

↑倪瓒容膝斋图

⼆.从笔墨来看。⽤笔与⽤墨,是学习国画⾸先要解决的的问题,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底的问题,因此也是识别⼀张国画优

劣的最主要的依据之⼀。

1、⽤笔。中国画的造形达意,是以线为主来表现的。因此看⼀幅国画⽤笔的好坏,主要是看这幅画中线条的好坏。古

⼈提出“书法⽤笔”,即要求画家在作画时要象写书法⼀样⽤笔。黄宾虹总结了前⼈的经验,提出了“五笔”之说,即“平、

圆、留、重、变”。

•“平”,是指运笔时⽤⼒均匀,起讫分明,笔笔送到,要“如锥画沙”。

•“圆”,是指⾏笔转折处要圆⽽有⼒,不妄⽣圭⾓,要如“折钗股”。

•“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旋,不浮不滑,要“如屋漏痕”。

•“重”,即沉着⽽有重量,要“如⾼⼭坠⽯”。

•“变”,⼀是指⽤笔要有变化,中锋、侧锋、逆锋、顺锋,根据需要随机应变;⼆是指运笔要彼此相让,互相呼应,⽓

势连贯。宋代韩拙提出:“⽤笔有三病:⼀⽈板、⼆⽈刻、三⽈结。”所谓“板”,是指线条扁平,没有圆浑的⽴体感。

所谓“刻”,是指笔划过于显露,妄⽣圭⾓。所谓“结”,是指⾏笔犹豫,线条不流畅。其他还有枯、弱、光滑、草率

等,都是⼭⽔画⽤笔的病忌。

↑黄宾虹青城⼭中坐⾬

2.⽤墨。墨⾊的变化,有“五彩”之说,即“焦、浓、重、淡、清”;也有“六⾊”之说,即“⼲、湿、浓、淡、⿊、⽩”。不论

是那种说法,⽆⾮就是讲墨⾊的变化多端。⼭⽔画⽤墨有三要:厚,透明,丰富。

•“厚”,就是感觉要厚重⽽不轻薄。

•“透明”,就是层次要清楚,不浑浊,不僵化。

•“丰富”,就是指墨⾊多变,层次丰富。总之,看⼀幅⼭⽔画的⽤墨好不好,主要是看⽤墨是否有变化、有韵味,层次

是否清楚、丰富,能不能表现物象的⽴体感、质感和远近的空间感。如黄宾虹《青城⼭⾊图》、徐悲鸿《墨笔⼭⽔

图》、赵春秋《板桥斜过⼩溪来》:

↑徐悲鸿墨笔⼭⽔图

↑赵春秋板桥斜过⼩溪来

三.从⽤⾊来看。传统国画着⾊多从物体固有的本⾊出发,很少考虑光的影响和变化,所以⽤⾊相对西洋画来说⽐较单

纯,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根据⼭⽔画不同的种类,⽤⾊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墨⼭⽔根本不⽤⾊,就不说了。

•在淡彩⼭⽔中,以⽔墨为主,⾊彩只起辅助作⽤,⽤⾊要求“淡雅”、“清透”。要“墨不碍⾊,⾊不碍墨”。即墨⾜之处

⽤⾊要清淡、透明,不让⾊覆盖了墨;浓的⾊彩要⽤在墨少之处,不让墨破坏了⾊的清丽。这样,⼆者才能相得益

彰。如李可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潘天寿《⾬后千⼭铁铸成》、赵春秋《江南初雪》:

↑李可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

↑赵春秋江南初雪

•在重彩⼭⽔中,⽤⾊要求浑厚凝重⽽不腻浊,清丽鲜明⽽不单薄。如张⼤千《仿张僧繇设⾊⼭⽔图》和《远蜂看黛

图》:

↑张⼤千仿张僧繇设⾊⼭⽔图

•在泼彩⼭⽔中,⽤⾊要求⾊墨浑融,变化丰富,不脏不浊。如张⼤千《春⼭积翠图》。

不管是淡彩、重彩还是泼彩,⽤⾊都要有⼀个主调,不能混乱、花俏。但在主调中⼜要求变化,不能单调、呆板。总

之,既要有对⽐⼜要和谐统⼀。

四.从表现各种物象的技法来看。⼭⽔画的技法很多,使⽤哪种技法,因物⽽异,因⼈⽽异,因画⽽异。看⼀张画中的技

法⽤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这种技法在这张画中,是否能充分表现对象的“形”与“神”,是否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意”。

五.从意境来看。好的⼭⽔画,要有美的意境。意境是⼭⽔画的灵魂。⼀幅画,必须给观者留有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能

使观者受到感染并引发⾃⾝⽣活感受的共鸣,感到⾔外意,弦外⾳,境外味,才算是有意境。⼭⽔画意境的类型,可分

为三种情况:

•以景胜。这类作品⽐较注重写实,以真实感⼈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实景之中,主要是通过境象

⾃⾝诱发观者联想。它类似于诗的“⽆我之境”。这类画,在古代⼭⽔画中以宋画居多,如刘松年《秋窗读易图》:

↑刘松年秋窗读易图

•以意胜。这类作品⽐较注重写意,富有个性和情致,更明显地流露出对主观情感的表达,所塑造的空间境象,更多

地具有了“意造”的成分。对于“形”则要求“在似与不似之间”。它类似于诗的“有我之境”。这类画⾃元代以后,逐渐成为

⼭⽔画的主流。如元代倪瓒的《秋亭嘉树图》和吴镇的《松泉图》,近代齐⽩⽯的《还家图》等等。

⼭⽔画的主流。如元代倪瓒的《秋亭嘉树图》和吴镇的《松泉图》,近代齐⽩⽯的《还家图》等等。

↑倪瓒秋亭嘉树图

•意与境浑。这是感情与形象⾼度结合,达到“情景交融”、“天⼈合⼀”的境界。王国维说:“⾄意境两浑,则唯太⽩、后

主、正中数⼈⾜以当之。”可见对于诗来说,这是意境的最⾼境界了。⽽对于画来说,当是画家神来之笔的得意杰作

了。

↑赵春秋渔村清晓

六.从“画外⼯夫”来看。所谓“画外⼯夫”,是指画家除了绘画以外的,其他⽅⾯的修养。⼀幅好的⼭⽔画,常常是诗、

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从画的落款和印章上,可以看出作者在⽂学、书法和⽤印等⽅⾯的修养。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17:14: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20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蛟读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