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语古入声的今读
徐红梅;李冬香
【摘要】湘语古入声今读有保留入声调的,也有入声调消失的.从整体上来看,湘语
古入声的今读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古全浊入大部分方言存在读阴去或白读阴去
的现象;二是古次浊入的演变部分随古清入、部分随古全浊入.古入声的今读有的是
方言自身演变的结果,有的则是受到其他方言影响所致.除新化外,湘语今读入声调是
其古调类的保留,新化是因受官话影响古入声产生文读与小称变调合流而被误认为
入声调.
【期刊名称】《龙岩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5)003
【总页数】6页(P29-34)
【关键词】湘语;入声;自变;他变
【作者】徐红梅;李冬香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4
关于湘语古入声的今读及其演变,辛世彪(2004)、李星辉(2004)、曾建生
(2004)、陈晖(2006)、张进军(2008)、张进军、吴燕(2009)、贡贵训
(2009)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但是,现有的研究,有的观察还不够细致,
有的观点还值得商榷,因此,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湘语的
古入声。要交代的是,本文湘语的分布及其分片基本上采用鲍厚星、陈晖(2005)
的观点。不过,由于永州地区的土话是否应该划归湘语,学界意见尚未统一,因此,
本文不讨论永州片湘语,并把原属永州片的祁东、祁阳方言划入衡州片。这样,本
文讨论的湘语共有四片:长益片、娄邵片、衡州片和辰溆片。为行文方便,资料来
源统一放在文末。①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对湘语古入声的今读情况进行了梳理,结果如表1。
从表一可以看出,湘语古入声的今读呈现出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大部分方言古全浊入存在读阴去或白读阴去的现象
表一显示,大部分方言古全浊入有两个演变方向,如A5-A9、B3-B7。A类有
入声调的方言中,A5衡山前山是一个归上声,一个归入声;其余的方言是一个归
阴去、一个归入声,如A6-A9类。B类无入声调的方言中,一个归阴去,另一个
或归阳去或阳平,归阳去的如B4-B6,归阳平的如B7。只有一个演变方向的是
A1-A4和B1、B2、B8。其中,B1、B2和B8舒化后都归阴去,A1-A4中的古
全浊入要么还未舒化,要么舒化后整体归阳平。
我们注意到,在有两个演变方向的方言中,如果声母为塞音或塞擦音时,部分方言
存在送气和不送气的差别,口语常用字或白读归阴去且送气,如“白直侄毒贼凿薄
厚~”;非常用字或文读归入声、阳平或阳去时则有的不送气、有的送气,如“达
独敌杂”等。不仅古全浊入有两个演变方向的方言今读阴去时声母存在送气与不送
气的区别,古全浊入今一般归阴去的方言也存在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如B1类中
的益阳古全浊入今一般归阴去,但声母有的送气有的不送气。今读送气的多是常用
字,不送气的多是非常用字。因此,古全浊入归阴去且送气(声母为塞音、塞擦音
时)的为该方言较早的层次;归入其他声调或归入阴去且声母不送气的属于较晚的
层次。
不过,虽然大部分湘语古全浊入存在读阴去或白读阴去的现象,但内部情况参差不
齐,几片方言中每一片字数有多少之别。长益片中的长株潭小片古全浊入只有少数
字今读阴去,如A6中的长沙;辰溆片古全浊入今归阴去的字比长益片稍多,如
B7中的溆浦、泸溪浦市、辰溪;而娄邵片有的古全浊入多归阴去,如A7湘乡金
石、A8涟源桥头河、A9新化、B7中的双峰城关、娄底、湘乡城关等,有的则只
有少数归阴去,如A6中的邵阳、B5冷水江市区、B6城步儒林、武冈等。
与大多数湘语不同的是,A5衡山前山古浊入部分读上声、部分读入声。我们对衡
山前山古浊入字的今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发现:衡山前山古全浊入无论是白读还
是文读,绝大多数读上声,如“席白薄狭伏滑活”;只有极少数非常用字读入声,
如“突杰拔碟”。
(二)古次浊入的演变部分随古清入、部分随古浊入
在清入和浊入有别的方言中,大部分方言古次浊入的演变有两个方向,部分随古清
入、部分随古全浊入;只有A3祁东、祁阳城关(新派)随古清入,A4衡阳随古
全浊入。不过,虽然大部分湘语古次浊入有两个演变方向,但具体情形内部还是有
一定的差别。
1.一般随古清入演变,少数随古全浊入演变,这类方言各片都有。下面列举各片古
次浊入随古全浊入归阴去的常用字。A6中长益片长株潭小片如长沙有“密~严的:
严密无缝粒翼~胛:翅膀墨~黑的捋~起袖子烙~壳:差错;事故或漏洞”;湘潭
有“粒笠捋烙”;韶山有“粒栗毛~子捋~起袖子烙~铁”;株洲龙泉有“月捋~
起袖子烙~铁粒栗”。辰溆片如B7辰溪有“栗物老入捺日页月~婆子”;泸溪浦
市有“日翼页”。娄邵片如B8会同有“末密栗六陆”。此外,A5衡山前山古次
浊入一般随古清入读入声,但也有少数常用字随古全浊入读上声,如“叶页落捋
烙~铁篾~皮”。
2.一般随古全浊入读阴去,但也有较多字随古清入演变。这类方言主要分布在娄邵
片和辰溆片。下面列举古次浊入随古清入演变的常用字。娄邵片如A8涟源桥头河
有“聂孽捏~话,造话日鹿绿录抹墨脉挖袜岳姓木肉腊腊落~失辣”;A9新化有
“”;B4中的邵东有“拉蜡腊捺聂抹孽捏摸木鹿绿”;B5冷水江市区有“;B7
中的双峰城关有“捺腊蜡拉日袜热摸又音额弱聂孽木牧目绿又音鹿录”。辰溆片如
B7中的溆浦有“入物抹纳蜡腊~肉袜弱勒岳勒额孽”。此外,B7中的湘乡城关古
次浊入随古清入和全浊入演变的字数都比较多,但归类方向与上述方言相同。随古
全浊入读阴去的有“辣衲纳又音落莫摸~鱼;偷抹立粒笠栗力历翼戾页叶栗~子入
玉弱~个唧:弱小者”;随古清入读阳平的有“纳腊蜡木目日猎列肋热六绿肉袜月
抹又音弱强~岳药鹿录”。
我们注意到,古次浊入的上述两类演变中,长益片长株潭小片都属于第一类,且分
布比较一致;娄邵片和辰溆片则内部差别较大,有的属第一类,有的属第二类。而
衡州片则只有衡山前山等个别方言有此表现。
上文简要介绍了湘语古入声今读类型及其特点,那么,湘语入声的今读类型是如何
形成的?李如龙(1999)把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分为“自变”和“他变”。自变
是方言在新的地域、新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自身的变化;他变是受共同语或其他方
言甚至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湘语古入声的今读也有自变和他变两种
类型。
(一)纵向发展的自变
纵向发展的自变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清入和浊入合流。属于这种演变类型的主要有A2祁阳城关(老派)、B1、
B3等方言。其中,前者是清入和浊入合流为一个入声;后两者是清入和浊入合流
后再继续舒化,B1舒化后与阴去合流,B3舒化后与阴平合流。
第二,清入和浊入分头演变,演变的次序是浊入→清入。表一显示,湘语的舒化次
序是先浊入后清入,如A3、A4。在浊入舒化的过程,有的是全浊入先舒化,清入
和次浊入仍读入声,如A3祁东、祁阳城关(新派);有的是全浊入和次浊入舒化,
清入仍读入声,如A4衡阳。大多数湘语是全浊入和部分次浊入先舒化,舒化后多
归阴去,只有A5衡山前山归上声。在全浊入和部分次浊入舒化完成后,清入和部
分次浊入仍自成一类,读入声,如A8涟源桥头河。在浊入舒化完成后,有的方言
清入和部分次浊入继续舒化,舒化后有的归阴平,如A9新化、B2洞口黄桥、B4
隆回、邵东、B5冷水江市区;有的归阳平,如B7双峰城关、娄底城区等;有的
归阳去,如B6城步儒林、武冈;有的归上声,如B8会同、绥宁长铺。贝先明
(2016)认为,湘语入声消失后的归并是依据调值接近原则进行的。
(二)因横向渗透而产生的他变
上文根据湘语古入声常用字或白读介绍湘语入声的自变过程,实际上,多数方言在
演变的过程中还受到了其他方言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他变,主要有:
第一,古浊入与清入合流。古浊入与清入合流的现象在湘语中比较常见,如A6类
古浊入多数字与清入合流读入声;B6类古浊入非常用字与清入一起归阳去;B7类
古浊入非常用字与清入一起归阳平。我们注意到,上述方言受官话影响较深,如
A6类中的长沙、望城、湘潭、韶山、株洲龙泉、邵阳,B6类中的城步儒林、武
冈,B7类中的溆浦、泸溪浦市、辰溪,因此,我们认为,这些方言古浊入与清入
合流是受官话影响而形成的。因官话影响全浊入舒化过程中断,因而与清入合流读
入声。不过,在受官话影响时,不同的方言古全浊入舒化的程度不同,以长沙为代
表的长益片长株潭小片舒化字数最少。
第二,清入和浊入的非常用字或文读合流。A9新化和B5冷水江市区清入和部分
次浊入常用字或白读阴平,全浊入和部分次浊入常用字或白读归阴去,但它们的非
常用字或文读合流,前者合流为入声,后者合流为阳去。我们注意到,新化与冷水
江相邻,清入和浊入非常用字合流后虽然归类不同,但调型相同,调值也接近,新
化为24、冷水江为35。新化和冷水江古入声字的文读来自周边西南官话,李冬香
(2014)对此有非常详细的讨论,请参阅。
从表一可知,有相当多的方言存在入声调,不过有的入声分阴阳,如A1;有的只
有一个入声调,如A2-A9。在只有一个入声调的方言中,有的是古入声今一般读
入声,如A2;有的则只有部分字读入声,如A3-A9。部分今读入声的,有的是
只有清入,如A4;绝大多数是部分清入、部分浊入,如A3、A5-A9。张进军
(2008:63-72)在谈到湘语入声的演变时认为,湘语不管是否保留入声,也不
管入声今读归于何种调类,湘语各方言点都有一种现象,即古入声今读口语常用字
归去声(以阴去为多)……古入声字白读阴去是湘方言的底层,是早期的语音现象;
古入声今读阳平、阴平、上声、阳去或入声则是后起的语音现象……其入声调演变
的历史轨迹为:湘语古入声→全部舒化为去声→从官话借入入声,形成文白读。我
们认为,张先生的这一看法值得商榷,罗昕如(2011)也对这个观点提出了质疑。
我们先来看湘语古入声字是否都存在白读阴去现象。我们认为,湘语古入声今白读
阴去现象只存在于古全浊入中(详见上文),古清入今归阴去的性质与古浊入今归
阴去的性质不同。根据时贤的材料,长益片古清入今读阴去的如A6中的长沙有、
韶山有“式~样憋~气忆啄~米摘~桃子轧~棉花轭牛~子怯胆~戳~穿胛肩~”、
株洲龙泉有“什~物式公~憋~气戳~穿的目~忆亿怯胆~轭牛~子法~子”。娄
邵片湘语古清入今读阴去的如A6中的邵阳有“轧泄不率~领蟀啄戳握式饰忆亿抑
吓轭益幅蓄储~畜~牧郁”;A9新化有“式适饰释亿忆戚又音轧~棉花滗~米汤
戳”;B5冷水江市区有“式识适释嫡戚泣逸忆亿;B7中的双峰城关有“压戳鹊质
旧读式忆亿抑益泣戚”、娄底城区有“胳式滗剔戚寂亿忆屋握拔踏萨胛又音轭牛~
戳雀鹊恰□~唧:一点点谷~水:地名”;B8中的会同有“触踏泣别泄撮豁室
率~领。辰溆片湘语古清入今读阴去的如B7中的溆浦有“室释又音剔即戚膝迹惜
昔亿忆不益扎窄轧乙滴撮磕搁恶设涉握乙秃束触酷”。
从上文罗列的例字来看,古清入今归阴去的绝大多数是非常用字,而且有相当多的
字今天普通话读去声,因此,这些字今读阴去应该是直接来自官话,如“式亿忆”;
有的可能是读另一个反切,如“戳”,敕角切,又直角切,江开二入觉澄,读直角
切时读阴去符合全浊去声字的演变规律;有的可能是训读,如“憋”训读为“闭”;
而常用字如“轧雀啄轭滴胛”读阴去可能是小称变调的表现。据陈晖(2006:
183-186),湘语阴去调的调值非常一致,绝大多数是高升调或高平调45
(55)、35或25,只有极少数是低升113或者曲折324调。另据罗昕如、李斌
(2008),在湘语中,有些方言重叠式词语在表示小称的时候,后字往往变为高
调45或55(阴去)。李冬香(2015)也指出,湘语中各种有规律的异读,如非
清去读阴去、非浊去读阳去、非入读入等现象的实质多是小称变调,其调值为24、
35、45、55、113、324等。
厘清湘语古清入今读阴去的性质,我们来分类讨论湘语各类入声的来源。
A1-A4类入声调都是方言自身保留古入声调的结果。如果按照张进军(2008:
72)所说,今读入声调是受官话影响产生的话,那么,像岳阳荣家湾方言,入声
依声母的清浊分阴阳如何理解?此外,如果入声是文读的话,那么为什么这些方言
基本上没有发现今读入声调的字白读舒声的情况?还有受官话影响很深的长沙话今
天还尚存古全浊入白读舒声的情况,其他受官话影响较小的方言为什么反而没有?
其实,与岳阳荣家湾、长沙、株洲等相邻的赣方言多保留了入声调,如临湘桃林、
岳阳县新墙、平江梅仙、浏阳城关、醴陵城关等方言(李冬香2015)。
A4-A8类清入和部分次浊入今读入声调是这些方言古入声调的保留,全浊入文读
和部分次浊入读入声是与清入合流的结果。前文指出,A5类衡山前山古全浊入常
用字无论文白读,基本上都读上声,极少数非常用字因与清入合流而读入声调。
A6类长沙、南县、邵阳等方言古全浊入在舒化的过程中由于官话的影响而中断,
因此其古全浊入今多保留入声调。A7湘乡金石和A8涟源桥头河入声调的性质与
A5衡山前山相同。我们对A8涟源桥头河方言古清入字的今读进行了整理,发现,
虽然涟源桥头河方言古清入字归入声和归阴去的几乎各占一半,但还是有一定的规
律。同一个字有文白异读,或者有常用和非常用之别的,往往是白读或在常用词中
归入声,文读或非常用词中归阴去。如“切索屑只炙壁锡”等白读入声、文读阴去。
有时同一个音韵地位的,常用字读入声、非常用字读阴去。如“竹—筑、踢—剔、
塌—榻、福—幅、桌—卓”等前者归入声、后者归阴去。由上可知,古清入今读
入声的层次早于阴去。⑤此外,表一显示,涟源桥头河古全浊入和部分次浊入一般
读阴去,只有极少数读入声。因此,古浊入今读入声是与清入合流的结果,这与
B6古浊入部分字与清入合流归阳去、B7古浊入部分字与清入合流归阳平的性质相
同。总之,A8涟源桥头河古清入今读入声是其古调类的保留,浊入的文读因与清
入合流而读入声。
A9新化今入声调的来源与A7、A8性质不同,它是古入声无论清浊文读入声。李
冬香(2014)指出,新化古入声今白读舒声来源于唐宋以来江西中部移民带来的
方言,属于早期的语言现象。文读入声是受周边西南官话影响形成的,属于晚期的
演变。这个入声调的底层是小称变调,只是由于古入声文读的混入,这个小称变调
被覆盖以致被当作入声。
综上所述,除新化外,多数湘语古清入今读入声是其固有的读音,古全浊入今读入
声有的是自身保留古调类的结果,如A1-A4、A6;有的是与清入合流的结果,
如A5、A7、A8;只有A9新化是古入声因受到官话影响产生文读与小称变调合流
的结果。
本文首先对湘语入声的今读类型进行了梳理,然后指出,湘语古入声今读整体上表
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古全浊入大部分存在读阴去或白读阴去的现象;二是古
次浊入的演变部分随古清入、部分随古全浊入。湘语入声今读类型有的是方言自身
演变的结果,如古清入和浊入整个儿合流为入声或舒化、古全浊入读阴去或白读阴
去;有的是受其他方言影响所致,如古浊入文读与古清入合流、古清入和浊入文读
合流。今读入声调多是其古调类的保留,只有新化的入声调是古入声文读与小称变
调合流而被误认为入声调。
注释:
①材料来源
城步(儒林):鲍厚星(1993)《湖南城步(儒林)方言音系》,《方言》第1
期;长沙:鲍厚星、崔振华、沈若云、伍云姬(1999)《长沙方言研究》,湖南
教育出版社;双峰城关: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2003)《汉语
方音字汇》(第二版重排本),语文出版社;涟源桥头河:陈晖(1999)《涟源
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望城、南县、会同、绥宁长铺、邵东、隆回、安化
梅城、湘阴:陈晖(2006)《湘方言语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汨罗长
乐:陈山青(2006)《汨罗长乐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邵阳:储泽祥
(1998)《邵阳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益阳:崔振华(1998)《益阳方
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溆浦:贺凯林(1999)《溆浦方言研究》,湖南教
育出版社;武冈、湘乡市区: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1)《湖南省志·方言
志》,湖南人民出版社;湘乡金石:蒋军凤(2008)《湘乡方言语音研究》,湖
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祁阳:李维琦(1998)《祁阳方言研究》,湖南教育
出版社;衡阳:李永明(1986)《衡阳方言》,湖南人民出版社;娄底城区:李
济源、刘丽华、颜清徽(1987)《湖南娄底方言的同音字汇》,《方言》第4期;
冷水江市区:李红湘(2009)《湖南省冷水江市方言语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株洲龙泉:卢小群(2001)《湖南株洲(龙泉)方言音系》,
《株洲工学院学报》第2期;新化:罗昕如(1999)《新化方言研究》,湖南教
育出版社;岳阳荣家湾:马兰花(2006)《岳阳县方言语音研究》,湖南师范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衡山前山:彭泽润(1999)《衡山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
社;沪溪浦市:瞿建慧(2005)《湖南沪溪(浦市)方言音系》,《方言》第1
期;洞口黄桥:唐作藩(1960)《湖南洞口县黄桥镇方言》,载《语言学论丛》
第四辑,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辑部,上海教育出版;辰溪:谢伯端
(2010)《湖南辰溪方言音系》,《方言》第2期;湘潭:曾毓美(1993)《湘
潭方言同音字汇》,《方言》第4期;韶山:曾毓美(1999)《韶山方言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桃江高桥:张盛裕、汪平、沈同(1998)《湖南桃江(高
桥)方言同音字汇》,《方言》第4期。
②据储泽祥(1998,81-82页),邵阳方言清去的分化与声母的送气与否有关,
全清归阴去,次清归阳去,对应十分整齐。浊入部分归阴去,部分归阳去。因此,
浊入归阳去的实质是归阴去。
③新化方言古浊去归阴平,古入声今读去声的实质是与清去合流。
④据陈晖(2006:168-169),安化梅城、邵东、隆回等方言中,古全浊入的今
读与今声母的送气与否有关。不过,上述方言声母是否送气影响的只是其归入某大
类后的小类,其与清去合流的实质没有变化。因此,本表不单列这一类。
⑤与其他湘语不同的是,涟源桥头河方言很多清入字今归阴去,与小称变调合流,
因此,其小称变调很难观察。
【相关文献】
[1]鲍厚星,陈晖.湘语的分区[J].方言,2005(3):261-270.
[2]贝先明.湘语声调系统的类型[J].武陵学刊,2016(3):111-116.
[3]曹树基.湖商人由来新考[C]//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
会.历史地理(第九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4-129.
[4]陈晖.湘方言语音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8-174.
[5]贡贵训.湖南省境内湘方言入声字读音类型[J].学理论,2009(9):221-222.
[6]李冬香.湖南新化和冷水江方言古入声的演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6):37
-41.
[7]李冬香.湘语的小称变调[C]//全国方言学会.中国方言学报(第4期).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60-68.
[8]李冬香.湖南赣语语音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83-196.
[9]李如龙.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J].语言研究,1999(1):102-113.
[10]李无未,李红.宋元吉安方音研究[M].上海:中华书局,2008:291.
[11]李星辉.古入声字在湘语中的分化[J].中南大学学报,2004(3):394-397.
[12]罗昕如.湘语与赣语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9-80.
[13]罗昕如,李斌.湘语的小称研究——兼与相关方言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4):116-120.
[14]孙宜志.江西赣方言语音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229-231.
[15]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C]//谭其骧.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00-360.
[16]辛世彪.东南方言声调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8.
[17]曾建生.论湘语入声演变的历史轨迹[D].广州:暨南大学,2004:33-34.
[18]张进军.中古入声字在湖南方言中的演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18-72.
[19]张进军,吴燕.湘语入声调演变的历史层次[J].求索,2009(8):200-201.
[20]郑丹.赣语隆回司门前话的入声小称调[J].中国语文,2012(2):183-185.
[21]周振鹤,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划及其历史背景[J].复旦学报,1985(2):55-57.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16:15: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17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