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业的分布状况
西藏农业的分布状况,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不断认识自然环境,采取与自然环境相适
应和人们的需求相结合的经营措施,逐步发展形成的。西藏农牧业生产布局是受海拔高度支
配的,从局部地区的一个乡、一个县看是如此,从西藏整个地域看也是如此,受纬度和地形
的影响次之。与国内平原地区相比较,有着显著的不同特点。人们将西藏历史上形成的这种
农牧业分布状况称之为“立体农业”或“梯度农业”。
一、全区性的立体农业与农业分布
西藏是高原体,境内高山耸立,江河贯流其间,切割深度较大,地势多起伏且高差悬殊。
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农业生产表现出多层次的分布,有明显的立体变化特点。因此,西藏的
农业生产必须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来配置相适应的畜牧业、种植业和林业及其相适应的品
种,否则生产发展不起来。
西藏全境最高点是西部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最低点是东南部雅鲁藏布江的
出境处(海拔约100米),两者相差8700米;希夏邦玛峰与其南侧樟木友谊桥相比,高低差
6200米;南迦巴瓦峰与其东侧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相比,高差6600米;喜马拉雅山的西段和
中段平均海拔高度6000米,其南侧一些河谷可降至3000米上下,相差3000米;冈底斯山
—念青唐古拉山与南侧雅鲁藏布江千流河谷平均高差1500~2000米;藏东横断山脉与其两
侧干流河谷平均高差1000~2000米。如此巨大的高差,势必引起温度、降水的变化,从而
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从事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地适应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利
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因而逐步形成了农作物和牲畜分布的梯度差异。
西藏的耕地沿江河呈条状或片状分布,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沿岸的耕地约占全自治区耕
地面积的65%;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耕地约占23%,其余12%的耕地散布在喜马拉
雅山南坡及西藏各地湖滨、河流两岸。就行政区域而言,海拔较低的林芝地区的耕地占8.o
%;海拔中等的昌都地区占21.5%,山南地区占13.8%,拉萨市占18.2%,日喀则地区占34.8
%;海拔较高的那曲东部地区占2.5%,阿里地区占1.1%。
西藏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个大斜面,江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温度、降水从东南向西
北递减。所以,从东南向西北形成了明显的梯度农业。在海拔2300米以下的地区,农作物
种类有水稻、玉米、大豆、黍,稷、鸡爪谷等喜温作物,并有冬小麦、冬春青稞、油菜、豌
豆等喜凉的作物,实行一年两熟制;海拔2300~3000米地区,主要作物有冬春小麦、冬春
青稞、油菜、豌豆,实行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制;海拔3000~3800米的地区,主要作物有
春青稞、冬春小麦(以冬小麦为主)、豌豆、油菜,实行一年一熟制;海拔3800~4100
米的地区,主要农作物有春青稞、冬春小麦(以春小麦为主)、豌豆、油菜,实行一年一熟
制;海拔4100~4300米的地区,有春青稞、春小麦、豌豆、油菜,要求早熟品种,实行一
年一熟制;海拔4300以上的绝大部分地区是纯牧区。
不仅种植业随海拔高低而变化,适应能力较农作物强的牲畜种群,也随海拔高程的变化
而变化。随着海拔的升高,黄牛、骡、驴、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而牦牛则逐渐增多;随着
海拔下降,牦牛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区,黄牛、山羊、猪为主要畜
种;海拔3000~4100米地带,高原上的各种牲畜都有,其比例大小取决于农区附近草场状
况;海拔4100米以上,牦牛、绵羊、山羊成为主要畜种。
西藏高原东南部和喜马拉雅山南坡若干深河谷和低山地区,处于高原边缘,多为森林
覆盖,耕地面积很少。东部三江流域大部河谷地区、雅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年楚河、拉萨
河、尼洋河的中下游河谷,坡度平缓,土层较厚,气候适宜,引水方便,是西藏高原种植业
的主要地区。阿里地区的普兰、札达、日土、嘎尔等县的局部低海拔地带,种植业具有优势。
藏北及西北部地区,土地面积大,土层厚,热量不足,降水少,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在喜
马拉雅山东段南坡及墨脱、察隅一带,由于地处东南季风入藏的地带,又在迎风面上,雨季
长,雨量大,墨脱年降雨量多年平均值为2000毫米,察隅794毫米;中段南坡各地,如亚东、
樟木、吉隆,降水也不少,一般超过l000毫米。这类地区由于雨水充沛、山地广阔、气候温
暖,适宜林木生长,因此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森林区,且以常绿的阔叶林为主,树种复杂,
覆盖率高。东喜马拉雅山和嘎布岗日高山中部,则以铁杉和冷杉林为主;中喜马拉雅山南坡,
除局部海拔较低处为常绿阔叶林外,多为乔松林和铁杉林,吉隆附近尚有西藏长叶松、西藏
长叶云杉和藏西松等稀有树种.
二、局部性的农业梯度变化
农业的梯度变化,在西藏高原上有的在一个县、一个乡的范围内也能反映出来。藏南的
察隅县有耕地2.3万亩,分布在海拔l400~3000米的海拔高程之间,高低差1600米。
在海拔1800米以下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等,实行一年两熟复种制;海拔l800~
2300米之间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大豆、玉米、小麦等,为水稻休闲旱地复种制;海拔2300~
2700米之间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实行小麦、玉米复种制;海拔2700~3000
米之间主要农作物是喜凉的冬小麦、冬春青稞、油菜、豌豆、荞麦、圆根等,实行一年一熟
或秋播作物与短秋作物复种。又如位于拉萨河畔的堆龙德庆县,有耕地9.6万亩,分布在海
拔3620~4100米之间。海拔3620~3700米之间的耕地3.94万亩,占垒县耕地面积的
41%,这里地势较平坦,土层深,水利资源丰富,年降水量465毫米,无霜期140天,主要
农作物是喜凉的春青稞、冬春小麦、豌豆、油菜、蚕豆等,一年一熟;海拔3700~3900
米之间有耕地1.37万亩,占全县耕地而积的14.27%,年降水量450毫米,无霜期115天;
比上区分别减少15毫米和25天,主要农作物有春青稞、冬春小麦、豌豆、油菜;海拔3900~
4100米之问有耕地3.3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5.1%,此区风沙大,土层薄,土质多
砂砾,水资源贫乏,地块小而分散,50%以上的土地靠天降水播种,无霜期100天左右,有
的年份只有60~90天,早霜危害严重,有的年份8月底就下霜,晚霜到6月份才结束,这
里只能种早熟青稞。在堆龙德庆县境内,种植业除分上述三个梯度之外,另有O.95万亩耕
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9%,情况较特殊。这部分耕地所处位置海拔不高,约3600米左右,
无霜期也较长,约130天左右,但土质砂石多,高低不平,历来春播缺水灌溉,耕作粗放,
产量低而不稳。这说明,农业梯度变化是对西藏高原的一般概括,特殊情况也是有的,不能
忽视。又如在东南部的察隅县境内,海拔1800米以下的耕地本应稻麦复种,但常因干旱缺
水灌溉,不得不被迫休闲。
有的即使在一个乡的范围内,也会有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实行的耕作制不同。如藏东南
的芒康县觉龙乡耕地分布在1000~4000米的范围内,从河谷低处1000米,高处3000
米,山腰山脊耕地可达4000米,依次出现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一熟制。
下面再以西藏高原中部的米拉山两侧的农业分布状况为例来说明梯度变化。米拉山位于
西藏高原中部,海拔4790米,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东侧为尼洋河,西侧为拉萨河,两
河从相反的方向流入雅鲁藏布江。东侧尼洋河流经最高处的工布江达的松多乡(4200米),
在林芝县的布久(2960米)流入雅鲁藏布江,高低差1240米;拉萨河最高处流经墨竹工
卡县的旦乡(海拔4300米),流经墨竹工卡、达孜、城关、堆龙德庆、曲水县(区)境内,
在曲水县的茶巴朗(3600米)处流入雅鲁藏布江,高低差700米。在米拉山顶为草原,两
河沿岸河谷分布着耕地,沿岸和山上景观大不一样。东侧尼洋河岸高山上覆盖着森林,西侧
拉萨河岸高山上为草地和秃石山,这是由于降水而引起的。就农作物种类而言,两侧主要是
青稞、小麦、豌豆,油菜。东侧有冬青稞,西侧则较稀少,冬小麦所种面积比例不同,随着
海拔的升高冬小麦的种植比例减少,而青稞和春小麦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三、农作物分布海拔高度
西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不仅使农业的梯度变化明显,而且农作物分布的上限极高,
下面就现在已知的分布高度与其他地区作一比较,列于表1一l。
在西藏分布的上限在其他地区分布的上限
项目
海拔(米)地点海拔(米)地点
比较
水稻2255察隅县境内3130尼泊尔境内-880
茶叶2500林芝县境内2700云南省宁蒗-200
玉米3648拉萨市境内3900南美安第斯山区-250
冬小麦4320林周县境内3660南美安第斯山区+660
春小麦4400定日县境内3960南美安第斯山区+440
马铃薯4650萨迦县境内4270南美安第斯山区+380
油菜4700文部境内3430尼泊尔境内+1270
4100南美安第斯山区+650
青稞4750岗巴县境内
4000前苏联塔吉克+750
牧民定居点50005210南美安第斯山区+500
高山放牧5500南美安第斯山区+290
核桃4000拉孜县境内
苹果4070江孜县境内
暗针叶林4400比如县境内4200尼泊尔境内+200
灌丛4700比如县境内4400非洲乞力马扎落山区+300
表1—1中水稻、玉米、茶叶在西藏高原的分布上限没有达到区外同种作物的高度,其余
作物均超过其他地方同种作物的分布上限高度。这是因为西藏是一个平均海拔4000米的大
高原,不同于一个孤立的山体容易散热,在海拔高度相同时,西藏高原比面积窄小的孤立山
体聚热多,温度高。西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当日光直射时,土壤和植物的温度
均有增加。许多山体研究者证实,10厘米地温年均值比气温高3℃,夏季约高5℃;气温日较
差大,即令日均温低,只要夜间的低温不致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白天较高的气温仍能使农作
物顺利生长。这些因素都是由高原边缘地带向腹心地区逐渐增强,降水状况也是由东向西逐
渐减少,日照增多,温度增高,致使等温线所通过的海拔高度也都按上述趋势升高。例如,
最暖月平均气温10℃的等温线,在大渡河流域大约为3900米,在雅砻江流域为4100米,澜
沧江、怒江流域为4200米,到雅鲁藏布江流域西部达4500米。所以,西藏各农作物分布上
限由东向西、由边缘向腹地升高。
表1—1中的农作物分布是已知的上限,有些未知的有待发现,有些农作物还在试种过程
中。上述农作物分布高度仅是西藏高原的上限,其出现地点往往具有特殊的生态条件,不能
任意延伸。事实上,各个地区都存在局部的分布上限。分布上限与生产上限(有人称经济上
限)不同,生产上限比分布上限低。
上述农业梯度变化是由西藏高原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是西藏劳动人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
农业生产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格局。这个格局为种植业、牧业、林业相结合提供了有利
条件,也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16:07: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17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