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第十四中学语文组崔淼
一、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感知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提高阅读和
写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预习导学——深入探究——理性认知——巩固深化。整体感知,精读和略读相结合。使用了学案
导学法、引读法、对比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谨严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懂得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体会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
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字的联想意义使用的利弊。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观点鲜明的议论文。朱光潜在文中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
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样才能
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抓住议论文的特点,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培
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
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就是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常常会对其中的字句进行深入的
分析。比如鹰击长空为什么用击不用飞?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好在哪?河畔的金柳为啥不能是夕阳中的姑娘?
对于这种“咬文嚼字”不管是过分的推敲字句,还是有意的卖弄才学都是挺让人不喜的。那么朱光潜先生是对
这种过分推敲字句或掉书袋予以批判吗?通过预习,我们很显然的了解到朱光潜先生把这个词贬词褒用了。那
么,作为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的朱老先生在这篇文艺随笔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态度呢?他的观点是什么?有
哪位同学可以用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明确:第八自然段无论是阅读或写作,都要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
的精练与吻合,这样才能追求艺术的完美。
(二)由浅入深(这个地方保不保留?)
朱光潜先生说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那么请大家随意挑选下面的语句,说说所改语句前后的差异。
1.《荷塘月色》中“荷塘周围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改为“荷塘周围四面长着许多蓊蓊郁郁的树。”
2.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
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3.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木”改为“叶”
小结:通过这些改动,我们感知到语言与思想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朱光潜老先生所举的例子分别说
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一下作者所举的五个事例。
(三)深入分析(幻灯给出五个事例)
请说出这五个实例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提示:可把第四个例子分配给语文好的学生所
在的小组进行讨论,每个事例分配任务到具体的组。可以当堂分发补充资料。)
①郭沫若改字
(提示: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
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②王若虚改句
(提示: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只抓删减的部分,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
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
(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
句,提出看法。)
⑴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⑵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
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们明确了什么是“咬文嚼字”以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同时,作者大胆对名人如郭沫若、王若虚、韩愈等提
出质疑,可看出作者谨严的治学态度。好,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后面的两个例子。
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④苏轼《惠》诗
(提示: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放到资料里,让学生当堂阅读)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
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
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
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这个例子不好理解,会耗时过多,教师要引领学生分析作者所给诗句,以便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
⑤“套板反应”
(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什么是“套板反应”?作者对此提出了什么看法?
提示:根据文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提示其找反复出现的词语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
书袋。那么是不是创新都是好的呢?比如最近流行的“蓝瘦,香菇”就过于留白了,除了一笑而过之后,似乎
也没留下什么。引导学生辩证地去看待事物。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过渡语:通过以上五个例子,我们了解到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咀嚼句式的变换、语言的繁简、炼字来体会作
者的情感;写作时,我们通过咀嚼情感来决定用何种独具个性的语言形式来进行情感的抒发。在寻求思想情感
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的过程中,我们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作者在文末提到,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道理也说不完,那么请大家来看看下面这个事例。
(四)咬文嚼字
静夜思
作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
A坐具“胡床”(马扎子)B卧具C井上的围栏D“床”即“窗”的通假字
(提示:请同学们试着把这些词语带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去体味一下,那种说辞是最不合理的。)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而蒙曼在《百家讲坛》
里也曾讲过,“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其中“床”也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绕床”承上句“郎骑竹马来”,意为男
孩跨骑竹马而来,围绕井栏旋转奔跑;“弄青梅”则承前句“折花门前剧”,意为小姑娘用手把玩着刚才从门前折回的青梅花枝。)
对于这一问题,其实一直以来是有争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对《静夜
思》中的“床”未作特别说明,都认为是指睡床。而最早对“床”的字意产生疑问的是郭沫若先生。他的疑问是:“如果睡在床上,那一
定是在房间里,房间里怎么会结霜呢?”2022年,收藏家马未都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提出了“床前明月光”的“床”就是马
扎子,“在唐代以前门窗都非常小的,门是板门,不透光的,窗非常小,月光是不可以进入室内的,尤其当你的窗户上糊上纸,糊上绫子
的时候,光线根本就进不来,所以李白说得很清楚,我在院子里坐着。”而井栏一说也得到不少学者赞成,认为床前明月的光亮,怎么会
让李白疑心是地上的霜露呢?难道李白的卧室里面冷得都结霜了不成?如果是这样,这么冷的天气,李白非但没有被床前的霜露冻得发抖,居
然还有心思去欣赏天上的明月,低下头来思念故乡,很不可理解,所以在井栏赏月可能性很大。
记者随后查阅“床前明月光”百度百科,更惊讶地发现,井栏,不是“床”唯一的注释,“床”有五种说法:1、指井台。2、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又像古代的床。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
有关系。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3、“床”即“窗”的通假字。4、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5、马未都等认为,床
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
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五)结语:我们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语义的误解。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三个臭皮匠赛过诸
葛亮”等。这些错误的话为什么会沿用至今呢?我想这正说明了我们思想上的惰性。但凡我们对词语的使用谨严一
些,便可读出一些怪味道。
佛说一花一世界,拈花微笑,尽得真传;我说一词一世界,咬文嚼字,方得真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
能够以这种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新,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好的习惯。
(六)作业设计
P44第二题和P801一、二小题
(七)板书设计
咬文
文字感情
嚼字
《咬文嚼字》导学案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这一。著名
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
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黑格尔的《美学》
等。《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
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二、文体特点: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
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
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
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三、词语积累:
炼字:用心琢磨,使文句精美简洁。
援例:引用成例。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索然无味:形容文章内容枯燥。
推敲:斟酌文句,反复琢磨。
胸襟:抱负、气量。
岑寂:寂静。
捉摸:猜测;预料。
游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清沁肺腑:清新得渗入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不即不离: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
若隐若现:像是隐藏,又像是显现。形容模糊不清的状态。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点石成金: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文章。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
下乘:下品。
粗枝大叶:比喻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方向发展。
四、扫清障碍:
1.请翻译P41三段古文
翻译:李广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
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李广认为有老虎就去射它,中箭,在知道它是石头之后,于是又再次的射石头,最终不能
够射入石中。
李广曾经看见草丛中有老虎,就去射它,中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
2.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①“一川烟草”出处及句意
②“杨柳万条烟”出处及句意
③“烟光凝而暮山紫”出处及句意
④“蓝田日暖玉生烟”出处及句意
⑤阅读书下注释及P44方框部分“推敲”的来历、王安石推敲诗句
⑥什么是小龙团和第二泉。“独携天上小龙团,来试天上第二泉”句意,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
的?
五、文本初探
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请用铅笔在文中划出来。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
文章中作者提出了
(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3)、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4)、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5)、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
(6)、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易控制。
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
达到艺术的妙境
(7)、字的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袭用套语滥调,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滑向套板反应。
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8)、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
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写出段意
第一层(1至5)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之间的关系,
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_文字_____和_____情感__的调整。
第二层(__6__至__7__)从正反两方面强调:___咬文嚼字的重要性___
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三层(第8段)点明写作目的:对多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
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15:33: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15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