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煮豆持作羹

更新时间:2022-12-04 15:25:27 阅读: 评论:0

致敬大师作文800-枝折花落的意思


2022年12月4日发(作者:重阳节祝福的话短句)

1

七步诗

朝代:两汉作者: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译文一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

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

残不满与厌恶。)

版本二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杂诗》

朝代:唐代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

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

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

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2

3

4

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

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

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宿建德江

朝代:唐代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赏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

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

颇有特色。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

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

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

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

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

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一个“愁”字,然而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

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抒发了诗人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

梅花/梅

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

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

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

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5

创作背景: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

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

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四时田园杂兴》(题意:四个时节田园的各种兴致)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分为春夏秋冬四个诗卷,其中春日田园杂兴

12首、晚春田园杂兴12首、夏日田园杂兴12首、秋日田园杂兴12首、冬日田园杂兴12首。描写了4个季节田园中的不同景象,生动绘

制了一幅田园农作动态图。

四时田园杂兴一

朝代:宋代作者: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锄地,夜晚搓麻,

农家男女都帮着父母做事干家务让父母休息。

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

却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种瓜。

【简析】

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绩”是搓的意思。“耘田”即除

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

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

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

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

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鉴赏】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乡村生活的长幅画卷。本篇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致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

的劳动生活。首句用昼和夜对比向我们展开一幅乡村男女耕田、绩麻日夜忙碌的图景。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

情形流露出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全诗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流畅自然

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

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6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

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

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

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

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四时田园杂兴二

朝代:宋代作者: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

只有蝴蝶和蜻蜓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简析】: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

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

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

以动衬静。

【鉴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被视为田园诗的典范。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人用黄、肥、白、稀四个字将江南夏日

风光描述得形象逼真。第三句从人们院前的静寂来表现农人早出晚归辛勤忙碌。最后一句又以“唯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

中有动别有意趣。全诗无一字言农事无一语写劳动然而透过句句诗行让我们仿佛看到农村的真实面貌和人们的繁忙。同时诗中蕴含着诗

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语言清新流畅意境活泼自然。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15:2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15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煮豆持作羹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