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更新时间:2022-12-04 14:51:57 阅读: 评论:0

2019中考真题分类集训答案-少女英文


2022年12月4日发(作者:扬州技术学院)

第1页

第四课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一〉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

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

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

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被尊称为“乐圣〞。

(一)音乐神童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就有

音乐天赋,他的父亲产生了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的愿

望,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练习洋琴和提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

宏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

(二)跟随大师学艺

12岁时,贝多芬师从风琴师尼福,开场学习作曲。他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

的培养,是从尼福的悉心教诲和培养开场的。

1787年他到维也纳,开场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后来跟申克、

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列里等人学习。

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罗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

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

(三)英雄年代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了他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

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坚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

迫。

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

而斗争。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

要努力探寻的目的。

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

年代〞。

(四)创作交响乐

第2页

贝多芬从1796年开场感到听觉日渐衰弱,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

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他的朋友。

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

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他开场创作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乐?。?英雄交响乐?标

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地涌现,如?

第五交响乐?(命运)、?第六交响乐?(田园)。

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1827年),他在耳朵全

聋、安康情况恶化、生活贫困和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

作了?第九交响乐?,总结了他光芒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妙愿望。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乐?,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

中的世界。

(五)伟人辞世

1826年11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16日,贝多芬咽

下最后一口气。终生未婚。

他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发跟随灵柩出殡,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

他的墓碑上铭记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27)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

灵柩跟前的时候,覆盖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

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二〉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

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

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20世纪初,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宏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

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

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

同时发表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他也凭此书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1902年,罗曼·罗兰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于是逃出了巴黎,来到

了童年的伴侣、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支持自己的贝多芬面前,寻觅心灵的休憩。

当来到贝多芬的故里,他重新找到了贝多芬的影子和贝多芬的老朋友们,在到科

第3页

布楞兹访问的韦该勒的孙子们身上,又重见到了当年的韦该勒夫妇的身影。在曼

恩兹,又听到淮恩加纳指挥的贝多芬的交响乐演奏会。然后和贝多芬单独相对,

倾吐着自己的衷曲。

在多雾的莱茵河畔,在那潮湿而灰色的四月天,浸润着贝多芬的苦难,贝多

芬的勇气,贝多芬的欢乐,贝多芬的悲哀,诞生了这部感谢曲——?贝多芬传?。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肿(yōnɡ)骨骼

(ɡé)

震慑

(shè)犷

野(ɡuǎnɡ)

一隅

(yú)酗

酒(xù)

养老俸

(fènɡ)轻佻

(tiāo)

懒(yōnɡ)废圮

(pǐ)

悲怆

(chuànɡ)颠蹶

(jué)

宁谧

(mì)延宕

(dànɡ)

深邃

(suì)凝眸

(móu)

诙谑

(xuè)梦呓

(yì)

见(kuī)颓

唐(tuí)

2.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开拓

〔tuò〕

片〔tà〕

可观

〔ɡuān〕

道观

〔ɡuàn〕

滑稽

〔jī〕

首〔qǐ〕

息〔qī〕

栖〔xī〕

(2)语境辨析法

①他呜咽

(yè)了半天,感到咽

(yān)喉里已经咽

(yàn)不下东西。

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我让他伸开受伤的两条路臂

(bei),看看他的两

(bì)是否康复。

第2步写字形——微妙无穷方块字

第4页

震shè〔慑〕

shè〔摄〕取

轻tiāo〔佻〕

窈tiǎo〔窕〕

chuāng〔创〕伤

悲chuàng〔怆〕

zhēn〔箴〕言

jiān〔缄〕默

qiè〔怯〕懦

qū〔祛〕暑

mēnɡ〔蒙〕骗

méng〔朦〕胧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制服·治服

两者都有“使之征服〞之意。

“制服〞指强力压制或压倒,使之征服,其对象可以是物、自然、动物或人。

“治服〞指治理、整治,使之征服。多用于兴修水利,改造山河。

此外,“制服〞除作动词外,还可作名词,“治服〞只能作动词。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穷凶极恶的歹徒终于被武警制服(制服/治服)了。

(2)旧社会,黄河就像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千百年来在西起郑州、北抵天

津、南达淮南的大地上横冲直撞,人们始终没能治服(制服/治服)它。

2.蔓延·曼延

两者都有“向前延伸〞之意。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地向四周扩展,多用于贬义。

“曼延〞指连绵不断,属中性词。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在他的前面,是一条曼延(蔓延/曼延)曲折的羊肠小道。

3.祈求·乞求

两者都有“恳求〞意,但使用对象不同。

“祈求〞指恳切地希望或恳求。

“乞求〞指恳求给予。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新加坡个别华裔,最近公开乞求(祈求/乞求)美国遏制中国,引起国人愤

慨,也引发国人深思。

(2)据说约有数百名球迷自发来到山西男篮主场在条幅上签名,祈求(祈求/

第5页

乞求)当地企业可以挽留这支球队。

4.误解·曲解

两者都有“理解得不正确〞的意思。

“误解〞指理解得不正确或不正确地理解。

“曲解〞指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成心地)。

前者侧重于理解得不正确,后者侧重于成心理解错误。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出于对电磁辐射的误解(误解/曲解)和担忧,居民们往往对此表现出抵触

和排挤,甚至发生阻挠基站正常建立的过激行为。

(2)目前拍卖公司提出的拍品不保真,实际是对相关法那么的曲解(误解/曲

解)。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以下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虽然他的穿戴随意,不修边幅

....

,但是对待工作却是一丝不苟。(√)

请说明理由:“不修边幅〞原形容随随意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穿着

或容貌的整洁。本句中前面的“穿戴随意〞,后面的工作“一丝不苟〞这一语境,

很明显,句中的“不修边幅〞使用恰当。

(2)我和他从小就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双方有了什么事,总是可以开诚布

公、肆无忌惮

....

地互相交流。(×)

请说明理由:“肆无忌惮〞_形容非常放肆,没有一点顾忌和畏惧,多含贬

义。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3)美国的?财富?杂志罗列了乔布斯改变世界的十大轨迹,并认为音乐播放器

ipod、智能手机iPhone以及苹果iPad,这三大件甚至可以拿来与爱迪生和福

特混为一

...

谈。(×)

请说明理由:应改为“相提并论〞。“混为一谈〞指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

说成是同样的事物;“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议

论或对待。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

[整体·感知]

本文犹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激昂而悲壮,是一曲生命的赞歌。罗曼·罗

兰崇拜贝多芬,崇拜贝多芬的英雄主义,用他满腔的热情、生动的语言诠释着一

第6页

位天才的苦难人生的各个方面,爱情、亲情、创作等,同时也寄寓了自己浓郁的

情感和深沉的哲思。罗曼·罗兰尤其倾心于贝多芬身上的那种“力〞——创造的

“力〞、克制人生苦难的“力〞。

罗曼·罗兰认为,这种“力〞正是治疗当时欧洲颓靡精神的一剂良药。同时,

罗曼·罗兰又把病痛折磨、遭遇悲惨、内心惶惑与矛盾三者交叠加于一身的贝多

芬看成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他在文中重点强调了贝多芬所遭遇的不幸、苦痛及其

与命运抗争的毅力。以此来慰藉、鼓励人们。

[文脉·梳理]

一、狮子般的相貌

运动家的骨骼

土红色宽大的脸

病态的黄皮肤

深邃奇异的眼

宽大短方的鼻

细腻的嘴巴

前倾的下唇

“李尔王〞

二、童年生活

艰辛、悲惨的家境——单独支撑门户

温顺凄凉的回忆

庄严父性的莱茵河

雄壮、温顺的篷恩

三、维也纳求学

?行军曲?

?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族?

四、痛苦叩门

耳聋受骗

?七重奏?

?第一交响乐?

爱情受骗

战斗的进展曲

五、最悲惨的时期

耳朵全聋

侄子叛逆

六、?第九交响乐?演奏成功

七、死神降临——一生宛如一天雷雨

[文本·层析]

一、阅读从开头到“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答复以下问题。

1.第1段为什么专门突出写贝多芬的眼睛?

[对应考点:分析肖像描写的作用]

第7页

【答案】(1)写眼睛时也写了其神情,如兴奋、愤怒、忧郁等,因此,写

眼睛是为了写人物的神态;(2)突出其悲壮的性格特点。

2.阅读第1段,作者为什么精雕细刻贝多芬的形象?又为何突出他的微笑?

[对应考点:分析肖像、神态描写]

【答案】(1)作者调动一切手段,如比喻修辞等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

描写贝多芬的形象,为其画像,表现他的与众不同,尤其是描画他奇异的外貌,

以衬托他独特的个性,给人以整体的印象。这是为写以后的非同寻常的命运作铺

垫。(2)写贝多芬“笑〞中含悲,暗示了他的悲剧命运。

3.贝多芬的童年生活对他后来的事业有什么影响?

[对应考点:挑选文中的信息]

【答案】贝多芬艰辛的童年生活,使他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也造成

了他性格中的忧郁。成年后的贝多芬因为忧郁这种情绪的困扰,经常在作品中流

露出心灵的苦闷。可以说,童年生活打击了贝多芬,也磨炼了贝多芬,使他能在

以后的磨难中有坚强的意志与命运抗争。

二、阅读从“他在笔记上又写着〞到“力士般的坚强和儿童般的任性〞,答

复以下问题。

4.引用裴蒂娜·勃朗太诺的话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引用的作用]

【答案】从当时的人的角度评价贝多芬的精神状态,让人感受到贝多芬坚

强的意志以及强烈的感染力。同时也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5.本部分第4段贝多芬的自述阐述了怎样的人生信念?

[对应考点:归纳内容要点]

【答案】蔑视权贵,极端自信自尊、倔强任性的性格,在与歌德的比照中

鲜明地凸现出来。

6.试从社会和作者的角度,简析?第七交响乐??第八交响乐?的意义或影响。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

【答案】(1)详细写?第七交响乐?和?第八交响乐?的主题和音乐表现。“使

歌德与采尔脱惶骇的爆发,使德国北部流行〞的说法,表现了人们对这两部作品

第8页

的极端喜欢。(2)主要介绍?第七交响乐?和?第八交响乐?所表现出来的“那么坦

白,那么自由有力〞的特点,作者予以高度评价,也是对其张扬的个性的一种肯

定。

三、阅读从“他在大风雨中〞到文章完毕,答复以下问题。

7.这一部分开场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生疏的手替他阖上了眼

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详细说明。

[对应考点: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案】(1)渲染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或:

渲染沉痛悲伤的气氛)(2)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

伟大。

8.作者为什么说贝多芬“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

[对应考点:挑选文中的信息]

【答案】因为他教会了人们:(1)要学会承受苦难。贝多芬不仅自己承受

了宏大的痛苦,也以自己的经历和乐曲,教会那些受苦而奋斗的人隐忍痛苦。(2)

要学会与命运抗争。对苦难命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力〞去对抗和征服,也教

会人们不向苦难命运屈从,要奋斗不息。(3)要学会用痛苦换取欢乐。贝多芬不

但自己用痛苦换来了成功,而且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来抚慰人们,鼓励人们,给

人们以勇气和力量。

9.这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对应考点:鉴赏表达技巧]

【答案】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形象生动,极具感染力,给人以启发。

四、阅读全文,答复以下问题。

10.这篇评传主要介绍了贝多芬哪几个阶段的经历?请简要概括。

[对应考点:概括内容要点]

【答案】

时间主要生平经历

1770-1788年贝多芬童年及家境,生活的最初20年

1789-1809年贝多芬的大学、爱情生活及其创作

第9页

1810-1815年贝多芬与歌德的交往及第七、第八交响曲的创作时期

1816-1827年贝多芬最悲惨的时期及第九交响曲等的创作

11.课文记叙了贝多芬的哪些“优秀品质〞?结合内容分析。

[对应考点:探究人文精神]

【答案】

优秀品质分析说明

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

思想进步

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惨,但他永远热爱着乡土,总想再见

故土一面。他热爱祖国,大革命爆发后,他向往革命,拥

护共和,讴歌革命,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是第九交响曲,

有力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表现出许多

进步的思想

富有同情

许多人都说贝多芬很傲慢,举止粗野,性情抑郁,但他同

时又有着“在这骄傲的笨拙之下的慈悲〞,他写信给朋友

时曾说:“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这一切都是他

同情心的明证

对爱情的

纯真追求

贝多芬把爱情看得非常神圣,厌恶粗野的贪图与举止。他

梦想着幸福,沉浸在爱情之中,认为这就是幸福。但是他

钟情的姑娘轻浮背叛了他,使他的心灵受到摧残

对命运顽

强抗争

尽管遭受病痛和失恋的双重打击,贝多芬一度极端消沉,

但他毕竟有着强毅的天性,不会遇到磨难就屈从,“我要扼

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从……〞,贝多芬把

爱情、痛苦、意志、时而颓唐时而骄傲的转换、内心的悲

剧全部化为伟大的作品,一部部优秀作品展示着他与命运

顽强抗争的光芒历程

[写法·借鉴]

外貌描写

透过人物外在的面部特征和表情,展示传主的性格和内心。作者对贝多芬的

外貌描写,与其说是追求一种外部的真实,不如说是在着力再现内在的真实,再

现贝多芬非凡的个性。如开篇宽广的额角,犷野的头发,有穿透力的目光,到又

第10页

短又方的鼻子,结实的牙床的描写就让一个强悍有力、躁动不宁、令人震慑的艺

术家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明晰地领会到贝多芬的自信与傲慢、坚强与任性、

伟大与粗暴的性格特点。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饰、神

情、体型、姿态等)进展描写的一种手法。外貌描写可分为两类:

一、静态描写:指把人物静止时的外貌形态,像画家画静物写生似的加以描

写刻画。这种方法可以对人物进展细致的描绘,也可以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展

三言两语式的勾画。这种手法一般较多地运用于人物出场时,以便引起读者对人

物的注意。

二、动态描写:指在人物行动和故事情节的开展中,结合人物的行为和内心

变化,及时捕捉那些能表现人物内在精神和性格特征的外部形态加以刻画。这种

手法是结合详细的情节来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神态变化,所以更容易看出人

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外貌描写具有提醒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

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写法指点:(1)要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展详细描写。

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不同,人物的外貌也定会

有所不同。假如是静态外貌描写,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一定要抓住人物自

身外貌中与众不同的特征进展详细刻画,做到写谁像谁。详细方法:

①注意抓住容貌特征进展详细描写。在这方面,又要特别重视“画眼睛——

写内心〞。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

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假设画了全部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

无意义。〞如:

穆教师的眼睛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特别,

可是你仔细一瞧,穆教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呢!

这段外貌描写仅两句话,便把穆教师善解人意的特点写出来了。

②注意抓住服饰特征进展详细描写。风俗、爱好、性情不同,人物的服饰往

往也就不同。因此,抓住服饰特征进展详细描写,是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特点的又

一重要方法。如:

第11页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这可见他的父亲非常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

住了。

(?少年闰土?)

寥寥数语,不仅描写出了人物的外貌,还展示出了当时浙江绍兴一带的风俗

民情,同时写出了父亲对闰土的疼爱。

(2)要有顺序地进展描写。

外貌描写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写前也要先想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然后逐一

写来。比方我们打算从长相、穿着两个方面去写一个人的外貌,假如在长相描写

中插入穿着描写,就会令读者费解。这样杂乱无章的外貌描写是不能给读者留下

深入印象的。

①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即先描写人物的全貌,再描写人物部分的“特

写镜头〞。可以先写人物身材怎样,是高大魁梧,还是瘦小枯干,然后再对头、

身、四肢等有选择地进展描写;写人物的脸,可以先从整体上写这张脸什么样,

然后再对额头、眼睛、面颊、鼻子、嘴、下巴等部位有选择地进展描写。如:

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

落满了雪花,神情非常镇定、自然。他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布片像枯树叶一样

贴在身上。

(?丰碑?)

这段外貌描写先从整体上描写老战士的全貌“好似一尊塑像〞,然后再描写

他的神情、身上的穿着,顺序明晰,栩栩如生。

②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写。即先描写某些部位所具有的明显突出的特

点,然后再写人物的全貌。如:

长期的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友们都

很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第12页

这段外貌描写先写他的脸色、脑袋、身子,然后再描写他的全貌像个“小萝

卜头〞,描写得有序、简练而生动。

③按照不同方面的顺序写。即沉着貌、身材、服饰、年龄等不同方面,有选

择地进展描写。如:

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的络腮胡

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的响亮,走起路来地

皮也踏得忽闪忽闪的。

(?老水牛爷爷?)

这段外貌描写,按照“容貌→身材→声音→走路样子〞的顺序进展详细描

写,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请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写一位自己班里的同学,要求运用短句,适当运用修

辞手法,字数在300字左右。

【参考例如】

我们班里有一位同学,你瞧!他的个子不高,但长得挺敦实,他的胳膊和腿

真像成熟的玉米棒。他平时喜欢穿外套,并且不扣扣子,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扣

上了扣子,就显得不威风了。〞他的鼻孔有点大,一说话总爱向上翘,不知道的

还以为他看不起人呢!他的头圆圆的,脸型也圆圆的,更巧的是,那一双会说话

的眼睛也是圆圆的。我很喜欢他笑,一笑,两个眼睛就变成了两个弯弯的月牙了。

最近一段时间,他留了长发,说实话,我不喜欢,左边剪得太短,右边留得太长,

再加上头发被染成了红色,就更加不让人喜欢了……

[佳作·领悟]

贝多芬百年祭

萧伯纳

一百年前,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

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57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

举拳向着天空咆哮,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

他是对抗性的化身;他甚至在街上遇上一位大公和他的随从时也总不免把帽子向

第13页

下按得紧紧的,然后从他们正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

他有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的风度;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

人:事实上有一次他竟被当作漂泊汉给抓了起来,因为警察不肯相信穿得这样破

破烂烂的人竟会是一位大作曲家,更不能相信这副躯体竟能容得下纯音响世界最

奔腾澎湃的灵魂。他的灵魂是伟大的;但是假如我使用了最伟大的这种字眼,那

就是说比韩德尔的灵魂还要伟大,贝多芬自己就会责怪我;而且谁又能自负灵魂

比巴赫的还伟大呢?但是说贝多芬的灵魂是最奔腾澎湃的那可没有一点问题。

他的狂风怒涛一般的力量他自己能很容易控制住,可是常常并不愿去控制,

这个和他狂呼大笑的滑稽诙谐之处是在别的作曲家作品里都找不到的。毛头小伙

子们如今一提起切分音就好似是一种使音乐节奏成为最强而有力的新方法;但是

在听过贝多芬的第三里昂诺拉前奏曲之后,最狂热的爵士乐听起来也像“少女的

祈祷〞那样温和了,可以肯定地说我听过的任何黑人的集体狂欢都不会像贝多芬

的?第七交响乐?最后的乐章那样可以引起最黑最黑的舞蹈家拼了命地跳下去,而

也没有另外哪一个作曲家可以先以他的乐曲的阴柔之美使得听众完全溶化在缠

绵悱恻的境界里,而后突然以铜号的猛烈声音吹向他们,带着嘲讽似的使他们觉

得自己是真傻。除了贝多芬之外谁也管不住贝多芬;而疯劲上来之后,他总有意

不去管住自己,于是也就成为管不住的了。

这样奔腾澎湃,这种有意地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样无顾忌的骄纵的不理

会传统的风气——这些就是使得贝多芬不同于17和18世纪谨守法度的其他音

乐天才的地方。他是造成法国革命的精神风暴中的一个巨浪。他不认任何人为师,

他同行里的先辈莫扎特从小起就是梳洗干净,穿着华美,在王公贵族面前举止大

方的。莫扎特小时候曾为了蓬帕杜夫人发脾气说:“这个女人是谁,也不来亲亲

第14页

我,连皇后都亲我呢。〞

这种事在贝多芬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甚至在他已老到像一头苍熊时,他仍然

是一只未经征服的熊崽子。莫扎特天性文雅,与当时的传统和社会很合拍,但也

有灵魂的孤独。莫扎特和格鲁克之文雅就犹如路易十四宫廷之文雅。海顿之文雅

就犹如他同时的最有教养的乡绅之文雅。和他们比起来,从社会地位上说贝多芬

就是个不羁的艺术家,一个不穿紧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海顿从不知道什么是

嫉妒,曾称呼比他年轻的莫扎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可他就是吃不消贝

多芬。莫扎特是更有远见的,他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说:“有一天他是要知名的。〞

但是即使莫扎特活得长些,这两个人恐也难以相处下去。贝多芬对莫扎特有

一种出于道德原因的恐惧。莫扎特在他的音乐中给贵族中的浪子唐璜加上了一圈

迷人的圣光,然后像一个天生的戏剧家那样运用道德的灵敏性又回过来给莎拉斯

特罗(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的一个人物)加上了神人的光芒,给他口中的歌词谱

上了前所未有的就是出自上帝口中都不会显得不相称的乐调。

贝多芬不是戏剧家,赋予道德以灵敏性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可厌恶的玩世不

恭。他仍然认为莫扎特是大师中的大师(这不是一顶空洞的高帽子,的确实确就

是说莫扎特是个为作曲家们欣赏的作曲家,而远远不是流行作曲家);可是他是

穿紧腿裤的宫廷侍从,而贝多芬却是个穿散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同样海顿也

是穿传统制服的侍从。在贝多芬和他们之间隔着一场法国大革命,划分开了18

世纪和19世纪。但对贝多芬来说莫扎特可不如海顿,因为他把道德当儿戏,用

迷人的音乐把罪恶谱成了像德行那样奇妙。

如同每一个真正激进共和主义者都具有的,贝多芬身上的清教徒性格使他反

对莫扎特,固然莫扎特曾向他启示了19世纪音乐的各种创新的可能。因此贝多

第15页

芬上溯到韩德尔,一位和贝多芬同样倔强的老单身汉,把他作为英雄。韩德尔瞧

不上莫扎特崇拜的英雄格鲁克,虽然在韩德尔的?弥赛亚?里的田园乐是极为接近

格鲁克在他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里那些向我们展示出天堂的原野的各个

场面的。

因为有了无线电播送,成百千上万对音乐还接触不多的人在他百年祭的今年

将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音乐。充满着照例不加选择地加在大音乐家身上的颂扬话

的成百篇的纪念文章将使人们抱有通常少有的期望。像贝多芬同时的人一样,虽

然他们可以懂得格鲁克、海顿和莫扎特,但从贝多芬那里得到的不但是一种使他

们困惑不解的意想不到的音乐,而且有时候简直是听不出是音乐的由管弦乐器发

出来的杂乱音响。

要解释这也不难。18世纪的音乐都是舞蹈音乐。舞蹈是由动作起来令人愉

快的步子组成的对称款式;舞蹈音乐是不跳舞也听起来令人愉快的由声音组成的

对称的款式。因此这些乐式虽然起初不过是像棋盘那样简单,但被展开了,复杂

化了,用和声丰富起来了,最后变得类似波斯地毯;而设计像波斯地毯那种乐式

的作曲家也就不再期望人们跟着这种音乐跳舞了。要有神巫打旋子的本领才能跟

着莫扎特的交响乐跳舞。有一回我还真请了两位训练有素的青年舞蹈家跟着莫扎

特的一阕前奏曲跳了一次,结果差点没把他们累垮了。

就是音乐上原来使用的有关舞蹈的名词也渐渐地不用了,人们不再使用包括

萨拉班德舞、帕凡宫廷舞、加伏特舞和小步舞等在内的组曲形式,而把自己的音

乐创作表现为奏鸣曲和交响乐,里面所包含的各部分也干脆叫作乐章,每一章都

用意大利文记上速度,如快板、柔板、谐谑曲板、急板等。但在任何时候,从巴

赫的?序曲?到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音乐总呈现出一种对称的音响款式给我们

第16页

以一种舞蹈的乐趣来作为乐曲的形式和根底。

可是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你能去津津有

味地欣赏一张波斯地毯或者听一曲巴赫的序曲,但乐趣只止于此;可是你听了?

唐璜?前奏曲之后却不可能不发生一种复杂的心情,它使你心理有准备去面对将

吞没那种精致但又是魔鬼式的欢乐的一场可怖的末日悲剧。听莫扎特的?天神交

响乐?最后一章时你会觉得那和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的最后乐章一样,都是狂

欢的音乐,它用响亮的鼓声奏出如醉如狂的旋律,而从头到尾又交织着一开场就

有的具有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的乐调,因此更加沁人心脾。莫扎特的这一乐章

又自始至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

但是贝多芬所做到了的一点,也是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作

一个疯人,有时清醒就出些洋相或者显示出风格不高的一点,在于他把音乐完全

用作了表现心情的手段,并且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不错,他一生非

常保守地使用着旧的乐式;但是他加给它们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思

想高度的那种最高的激情,使得产生于感觉的激情显得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于

是他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之下竟还有什

么款式存在着了。

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场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时一个前奏曲

里借来的),跟着又用了另外几个很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宏大的内在

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从只追求

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疯了,他抛出了同时使用音阶上所有单音的可怖

的和弦。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

呢。

第17页

以上就是贝多芬之谜的全部。他有才能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

享受不尽的美丽的乐曲;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们展开得那样引

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回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

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征,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他

那冲动人的品质,他能使我们冲动,并把他那奔放的感情覆盖着我们。当柏辽兹

听到一位法国作曲家因为贝多芬的音乐使他听了很不舒适而说“我爱听了能使我

入睡的音乐〞时,他非常生气。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单独

一人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乐队前进了一步,

不但能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的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有改动)

【范文赏析】

本文是作者1927年为纪念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而作的纪念文章。文中介绍

了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为人,其音乐创作的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突出了贝多芬及

其作品的强烈的对抗精神,是一篇优秀的人物评论和音乐评论。

全文脉络明晰,从整体看,文章重点说明贝多芬的个性及音乐的特点;从部

分看,每段中都有一些中心语句,把握这些句子,就可以准确快速地概括出全文

主要内容。

文章大量运用了比照手法,使贝多芬的形象更加突出鲜明。大量运用生动详

细的描绘和比喻手法,赋予文章以形象性,并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14:51: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13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