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律怎么读[中国古代音律]
中国古代音律
中国古代音律中国古代音律古代乐器,属八音之一金类。青
铜制,悬挂在架上,用槌击而鸣。西周中期开始有用十几个大小不
等的钟组成的编钟。也有单一的,称为“特钟”。有的口缘平,有悬纽,
又叫“鎛”,盛行于东周时代,是从钟发展来的形式。《石钟山记》:“微
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又:“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
上,噌吰如磬磬钟鼓不绝。”《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
龠之音。”苏轼《日喻》:“他日闻钟,以为日也。”古代石制乐器,
属八音之一石类。用美石或玉雕成,悬挂在架子上,以物击之而鸣。
商代已有单一的特磬,周代常有以十几个大小不等的磬依次组成的
编磬。《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西门
豹治邺》: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此处是说弯着腰象磬的形状。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另外,佛寺中
状如云板的鸣器也叫“磬”,用来敲击集僧。又佛寺中钵形的铜乐器也
叫“磬”。
管,管乐器,用铜、竹等制成的管状乐器,古属八音之一竹类。
弦,弦乐器,乐器上用发音的丝线、铜丝或钢丝,古属八音之一丝
类。管、弦并用常泛指音乐。《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举
酒欲饮无管弦。”《阿房宫赋》:“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李约
《观祈雨》:“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古代帝王郊祭、
朝贺大典所用的音乐,跟俗乐对称。周秦时的《韶》《武》即属雅
乐。自汉代起均由太常和太常寺掌管。各代均曾因前代雅乐散失而吸
收民间音乐重新制订。元、明以来,雅乐、人俗乐的区别虽还存在,
但这两个名称已日见少用。
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的泛称,跟雅乐相对。宫廷中宴会
中宴会时也用俗乐,称为“燕乐”。一般也把散乐(百戏)包括在俗乐之
内。历代俗乐都很流行。唐玄宗时设教坊管理俗乐,并在梨园教练
俗乐乐工。
俗称“牌子”。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时调等各种曲调名的泛
称。
每种曲牌各有专名,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
等也都有基本定式,可扭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
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元曲中曲牌名有
《端正好》、《滚绣球》、《二煞》、《一煞》、《煞尾》等。(张连月)古
人用管、钟、弦定音,所以有管律、钟律、弦律之说。律管是用来定
音的竹管(后世又用铜管),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
不同的标准音,来确定乐音的高低。律管的长度是固定的,长管发
音低,短管发音高。蔡邕《月令章句》:“黃钟之管长九寸,孔径三分,
围九分。其余皆稍短,唯大小无增减。”以黃钟为准,黃钟管长三分
减一,为六寸,是林钟管长;林钟管长三分增一,为八寸,是太簇管
长;太簇管长三分减一,为五又三分之一寸,是面吕管长;南吕管长三
分增一,为七又九分之一寸,是姑洗管长。以下次序是应钟、蕤宾、
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中吕。除由应钟到蕤宾,由蕤宾到大吕都
是三分增一外,其余都是先三分减一,的三分增一。这叫十二律相
生的三分损益法。十二个律管长度有一定比例,十二个标准音也就
有了一定的比例。
在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中,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
一级音,五声音阶则为:徵(5)、羽(6)、宫(1)、商(2)、角(3)。音阶的
第一级音不同,调式就不同。以宫为音阶起点的是宫调式,意思是
以宫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以商为音阶起
点的是商调式,意思是以商作为乐曲旋律中啊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
的主音;其余由此类推。这样,五声音阶就可以有五种主音不同的调
式,同样,七声音阶就可以有七种主音不同的调式。如《史记·刺客列
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
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
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里说的是变徵调式和羽调式。不同的调式
有不同的色彩,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再是,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没有绝对高度,只有相对高
度。
它们的音高要用律来确定。如把黃钟定为宫音,叫“黃钟宫”;把大
吕定为宫音,叫“大吕宫”,其他以此类推。黃钟宫音就比大吕宫音低。
宫音确定,其他各音用哪个律就确定了。以“黃钟宫”、“大吕宫”为例。
理论上十二律都可以用来确定宫的音高,这样就可能有十二种不
同音高的宫调式。商、角、徵、羽各调式仿此,即各有十二种不同的
调式。五声音阶的五种调式,用十二律定音,可各得十二“调”,共六
十“调”。同样,七声音阶的七种调式,用十二律定音,可得八十四“调”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组合,实际上音乐中并不全用。古人把以宫为主
音的调式称之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音的调式统称为“调”。隋唐燕
乐只有二十八宫调,南宋词曲音乐只用七宫十二调,元代北曲只用
六宫十一调,明清以来南曲只用五宫八调。常用的是五宫四调,通称
为“九宫”。
【工尺谱】我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一
种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成。常见的是用上、尺、工、凡、
六、五、乙,依次记写七声。高八度各音加“亻”旁作标记,如“仩、
伬、仜”等;低八度各音除六、五、乙分别改为合、四、一外,其余均
在末划带撇表示,如“上、尺、工”等。节奏则用板眼记号“、”、“x”、
“·”、“0”等表示。
“八音”是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
匏、竹八类。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等属土类,鼓等属革
类,琴、瑟等属丝类,柷、敔等属木类,笙、竽等属匏类,管、箫等
属竹类。
中国古代所有乐器的名称一、拉弦乐板胡、二胡、高胡、低胡、
歌胡、京胡、雷琴等二、弹拨乐琵琶、月琴、大阮、中阮、小阮、秦
琴、柳琴、筝、瑟、古琴等三、打击乐木琴、扬琴、各种鼓、钹、
大锣、小锣、镲、木鱼、云锣、沙锤、铜铃、缶等四、吹奏乐笛子、
萧、唢呐、埙、海笛、喇叭等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14:25: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12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