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泽东诗词意境⾼远,蕴涵丰富,表达了⽑泽东的⼼路历程、伟岸⼈格和光辉思想。⽑泽东诗词因为“有我”,显得⾃
然真切;因为“⽆我”,彰显伟岸崇⾼。下⾯是分享的关于⽑泽东诗词赏析10⾸。欢迎阅读参考!
1.关于⽑泽东诗词赏析
⼘算⼦·咏梅
⽑泽东〔近现代〕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之。
风⾬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鉴赏
此词塑造了梅花俊美⽽坚韧不拔的形象,⿎励⼈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
开放的美好⾝姿,描绘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
信⼼和谦虚的风格。
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俏丽⾝姿。起始⼆句叙季节的变换,既平直⾃然,⼜蕴含哲理。第⼀句才说“春归”,第⼆句就
说“春到”。春归是梅花在风⾬中所送,春到是梅花在飞雪中所迎。很显然,这⾥的“迎春”、“送春”者,不是“风⾬”、“飞雪”,⽽
是梅和梅花。在风⾬中送⾛春天时,梅花虽已凋谢但在飞雪中迎来春天时,梅花却正吐艳。这两句对仗⼯整,拟⼈形象,⽣动
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民坚强不屈的⾰命英雄主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畏的战⽃精神。“已是悬崖百丈
冰,犹有花枝俏”承“飞雪”写出,极⼒渲染梅花开放时的冰雪环境,这是⼀种衬托的⼿法,在“百丈冰”的时节梅花开放是⼗分难
能可贵的。这样⼀来,“犹有花枝俏”⼀句就格外醒⽬。梅花不仅在如此严寒的环境中开放,⽽且开放得还特别俏丽。作者以冰
雪衬托风⾻铮铮的梅花,以梅花的品质、梅花的形象象征中国共产党⼈。作者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全新的,不仅是诗⼈眼中梅花
的形象,也是诗⼈⾃⼰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下阕是对⽆私⽆欲的梅花的礼赞。⾸句承“俏”字写出。俏丽的梅花开放于寒冬之时,它是春天的信使,预报春天就要到
来,当春天真正到来时她已经飘零了。这就是梅花乐于奉献的性格,所以作者说梅花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俏”字浓
缩了千种⽣机,万般⽓,是这⾸词的诗眼,是新时代梅花精神风貌的外现。“俏”字也是上下阕之间过渡的桥梁,使整⾸词的境
界浑然天成。“待到⼭花烂漫时,她在从中”两句,描写春天降临繁花似锦的时候,梅花那种舒⼼⾼兴的样⼦。写出了花不仅有
俏丽的⾝姿,⽽且有崇⾼的精神境界。“笑”字写出了新时代梅花谦逊脱俗的品质,豁达⼤度的精神风采极⼤地升华了词的艺术
境界。新时代的梅花形象象征了共产党⼈⽃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美德和⽆私奉献的伟⼤精神。
这⾸咏物词是运⽤逆向思维写作的典范。词前序中说的“反其意”是读者进⼊这⾸咏梅词艺术境界的极佳通道。陆游当时主
张北伐,皇帝不信任他,朝廷中主和的投降派⼜排挤、攻击他,他难酬壮志,伤感悲凉,便作了《⼘算⼦·咏梅》。陆游以梅
⾃况,表⽰要坚持爱国情操,⾄死不向恶势⼒屈服。但是,陆游词中的“梅”太孤寂了,要听任群芳的嫉妒,没有阳光普照,却
有风摧⾬浇,尽管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尘”,但始终保持了固有的芳⾹,⽽⽑泽东词中的“梅”则完全相反。陆游笔下的“梅花”是⼀
个孤独的爱国者形象,⽽⽑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伟⼤的共产主义者,她是⼀个⼈,更代表了先进的⽆产阶级群体。陆游笔下
的“梅花”⽣长在“驿外断桥边”,在凄风苦⾬中⽀撑,⽽⽑泽东笔下的“梅花”与飞雪为伍,在“悬崖百丈冰”时,傲霜⽃雪成长。陆
游笔下的“梅花”寂寞⽆主地开放,在黄昏中独⾃发愁,颓唐哀伤,⽽⽑泽东笔下的“梅花”在春天即将到来时绽放,⾃豪,乐
观。陆游笔下的“梅花”“⽆意苦争春”,与世⽆争,明哲保⾝,⽽⽑泽东笔下的“梅花”“只把春来报”,要把春光迎到⼈间,⽆私奉
献。陆游笔下的“梅花”“⼀任群芳妒”孤芳⾃赏,⽆可奈何,⽽⽑泽东笔下的“梅花”在⼭花烂漫的花丛中欢笑,永远与百花在⼀
起。陆游笔下的“梅花”最终结局是“零落成泥碾作尘”,被⼈遗忘,⽽⽑泽东笔下的“梅花”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在春天⾥得到
永⽣。
《⼘算⼦·咏梅》是⽑泽东诗词中⽐、兴⼿法⽤得极好的⼀⾸。作者将梅花的⾃然美与⼈的德善美有机地融为⼀,达到
了“天⼈合⼀”的境界。词中象征、拟⼈、衬托、⽐喻、夸张、对仗、顶针等多种修辞⼿法的巧妙运⽤,写出了梅花富于挑战性
的个性和谦逊⽆私的⾼风亮节,较完美地实现了托物⾔志的⽬的。
2.关于⽑泽东诗词赏析
七律·忆重庆谈判
朝代:近现代|作者:⽑泽东
有⽥有地皆吾主,⽆法⽆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屎不黄⾦。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争。遍地哀鸿遍地⾎,⽆⾮⼀念救苍⽣。
赏析/鉴赏
此诗第⼀句“有⽥有地皆吾主”,诗⼈在此传达给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表⾯的有⽥有地的⼈都是我的主⼈,⽽有更深的意思,
即:全中国⼴⼤⼈民都是我的主⼈;⼯⼈、农民将当家作主,⽥、地将收归国有。
接着诗⼈⼀转,剑锋指向蒋介⽯集团,“⽆法⽆天是为民”。*认为我们共产党不交出军队就没有合法地位,那么我们这
群“⽆法⽆天”的⾰命者就是你的国民。1945年3⽉1⽇,蒋介⽯就亲⼝说过:共产党交出军队,才有合法地位。⽽⽑主席回答
道:“我们没有交出军队,所以没有合法地位,我们是‘⽆法⽆天’。”(引⾃⽑泽东《抗⽇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针》⼀
⽂)这⾥的“为民”就是指国民党政府的百姓。
第三、四句,诗⼈概括地写出“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不同情形。重庆的国民党官僚个个都是贪官污吏,⽽共产党领导的延
安每⼀⼨⼟地都是黄⾦。前者腐败没落,后者廉洁清明、欣欣向荣。
第五、六句,写了共产党同国民党所进⾏的⽃争。⼈民军队“炸桥挖路”是为了团结,即解放全中国⼈民;我们夺地争城是
为了同*作⽃争,为了建设⼀个崭新的社会主义中国。
最后⼆句,诗⼈告诉我们,⽃争是会流⾎的;中国的⼟地哀鸿遍野,⾎流遍地,但这⼀切⽆⾮是为了最后拯救中国⼈民,
把他们从⽔深⽕热的旧中国中解救出来。最后⼀句,诗⼈庄严地表达了共产党⼈的信念与良⼼。
3.关于⽑泽东诗词赏析
沁园春·雪
⽑泽东〔近现代〕
北国风光,千⾥冰封,万⾥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河上下,顿失滔滔。(余通:馀)
⼭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原驰原作:原驱)
须晴⽇,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作:银装)
江⼭如此多娇,引⽆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射⼤雕。
俱往矣,数风流⼈物,还看今朝。
赏析
词上⽚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展⽰了⼤⽓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对祖国壮丽河⼭的热爱。下⽚
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
炉,意境壮美,⽓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上⽚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祖国的壮丽⼭河。
“北国风光,千⾥冰封,万⾥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了⼀个冰天雪地、⼴袤⽆垠的银⾊世界。“北国风
光”是上⽚内容的总领句。“千⾥”“万⾥”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都是冰封,千万⾥都是雪飘。诗⼈登⾼远望,眼界极为⼴
阔,但是“千⾥”“万⾥”都远⾮⽬⼒所及,这是诗⼈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魄⾮常宏⼤。天地茫茫,纯
然⼀⾊,包容⼀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统领下⽂,直⾄“欲与天公试⽐⾼”句。这⾥的“望”,有登⾼远眺的
意思并有很⼤的想像成分,它显⽰了诗⼈⾃⾝的形象,使⼈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脉、
⾼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河上下”,这
是⾃西向东,地域如此⼴袤,正与前⾯“千⾥”“万⾥”两句相照应。意境的⼤⽓磅礴,显⽰了诗⼈博⼤的胸怀,雄伟的⽓魄。“惟
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字,强化了⽩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使⼈联想到未冰封时⼤河滚滚滔滔的雄壮⽓势。这四句⽤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
⽓象的奇伟雄浑。
“⼭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势。加上“欲与天公试⽐
⾼”⼀句,表现“⼭”“原”与天相连,更有⼀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
想像,固然因在⼤雪飘飞中远望⼭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然也显得
⽣⽓勃勃,⽣动活跃。
“须晴⽇,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想像雪后晴⽇当空的景象,翻出⼀派新
的⽓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美景⽐做少⼥的⾐
装,形容红⽇与⽩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表。
下⽚由⽑泽东主席对祖国⼭河的壮丽⽽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物,纵论历代英雄⼈物,抒发作者伟⼤的抱负及胸
怀。
“江⼭如此多娇,引⽆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缝。“江⼭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的写景,
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的抱负。这⼀过渡使全词浑然⼀体,给⼈
严丝合缝、完整⽆隙的感受。祖国的⼭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天下⽽奋⽃。⼀
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写出⼀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了每位英雄⼈物为之倾
倒的姿态,并揭⽰了为之奋⽃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射⼤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展开
对历代英雄⼈物的评论。诗⼈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物,展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
如同翻阅⼀部千秋史册,⼀⼀加以评说。⼀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有批判。然⽽措词
极有分⼨,“略输⽂采”“稍逊风骚”,并不是⼀概否定。⾄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
且⽤了“只识”⼆字⽽带有嘲讽之意。“弯⼸射⼤雕”,⾮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不知⽂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有尽⽽意⽆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笔带
过,转向诗⼈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
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的英雄⼈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的业绩,是
诗⼈坚定的⾃信和伟⼤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刻思接千载,那⼀
刻洞悉未来,那⼀刻豪情万丈,那⼀刻傲视古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泽东词风的雄健、⼤⽓。作为领袖⽑泽东的博⼤的胸襟和抱负,与⼴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
同构,作者⽬接“千⾥”“万⾥”,“欲与天公试⽐⾼”;视通⼏千年,指点江⼭主沉浮。充分展⽰了雄阔豪放、⽓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字遣词,设喻⽤典,明快有⼒,挥洒⾃如,辞义畅达,⼀泻千⾥。全词合律⼊韵,似⽆意⽽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
者以⾯貌⼀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
易记。
4.关于⽑泽东诗词赏析
采桑⼦·重阳
词牌名:采桑⼦|朝代:近现代|作者:⽑泽东
⼈⽣易⽼天难⽼,岁岁重阳。今⼜重阳,战地黄花分外⾹。
⼀年⼀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霜。
赏析/鉴赏
“悲哉秋之为⽓也,萧瑟兮草⽊摇落⽽变衰”。⾃战国楚宋⽟《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前
⼈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
知兄弟登⾼处,遍插茱萸少⼀⼈”、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
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泽东的这⾸词却脱
尽古⼈“悲秋”的窠⾅,⼀扫衰颓萧瑟之⽓,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们为理想⽽奋⽃的英雄⽓概和⾼尚情
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易⽼天难⽼”开篇,起势突兀,⽓势恢宏。“⼈⽣易⽼”是将⼈格宇宙化,韶光易逝,⼈⽣短促,
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进取,建功⽴业,莫让年华付流⽔。“天难⽼”却是将宇宙⼈格化。寒来暑往,⽇出⽉落,春秋更
序,光景常新。但“难⽼”并⾮“不⽼”,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泽东《⽭盾论》)。“⼈⽣易
⽼”与“天难⽼”,⼀有尽,⼀⽆穷;⼀短促,⼀长久;⼀变化快,⼀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统⼀。这并⾮“天
⾏键,君⼦以⾃强不息”这⼀古⽼格⾔的简单趋附,⽽是⽴⾜于对宇宙、⼈⽣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度,揭⽰⼈⽣
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岁岁重阳”承⾸句⽽来,既是“天难⽼”的进⼀步
引申,⼜⾔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今⼜重阳,战地黄花分外⾹”。“今⼜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
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逢佳节,此地别有⼀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逢乱世的诗⼈,往往借写菊花
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出现的。但⽑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民⾰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起的。
这“黄花”既⾮供隐⼠⾼⼈“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是经过硝烟炮⽕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
霜中绽黄吐芳的满⼭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
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三字写出赏菊⼈此时此地的感受。⼈
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也远胜于往常。这⼀句有情有景,有⾊有⾹,熔
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炉,形成⽣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地⾰命战争,⼜显⽰了作者诗⼈兼战⼠的豪迈旷放的情
怀。尽管“⼈⽣易⽼”,但⾰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战场、解放全⼈类的崇⾼事业联系在⼀起的,他们并不叹⽼怀悲,蹉跎岁
⽉,虚掷光阴,⽽是以“只争朝⼣”的精神为⾰命⽽战,⼀息尚存,奋⽃不⽌。
下⽚承“岁岁重阳”“今⼜重阳”的意脉,写凭⾼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秋来,“⼀年⼀度
秋风劲”,这个“劲”字,⼒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
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在作者⼼中引起的不是哀伤,⽽是振
奋。诗⼈的感情、战⼠的⽓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霜”。天朗⽓清,江澄⽔碧;满⼭彩霞,遍野云
锦,⼀望⽆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5.关于⽑泽东诗词赏析
菩萨蛮·⼤柏地
词牌名:菩萨蛮|朝代:近现代|作者:⽑泽东
⾚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后复斜阳,关⼭阵阵苍。
当年鏖(áo)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今朝更好看。
赏析/鉴赏
词的上阕,诗⼈主要写⼤柏地⾬过天晴、鲜丽如画的景⾊,寓情于景物之中。美妙的想象,引⼈⽆限的遐想。下阙联想回
忆当年⼤柏地的激烈战⽃,由过去写到现实,由叙述转到抒情。全词语句跌宕优美,⽓势⾼远,意境深邃。通过对⼤柏地夏天
傍晚⾬后晴空的⼭川风景才描绘,表达了诗⼈乐观豪迈的胸襟。读者即在洋溢着⾰命乐观主义⽓氛中受到熏陶,⼜在⾰命史诗
中受到⾰命⼈⽣观教育。
段落赏析
此词⼀开始就描绘了当⽇夏天傍晚⾬后晴空的⼭⽔风景,先从⽬前⼣阳西下的晚空⼊笔,⼀来就是七个颜⾊字,⽽且每字
每顿,突兀奇瑰,有破空到来之感,同时⼜⼗分形象传神地给了我们⼀幅斑斓的夏⽇黄昏图。接着第⼆句更加⼤胆灵妙。究竟
是谁⼿持彩虹临空⽽舞?仿佛诗⼈将⾃⼰溶⼊其间;这如画的风景谁来描绘,谁来掌握?令⼈读起来就是诗⼈⾃⼰,他就是这
样美景的绘图⼈,这美景的变幻者,这“红⾬随⼼翻作浪”的真正主⼈。
然后从空中到眼前的⼣辉与青⼭,黄昏⾬后的群⼭格外苍翠欲滴,在⼣阳的映衬下闪烁着绮丽的暮⾊。这三、四句中,虽
然第三句化⽤花间词⼈温庭筠的“⾬后却斜阳”但并⾮落⼊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其中⼀个“复”字就显得⽐“却”字有重量,更肯
定,“却”字却更婉转、更轻⼀些。⽽且第四句的风物也呈浩然⼤⽓,尤其是“阵阵”⼆字,有浩荡铺展之势,“关⼭”⼆字也是从⼤
象⼊⼿,最后⼀个“苍”字显得⽓韵悠荡,⽆边⽆涯之感回荡于⼼头。
下半阕起⾸⼆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风景(即1933年夏天⼤柏地的风景)。当年的激战如今已
成为烟云,只有⾬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些弹洞。这些追忆并⾮随意道来,它将⽴即为我们创造出⼀个新意境:“装点此关⼭,
今朝更好看。”这的确是⼀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般⼈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但在诗⼈眼⾥,⼀切
都是物随⼼喜。就⽤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吧,它在夏⽇黄昏⾬后的晴空⾥显得分外美丽。因为它展⽰了⼀种新风景,诗⼈
在此也预感到⼀个新世界。
主题赏析
这是⼀⾸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腥的战争场⾯,只有江⼭之美跃然于⽬前。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
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要在这⾥凭吊昔⽇得胜战场,⽽⾝边的夏⽇黄昏的美景宁静⽽清翠。仿佛感恩的⼤⾃然此
刻也懂得了诗⼈愉悦的⼼情。
诗⼈⽑泽东在这⾥没有像写《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或那两⾸《渔家傲》反第⼀、⼆次⼤“围剿”那样以“天兵怒⽓冲霄
汉”的壮怀激烈之情,直抒胸臆,即景写诗斥敌;⽽是轻松地慢慢地驻⾜细看,留恋光景,回⾸当年。
古往今来,吟咏战地的诗⽂,不胜枚举。如唐李华的《吊古战场⽂》:“浩浩乎!平沙⽆垠,敻不见⼈。河⽔萦带,群⼭
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
哭,天阴则闻!’”曹操的《蒿⾥⾏》:“铠甲⽣虮虱,万姓以死亡。⽩⾻露于野,千⾥⽆鸡鸣。⽣民百遗⼀,念之断⼈肠。”;
陈⼦昂的《登幽州台歌》,发出“独怅然⽽涕下”;张养浩的《⼭坡⽺·潼关怀古》亦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等,⽆⾮
是描绘战地凄惨景象,或抒发个⼈感慨,或表达惆怅⼼情。
诗⼈打破以往陈旧的模式和内容,以乐观豪迈的激情,⾰命浪漫主义的⼿法,描绘战地风景,歌颂⾰命根据地军民携⼿并
肩,同仇敌忾战胜敌⼈的⼤⽆畏的战⽃精神和⾰命的英雄⽓概。
6.关于⽑泽东诗词赏析
浪淘沙·北戴河
词牌名:浪淘沙|朝代:近现代|作者:⽑泽东
⼤⾬落幽燕,⽩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是,换了⼈间。
赏析/鉴赏
“诗的形象以使⼈惊⼼动魄为⽬的”(朗吉努斯《论崇⾼》)。这⾸词⼀开始就给⼈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然景观。“⼤⾬落
幽燕”⼀句排空⽽来,给⼈以⾬声如⿎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浪滔天”,更增⽓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的汹涌澎湃,“⼤
⾬”、“⽩浪”,⼀飞落,⼀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
中“⽔何澹澹,⼭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所见更令⼈惊⼼动魄。
上⽚前两句,⼀为仰观,⼀为前瞻,随着视⾓的变化,空间画⾯也由陆⽽海,从上⽽下。后三句则显⽰视线由近⽽远的渐
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句的“幽燕”,点明地点,⼜与题⽬相吻合。“打鱼船”、“⼀⽚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对⼤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令,不直铺叙,⽤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
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写船,不如说是以⼩衬⼤,将较⼩的意象置于⼴阔巨⼤的空间之中,进⼀步烘
托渲染“⽩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崖的景象,从⽽扩⼤作品的空间容量,显⽰出⼀种
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写景,景中含情,⽽下⽚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浪滔天,⼀⽚汪洋。此时此地此景,⾃然会使⼈联想起⼀千
多年前曹操登陆碣⽯⼭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观沧海》诗。“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少是⼀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
及⽂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东汉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争,嗣还⾃相戕”(曹操《蒿⾥⾏》)。连年混战,民不聊
⽣,曹操雄才崛起,“挟天⼦以令诸侯”,经过⼏⼗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统⼀了中国北⽅,促进
了⽣产⼒的发展,在历举⼀反三⼀定的进步作⽤。他同时⼜是⼀位的⽂学家,其诗“⽓雄⼒坚,⾜以笼罩⼀切。”(清刘熙载
《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民的苦难⽣活,开建安⽂学风⽓之先。
词的下⽚先发思古之幽情,以⼀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魏武挥鞭,东临碣⽯有遗篇”恰似⼀幅⽣动、传
神的剪影,简括⽽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临海的雄姿,让⼈感觉⼗分壮丽。“挥鞭”是⼀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
动态意象,作为⽚段过程,它概括了⼈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了⼈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
的性格特征。“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乃该诗⾸句,引⼊词中,化“我”为“他”。
7.关于⽑泽东诗词赏析
减字⽊兰花·⼴昌路上
词牌名:减字⽊兰花|朝代:近现代|作者:⽑泽东
漫天皆⽩,雪⾥⾏军情更迫。头上⾼⼭,风卷红旗过⼤关。
此⾏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万⼯农下吉安。
赏析/鉴赏
逐句分析
上阕描写⾏军的场⾯。起句“漫天皆⽩”全景展现了恶劣的⾏军⽓候。“漫”、“皆”⼆字,充分写出了降雪之⼤。“雪⾥⾏军情
更迫”⽤⾃然困难与⼼情的对⽐,拉⼤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写出了⾏军⼈内⼼的焦急,使⼈感到了⾏军步伐的不断加快,表
现出⾏军队伍对困难的藐视。在⼤雪之外还有困难,“⾼⼭”、“风”、“⼤关”都挡在⾯前。然⽽“红旗”意象的出现,展现了红军队
伍翻⼭越岭的动⼈画⾯,表现出红军战⼠具有战胜⼀切艰难险阻的⼒量和⼀往⽆前的精神。
下阕回答⾏军的任务。“此⾏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站在雩⼭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赣江那边风雪迷漫,可见雪还在
下,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写得既真实⼜形象。“命令昨颁”露出底牌,令⼈眼前⼀亮:“⼗万⼯农下吉安”。原来是⼗万之众的各
路⼤军要⼀起会攻吉安。这时,作者不仅回答了⾏军的⽬标任务,⽽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为是⼗万⼈争相进军,所以
要想不落⼈后就要快⾛快⾛再快⾛。这⾥⼀个“下”字,加强了⼯农武装⼒量雷霆万钧的⽓势和必胜的信念。
整体把握
纵观全词,意境壮阔,感情豪放。特别是“⾏”、“过”、“下”三个动词的运⽤,串起了整个事件的开始、经过、结尾,使动词
的独⽴性与连贯性达到了⾼度统⼀。
⽑泽东作词,⼀般先将美丽的⼤⾃然描绘在⾯前,然后再将重⼤的历史事件放在这个壮美的环境之中,从⽽营造出极为和
谐的诗歌意象和典型的⽂学形象。
8.关于⽑泽东诗词赏析
七律·登庐⼭
朝代:近现代|作者:⽑泽东
⼀⼭飞峙⼤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可耕⽥?
赏析/鉴赏
诗作⾸联从动态⼊⼿。“飞峙”句写⼭,“跃上”句写⼈,庐⼭突兀凌空的雄姿,登⼭者豪迈振奋的神情,俱活现于这“飞”、
“跃”⼆字之中。颌联承接“跃上葱茏”展开,登⾼望远,似乎世界的风云变幻,尽收眼底。“冷”是指冷静、冷淡⾯对反华势⼒的叫
嚣,(当时国内外的敌⼈曾经预⾔共产党将⽆⼒应付六亿张嘴的吃饭问题,因为蒋介⽯有美援也未能做到,何况被封锁的新中
国?)“热”⼀语双关,既是对⾃然现象的描述,同时也喻指当时轰轰烈烈的“⼤跃进”。颈联借想象的翅膀,驰骋于长江上下,
西望武汉,九派之上,彩云当空,黄鹤⾼翔;东眺三吴,波涛滚滚,烟雾缭绕。尾联以幽默的设问来否定没有阶级⽃争的桃花
源存在,要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耕⽥只能是幻想。
庐⼭为⽂⼈荟萃之地,登临歌咏之诗层出不穷,其中佳作迭出,令后⼈望⽽却步,岂敢再发吟哦,⼀试⾝⼿。
但⼀代⼤诗家⽑泽东就要以他的⽣活、经验、才识、豪⽓登临⾼歌⼀曲《登庐⼭》。⽽那时诗⼈刚写完《七律·韶⼭》不
过⼏天,但⼼驰神荡,风物转换,诗情⼀路跟紧,⼜起⼀个⾼潮。
此诗起句中的⼀个“飞”字,⽤得简直俊逸壮阔、从容横飘,“⼀⼭飞峙⼤江边”诗句凌空突拔宛若⼭势挺⽴,诗意与⼭意浑
然莫辨,双美合⽽为⼀齐漾读者⼼间。诗⼈⼀起笔就与过往诗⼈不同,⼀来就以独有的⼤⽓魄烘托庐⼭凌空欲飞的英姿。
接着从正⾯写出脱颖⽽出,另写进⼭登临的路线,那路线盘旋环绕,荡⽓回肠,⼀路上青翠迎接、相伴、引领朝上;清风
送爽的夏⽇,苍茫幽深的佳景倍添登临之趣。
接着“冷眼向洋看世界”,诗⼈直抒胸臆及现实处境,在⾼⼭之巅冷漠⽽不动声⾊地看着世界上的⼀切*所形成的反华包围
圈。这⼀切都吓不倒诗⼈,都予以“横眉冷对”,因为诗⼈之⼀⽣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确太多了,但从未被压垮过。就像早年,
诗⼈在《西江⽉·井冈⼭》中所写的那样:“敌军围困万千重,我⾃岿然不动”;如今,诗⼈同样以这样早已化⼊⾎液中的井冈⼭
精神再次激励⾃⼰,要“艰苦奋⽃,⾃⼒更⽣”,⽤⾃⼰勤劳的双⼿和智慧再度改天换地。
为此,紧接的⼀⾏:“热风吹⾬洒江天”,诗⼈⼜把⽬光从国际(“向洋”)拉回了国内(“江天”)。这⾥的“热风”虽是实写夏
⽇之风,但可引申为热情之风,热烈之风,再往前就可引申为那时轰轰烈烈的“⼤跃进”,⼤⼲快上,⼒争上游,加紧建设社会
主义的“⼀万年太久,只争朝⼣”的巨⼤情怀。这股巨⼤的“热风”已从这⾥,从诗⼈屹⽴的庐⼭之巅洒向祖国万⾥江天。诗⼈的
巨⼤热情也在感召着祖国,感召着亿万⼈民同⼼协⼒创出⼀个红彤彤的新世界,⽽这个世界⼜是通过“多、快、好、省”的“热
风”旋起来的,在空中若骄阳朗照神州⼤地。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烟。”这两句⼯仗、典丽,“横、浮、下、起”连环动感,虚实相间,形成⽴体画⾯。⽽且
诗⼈也对这⼆句⽐较满意,他在1959年9⽉7⽇给胡乔⽊的信中谈到对这两句的看法,认为这两句较好⼀些。同时还谈到写诗
之难,“经历者如鱼饮⽔,冰暖⾃知,不⾜为外⼈道也。”
⽽且这两句也是从诗⼈⼀贯谙熟的地理⽅位之⼿法布局,然后将诗情充沛其上下左右,任其奔腾流转。诗⼈在此西望武汉
上空,江河之上,黄鹤浮空欲飞;接着⼜东眺江东(及古时三吴地区),但见长江顺势⽽下,⼀泻千⾥,在三吴上空,烟霞蒸
腾、热情壮美。这⼆句同样是写祖国江⼭热⽕朝天的形势。
最后两⾏使诗歌出现了深刻的寓意。诗⼈在这⾥妙⽤了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颂的美⽂。通过⼏千年的历史
⽂化沉淀,“桃花源”已附添了许多象征意义,但它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种⼦虚乌有的社会只有告慰
⼼灵,⽽在⼈世间却永远⽆法见到。
⽑主席在这⾥表⾯虽是⽤陶渊明之典说出⼀句问句,桃花源⾥到底可不可以耕耘劳作?但实际上是为⼴⼤读者留下⼀个深
思的空间。
⽑主席是不赞成躲⼊所谓怡然⾃乐的桃花园躬耕劳作的。但诗⼈⽑泽东并没有直接否定这⼀点,⽽是以⼀句设问句收了
尾,留下诗之余响令读者沉思。读者⾃会明⽩诗⼈的本意。
9.关于⽑泽东诗词赏析
如梦令·元旦
词牌名:如梦令|朝代:近现代|作者:⽑泽东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向何⽅,直指武夷⼭下。
⼭下⼭下,风展红旗如画。
赏析/鉴赏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13:35: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10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