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经典成语
南辕北辙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
至楚而北行也。”成语来源: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
向北走却要去楚国的人,我告诉他说:‘你的方向错了!’他却回答我说:‘没关系,我
的马跑得很快!’这位马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明,但是他这样走下去,只会离楚国越来越
远而已。现在,大王仗着强势想称霸,你越是这样做,离称霸的目的就越远,和那个想到
楚国去,反而往北走的人一样。”魏王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最后终于放弃攻打赵国的
计划。
瑚琏之器
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
“瑚”殷朝叫“琏”。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女器
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成语来源: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原是卫
国的商人,姓端木名赐,他因为有钱,经常穿华丽的服饰,孔子看不惯他的新潮,说他为
君子不器。他沾沾自喜,他问孔子自己是什么器,孔子随意说是瑚琏之器。子贡更加飘飘
然,不知孔子在说他内心空虚。
敝帚自珍
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出自汉·刘珍
《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和陆游的《秋思》诗。成语来源: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难分伯仲,然而班固心高气傲,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
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傅毅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
所指。”但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
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
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黄绢幼妇
解释“绝妙”二字的隐语,与绝妙好辞一意,。出自《世说新语·捷悟》。成语来
源:东汉时,浙江上虞地区有一个14岁的少女,名叫曹娥。因为她的父亲在江里淹死,
曹娥投江寻觅父亲的尸体,最后也被淹死了。这件事很快传扬开来,并被加上迷信的色彩。
曹娥也因此成为封建社会“孝女”的典型。当时的“上虞长”度尚为曹娥立了纪念碑。这
个碑就是后世所传的名碑——《曹娥碑》。据说碑文是邯郸淳所作,当时,邯郸淳年仅13
岁。他当着众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将碑文一挥而就,写得相当出色。著名文学家蔡邕路过
上虞时,曾特地去看这个碑,可是他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在苍茫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抚
摸着读完碑文,然后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当时谁也不明白
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据《世说新语》载,蔡邕题字后的一天,魏武和他的“主簿”类似
现在的秘书杨修路过上虞,便一同去看《曹娥碑》。魏武指着蔡邕的题字,问杨修:“这
八个字的意思你知道吗?”杨修回答:“知道。”魏武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
想。”走了30里路,魏武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
出来吧。”杨修于是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
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齑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
‘辞’字。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魏武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
感慨地对杨修说:“我的才能不及你!”后来,人们便以“黄绢幼妇”或“绝妙好辞’作
为文才高、诗词佳的赞语。
冻浦鱼惊
指晋王祥卧冰求鲤事,后因以“冻浦鱼惊”为孝亲之典。出自《晋书·王祥传》: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
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成语故事:孝敬父母、尊敬
师长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有行孝道成仙的东晋道士许逊,还有晋时
为母卧冰求鲤的王祥,等等。后来,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演变为成语“冻浦鱼惊”,为孝
亲之典。
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是个至孝之人。他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待他不慈,数次在他
父亲面前说他不好,于是失去了父爱。他每天被责命清扫牛房。父母有病,他衣不解带地
事奉他们,毫无怨色。有一次,继母重病,要以鲤鱼做药。当时天寒冰冻,王祥不顾严寒,
来到河中,解开衣服,卧冰求鲤。这时,冰忽然自动裂开,一双鲤鱼跃出河面,王祥持鱼
而归。一片孝心,如愿得偿。乡人惊叹,以为是他的一片孝心感动上天所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13:34: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10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