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比例尺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一)比例尺
1、概念: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相比,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表示方法:
数字式:如11000000或1/1000000或百万分之一
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0千米”
线段式:
3、大小
比例尺的大小就是比值的大小。即比例尺的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结论1:绘制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大些;反之则应小些。并考虑纸张
的大小。
结论2:图幅面积相同的地图,所表达的实地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表达图中的内容越简单;反之,则
比例尺越大,表达图中的内容越详细。
结论3:实地范围相同的地图,图幅面积越小,比例尺越小,表达的内容越简单;反之,图幅面积越大,
比例尺越大,能表达的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的缩放结论:
新图比例
尺的变化
实地范围
不变图幅面积
图幅面积不变
实地范围变化
比例尺放
大到n倍
原图比例尺×n新图的图幅面积
为原图的n²
新图实地范围
为原图的1/n²
比例尺放
大了n倍
原比例尺×(n+1)新图的图幅面积
为原图的(n+1)²
新图实地范围
为原图的1/(n+1)²
比例尺缩
小到n倍
原图比例尺×1/n图幅面积
为原图的(1/n)²
新图实地范围
为原图的n²
比例尺缩
小了n倍
原比尺×(1-1/n)新图的图幅面积
为原图的(1-1/n)²
新图实地范围
为原图的1/(1-1/n)²
5、比例尺的大小与实地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⑴若图幅大小相同:
①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
②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简略;
⑵若实际范围相同:
①图幅面积越大,比例尺越大,此时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
②图幅面积越小,比例尺越小,此时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简略;
规律:①大范围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等。
②小范围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学校平面图等。
(二)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经纬网
有关地球大小的几个重要数据
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km;平均半径6371km赤道周长40000km;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21km
地球仪概念: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成的地球模型。
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即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倾斜方向不变)
两极: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经线和经度
地球仪上连接两极的半圆叫经线。
每条经线都相等,都相交于南北极点。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是二面角;某一经线所在的平面与0°经线所在的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等于该经线的经度。
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叫本初子午线,又叫0°经线,作为经度的起点线。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经度越来越大的是东经,经度越来越小的是西经。
能够平分地球的经线圈中的经线有如下特点:W+E=180°
东半球
20°w~0°~160°E
西半球
160°E~180°~20°w
纬线和纬度
赤道:在地球仪上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大圆圈
纬线:在地球仪同赤道平行的线,指示东西方向
除极点外,各纬线都是圆,赤道最长,各纬线分别向两极递减,到极点成一点;任意两条经线间的
距离,在赤道上最大,向两极递减
所有纬线都平行,所有纬线都与经线相互垂直,
纬度是线面角,球面上某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就是该点的纬度,
纬线和经线的特点:
纬线经线
定义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环绕地球一周且
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点,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特
点
线圈
形状
圆;每一条纬线均可自成圆,只有
赤道能平分地球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且每
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长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线最长,两极收缩成一个点。南、北
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相互
关系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
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向
两极递减
指示
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指示南北方向
1、利用经纬网判定方向
(1)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注意的问题:
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
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
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2)经纬度定向
①南北方向的判定。
两个比较地点都是北纬度,数值大的在北面;
两个比较地点都是南纬度,数值小的在北面;
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向四周均为正南方向;
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向四周均为正北方向。
2、利用经纬网判定方向
(1)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注意的问题:
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
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
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2)经纬度定向
①南北方向的判定。
两个比较地点都是北纬度,数值大的在北面;
两个比较地点都是南纬度,数值小的在北面;
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向四周均为正南方向;
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向四周均为正北方向。
②东西方向的判定。要用劣弧定向法:即判断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劣弧段(两点经度差小于180°的弧
段),再按地球自转方向来确定东西方向,其方法如下:
两个相比较地点同在东经度地区,则经度数值大的在东面,数值小的在西面。
两个相比较地点同在西经度地区,则经度数值小的在东面,数值大的在西面。
两个相比较地点分别在东经和西经时,要用两地经度之和的大小来辨认东西方位。
a若两地经度之和小于180°,则东经度地点在东面,西经度地点在西面。
b若两地经度之和大于180°,则西经度地点在东面,东经度地点在西面。
距离计算
(1)纬度与距离:
任何一条经线上,纬度间隔1°的长度为111千米。
经线长度计算:L=111·m(m表示所跨纬度数)
(2)经度与距离:
①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为111千米。
②南北纬60°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为111/2千米。
③任何一条纬线(纬度为φ)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为111·COSφ千米。
纬线长度计算:L=111·n·cosα(n表示所跨经度,α为所在纬度)
3、利用经纬网判定范围大小
相同经纬度且跨经(纬)度数相同的两幅地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跨经纬度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范围越小。
4、利用经纬网确定范围(定范围)
1.依据:任意相邻的纬线间隔相等,任意相邻经线间隔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方法:①同纬度,所跨经度数相同,实地范围相等。
②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实地范围越小。
③图幅相同的地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所跨经度数越大,实地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5、利用经纬网判定最短距离的飞行方向
•理论依据:球面上两点的最短距离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度。
(1)同一条经线,最短航程沿该经线走,方向正南或正北。
(2)若两地经度差等于180°,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程分三种情况:
1、同位于北半球,最短航程一定是先向北,过极点再向南。
2、同位于南半球,最短航程一定是先向南,过极点再向北。
3、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要看过北极点的为劣弧,还是过南极点的为劣弧,确定后再判断方向。
(3)两点同一纬线圈
同在北半球:走向北弯曲的弧
同在南半球:走向南弯曲的弧
6、利用经纬网确定球面对称点(定对称点)
①关于赤道对称:经度相同,纬度相反
②关于地轴对称:纬度相同,经度相对,和为180°
③关于地心对称:纬度相反,数值相等,经度相对和为180°
等高线知识点
1、高度的表示方法
⑴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于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海拔高度。地图上的高度注记
⑵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从局部区域看,表现为山顶、盆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从较大区域并综合海拔和相
对高度,又分为:山地、盆地、平原、高原、丘陵等。
1)大地形类型(陆地地形)
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
平原:海拔<200m,地势起伏很小,等高线很稀疏
高原:海拔>500m,内部地势起伏较小,等高线较稀
疏,边缘地势陡峻,等高线较密集。
山地:海拔>500m,地势起伏很大,等高线很密集
丘陵:海拔200-500m,地势起伏较大,等高线较密集
盆地:海拔无标准,中间低,四周高,内部地势起伏较小,等高线较稀疏,边缘地势陡峻,等高线较密集。
温馨提示:阅读时应该加强一些数值意识
1)大地形类型(海底地形)
海底基本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岭、海沟
等高线——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高度相等。
(2)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看到重合,那只有在陡崖处出现。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愈稀,则坡度愈缓;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陡。
(6)等高线与山脊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7)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在等高线图上如果画着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叫示坡线,它总是指向坡度降低
的方向
1、山峰、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
2、盆地、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
3、山脊:等高线的凸出部份指向地势低处。是山体沿一定方向延伸的高耸部分。
4、山谷:等高线的凸出部份指向地势高处。是山体沿一定方向延伸的低凹部分。
山脊线与山谷线的判断
方法1:山脊部位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凸低为脊)山谷部位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凸高为谷)
方法2:内部等高线海拔高,外围海拔低,即“内高外低”为山脊;外围等高线海拔高,内部海拔低,即“外高内
低”为山谷。
判断坡度陡缓
规律:比例尺、等高距相同: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
注意:“等高线越密,则地形坡度越大”,这只能用于判断同一幅等高线图
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
坡度大小除与等高线密集程度有关外,还与比例尺和等高距有关,且与比例尺和等高距成正相关。
等高线地形图上相对高度的计算:
(1):若A、B两地都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就是两地的海拔差.
(2):若A点在等高线上,B点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A点的海拔-B点海拔估计值
(3):两地都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h:
(n-1)d≤h﹤(n+1)d,其中n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4):陡崖的相对高度h:
(n-1)d≤h﹤(n+1)d,其中n为相交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5):陡崖顶处海拔高度的取值范围:
A≤H﹤A+d(A为崖顶重合等高线海拔最大的)
(6):陡崖底处海拔高度的取值范围:
B-d<H≤B(B为崖底重合等高线海拔最小的)
等值线共性:
在两条等值线间若还有一条闭合等值线,则其数值只可能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如上图,判断图中A、B的海拔范围各是多少?150米>HA>100米;50米>HB>0米。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1.先量出剖面线的长度,并在地形图下方画一根长度与之相等的线(x轴方向)。
2.合理确定垂直比例尺。一般为水平比例尺的5~20倍并标出适当的y轴高度(等高线值)
3.量出地形图中剖面线与各等高线的交点及其相对位置
4.在剖面图上标出剖面线与各等高线的交点,根据各交点海拔高度在剖面图上相应等高线上画一个点。
5.把各点连成光滑的曲线。
6.在剖面图下方,标上比例尺。
地形剖面图的应用
1、地形剖面图的作用
能更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2、应用
(1)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观察点的通视情况。
A: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形坡,可通视.
B:等高线”下密上疏”,为凸形坡,不可通视.
(2)在平整土地、修筑渠道、修建大堤、建设铁路和公路等时,可作为计算土石方工程量的依据。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选“点”:要根据要求考虑的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
(1)水库的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工程量较小)
(2)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面较开阔的地方。(3)疗养地: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
静,空气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4)港口码头的位置: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塞。
2.选“线”:主要有交通线(公路、铁路)引水线、输油管道等
①交通线路的基本要求:一般情况下,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较缓,线路平稳,距离较短,
弯道较少的线路为好。一般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绕行(沿等高线修建),必要时才可以通过一、两条等高线;
尽可能减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避免通过断崖、沼泽、沙漠等。
②选择引水线路时,不仅考虑距离的远近,还应当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自流这一关键
③选择输油管线,既考虑线路尽可能短,还要考虑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
3.选“面”:主要确定水库汇水面积及坝址,选择适宜开辟梯田的地区;选定工业区和居民区
①选择修建水库: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在不考虑地质条件下,一般选择有较
大集水区的盆地(洼地)地区,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坝址
应建在盆地或洼地的最窄处,以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确保大坝安全。
②开辟梯田:应选择在坡度平缓、有灌溉水源及其附近修建水库后,不能被淹没的地区
③选择工业区和居民点
工业区宜建在地形平坦开阔,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且在下风向,河的下游.居民区应
建在向阳坡,上风向,河的上游,以减少大气和水的污染
等高线地形图综合应用
(1)与气候结合:
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B.分析气候特点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水热状况变化)、坡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
降水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
C.局部地区热源:盆地地形不易散热。
(2)与水系、水文结合:
A.水系特征: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
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方向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B.水文特征: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快,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流量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流域
内降水量(内流区域的融冰或融雪量)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3)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A、确定水库与坝址的位置
水库库区宜选择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择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
坝址则选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使坝身较短,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区等,依等高线高程定坝
高,依水平距离定坝长,尽量少淹农田。(工程量较小,节省投资,安全)
B、海滨浴场、港口码头的位置
浴场一般选在海滨缓坡沙岸;
港口码头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C、确定公路、铁路线
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沿等高线建盘山路,翻山时应选择
缓坡,并通过鞍部;尽量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少占农田,少
建桥梁。
D、确定引水路线
引水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E、进行农业区规划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
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
F、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工业区宜建在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
居民区最好建在依山傍水,地势开阔平坦的向阳地带,并且要交通便利,远离污染。
G、疗养院、气象站选址
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
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12:05: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09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