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遗传(heredity):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人生人、兽生兽,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即生物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可以保持物种和生物
个体各种特性不变,保持物种的稳定性。
变异(variation):指生物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在子代与子代之间
表现出一定差异的现象。“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连娘十个样”。
变异促进生物进化
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交换定律
第二章:孟德尔定律
遗传比率的计算:
n子裔数目
s某一基因型或表型的子裔数目
p这一基因型或表型的出现概率
n-s另一基因型或表型的子裔数目
q另一基因型或表型的出现概率
!阶乘(如5!=5×4×3×2×1,0!=1
适合度测验:
用卡方来测定适合度(X2)
第三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随体:在某些染色体次缢痕的末端会有一个圆形或者略呈长方形的突出
体,这个突出体就称为随体。
第四章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反应规范(reactionnorm):指某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中所显示出的
表型变化范围,即基因型决定着个体对这种或那种环境条件的反应。主
要指外界环境的影响。
表现度(expressivity):指同一基因型个体在不同的遗传背景和环境
条件的影响下,个体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外显率(penetrance):某一基因型个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显示预期表
型的比率,一般用百分率表示。
表型模写(phenocopy)指环境改变引起的表型改变,有时会类似于某
基因引起的表型变化。
多因一效:指许多对基因控制一个性状。性状的多基因决定
一因多效:即一个基因影响多个性状。基因的多效性
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完全显性:后代个体总是表现为亲本之一的性状(显性性状)。
不完全显性:后代个体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或不同于两个亲本的新
类型。
并显性:双亲的性状在杂种杂合体后代的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也称
共显性。
镶嵌显性:双亲的性状在杂种杂合体后代的同一个体不同部位都表现
出来的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共显性现象。
镶嵌显性和共显性的区别:共显性是同一组织同一空间表现了双亲各
自的特点,而镶嵌显性是在不同部位分别表现了双亲的表型镶嵌在一
起。
致死基因:能使携带者个体不能存活的等位基因,叫致死基因。
复等位基因:群体中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同一基因座的两个以上的、
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叫做复等位基因。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互补作用:指两对独立的等位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时,
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
积加作用:指由几个非等位基因共同决定着某一性状的表现,并且每
一个基因都只有部分的作用,其单独存在时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
重叠作用:指多对非等位基因的显性基因只要存在任何一个,就能表
现出同样的表型,只有当显性基因都不存在时,才表现另一种表型。
修饰作用:有些基因本身并不控制生物性状的表型,但它可以影响其
它基因的表型效应,这些基因称为修饰基因。
上位效应:指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作用于一对性状,其中一对等位
基因的表现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遮盖作用,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同
的现象。
第五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XY型雄性为异配性别,雌性为同配性别;ZW型雌性为异配性别,雄性为
同配性别。
人类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核型为2n=46(XX或XY)。
鳞翅目昆虫、某些鱼类、两栖类和鸟类为ZW型。
染色体倍数决定性别(受精与否决定性别):即性别由染色体的倍性
决定。蜜蜂、胡蜂、蚂蚁、黄蜂、小黄蜂等膜翅目昆虫属此类型。
基因决定性别:除少数高等植物(如菠菜、女娄菜)有雌株和雄株之
分外,多数植物是雌雄同株,但他们的性别也是由基因决定的,如玉米
性指数决定性别:果蝇的性别是取决于X染色体数目和常染色体组数之
比,X/A——性指数。
环境决定性别:如后螠的性别决定。
性反转(xreversal):生物从一种性别转变为另一种性别的现象称
为性反转。
第六章染色体和连锁群
连锁(linkage):处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
象称为连锁。
重组: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重新组合的现象。
重组率:测交试验中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的比例,也叫重组值。
交换值: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染色体片段交换的频率。
两个基因间最大的交换值不能超过50%,即重组值在0到50%之间
式中R代表重组率,x代表交换率,e是自然对数的底。这公式表示重组
率与图距的关系,而图距的单位是1%交换率。
①在图距10以内曲线近似直线方程,斜率接近于1,重组率几乎等于交
换率,可以直接看作是图距。
②当图距大于10时,重组率小于交换率,不能直接看作为图距,必须加
双交换的值予以校正。
③重组率最大值不可能超过50%。
第七章细菌与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转化:指某些细菌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将此外源
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接合:是指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从供体(donor)转移到受体
(receptor)内的过程。
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细菌的小片段染色体或基因从一个细菌转移
到另一个细菌的过程。
共转导:若细菌的两个紧密连锁的距离小于病毒基因组的基因,则能被
包装在一个转导颗粒中进行转导,即共转导。
第八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数量性状:是指由多基因控制的,表现为连续变异状态、界限不清楚、
不易分类的性状。
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它的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对于
各个所具有相对性状的差异,可以明确的分组,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
例。
方差:
标准差:
变异系数: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C.V=
表现型与基因型:P=G+E,基因型值的再剖分:G=A+D
以Vp、VG、VE分别表示群体的表型方差、遗传方差和环境方差,则:
因为,P=G+E,则:
因为基因型值又可分解为G=A+D+I,若不考虑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
则:G=A+D则:
广义遗传力(H2):指数量性状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
狭义遗传力:只计算基因加性效应的方差(VA)部分在总的表型方差
中所占的比例:
杂种优势的遗传学理论:
1.显性说:如双亲很多座位上的不同等位基因是纯合体,形成杂种后,
显性的有利基因效应集积起来,而隐性有害基因的作用被遮盖起来,出
现了明显的优势。
2.超显性说: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比两个纯合状态都好。而且这样的基因
座位越多,杂种的优势越大。杂种优势要看每对等位基因的作用的差异
程度,差异越大,子一代的优势越明显。
第九章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
1.缺失:
定义:末端缺失:染色体缺失的区段是某臂的末端;中间缺失:是指染
色体缺失的区段是某臂内的一段。如果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是正常染色
体,另一条是缺失染色体,则该个体称为缺失杂合体;如果一对同源染
色体均是丢失了相同片段的缺失染色体,则该个体称为缺失纯合体。
效应:若缺失的区段太长,可能该个体不能存活,而缺失杂合体尚有一
条正常的染色体时植物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体一般是败育的,尤其是花
粉。如果缺失的区段较小,则出现假显性:即一条染色体缺失后,另一
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就会表现出来。动物中发现的染色体缺失多
为缺失杂合体。例如人类的猫叫综合症。
2.重复:
定义:是指细胞的染色体组中,存在两段或两段以上的相同的染色体片
段。
效应:剂量效应(dosageeffect):剂量效应是指同一种基因对表型
的作用随基因数目的增多而增加,即细胞内某个基因出现的次数越多,
表现型效应就越显著。位置效应(positioneffect):表现型效应因
其所在染色体的位置不同而使表现型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3.倒位:
定义:是指染色体的某一个区段的正常直线顺序颠倒了。它是染色体发
生断裂后产生3个片段,中间片段发生180º的倒转,重新和两端的片段
相连接而形成的。
效应:A.重组值改变了;B.降低了倒位杂合体的连锁基因的重组;C.
降低重组率,导致倒位杂合体的部分不育。
4.异位:
定义:是指染色体的区段转移引起染色体重排。
效应:A.易位杂合体半不育现象;B.降低连锁基因重组率;C.改变了
生物的连锁群,使两个正常的连锁群改组为两个新的连锁群;D.易位与
生物进化和新物种形成有关。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遗传学上把物种的染色体组成的基数称为染色体组(genome),通常也
指一个正常配子中所包含的染色体的数,它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
的一套基本的染色体。
凡是细胞核中含有一个完整染色体组的称为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的称为二倍体(diploid)。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是以染色体组为单位而
增减的,称为倍数性改变,超过两个染色体组的称为多倍体
(polypooid)。
染色体数目呈成套改变,改变后的染色体数目是整倍数的,所以称它们
为整倍体,而另一类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不是完整的倍数改变,通常以二
倍体(2n)染色体作为标准,在此基础上增减个别或几条染色体的则属
于非整倍性改变称非整倍体。
二倍体是指体细胞里有两套染色体,配子里只有一套。动物几乎全是二
倍体,许多栽培植物,如水稻、大麦、蚕豆、中棉等也都是二倍体。二
倍体(2n=2x)产生的配子只有一个基本染色体组,这种由二倍体的配
子直接形成的个体(n=x)称为一倍体(monoploid)。单倍体
(haploid),专指含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或细胞。这样,一倍体就
是单倍体,即单元单倍体。但在多倍体植物中,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就多
于一个染色体组,例如,六倍体普通小麦所产生的单倍体为3x,具有3
个基本染色体组。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单倍体又叫多元单倍
体。
同源多倍体:具有3个以上相同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称为同源多倍
体。通常是由同一个体、同一纯种的染色体数目加倍而成。
亚倍体(hypoploid):染色体数少于2n。如单体、缺体等;超倍体
(hyperploid):染色体数多于2n。如三体、四体等;双体
(disome):即2n的正常个体,意思是它们在减数分裂时全部染色体都
能两两配对,包括二倍体和偶倍数的异源多倍体。
单体:双体中缺少一个染色体,使其中的一对染色体变成一个染色体,
即2n-1。缺体:双体中缺少了一对同源染色体,即2n-2。双单体:双
体中缺少的是两条非同源的染色体,即2n-1-1。三体(trisomic):
双体中多一条染色体,使某一对同源染色体变为三个,即2n+1。四体
(tetrasomic):双体中多了两个染色体,使某一对同源染色体变成四
个同源染色体,即2n+2。双三体(ditrisomic):双体中多的是非同
源的两个染色体,即2n+1+1
第十三章细胞质遗传
细胞质遗传(cytoplasmicinheritance):遗传学上将细胞质基因所
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母系遗传(maternal-inheritance):由于大多数真核生物核外基因通
过母体遗传给后代,因此细胞质遗传又叫做母系遗传。
母性影响:由于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使子代表现母本性状的现象叫做
母性影响(maternaleffect),又叫前定作用(predetermination)
短暂的母性影响:仅影响子代早期生长发育阶段,最终还是要表现出核
基因控制性状的特点,麦粉蛾。
持久的母性影响:即影响子代个体整个世代的表型,但在随后的世代
中,还是会出现Mendel分离比,锥实螺。
三系法:
不育系A:S(rr)、保持系B:N(rr)、恢复系R:S(RR)或N(RR)
繁种:A×B--A;制种:A×R--F1
第十五章群体的遗传和进化
孟德尔群体:个体间能互相交配,使孟德尔遗传因子代代相传的群体。
最大孟德尔群体是一个物种。
基因库(genepool):群体遗传学中,将群体中所有个体所有的全部
基因称为一个基因库。
基因型频率:任何一个遗传群体都是由它所包含的各种基因型所组成
的,在一个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就是基因型频率。
等位基因频率:是指一群体内特定基因座中某一等位基因占该基因座等
位基因总数的比率,或称基因频率。
遗传漂变: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抽样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
时,会产生较大的抽样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偶然
变化,叫做随机遗传漂变,或简称遗传漂变。形成原因是在一个小群体
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它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因而在
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
但这种偏差不是由于突变、选择等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于小群体内基因
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就一般而言,一个群体愈小,就愈
易发生遗传漂移作用。通过遗传漂移所产生的作用,将有助于在群体中
继续保留那些中性或无利的性状。例如:在人类不同种族所具有的血型
频率差异实际上血型差异并没有适应上的意义,可它能同类人猿一样将
血型差异一直传下来,可能是遗传漂移的结果。
迁移:是指在一个大群体内,由于每代有一部分个体新迁入而导致其基
因频率的变化的现象,个体的迁移同样也是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一个因
素。
群体遗传平衡定律(哈德–魏伯格定律):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群体
内,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如突变、选择、迁移等)干扰时,则基因频率和
各种基因型频率常保持一定,各代不变。
适合度:是成熟个体经自然选择后的生存率,属于遗传群体的一个重要
参数。
s=1-w;当w=1,则s=0,即选择不起作用;当w=0,则s=1,即为完全选择;
当0
杂合度:指每个基因座上都是杂合的个体的平均频率,也成平均杂合
度。
H=
物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
物分类的基本单元,是生物繁殖和进化中的基本环节。
群体:所谓群体,是指一群可以相互交配的个体。
遗传多态现象:同一群体中存在着两种以上变异的现象,称为遗传多态
现象。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11:23: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07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