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向背”是什么意思?
书法艺术的线条没有绝对的直。直只是⼀种感觉,⼀种势向,在具体的应⽤中书者必须追求的是曲中之直,⼀种径直⽽
富有运动感的势向,因此如何⽤“曲”,便是书法艺术线条中的⼀个重要问题。
▲
左为背势,右为向势
其实“曲”并不⼀定便是圆,由于势向的变化,“曲”同样可以给⼈造就⽅的感觉。⽐如,笔画势向的相向、相背,就可以产
⽣⼀圆⼀⽅的不同变化。
姜夔《续书谱》“向背”条称:“求之古⼈,右军盖为独步。”王羲之确实是⾃古以来最善于运⽤向背以求变化的第⼀⼤家。
即使是同样的字,向背之势不同,以⾄⽅圆互别,有时会⾄在同⼀作品中,右军都能随意使⽤向背,毫⽆牵强之感,⾜
见其对字形变化的运⽤,已臻极度⾃然的境地。
▲
左为背势,右为向势
同样的字,右军能在向背之间⾃然切换
右军在同⼀字中还可采⽤向背变化,如“时”字,“⽇”旁相背,⽽“寺”旁⼜采⽤圆势,成字的最终效果究竟是⽅还是圆,怕
是很难明⾔的。
⼜如“兰”字,外相背⽽内相向,“简”字则外相向⽽内相背。
“明”字左相向右相背。“觞”字左相背右相向。
“耶”则使⽤的是左右偏旁的相背之势。
“彭”、“湍”、“怀”三字是竖相向⽽横⾥采⽤相背之势。
“暂”字更有趣,两个偏旁竟然⼤胆地写成“((”之形,实在是⾮相向⼜⾮相背。
整体说来,右军书法的向背之势⽐任何⼈都⽤得多,⽤得鲜明⽽⼜复杂,向中有背,背中有向,从⽽就绝不能简单地以
向背概述其⽅圆。右军法书总的给⼈的感觉是,循规蹈矩⽽⼜出⼈意外,这正是右军技艺的最⾼明处。
▲
王珣《伯远帖》
启明注:《伯远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珣给亲友伯远书写的⼀封信,《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
《中秋帖》并称“三希”。
其实,何⽌右军,晋⼈法书,如王珣《伯远帖》等,都具有这种变化特点,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晋代楷书尚未被规则化,
最少清规戒律,故最显⾃然⽣动,随意洒脱。⽶芾曾⽈:“草书若不⼊晋⼈格,聊徒成下品。”正是看到这⼀点⽽引以发
议的,⽽右军正是诸多晋代杰出书家中的代表⼈物。
晋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尤其在唐法凝固之后。
⽐如欧书多⽤相背。
虞、褚多⽤相向。(上为虞字,下为褚字。)
颜真卿⼏乎净⽤相向,⽽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平全⽤相背。(左为颜字,右为李字。)
他们都将相向或相背作为⾃⼰的⼀种典型书貌来使⽤,风格固然强烈了,但也因之⽽带来了习⽓。
不过应该说明,⾏书作书,使⽤相向之势者远远超过相背之势者。
⽐如宋四家中,唯东坡向背兼⽤,⽶、黄⼆家,都以相向为主。赵孟頫⾏楷步踵李邕,故时尚⽅势,⽽⼩字⾏书则明显
偏圆。明代⽂、祝多圆,董其昌⾃称“破⽅为圆”,⾃然更重圆势。唯晚明张瑞图,相背露锋,则是⼀味注意⽅势的,这
在整个书法史上也是颇为少见的。
尤须指出的是五代的杨凝式,尽管他尽得鲁公⼼法,他的⾏书作品《卢鸿草堂⼗志图跋》极似颜真卿书,净⽤圆势;⽽
他的《⾲花帖》与前者相⽐,⼏乎判若两⼈,笔触清健,以⽅势为重,显然深得⼆王意韵⽽⼜不失⾃家风貌,⾜见其善
学善⽤。⽆怪宋诸名家对他推崇备⾄。(左为《⾲花帖》,右为《草堂⼗志图跋》。)
学善⽤。⽆怪宋诸名家对他推崇备⾄。(左为《⾲花帖》,右为《草堂⼗志图跋》。)
总之,在⾏草书的书写过程中,向背之势都不可缺少,⾃然变化、合理安排、始臻上乘。
聚思
本文发布于:2022-12-04 11:03: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06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