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9木笛
课型:讲读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8个字。
能力目标: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能够独立搜集有关南京大屠戮的资料,整理以后在小
组中交流。
2.默读课文,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何放弃终试,后来为何又被破格录取。
3.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4.分角色朗诵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
教学重点:朗诵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在体验中主动进入文本(5分钟)
1.创设情境:有一个优秀的木笛手(板书:木笛)正在参加一个乐团的考试,通过激烈
竞争他进入了终试。在考场上,他抽到了这样一个题目:请从贝多芬的《欢乐颂》和柴可夫
斯基的《四小天鹅舞》中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可是这一天正逢“南京大屠戮遇难同胞纪
念日”,是全中国人民非常悲痛的日子。这位木笛手选择了什么?结果又是如何的呢?
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文中动人的情景。
2.说一说,此时有什么感受?(生回答)
的确,这是一个令人感动并令人沉思的故事。此刻,让咱们一路走进这个故事,走近故
事的主人公。
二、熟读课文,在体会中读懂终试进程(35分钟)
1.正确流畅朗诵课文,解决字、词、句疑难。
(1)重点生字出示:苛苟(字形区别)卡(笔画笔顺)绽竞萌顷(读音)组词:
苛刻一本正经
(2)词语出示:晕染冷峻悲戚歉疚翩然苦涩
如泣如诉曙色萌动蓓蕾初绽悲凉凄
切脉管滴血
正襟端坐一本正经
自由读,读准字音“脉管滴血(xiě)”;指名读,想一想词语的意思,该怎么读?练读,
读出词语的情感色彩。哪些词语描述了心情、表情?哪些词语描述了木笛声?
(3)句子出示:
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恍如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
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每一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酷寒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
指名朗诵;引导学生想象句意,尽可能读出味儿来;个体检测读。
2.边读边想,理出思路,逐渐走近人物。
(本文篇幅比较长,自然段比较多,初读时会感到比较零碎,其实只要静下心来读,就
会发现文章叙述的事情很集中,脉络很清楚。)
轻声读课文,理清事情脉络,可以标注自己的感受,看谁能发现问题。自读后与同窗交
流。
集体交流:
课文以“进入终试—拒绝演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为线索,32
个自然段分为3大部份。第一部份(1—2自然段)写乐团招考条件苛刻,通过激烈竞争,木
笛手朱丹进入终试。第二部分(3—23自然段)朱丹抽到了演奏欢乐的乐曲卡片。为吊唁南
京大屠戮遇难者亡灵,他拒绝吹奏,被取消终试资格。第三部分(24—32自然段)其中24
—28自然段是朱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冒着漫天大雪吹奏悲凉凄切的乐曲,悼念
遇难者亡灵。29—32自然段写的是主考大师也来到纪念碑前,听完朱丹的吹奏后,告知朱
丹他已经被乐团破格录取。(也可以分为四部分)
3.探索文本表达特点,悟读叙述重点。
(1)这个故事发生在南京大屠戮遇难同胞纪念日,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叙述的。你对
南京大屠戮了解有多少?(此处学生可简单回答。)
(2)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描述什么比较多?有什么叙述特点?(重人物特点、场面和
对话描述)
(3)请在最能拨动自己心弦的地方细读,读出自己的感动,读出自己的观点,读出自己
的问题来。(可以和同桌自由交流)
第二课时
一、如泣如诉,于词语扩散中倾听声音(8分钟)
这节课,让咱们继续跟从作者的思绪再次走近那位手握木笛的青年。
1.通过初读课文,咱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演奏欢快的乐曲,洒泪悄然离开考场,面对
一片荧荧烛光,他伫立雪中,尽情地演奏起来。那么,课文是用如何的语句来描述朱丹演奏
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请同窗们快速阅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生读,随机出示: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掏出木笛演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酷
寒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2.这曲笛声散见在课文的最后一段的2个自然段的字里行间,同窗们都有一双长于发现
的眼睛,咱们都听到了这曲笛声。老师还特意把描述笛声的优美词语摘录了下来,谁来读读
这4个词语?(四个词语集中到下部)
出示: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生读,师纠正“脉管滴血(xiě)”。齐读,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师深情范读,引导想象:你仿佛听到了如何的木笛声?
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夜空中回旋,你们都听到了。让咱们一路看大屏幕,有
滋有味再来读读这4个词语。
3.读着这些词语,耳畔听着这曲木笛声,想像一下,青年朱丹就站在你眼前。同窗们,
你们不是有许多问题要问问朱丹吗?
生自由发问:你为何要演奏如此悲凉凄切的音乐?为何你演奏的这曲笛声,如此悲凉?
你演奏这曲悲凉凄切的笛声,是为了告知咱们什么?朱丹,你在考官眼前不肯演奏欢快的乐
曲,为何此刻在这里却演奏起悲凉凄切的笛声?……
师及时评价,疏导有价值的问题。
二、如泣如诉,于国耻国难中品味泪水(10分钟)
是呀,朱丹,你为何要演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哭泣?你又是在向谁倾诉什
么?让咱们一齐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走近朱丹,走进朱丹的心里世界。
1.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答案请举手。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戮遇难同胞纪念日。)
月13日,南京大屠戮遇难同胞纪念日。你对这个特殊日子的了解有多少?生生交流后
课件呈现南京大屠戮的画面及配乐:
(讲解词: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那时中国的首都南京陷落了。在华中调
派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对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血腥大屠戮。
东京在狂欢,南京却在燃烧;东京在庆功,南京却成了人世地狱。侵华日军把南京变成了屠
戮场,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对无数的男女老幼用机枪扫射,用火焚
烧,乃至用中国百姓的头颅做赌注,展开杀人比赛。)
屠戮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要屠戮300000万人,大约
是每1分钟杀6个中国人。
让咱们一路来读一读这一组血红的数字!(屏幕陆续呈现:)
屠戮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
要屠戮300000万人/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中国人(其中数字颜色为红色)生齐读
这一组文字。
这莫非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
(给足学生时间,学生充分回答,是国耻、国难)
3.南京大屠戮,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今天是咱们的耻辱日。朱丹他能演奏出欢快的曲
目来吗?把书拿起,请大家跟老师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我读大师,你们读朱
丹的话。师生对读9—23自然段。
三、如泣如诉,于凄凉笛声中聆听倾诉(15分钟)
此刻,朱丹泪如泉涌,他又能向谁倾诉呢?他披着雪花,漫无目的地走在南京市的鼓楼
广场。穿过广场,他一步步走向南京大屠戮死难同胞纪念碑。
1.临近石碑,他看到如何的画面?自由读课文。
2.生回答,出示:
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
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
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恍如一片幼松林。每一个
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指名读,评读,再指名读。相机指导,齐读这段话。
2.请闭上眼睛,让咱们用心去看,眼前恍如出现了如何的画面?
师深情范读:“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同窗们,睁开眼睛,你恍如看到了如何的画面?
师相机肯定。还有谁看到如何的画面?生自由回答。
朱丹看到了这一片荧荧烛光,(板书:荧荧烛光)看到了这片幼松林,看到了这滴滴红宝
石般的泪。那么就在此刻,就站在这片烛光眼前,朱丹最想干的一件事儿是什么?生回答:
吹木笛。
3.是啊,朱丹伫立雪中,从绒套中小心地掏出心爱的木笛,抖落了上面的雪花,演奏起
来——(课件播放幽幽的笛声,乐声如泣如诉。)
笛声悲凉凄切,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齐读——出示: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酷寒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
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
笛声。
大雪满天,天公落泪。朱丹在南京大屠戮遇难同胞纪念碑前,演奏木笛吊唁亡灵。他的
情感得以宣泄,他的才华取得淋漓尽致的展示。再读——
生再次齐读。
咱们此刻听到的曲子就在这段文字里,请你用心地,带着音乐留给你的感觉,带着音乐
转达给你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那是一个如何的画面,你都看到了什么,你都听到
了什么?读出来!
生自由读,(笛声停)指名展示读。
4.在这段话中,有倾诉声,有叹息声,有哭泣声,有呐喊声……请拿起笔来,用一两句话
把你听到的除笛声之外的声音写下来。
播放笛声,学生和着音乐练笔写话。
音乐停,生读自己的练笔。
5.这幽幽笛声在夜空中回旋,(板书:幽幽笛声)在雪花中盘旋。你们听到了木笛声,你
们听懂了这木笛声,你们走进了朱丹的心里世界。此刻,你们就是朱丹,我有几个问题想问
问你们,好吗?
(师随即走到几个学生跟前,问以下几个问题。生回答,他人可以补充。)
(1)抽到卡片,我看到你的眼里闪过一丝悲戚,这是为何?
朱丹心里悲痛,由于:①在这个令人悲痛的日子里抽到这样的考试题而难过,他的沉痛
的心情使他无法演奏。②他会本能的拒绝,但同时他又预感到,拒绝可能使他失去机缘,乃
至永远与机缘当面错过。③他可能还会想到,在不该忘却的日子里,有人竟然出示这样的试
题,这是咱们民族的悲哀。……
(2)你是一个有才华的青年,你不感觉这个决定有些轻率吗?请你三思啊!
(朱丹是在“沉默片刻以后”才拒绝演奏的,他通过了迅速冷静的思考,绝不是轻率行
事。)
(3)你轻轻的一句话,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知道为何你的一句话会有如此强烈的反映
吗?你猜猜主考官们可能在说些什么?
(4)在这凄凉的夜晚你演奏如此悲凉凄切的曲调,站在你眼前的可是一群孩子啊,他们
能听得懂吗?
……
6.那么你就尽情演奏吧!(笛声音乐起——)
在“荧荧光亮”中,在“曙色萌动”中,在“蓓蕾初绽”中,在“无声晕染”中,你用
笛声倾诉着。
(师示意学生看大屏幕,生齐读。)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掏出木笛演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酷
寒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四、如泣如诉,于忧郁低婉中印证国魂(7分钟)
1.其实故事并无结束,那位外国音乐大师一直跟在朱丹的身后,请看课文最后的四个自
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后回答,大师被感动了,朱丹被乐团录取了。
2.显然,大师是被感动了,大师究竟是被什么感动使他做出如此的决定?
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是的,这一切,大师看得真真切切。朱丹是一名爱国的青年,所有爱国者他们心中永远
都装着国耻,装着死难的同胞,就像同窗们所说的,那是作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中华—魂。
(板书:国魂)
3.课件播放小提琴忧郁低婉的曲调,大屏幕出示动态烛光图。在荧荧烛光背景下,文字
渐渐显露。
同窗们,来,让咱们全部起立,吟诵这首小诗。(师生齐——)
不能遗忘
中华民族的一段血泪史
每一朵烛光
代表一个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戮中遇难的同胞
这节课就上到这吧。
课后反思: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15:08: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50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