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大神程伟视频百度云-最喜欢英语
2022年12月4日发(作者:字的演变过程)锾——古代重量单位,亦是货币单位,标准不一。等于六两或等于六两半
泰伦脱是古罗马价值最高的货币,一泰伦脱等于六十万人民币,五百泰伦脱便是一亿两千元的巨款!
1石=100斤=70公斤 1石米=1两白银 白银一笏(等于五百两)
元宝——“银饼”、“银笏”,宋金时期称为“银锭” 唐代已有银制的“饼”和“铤”,也就是仰面似船,伏面似案(桌面)的船形“银铤”。
把“银铤”称为“元宝”始於元朝,元朝至元三年以平淮库(当时国家银库)的白银熔铸成“锭”,凡重量达50两者,名曰:“元宝”,也就是“元朝之宝”的意思。
明代银锭美观大方,现在大都以明代银锭作为中国银锭的代表造型。电影电视里出现的银元宝,都是在此基础上艺术加工出来的。已知明代最大银锭重500两。大锭上都铸印有铸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等,小锭上有时还铸印有年号。明代银锭传世和出土的很多。
清代的银锭器形种类最繁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大体上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腰形、牌坊形等。又分为4种:一种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第四种是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
银锭铸成后,由公估局鉴定并用墨笔批明重量和成色。明清银锭的成色一般在95-98之间,外表具有银的特殊光泽和温润。因浇铸时范中残留有气体的原因,银锭底部都有不规则的气体空洞,俗称蜂窝。蜂窝是鉴定真伪和成色的重要参考条件。蜂窝较深、洞圆润光亮、神气足、有彩色光泽者,成色必好。如果蜂窝中灰黑一片,银锭则很有可能是低色或赝品。银表面容易氧化,所以常有一层黑色和灰白色的氧化银。
银锭具有较高的保值功能,近几年价格暴涨。市场上明代50两银锭价格已达三四万元,清代最小的银锭也达百元左右。
现在银锭作假愈演愈烈,在民国初年就已出现伪造明清银锭的现象,主要是减低银的成色和重量。现在的造假主要是针对收藏家,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现今所见造假主要有几种方法:一是用铅锡,其表面呈青黑色,比较容易辨认;二是浇铸时将铜块凝固在银锭内部,外表鎏银,体大而轻,手感显然不同;三是灌铅法,在真银锭底部挖出一个小洞,取出银后灌入铅,再封焊洞口,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洞口留有封焊痕迹;四是用新白银铸老银锭,这种银锭包浆、蜂窝、铸文款识都没有当时的风韵。
明清银锭分官铸和私铸,官铸大多铸有银局名,私铸银锭一般铸有私银钱号等等。二者价格相
差甚远,官铸银锭往往是私铸银锭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古代真正的元宝并没有凸出来的形状,颜色也不是金黄色而是银色。
石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
容量单位。10斗为1石。
重量单位。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
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宋1市斤是640克。宋1石合92.5宋斤。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
古重量单位:升、斗、歌珥。斗、斛均为容量单位,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
他连得,又译塔兰特,是古代以色列人使用频率很高的重量单位。
他连得,约等于30公斤(kg)。1他连得= 3000舍客勒(shekels)。
从以色列的"他连得"可考证中国古代的"石"(念dan)。
在中国战国时期(再早没有该单位),1石= 30公斤。也就是说,1战国"石" = 1以色列"他连得"!中国的"石"(dan)就是以色列的"他连得"。但在其后的不同时期,该单位分量有所不同,或多或少都有,皆围绕30,000克。
两者发音也接近。中国的"石"本来念"shi",为什么单单在度量衡上取名为"dan"很说明它的特性:因为古代这么重的单位不可能使用珍贵的金属做砝码,只能使用常见易得的石头,但由于它原先发音(近)"talent",所以就把30公斤重的石头砝码按照中国人把外语中的名词通常最前或最后一个音节而简化的习惯就叫"石"(dan)了。假如我们连读"talent",就发现简读为"dan"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了:"t""d"爆破音在发音中的互换本来就很常见,再加上"l"元音化倾向,所以转换为中国的"dan"毫不为怪。
舍客勒:又可翻译为"谢克尔",古以色列、巴比伦等地的重量或货币单位,标准的说法是"约为半盎司"。或者说:2舍客勒= 1盎司。
1盎司等于31克。战国时期(楚国)"1两"等于15.6克,所以1(以色列)舍克勒=(战国)1两!中国"两"的称呼很可能是"shekalim"最后一个音节"lim"的简称和变异。在古代语言不确定时期,由"林"转换为"两"很容易理解。
同时,由于"1战国釿"(31.5克)= 2战国两;所以,英国1盎司=战国(魏国)"1釿"(31.5克)!
这种全球度量衡的接近,尤其是相等,绝对不可等闲视之,是远古共同文化渊源的重要信息,几乎可以与人种基因等恒定因素同样看待。假如不是文化传承,怎么可能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约而同?另外它们几乎全部出现于中国传统历史观中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我觉得
中国的历史必须重新改写:承认至少从商朝开始中国已经与中东以色列等国有广泛的文化联系。中国学术界现在已经承认有一条"玉石之路"从中原大地一直通到新疆西域,时间为商朝。但是,我认为这依然是拘谨的,应该把范围再扩大,把时间再提前。
以色列1季拉:约合0.78克。中国战国前后1两= 15.6克。
可以说:2以色列季拉=中国1/10两。实际上这个以色列季拉就相当与中国"1钱"的重量。中国1两= 10钱。
中国战国时期1斤=今天中国1市斤。1公斤= 2今天中国市斤。
1(东周)寽= 1战国斤= 2(东周)冢= 250克。
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斤两之间可以理解为8进位,半斤为一常用单位的话,半斤= 8两,1两= 3 X 8铢(楚国)。实际上有一个单位"釿"就是"8两"单位。古代中国16两为1斤,故:1斤= 2釿= 2 X 8两。
但10进位的整数不缺乏:1镒(魏、韩) = 10釿(魏、韩)。
液量单位:
以色列,歌铒= 0.5品脱。《圣经》中有"二万歌珥"的说法。就是说:20000歌珥=西方10000品脱。即,1(英国)品脱= 2(以色列)歌铒1品脱= 0.5683L公升,为避免与中国升混淆后面一律采用L替代"公升")。1L = 2品脱。也就是说:1L = 2 X 2"歌珥"。
发现这样一个对应:中国周制1斗= 2L。
也就是说:中国周制1斗= 2L,周制1斗= 2 X 2英国品脱。1周制斗= 2 X 2 X 2"歌珥"。
1L = 5周制升。1周制斗= 10周制升。
依然使用的单位,1市斗= 10市升= 10L!这种恰好相等让人迷惑。考虑到古代计量工具的不严格,本节对比一般不计算小数点之后的单位。
《圣经》中以色列20000歌珥= 10000英国品脱= 5000L = 1000(周制)升= 100(周制)斗!
罢特:古代以色列液量单位,今天约旦依然使用,一般翻译为"巴思"。体现了古代计量单位的原始性,取已有的物品为计量标准,为古代人一次洗澡水量也未可知,1罢特大约为37-40.546L。
战国1斛= 20L,也就是说,很可能:1罢特=战国2斛(最大值)。
还发现一个整数:中国楚国1筲=今天的1L!
明清时期的1合= 100cc!对应关系基本整齐。
前面已说过:中国东周1斗= 1 Seir。"Seir"是个《圣经》常用地名,它如今作为液量和重量单位出现在印度,我相信这个计量单位一定首先出现于中东,然后才流传到印度,最后成为中国的量衡单位"斗"。
《圣经》中还有一个干量单位"伊法"。1伊法约等于1英国蒲式耳。
————————
明“天启通宝”钱,多用黄铜铸造。
丑陋的面孔,人们俗称为“鬼脸钱”。年代久远,是有文字的最早的金属货币,在我国钱币发展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楚铜贝是一种面部有字,形状似海贝的货币,但与商周时期无文铜贝有明显区别。楚铜
贝币别称甚多,如“鬼脸钱”,最大者长1.9厘米,最小者长1.3厘米,重0.6克~4.1克。属于“鬼脸钱”范筹内的还有猿头币、骷髅牌、瓜子金、拉拉子等,均指小钱之意。有普通贝、鎏金贝、空壳贝、合背贝等。
楚币的主要形制除贝币外,还有布币、刀币、每种形制又有不同品种,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楚国钱币系统。
【不是货币的古钱】古代货币中,有些钱币并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但也叫做古钱,钱币学中统称为“花钱”,是古代钱币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花钱”有官铸也有私铸,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穿孔有方有圆,也有无穿孔的。材质有金、铜、铁、木、陶等。通常多用来馈赠、赏赐、佩带、压邪、祈福、殉葬等。历代“花钱”可说古代民俗文化,时代生活的形象反映,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和收藏价值,早在宋代己被收录到钱谱文献之中。
“花钱”的种类很多,有吉语钱、生肖钱、钱文钱、咒语钱、秘戏钱等。
吉语钱如“长命富贵”、“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福寿康宁”、“大吉大利”、“日日生财”、“开门得利”、“连中三元”、“合宅平安”、“夫荣子贵”“九如三多”等,反映我国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往和追求。(读法:上,下,右,左)
生肖钱以十二生肖为主,背面为十二属相动物配十二地支,组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属相。
钱文钱如不注意,会与真币相混淆,这种“花钱”的正面铸有如;“太平通宝”、“周元通宝”、“大观通宝”、“乾隆通宝”、“康熙通宝”、“咸丰通宝”等,与真币无大区别,而其背面多铸有各种图案,这是与流通货币最大的区别。
咒语钱是道教祈用钱,常见的有“降魔伏邪”、“驱邪避恶”、“驱邪降福”等,钱背为七星和龟蛇图案,这类“花钱”又称降魔钱,也是道士驱魔伏邪之物。
秘戏钱为古代长辈在儿女结婚时,作为传授房事以求子孙所送的礼物。
还有一种“花钱”专为皇宫内作为装饰、赏赐所用,称为“宫钱”,不仅铸造精细,含金量也高,如南宋的“绍定万岁”银质鎏金币、“景定万年”铜质钱,清雍正年间背有龙凤图案的钱。目前所知,最大的“花钱”为太平天国时所铸的“太平天国圣宝”,直径为33.5厘米,重4500克。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 面(斤) 九文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
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宋代除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厨料,薪炭诸物,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一贯(吊,缗)=1000文。宋代一贯铜钱=465元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南宋初40万贯铜钱=10万两银子=5000两金子
400美元=一盎司 一盎司=28.3克 宋制1市斤=640克 1市斤=16两,宋代1两=今40克。宋一两黄金=565美元=4650元。
一两银子=一贯铜钱=70元人民币。
宋代1市斤=640克。宋代1石=92.5宋斤。
一石大米=59200克=59.2公斤。平常北宋米价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米价在2贯左右。
北宋宋徽每石=1贯,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1贯铜钱=148元人民币。
1、一文钱有时就称“一钱”,万钱就是一万文,即一万个铜钱。钱的大小,历代都有所不同,有轻有重。
2、银两的使用比较晚,主要使用银两要到明朝。
3、一斤=十六两,一两=二十四铢=十钱。古代的斤和现在的市斤不一样。
4、“一钱”在宋代以前(因为这时很少用银两)就是指一文。在明代以后,多半是指一钱银子,相当于一百文。
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1500元人民币就有点太黑心了,也许是因为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天价的吧。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圜钱:圆钱圆孔、圆钱方孔
三晋及周布币区的圜钱
秦圜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战国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秦朝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西汉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
皮币、白金币
东汉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王莽时期,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 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
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二十八品
汉代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汉武帝时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刘宋:四铢钱,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唐,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最多。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交子:完全客兑现的信用凭证、货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最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大明宝钞:钞面以 来计,发钞没有准备金,允许人民持金银换大明宝
钞,支付有限制,旧钞可换新钞
1481纸币崩溃,1581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关于中国货币,有人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考证的标准不同。 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众所周知,海贝便是其中之一,海贝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这个约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情。根据科学考古的发掘资料,在中国殷商时代的中、晚期,已经有了原始的金属铸币--青铜仿制的海贝,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铸币孕育于伟大的青铜时代,诞生于公元前14-11世纪,距今已有3100年以上的历史。在西周时代(公元前11-8世纪),青铜块成为中国普制的一种称量货币。青铜仿制的贝壳在这个时期也有铸行。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年),由于诸候割据,中国的货币文化呈现出自由奔放的势头,就青铜铸币而言,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货币。不同地区的铸币,它们的器形、重量、文字标志、货币单位、合金成分都不一样。中原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工具刀削,称之为刀币;南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青铜贝。称之为蚁鼻钱;中西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纺轮(或是玉壁),称之为圜钱;大约在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方孔圆钱。就目前掌握的资料,除了大量的青铜铸币外,偶而我们还会发现铅质的铸币。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还使用黄金,称之为金钣,也有人称之为印子金。西方的秦也曾仿制过金钣,中原也有过金贝、银贝,还发现过银币。 战国中期以后,秦国的主要货币是"半两"方孔圆钱。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秦始皇把他的货币制度推广到全国,于是货币也得到了统
一。统一秦的金币形制犹如晒柿子饼,称之为柿子金,和战国时一样,也可以切割使用。因为"钱重难行",西汉早期,铜钱也曾几度减重,到西汉武帝的时候,最终确立了法定铜钱重五铢的制度,并且第一次推行中央集权的政策,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钱。王莽篡位以后,打出复古旗号,实际是推行大钱制度,收敛钱财,于是在中国货币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当千、当五千的大钱,并且恢复了布币、刀币等钱制。但它只是昙花一现,汉光武帝重建东汉政权以后,很快便恢复了五铢钱制。从此,五铢钱一直沿用到隋末唐初。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用黄金最多的时期,主要是用于帝王的赏赐。金币的器形仿照马蹄形状,故称之为马蹄金和麒趾金。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始铸行的开元通宝钱,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的宝货制时期,从此铸币不再以重量铭名,彻底摆脱了称量货币的影印。
用年号作为钱铭,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出现于十六国时期的"汉兴"钱,即成汉李寿汉兴年间(338-343年)铸行的钱币。但年号钱真正盛行是唐宋以后的事情,到北宋淳化(990-994年)以后,一般情况下,每更换一次年号,便会改铸新钱。
两宋(960-1279年)是中国古代铸币的巅峰时期,不仅铸币的数量最多、品种复杂,而且铸钱工艺技术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中国的书法艺术,在宋钱上有很好的反映,真、草、行、隶、篆各种书体在宋钱的钱文上都有应用。而且一种年号钱的钱文往往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书体,称之为"对钱",形成了风气,使宋钱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对币制有过一次变革,从淳熙七年起,铜钱的钱文统一改为宋体字,并且在钱背开始纪年。
元朝以后,中国铜铸币的制作趋向简单,钱文的书法一般都采用真书体,而且钱币的名称也多以"通宝"铭名。明朝中期以后,大约从嘉靖年间起,铜钱逐渐改为黄铜铸币,从此结束了青铜铸币的历史。由于纸币和白银货币的使用,也在铜钱上有所反映,元朝惠宗至正年间曾有过权钞钱,而明末清初又出现了权银钱。 中国的古代一直采取浇铸工艺,方孔圆钱的形制则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国初年,到民国三年才最后退出历史舞台。受西方货币文化的影响,清光绪二十六年,在广东首先制造了新式的机制铜元,一时间,各地纷纷仿效,大量发行。新式铜元开始是作为机制银元的一种辅币出现的,但在流通过程中,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方孔圆钱。机制铜元只有短短三十几年历史舞台,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以后,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铜元的种类却极其繁杂。 中国在唐
朝以前,白银的使用是很有限的,而且多数用于对外贸易。白银的使用从两宋以后渐渐多起来,就遗存的实物看,宋、元的银铤已经很多。但白银真正取得价值尺度的地位,是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在中国货币史上,白银长期作为一种称量货币,到清道光以后,才有了自铸的地方银元。光绪十五年广东试铸光绪元宝大龙图案的机制银元以后,各省才竞相仿制,广为流通。而银元作为真正统一的国币,是民国三年发行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以后,到民国二十四年实行法币政策为止,只有20多年的时间。
中国的纸币产生于北宋时期,先是由四川地区的一些富商发起,(1023年),政策在益州设"交子务",并于第二年正式发行官交子,以取代私交子,这便是由政策发行的最早的纸币。早期的纸币,名目繁杂,制度也不规范,经过宋、金时期的实践之后,到元朝(1279-1368年),纸币成为中国的主要通货,这对西方也曾经有过很大的影响。到明朝(1368-1644年)纸币名称统一为"大明通行宝钞"。清朝曾一度禁行纸币,到咸丰三年,因财政拮据,才又重新发行"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对于这些古代的纸币,钱币界统称之为古钞。中国的新式纸币,出现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即由北洋铁轨官路总局和台湾先后发行的银元票。光绪二十三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最早的银行,从此中国才有了银行发行的兑换券。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且开始发行人民币,中国的货币又重新统一发行。 纵观中国货币的历史,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它走过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创造了一种极具个性特色的货币文化,还影响到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它和西方的货币文化相映生辉,成为东方货币文化的代表。